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必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省漢陽永豐街董家店村
- 出生日期:1941年
- 職業:駐外大使
-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主要成就:領導中國駐伊使館正式復館
- 代表作品: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駐伊拉克大使,駐伊朗大使
- 政黨:中國共產黨
- 籍貫:湖北武漢
人物事跡,個人榮譽,社會活動,
人物事跡
2003年美英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打擊前夕,中國駐伊拉克使館奉命撤出,使館處於暫時閉館狀態。經過40多天的戰爭,5月1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軍事行動結束。其後,伊拉克戰後重建工作在軍事行動其實遠遠沒有結束的情況下開始。6月初,經中央批准,外交部決定派復館小組去伊拉克恢復使館工作。當時使館館舍在戰爭前後已遭到徹底破壞和搶劫。 中國與伊拉克一直保持著比較良好的關係,這種關係對雙方都有利。中央希望能把這種關係平穩過渡到與伊拉克新政府的關係上。其次,中國在伊拉克還有一些權益,如貿易和債務等。總之,為了兩國關係的長遠發展,需要有人赴伊拉克開展外交工作。
本來,孫必乾在2002年結束駐伊朗大使一職任期後就已退休。說到任命他擔任復館小組組長,孫大使並不意外。因為他1994年—1998年曾擔任過中國駐伊拉克大使一職,比較了解伊拉克以及中東地區的情況,是公認的中東問題專家。
孫大使說,幾乎就在做出派遣復館小組決定的同時,出於安全考慮,外交部就考慮為復館小組派出武裝警衛。“去年6月復館小組成立時,部里就有領導同志提出這個問題。但這畢竟不可能那么快就實現,而時間緊迫,所以我們第一次進入伊拉克時並沒有帶警衛。”
經過短暫的準備,孫必乾等一行在去年6月下旬飛赴約旦。7月16日,孫必乾、蔣旭、于海琳和司機全錫鋼一行四人通過被稱做“死亡之路”的約伊高速公路第一次進入戰後的伊拉克,此行主要任務是實地調查戰後伊拉克的情況,為復館工作做準備。8月12日,小組人員離開伊拉克返回約旦,他們向外交部提交了一份有關伊拉克局勢和中國大使館館舍情況的報告,並準備在9月份全體重返巴格達。就在他們準備重新進入伊拉克時,發生了8.19大爆炸,聯合國特使德梅洛遇難;隨後伊拉克臨時最高行政委員會主席哈齊姆被殺,形勢惡化。因此外交部要求復館小組在約旦待命並就近觀察局勢。結果他們一等就是半年。
前所未有
外交官上任帶武警
就在這段時間,外交部正式做出了派遣武警隨同外交人員進入伊拉克的決定。戰後伊拉克的局勢亂得像一鍋粥。所以派武警保衛外交人員就成了不得不採取的措施。這是新中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經過嚴格的挑選、培訓、準備,2004年2月9日,六名來自武警北京總隊的警衛組成員經莫斯科到達約旦,與孫必乾等人會合。由於軍人的特殊身份和攜帶武器,他們在途經莫斯科的過程中經歷了繁雜的手續。約旦對中國武警的到來則給予了便利,但也提出了兩條要求:一是武器和人員分開,中國武警不能隨身攜帶從國內帶來的武器,他們的武器由約旦軍方負責運送到約伊邊界;二是由於武警的軍人身份,他們在約旦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周。 2004年2月15日,一切準備就緒,復館小組七名成員與六名武警一起離開約旦首都安曼,乘坐五輛汽車再次駛上約伊高速公路。從安曼到巴格達的路程共1000公里。他們傍晚從安曼出發,午夜12點半到達約伊邊境停車小憩,武警也將便衣換為軍裝,裝備起從國內帶來的防彈衣和各種武器。第二次進入伊拉克的外交官們也穿上了武警帶來的防彈衣。
其實,在伊拉克的險惡環境中,防彈衣只是一個精神安慰。即將踏上戰火紛飛的外交前線,孫大使忍不住問身邊的武警小伙子:“防彈衣究竟能防什麼?”戰士們說:“至少能防刺刀、手槍。”但是,在伊拉克,武裝分子使用的都是步槍、機關槍之類的長武器,還有威力巨大的汽車炸彈。實際上,孫必乾等人在巴格達多次遇到爆炸事件。他說,“去開會也好,辦事也好,在路上經常碰見槍彈、汽車炸彈襲擊,我也經歷了好幾次。爆炸事件發生在離我們百十米這樣的事情,我至少碰到過兩次。”除了防彈衣,外交官們擁有的防護裝備就是已經定購,但要在10月份才到貨的兩輛防彈車。 防彈衣每件重七八公斤,只能套在西服外面,脖子的部位感覺很不方便,因此不適於在外事活動中和駕駛汽車時穿著,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穿便裝開展外事活動的。只有法國、德國外交人員的防彈衣是可襯在西服內的,因此可以從早到晚穿著。
隨行的武警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個個全副武裝,忍受著巴格達高溫的灼烤。同樣忍受煎熬的還有美國士兵,他們的防彈衣雖然安全,但不舒服,很多士兵的防彈衣內都結有汗鹼,身體常被高溫灼傷。
從約伊邊境到巴格達的一條必經之路歷來被叫做“死亡之路”。伊拉克戰前,這條路的危險主要來自自然環境。由於實行禁運,沒有飛機,高速公路是連線伊拉克與約旦的惟一途徑。在伊拉克五六十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高速行駛在缺少維護的高速公路上是非常危險的,爆胎、撞車都會致命。曾有兩位外國大使和好幾位外交官在這條路上死於車禍。危險還來自戰後人為的搶劫、槍擊事件,這一切更使這條“死亡之路”名副其實。行駛在路上的汽車不得不搭伴趕路。中國復館小組的車隊也與當地人的車搭伴行駛,但在危險地段則自己組成一個菱形編隊,加速行駛,以防劫匪的汽車衝進車隊,攔路搶劫。
戰火中不辱使命
孫必乾此行的身份是赴伊拉克臨時復館小組組長、駐伊拉克共和國使館臨時代辦。但由於他曾擔任過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1990年—1994年)、駐伊拉克大使(1994年—1998年)、駐伊朗大使(1999年—2002年),所以在伊拉克人們也都稱他“孫大使”。 雖然孫必乾曾出使伊拉克,但這次重返伊拉克,孫大使面臨的卻是全新的外交局面,因為伊拉克已經“改朝換代”,過去在政府里的熟人全都垮台了,剩下的幾個還在他到任後死於非命。全新的任務、全新的面孔、全新的機構、全新的工作環境和全新的工作方式……一系列變化給外交官們帶來了非同一般的困難。
解救在伊拉克被扣的七名中國人質,是復館小組赴伊後經歷的一次重大事件。
他們首先要核實訊息的準確性。途徑有三個:通過中國駐阿聯使館,向阿拉比亞電視台總部進行了核實;同時向當地的中資公司核查有無人員失蹤;通過中國駐敘利亞、約旦使館詢問從兩國邊境進入伊拉克的中國公民的情況。最後得到確認,4月11日早晨確有七名中國公民從約伊邊境進入伊拉克並被綁架。
營救工作隨即迅速展開。中央領導對人質事件非常重視,胡錦濤主席立即指示:要千方百計保證人質的生命安全,同時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展開營救工作。根據這一指示,使館人員從官方、民間和輿論三個渠道展開營救。官方主要是做政府部門的工作,外交官們找了伊拉克的幾名部長和臨管會中與中方關係比較好的人員,安排中國外長李肇星與伊方外長直接在電話中就人質問題進行對話。民間則與伊拉克一些黨派人士,特別是穆斯林長老會和伊斯蘭党進行聯繫,請他們幫助營救,當時估計他們和綁架者會有一些聯繫。輿論工作則是由孫大使在半島電視台發表講話,呼籲綁架者儘快釋放人質。 通過多渠道綜合性的營救工作,人質得以安全釋放。復館小組因此被授予集體二等功。
孫大使說,復館小組在去年第一次進入伊拉克時,入住在巴格達的喜來登飯店。但由於該飯店住有美國軍人、商人而成為伊拉克武裝分子的襲擊目標,曾與其對面的巴勒斯坦飯店一起多次被襲。經過周密的考慮,復館小組通過伊境內中資公司的職員選定了剛剛恢復營業的曼蘇爾飯店。它坐落於巴格達市中心,底格里斯河的西岸,四面空曠,相對比較安全。另外,中國外交人員入住時這家飯店還沒有西方人,特別是美國和聯軍的軍事人員入住,因而不會成為大的襲擊目標。再者飯店的周圍有圍牆,樓下有活動場所,可以散步。
中國外交官和武警共同到達後,租用了飯店的半層樓,即四層的13個房間,並將樓道打上隔斷,在入口處加了兩道鋁合金門。給大使租用的是一個套間,裡間是臥室,外間供工作和復館小組召集會議之用。其他工作人員則住標準間。
曼蘇爾飯店在20世紀80年代是條件優越的五星級飯店。但是,長期的制裁使它早已老化的設施無法更新,戰爭期間又遭到毀壞。復館小組成員入住時,三部中央電梯中還有一部能使用,後來這惟一的一部也壞掉了,小組成員只好乘坐飯店的貨梯。最後,索性連貨梯也停運了。 曼蘇爾飯店的北邊,就是海法大街。就在復館小組回國前,這裡還多次發生過槍戰,美軍曾率領伊拉克的國民部隊去那裡攻打所謂的薩達姆的追隨者。
不過,曼蘇爾飯店還是為中國外交人員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在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後,飯店經營者又將圍牆加高,並安裝了鐵絲網,並僱傭當地的伊拉克人進行24小時警衛。飯店還將車輛出入口分開,設定警衛把守,甚至在入口的西門安放了隔離墩。
臨行之前,復館小組接到的任務是用半年的時間完成復館工作,因此一切生活用品均是按半年時間準備的。由於食品的保質期等問題,小組只帶了少量食物,吃飯問題主要依靠所在旅館解決。
然而,連年的制裁使伊拉克的供水系統長期得不到養護,即便是曼蘇爾這樣的五星級賓館,不但不能提供潔淨的飲用水,連日常的生活供水都不能保證。陳舊的水管里流出來的經常是黑色的水。他們買一些礦泉水解決飲水問題,而洗臉、刷牙、洗澡或者做飯的用水,就不能保證了。大部分蔬菜是當地種植的,它們極有可能受到了貧鈾彈的輻射,幾乎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經歷一個鬧肚子的適應過程。附近有兩家醫院,醫療設備很差。他們隨行帶了一些藥物,小病就自己吃些藥,得了大病還得去約旦就醫。
武警承受的壓力太大了
由於六名武警戰上目前仍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我們未能採訪到他們,只能通過孫大使等人的介紹來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在伊拉克,幾乎每個國家的使館都配備有警衛。給駐外外交官派遣武警,在中國外交史上是首創,這給本來就莊嚴的外交行動增添了幾分威武。然而,這威武的背後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緊張、艱苦和重大的責任。 在復館小組的所在地曼蘇爾飯店,武警戰士們白天四個人輪流值班,每兩個人上四個小時,從晚十點到早八點的十個小時五個人輪流值班,每人兩小時。
巴格達經常缺水斷電,最多的時候一天只有八個小時有電。每逢晚上停電,武警們就特別緊張,因為在黑暗中他們值勤更加困難。除了水的問題,很多人吃不慣牛羊肉。有的戰士吃不了牛羊肉,體質就會下降。除此之外,最難以忍受的是生活的單調和乏味,對於他們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從2月份到現在,六名年輕的武警戰士已經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堅守了半年多。如果繼續留用警衛,就要考慮換防,因為他們在那裡的時間已經太長,承受的壓力也太大了,長期的精神壓力對執行任務不利。據了解,德、法、俄駐伊使館的警衛都是三到六個月就輪換一次。復館小組原定在伊拉克用半年的時間完成復館工作,小組成員也是按照半年時間準備的行囊,但形勢使他們的任期延長至一年多(從2003年6月到2004年8、9月間)。目前復館小組人員已經完成復館任務,成員在交接工作後陸續回到國內。新一任中國駐伊拉克大使楊洪林已經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