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大學

華北大學

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華北大學,是由華北聯合大學演變繼承而來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翻開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可以發現,從1937年起,歷經了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個主要階段,而其中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華北大學時期,人大校址就設在河北省的正定縣城(今正定256醫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大學
  • 英文名:North China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48年8月
  • 學校屬性:高等教育機構
歷史沿革,發展歷程,

歷史沿革

1948年,由於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黨中央預見到,迎接全國勝利,急需培養大批幹部,華北大學籌建。
1948年5月,黨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由吳玉章同志任校長,范文瀾同志和成仿吾同志任副校長。
1948年8月24日至27日,華北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新成立的華北大學下設四個部和兩個學院,即華大一部、華大二部、華大三部、華大四部、華大工學院和華大農學院。
華大一部系政治學院性質,辦短期政治班,錢俊瑞同志任主任,學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知識,了解黨的綱領政策,一般學習3到6個月就奔赴工作崗位。
華大二部系教育學院性質,孟夫唐任主任,任務是培養中等學校的師資及其他教育幹部,有國文、史地、教育、社會科學、外語及數理化六個系,學習期限,外語為兩年,其他各係為半年。
華大三部為文藝學院性質,沙可夫任主任,下設工學團、文工團、美術工廠及樂器工廠。
華大四部為研究部,范文瀾兼任四部主任。四部以從事專題科學研究及培養、提高大學師資為目的,下設八個研究室:
(1)中國歷史研究室,范文瀾兼主任。
(2)哲學研究室,艾思奇兼主任。
(3)中國語文研究室,吳玉章兼主任。
(4)國際法研究室,何思敬任主任。
(5)外語研究室,主要從事翻譯工作。
(6)政治研究室,錢俊瑞兼主任。
(7)教學研究室,張宗麟任主任。
(8)文藝研究室,艾青任主任。
華大農學院以培養農業建設人才為目的,採用教育、研究、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華北大學農學院即原北方大學農學院,更名後,學校由太行山遷至石家莊,原北方大學農學院院長樂天宇任華北大學農學院院長。
華大農學院初設農藝、經濟植物、畜牧獸醫及糖業四個系。
華北大學農學院由華北人民政府具體領導,與華北大學保持組織聯繫。
華北大學工學院由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直接領導,和華北大學保持組織聯繫。
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北平和平解放,黨中央機關及其政府有關部門開始遷入北平,1949年3月華北大學各部分也開始遷入北平。
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華北大學各部院或發展成為新型的獨立院校,或和別的單位合併組建成新的院校,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
現將和華北大學其他各部院有關的發展情況簡述如下: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決定將華北大學(主要是華大一部),革命大學和政治大學三校合併,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基礎創建我國第一所以社會科學為主的新型綜合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與1950年2月招生上課。
華大二部外語系和外事學校、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等單位合併,組建了北京外國語學院
華大三部作為文體、和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了中央戲劇學院
華大三部音樂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和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合併成了中央音樂學院
華大三部美術繫於1949年9月併入了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1月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
華北大學農學院於1949年9月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併,1950年4月,教育部正式定校名為北京農業大學(今中國農業大學)。
華北大學工學院遷京後則獨立發展(後改名北京工業學院,即今北京理工大學)。
(華北大學工學院校友會 徐鑫武)

發展歷程

華北大學成立於1948年8月24日,以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幹部為辦學宗旨,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二部為教育學院;三部為文藝學院;四部為研究部;兩院分別是工學院和農學院。華北大學成立時,由吳玉章任校長,在校學生15000餘人。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1950年10月,華北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大學。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幹部19194名。
除此之外,華北大學還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間,為了適應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需要,一些下屬單位陸續脫離學校獨立辦學。工學院獨立出來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和北方工業大學;農學院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二部外語系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併為北平外國語學校,後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兼有部分理工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在文、法、哲等多領域國內領先,近來還在理工科發展方面努力取得重大進步。人大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於延安的陝北公學,後歷經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等時期,最終於1950年定校址於北京,定名“中國人民大學”,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該學府為中國培養了大量領袖人才和社會精英。現時,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樑”為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AU),是一所以農學為特色和優勢的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現有農學與生命科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群。學校共設有14個學院,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醫學、哲學等9大學科門類。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 ,其歷史起自於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 1952年10月,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同年11月,平原農學院併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1953年7月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國務院於1954年和1984年將北京農業大學列為全國六所重點院校和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於1960年10月將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199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校名。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簡稱北理工,英文為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BIT,北京理工大學是“理工為主,工理文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設立研究生院,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該校前身是1940年創建於延安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後轉戰華北,更名為華北大學工學院。新中國成立後遷入北京,與著名的中法大學合併,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規化的重工業大學,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定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是中國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外國語大學。
學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後發展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校始隸屬於中共中央領導。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於教育部,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學校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楊尚昆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對學校的發展極為關心並加以具體指導。 1980年前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80年後歸教育部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建校以來,學校緊密結合國家發展需要,形成“外、特、精”的辦學理念和“兼容並蓄、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成為培養外交、翻譯、經貿、新聞、金融等涉外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培養了9萬餘名高質量的涉外人才。僅以外交部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的校友中,先後出任駐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參贊的1000多人,學校因此贏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美譽。
截至2013年,學校有在職在編教職工1308人,來自45個國家的外籍教師147人。普通本科在校生4647人,研究生22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7人、碩士研究生1803人),外國留學生1341人。
醫學院
如今的正定467醫院還保留有一個專門的榮譽室,裡面擺放著華北大學時期保留下來的幾件珍貴文物。有華北大學校長吳玉章先生用過的一把椅子、華北大學學生曾用過的課桌,還有幾張老照片。
醫院裡還有一座建於1858年的天主教堂,當年劉少奇同志曾在這裡講過課,校長吳玉章的60壽辰也曾在此舉辦,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等前來祝壽。
教堂的東北角有一座古式的二層小樓名叫棲賢樓,吳玉章、丁玲等著名人士都曾在此居住,丁玲的名著《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就是在這裡寫成的。
華北大學舊址
(正定縣256醫院)
華北大學
二五六醫院現保存下來的杏林會堂、棲賢樓、丁玲樓等古樓群以及整個營院,在1949年8月時均成為華北大學校址。
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華北大學,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
翻開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可以發現,從1937年起,歷經了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個主要階段,而其中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的華北大學時期,人大校址就設在正定縣城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六醫院。華北大學成立於1948年8月24日,以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幹部為辦學宗旨,華大校長為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教務長。
當時學校設定四部二院:一部是政治訓練速成班,學制半年,錢俊瑞兼主任,林子明、李新為副主任,下設若干區隊,每個區隊四個班,每班學生約120人;二部是教育學院,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及其他教育幹部,何乾之、李唯實為正副主任,下設國文、史地、教育、社會科學、外語及數理化六個系,學制除外語係為二年外,其他五個系均為半年;三部是文藝學院,沙可夫任主任,艾青、光未然為副主任,下設工學團、文工團、美術工廠及樂器廠;四部是研究部,研究一定的專門問題,提高本校業務師資水平,范文瀾、艾思齊任正、副主任。二院為農學院、工學院、此外還設有圖書館和評劇院。當年郭蘭英,胡松華都曾是華大的學員。
1949年4月,華北大學各部遷入北平後,根據校部集體辦公會議決定設立天津、正定兩個分校。6月,4000餘名同學從正定分校畢業,其中1800人南下,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1950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准,華北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大學。
交通小貼士:華北大學舊址(今正定二五六醫院)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常山東路60號。從石家莊市出發可乘坐164路公車在256醫院下車即到。正定縣城內乘坐135路,143路公車在256醫院下車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