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波

宋微波

宋微波,1958出生,山東微山縣人,留德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國際原生生物學會常務執委,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微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微山縣
  • 出生日期:1958年
  • 職業:大學教授,院士
  • 畢業院校中國海洋大學 
個人簡歷,學術兼職,獲獎及榮譽,科學研究,物種發現,課題論文,院士候選,

個人簡歷

宋微波,1958出生,山東微山縣人,留德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國際原生生物學會常務執委。
1982年7月獲山東海洋學院學士學位
宋微波宋微波
1985年7 月獲山東海洋學院碩士學位
1989年1月獲聯邦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學位
1985年7月-1992年12月青島海洋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3年10獲評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4.5- 教育部海水養殖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9.12- " 長江學者崗位 " 特聘教授
2011年當選為國際原生生物學會常務執委。
2013.8-當選中國原生動物學分會理事長
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命學科專家組成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專家組(生命學科)成員
國際原生生物學會常務執委
中國原生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刊物《 J. Eukaryotic Microbilogy 》 , 《 Protozoological Monographs 》編委、國內刊物《海洋與湖沼》編委等

獲獎及榮譽

主持項目“纖毛蟲原生動物的細胞發生學研究”獲高校自然科學成果一等獎( 2002 )
主持項目“海洋與淡水環境中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基礎生物學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 1999 )
主持項目“我國北方海區養殖水體中危害性纖毛蟲原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 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 )
主持項目“對蝦體表病害纖毛蟲的生態與區系”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成果三等獎( 1993 );
主持項目“多污水體中的周叢纖毛蟲研究” 獲山東省科技進步成果獎三等獎( 1991 )
1992年獲評國際原生動物學會 Foissner 基金獎
1994年獲評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
1995年獲評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1995年獲評山東省“十大優秀教師”、 1998年獲評山東省勞動模範;
2001 獲評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2002年獲評“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2002年獲評“全國模範教師”
2005年獲評“全國勞模”

科學研究

物種發現

早在1998年,宋微波院士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北路校區發現一個纖毛蟲新物種,並命名為上海游仆蟲Euplotes shanghaiensis)。

課題論文

主要從事原生動物生物學及病害學研究。 十幾年來,宋教授培養了包括中科院“百人計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入選者、國際纖毛蟲學“Corliss獎”獲得者和“國家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在內的一批新生力量;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性人才的培養體系,成為我國海洋纖毛蟲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先後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 973 ”課題、教育部重點項目等多項,發表 學術論文 240 余篇 ,其中 SCI 收錄 100 余篇。
1.利用現代手段系統開展了海洋纖毛蟲區系、分類學研究,糾正了國際間前人研究中大量的混亂和錯誤,包括在國際主流刊物發表了200餘新目/科/屬/種等新階元;
2.完成了對60餘種(具重要地位或不同發生類型)的細胞發生學研究、建立了21個科/屬的個體發生模式、闡明了眾多未明結構的起源、分化和反分化規律;
3.在基因樹構建/分析及個體發生學研究的基礎上,解答了包括游仆類、盾纖類等4個目級類群的系統發育、演化關係等國際間懸疑問題;
4.開展了(對我國海水養殖動物的)危害性原生動物病原學和病害學以及近岸環境中原生動物的生態學探討,填補了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的若干空白;
5.支撐和引領了我國現代海洋纖毛蟲學這一研究領域並形成了具廣泛國際影響的系列成果;培養了一批國內外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當前承擔或完成的主要課題
(1) 纖毛蟲原生動物的細胞分化與發生模式以及重要海洋類群的分類學與系統構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5.1-2008.12,130萬元,負責人:宋微波
(2) 海洋近岸環境中浮游生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多樣性及生態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4.01-2006.12,30萬元,負責人:宋微波
(3) 膠州灣的保護:纖毛蟲對環境的生物監測和多樣性評估。中英合作達爾文啟動計畫,2005.4-2009.3,約200萬元人民幣, 中方負責人:宋微波
當前主要學術論文
(1) Comparison and redefinition of four marine, coloured Pseudokeronopsis spp. (Ciliophora, Hypotrichida), with emphasis on their living morphology. Acta Protozool.,2006,45: 271-287
(2) Re-evalu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genus Dexiotrichides (Protozoa, Ciliophora, Scuticociliatida) inferred from stomatogenetic and molecular information for Dexiotrichides pangi. Progr. Nat. Sci.,2005,15: 700-707
(3) Taxonomic description of two new marine oligotrichous ciliates (Protozoa, Ciliophora). J. Nat. Hist.,2005,39: 241-252
(4) Morphogenesis of Cyrtohymena tetracirrata (Ciliophoa, Hypotrichida, Oxytrichidae) during binary fission. Europ. J. Protistol. 2004,40: 245-254
(5) New contributions to two heterotrichous ciliates, Folliculina simplwx (Dons, 1917), Condylostoma curva Burkovsky, 1970 and onw licnophorid, Licnophora lyngbycola Faure-Fremiet, 1937 (Protozoa, Ciliophora): descriptions of morphology and infraciliature. J. Eukaryot. Microbiol.,2003,50:449-462

院士候選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