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青島大學始末
1928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籌辦國立山東大學
,並組成由
何思源、魏宗晉、陳雪南、趙畸、王近信、彭百川、楊亮功、
楊振聲、杜光塤、
傅斯年、孫學悟等11人組成
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備工作。在籌備過程中,
蔡元培先生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設在青島,取得教育部長
蔣夢麟的同意,國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將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除接收原省立山東大學外,並將私立青島大學校產、校舍收用,籌備國立青島大學。
1928年6月,省立山東大學由濟南遷至青島。
1930年5月,國民黨政府任命楊振聲為校長5月,楊振聲校長到校視事,啟鈐辦公。8月,在青島、濟南兩處招考一年級新生。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校長宣誓就職,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籌備委員會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宣告結束。
1932年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並準楊振聲校長辭職,任命
趙太侔(趙畸)為國立山東大學校長。國立青島大學之源
1928年,因戰亂私立青島大學(奉為今中國海洋大學源頭)和在濟南的省立山東大學分別陷入困境。1928年8月,遂欲在此基礎上籌建國立青島大學。從1928年8月,開始籌建,遲至1930年3月才正式運轉,1930年7月招生。1932年9月2日,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後又改名山東大學,並於1958年分拆為二,原校址留下部分改稱山東海洋學院(現為
中國海洋大學),大部遷去濟南,並沿用
山東大學名號。
私立青島大學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以後,將其開放為商埠,撫恤德日統治四分之一個世紀留下的滿目瘡痍,輸入新知,佐育人才,立國安邦,成為全城人的共識。1924年初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交通部長的直系將領
高恩洪出任膠澳商埠的督辦。高氏在職,勤求治理,政績可觀,“尤於教育一端,銳意進行”,1924年5月29日,聯絡青島的富商巨賈和熱心教育的人士在其督辦行署開會,倡辦青島大學。公推高恩洪、邵筠農、宋徽五、傅炳昭、張德純、劉子山、王子雍、宋雨亭、於耀西、孫丙炎、孫廣欽(字子敬)等11人組成校董會,復由校董會推舉孫廣欽為籌備主任,邵筠農、孫丙炎為副主任。又聘請了
蔡元培、
張伯苓、
黃炎培為名譽理事。學校校址選在了德占青島時期修建的
俾斯麥兵營(日占後改為萬年兵營)。為此還有一段故事,青島駐軍對青大校園垂涎欲滴,執意分享駐兵,高恩洪不允。雙方爭執不休,官司一直打到洛陽直魯預三省巡閱使
吳佩孚處。吳是蓬萊人,清末秀才出身,與高同鄉又曾同僚,私誼甚厚,雖系一軍閥,但是絕非一介赳赳武夫,“世界競爭端賴學術”的道理是懂得的,就一錘定音該兵營作為辦學之用。
財政為百事血脈,對文化教育事業尤其如此。大學籌辦之初經費拮据,籌辦諸人千方百計籌措經費,1924年6月19日青島總商會曾向美國大使館請求以美國退回的庚子賠款作為青島大學的創辦經費,未有結果。幾經周折,最終由高恩洪捐洋萬元、劉子山捐款2萬元作籌備費用,由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膠濟鐵路局撥款和青島紳商的捐款作為學校的常年經費。10月25日私立青島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青島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大學成立(青島最早的大學是德國在1908年創辦的德華大學)。
青島是一個自由港,中外商人云集,工商業發達。學校董事會根據《大學令》確定
私立青島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規劃分為文、理、法、商、工、醫、農林七科,最終的目標是發展成一所綜合性大學,但考慮到青島工商發展的需要,創辦之初以實用學科設定為主。先設工、商兩科。1924年8月11-13日,在北京、南京、濟南及青島四地同時招生。除本國學生外,還有南洋華僑子弟和朝鮮學生前來報考。學校重質不重量,首屆招收工商預科學生80名。
私立青島大學延聘教師十分講究,師資來源之一為國內名牌高校畢業的學生,北大、燕大、齊魯大學等,特別是北大畢業生居多;一為高薪聘請海外歸國的留學生。根據1925年的統計,私立青島大學全校教職員中留學生有11人,約占教職員總數的42%強,尤其以留學美國的最多。如邏輯學教師凌道揚、外文教師凌達揚、閔星熒,都學有專精,入校前已有名氣;多數教師年齡在30-40歲之間,年富力強,學識涵容中西,又有陶鑄中國新學術的襟懷與理想,教學認真。學校機構精幹,教學和行政管理的負責人都由教師兼任。正是這些良好的規制和濃厚的學術空氣。學校發展蒸蒸日上,相繼設立土木工程科、機械科、礦科,並預備增設農林科、法科和文科。詎料第二次直奉戰爭突起,直系敗退,高恩洪去職,私立青島大學的發展遭到挫折。後由山東省議長
宋傳典接任校長,維持殘局。學校經費,原來全靠高恩洪撥款和士紳捐贈,高恩洪一倒,經費無著,教師辭職的不少,學生也走了很多,形勢頓趨逆轉。奉系軍閥得勢後,由張宗昌督魯,溫樹德任膠澳商埠督辦。溫樹德是一介武夫,對教育事業不但缺乏熱情,且橫加摧殘。當時溫樹德對私立青島大學的校舍,垂誕欲滴,本擬恢復兵營,繼續駐兵,因有宋傳典鼎力維持,學校在苟延殘喘中繼續上課。且兵營改為青島大學校舍早成事實,溫樹德害怕遭到輿論的譴責,故一直未敢貿然強行駐兵(部分空閒房舍經學校同意暫借給軍方使用)。學校此時每況愈下,自1925年以後再未招生。1928年初,蔣介石的北伐革命軍進抵山東,張宗昌敗逃,學校經費也斷絕來源,教師學生散去大半,學校在不得已中停辦,學生均按大學結業處理。
私立青島大學的創建,為後來的國立青島大學提供了理想的校址,她注重師資力量建設和良好的校風也為國立青島大學鐫刻了自己的印記。
省立山東大學
1926年奉系軍閥張宗昌督魯,他雖是封建腐朽勢力的代表,但為順應潮流,裝扮開明,於同年6月30日下令在省城濟南重建山東大學。山東省教育廳於7月24日發出指示,決定將山東省立工業、農業、礦業、商業、醫學、法政六個專門學校合併,改建為省立山東大學。並將山東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等四個中學高中部學生,撥給省立山東大學作為附屬中學。山東省督辦府委派當時的教育廳廳長、清末狀元王壽彭任校長。8月5日王壽彭到職視事,啟用校鈐,掛出校牌,省立山東大學正式成立。
省立山東大學建立後,根據其具體條件,對原來六個專門學校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合併。學校設文、法、工、農、醫五個學院(那時稱科),共有十三個系(那時稱分科)。學制文、工、農三院為四年,法醫兩院為五年,實行學分制。文學院設中國哲學、國文學兩個系,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商學三個系,工學院設機械、機織、套用化學、採礦四個系,農學院設農學、林學、蠶學三個系,醫學院設醫學系。院長統稱學長,系稱主任。
學校籌備就緒後,於1926年8月進行招生。由於當時學校風氣大開,報考的高中畢業生較多,結果共錄新生95人,連同六個專門學校合併的一年級學生共達1088人。其中文學院240人,法學院228人,工學院220人,農學院222人,醫學院178人。報考的學生除本省外,尚有江蘇、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學生。同時把兩所附屬中學的高中學生,按照要求分為一、二、三部,做到在教學中各有側重點,有計畫有目的地為大學本科輸送學生,並制訂學校規程和教學計畫,建立了各項制度。9月5日舉行開學典禮,校長王壽彭在會上發表了“讀聖賢書、做聖賢事”的訓詞,隨即正式上課。
當時全校共有教師330餘人,其中教授約200人,在全國高等學校中,亦可稱得上陣容齊整,人才聚集。教授中一部分是科舉出身的經史學者,如清末翰林陳舸庭、舉人叢禾生、秀才祁蘊璞等等。他們主要在文學院,擔任全校經學、古文學、古史學的必修或選修課程。一部分為從英、日、德取得學位的回國留學生,如留學英國取得博士學位的張徽五、王慈伯等人,留學德國取得博士學位的張東里、於復先、周瑞廷、高漢符等人,留學日本取得大學畢業證書的卞東寅、房金錡等人。他們主要在法、工、農、醫各院系擔任自然科學課程。在教學計畫中除開設專業課程外,經學、數學、英日語為必修課程,並開設古文學、古史學、世界史、邏輯學等為選修課。教材一部分選用國內已出版的大學教科書,一部分靠教師編寫。教師中多數學有專長,抱有“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又因才得其用,故教學態度認真,較能聯繫實際,肯於探索,提高水平。學生中多數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思想開放,勇於接受新事物,勤奮向上,故學習風氣較濃厚。省立山東大學,初步樹立起了重視教學、重視研究的好風氣,也充滿著科學、民主和進步的生機。
1927年6月,在省立山東大學創建一周年時,校長王壽彭因思想陳舊、因循陋規,受到校內的強烈責難,乃拂袖而去。為此學校多數教授積極建議聘請曾在張之洞身邊作過幕僚和擔任過清末外務部左丞的洋務派名人辜鴻銘接任校長。1928年4月底,張宗昌已內定辜鴻銘為山東大學校長,他也有意前往執掌。但當時辜鴻銘已是病情危急,不久即去世。由於校長一職暫懸,且又待遇優厚,在張宗昌集團內部引起激烈爭奪,相互攻評。滿城風雨,張宗昌在盛怒之下,拍案大罵,訓斥周圍,“山東大學的校長,誰也不給,由我自兼”。為此濟南曾流傳:“齊魯文明之邦,目不識丁當校長,孔聖九泉哀嘆,荒唐,荒唐。”大家引為笑談。
省立山東大學創建後,一直處於動盪之中,1928年4月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進抵泰安,省立山東大學教師和學生大部分散去,學校無人負責,經費無著,隨即停辦。至此省立山東大學即告一段落。
國立青島大學詳情
1928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報告,決定在省立山東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國立山東大學。1928年8月,成立了由何思源、魏宗晉等11人組成的籌備委員會。8月7日,籌委會在當時的山東省政府所在地泰安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通過了籌委會組織條例,研究了學校的院系設定、經費來源、擴充校舍及原有學生轉學等問題。但由於濟南和膠濟鐵路被日軍占據,籌建大學一事完全是紙上談兵,根本無法實施。
1929年4月以後,日軍陸續撤出山東,南京政府接收了濟南、青島和膠濟鐵路。此時,私立青島大學已因經費困難、師生散失而陷入困境。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前夕,私立青島大學校長宋傳典棄職出走,學校陷入停頓狀況。鑒此,南京政府教育部長蔣夢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均主張將國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將原擬建於濟南的山東大學遷至青島,利用私立青島大學的校舍籌建國立青島大學,遂由教育部長蔣夢麟向行政院提出籌辦國立青島大學的議案。1929年6月4日,南京政府行政院第26次會議討論通過了籌建國立青島大學的議案,其議案內容如下:
“教蔣部長(夢麟)提:國立山東大學籌備經費,因事實上困難,一切尚待規劃,查該省青島地方,有私立青島大學一所,為張宗昌逆黨前省議會議長宋傳典所辦,自膠濟經中央接收,該校長早離校他往,現校中狀況紛亂,自不待言。且該校向無確定基金,全賴魯省款及青島市款補助。擬將該校取消,其校產歸山東大學收用,國立山東大學名稱,擬改為國立青島大學。查青島交通便利,環境優勝,設立大學,自較濟南為宜,可否敬候公決案。決案:照辦”。從此,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即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6月20日,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召開第一次會議,何思源、彭百川、王近信、趙畸、袁家普在濟南宣誓就職,山東省主席陳調元監誓,籌委會推舉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另外還函聘杜光塤、傅斯年、楊振聲、蔡元培為籌委(10月,青大籌委會又增聘陳調元、於恩波、陳名豫為籌委)。何思源在會上致答詞稱“謂大學將來注重職業教育,造就專門人材”。
在此前一天,私立青島大學推舉學生代表郭恩紀等三人到濟南竭見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接洽私立青島大學護校等事宜。教育部亦電催山東省教育廳速派專員到青島接收私立青島大學。6月21日,何思源與趙畸、王近信到私立青島大學進行考察、參觀,預備接收私立青島大學。何思源考察完畢返回濟南後,留趙畸、王近信在青島負責辦理校產接收。
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十分關心國立青島大學的創辦。將國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青島大學,改在青島創辦的提議人就有蔡元培先生。1929年6月初,蔡元培與蔣夢麟赴青島參與青島籌備事宜。蔡元培與家人住在私立青島大學內,深為青島及大學的優美環境所吸引,故遷校主張更力。同年8月23日,蔡元培因國立青島大學經費遲遲未落實,遂致信吳稚暉請其代催經費,表示:“青島之地勢氣候,將來必為文化中心點,此大學關係甚大。”
國立青大籌委會成立後,總計召開了6次會議,研究學校籌辦工作。其中第二次會議於1929年7月8日在青島召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教育部長蔣夢麟專程到青島參加國立青島大學籌備會議。研究辦學章程、經費、學科設計、教員聘任、原有省立山大和私立青大學生處置等原則章程。會議決定國立青島大學設在青島,並分設工廠、農事實驗場於濟南。會議選舉何思源、
傅斯年、楊振聲、趙畸(太侔)、王近信為籌委會常務委員。
7月10日,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籌委何思源、楊振聲、袁家普、王近信、趙畸、彭百川出席會議,會議通過國立青島大學辦學諸方案,其中主要方案有行政組織經費、教員薪金、教職員人選、舊生轉學辦法等,其要點有:
一、國立青大行政組織:校長下設校長秘書,各種委員會及教務、總務、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等。
二、教員薪金標準:專任講師分為5級,從120元至240元不等;教授分7級,240元至450元不等。
三、教職員人選,教務長吳之椿、總務長王近信、工學院院長周鐘岐、文學院長楊振聲、趙琪,理學院長由教授暫代,其他職務暫缺。
四、青大經費:教員薪金,每年總計222,000萬元,職員薪金567720元,夫役工資21000元,購置費14萬元,轉學學生津貼12000元,除其他費用另計外,總計年費451770元。其經費呈請教育部轉呈由行政院撥發。
五、舊生轉入青大,須受入學試驗,及編級試驗。並特別規定:①凡前由省立山東大學和私立青島大學入本校生,經入學試驗及編級、試驗及格者,得轉入國立青島大學肄業;②前省立山大及私立青大學生原習科分,為國立青島大學所無者,得請求發給修業證書,及轉學介紹公函投考其他國立、(民國)十八年七月二日教育部已立案之私立大學……
第二、第三次籌備會議基本上解決了國立青島大學的辦學章程辦法。後來,上述辦學章程規則辦法除院系人事安排變動較大外,基本上得到落實。但學校經費則未能完全落實。
對於原私立青島大學的學生,也按其專科進行了分流。其鐵路管理科學生轉入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生轉入北京大學第二工學院,法科學生轉入中央、復旦等4所大學。
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國立青島大學一直未能正式開學,僅在1929年下半年,刊登過啟事,招收新生補習班。而阻礙大學及時開辦的主要原因便是接受私立青島大學和省立山東大學校產、辦學經費和校長人選問題。
按照南京政府行政院命令,國立青島大學所接收的校產為私立青島大學的校舍及校內設施等。但在此前籌備國立山東大學時,曾決定將省立山東大學校產由國立山東大學接收,在此基礎上籌建國立山東大學。國立青島大學籌建後順利接收了私立青島大學的所有資產,而省立山東大學的校產一直不能順利接收。幾經周折,僅接收了原省立山東大學六個學院中的一個學院—農業專科學校(農學院)的校產。而籌建所遇到的主要困難還是經費問題。國立青島大學自籌建之日起,就被辦學經費所困擾。1929年6月,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擬定國立青島大學“經費預算年六十萬元,擬請中央政府及省政府各出二十四萬,而市政府與膠濟鐵路各出六萬”。並上報南京國民政府審核批准。但南京國民政府遲遲不予答覆。8月3日,蔡元培先生為國立青島大學經費一事特地致函吳稚暉:“唯中央應出之費,聞業與財政部宋(子文)部長商及,尚無確切答覆。弟因研究院關係,未便再向要求,欲請先生向子文切實一言,如能請蔣主席對宋諄囑則尤善。除由何仙槎(思源)見面詳一切外,專此奉托。”蔡元培的信函發出後,財政部和行政院對國立青大經費似乎有所鬆動。8月17日,《申報》揭載:“國立青大,中央年擔經費二四萬元,可望核准。”但嗣後又無下文。鑒此,國立青島大學籌委會只好再次修訂經費預算,7月,在原擬定之年經費60萬元無望後,將每年經費預算核減為451770元,請行政院撥發。9月3日,《申報》載:“教部電青大籌備委員會,該校請撥各項經費,已呈行政院核飭並分咨財、鐵兩部查照,青大經費已有著。”數日後,“教部電國立青大籌備處,謂已將該校經費列入十八年中央教育費預算,請行政院轉飭照撥”。此後仍未批覆。國立青大籌委會只好再度修改經費預算:“由山東省政府每年資助36萬元,青島市政府每年資助3、6萬元,膠濟鐵路局每年資助1、2萬元,其餘不足之處,請由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經費項下撥給。”實際上,國立青島大學的辦學經費,南京政府分文未撥。上述經費預算數額及撥發、資助單位也有較大變化。常年費實領到的,(山東)省撥三十六萬元,膠濟路撥四萬八千元,共四十萬八千元。教育部僅僅撥發了開辦費5萬元,另外5萬元開辦費由山東省政府撥付。
另外,國立青島大學的校長人選也遲遲未定。籌建之初,即有何思源出任青島大學校長之說,並見諸報章。由於何思源既是山東省教育廳廳長,又是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出任校長亦屬順理成章。但後來沒有下文。到了8月中旬,也就是蔡元培委託吳稚暉催促國立青島大學經費後不久,又從南京傳出訊息:“教部決任吳稚暉為國立青島大學校長,並已得吳同意”。但最終還是沒有結果。直到1930年4月,才確定由楊振聲擔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一職。
面對社會上對青島大學經費、校長和辦學進度等種種猜測,1930年3月,國立青島大學籌委杜光塤到濟南與何思源商榷校務事項,決定:“①暑期學校必辦;②於平、豫、滬等添聘教師教員;③組織訓育委員會”等。1930年4月28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楊振聲為國立青島大學校長。5月,楊振聲到校視事,著手聘請教師、爭取經費和安置原有學生等工作,國立青島大學的籌建工作開始走上正規。隨著經費、教師諸事的逐漸落實,國立青島大學招生工作也全面展開。根據籌委會決定,國立青大第一年先設定文、理兩個學院,其中文學院下設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教育學系,理學院下設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總計7個專業學科。其聘任的教授亦與原擬聘用的人選有較大變化,張道藩任學校教務長,聞一多任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黃際遇任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梁實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黃敬思任教育系主任,湯騰漢任化學系主任,曾省任生物學主任。另在見原省立山東大學農業專門學校舊址(國立青島大學在濟南的唯一校產)設定農事實驗場。後來,又在濟南正覺寺街設立了國立青島大學工廠管理處。
1930年7月,國立青島大學在《申報》等報紙連續刊載招生廣告,於8月分別在青島、濟南招收了第一年級新生153人。9月21日,在青島原俾斯麥兵營舉行國立青島大學開學典禮,校長楊振聲宣誓就職,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
國立青島大學的成立,標誌著青島的高等教育在經過了中德合辦德華大學、自行創辦私立青島大學的艱難的探索、起步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國立青島大學及以後的國立山東大學對青島和山東的高等教育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於青島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繁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出身於北京大學的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後,以北京大學為榜樣,效法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當校長時倡行的“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科學與民主”的辦學方針,積極延聘專家學者到青島大學來任教,以提高新建立的國立青島大學的師資力量和學術地位。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如聞一多、梁實秋、黃敬思、黃際遇、湯騰漢、曾省、聞宥、游國恩、沈從文、傅鷹、任之恭等均應邀來青島大學任教。另外,還經常邀請
蔡元培、馮友蘭、顧頡剛等學者名流來青島大學講學。這種重視專家學者隊伍建設的政策對於快速提高國立青島大學的教育、科研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楊振聲還十分重視學校規章制度的建設。陸續制定了學校的組織規程、學則、圖書館及各部科的章程、辦事細則、各種委員會規程以及學生寢室規則等規章數十種。要求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同時,在校務工作中,提倡集思廣益和民主作風,並成立了國立青島大學校務委員會,對學校的大政方針和規章制度的制定共同研究實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於國立青島大學的建設與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並為日後國立山東大學的建立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一年的運作,國立青島大學除了在建校初期因畢業證書問題發生過開除學生而引發學潮外,基本上比較平靜。至於證書問題是這樣的:當首屆國立青島大學新生入校後,發現有一部分學生的高中畢業證書是借用他人或偽造的,學校因此於1930年12月勒令30餘名學生退學。此時距招生入學已經近半年時間,如此處理引起“違規”學生不滿,也引起其他學生的同情,遂“激動風潮,四日起全體罷課,援助失學同學。”後經學校妥善處理後,學潮平息。其後,國立青島大學未再發生較大風波,學校逐步規範發展。1931年5月,黃炎培在青島作短暫停留時曾到青島大學參觀,他在其《黃海環遊記》中寫到:“青島大學校舍,即前俾士麥兵營。去年開辦,分文理兩院。文學院分中國哲學(註:應為中國文學)、外國哲學(註:應為外國文學)、教育學三系;理學院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四系。學生百餘人,教徒(師)百人。常年費實領到的,省撥三十六萬元,膠濟路撥四萬八千圓,共四十萬八千圓”。
1931年,國立青島大學在上年辦學成功的基礎上,已有重大發展。1931年1月,學校決定增設教育學院和農學院,“教育學院新假後,決在濟開學,先招三專修班。造就鄉村師範師資農學院,新假後亦在濟籌辦”。但後來沒有完全實現,只增設了鄉村教育系。
1931年7月,國立青島大學從報名的412名考生中考試錄取了180名新生。開始了第二學年的教學授業。
正當國立青島大學步入正規,正在良好發展之際,發生了日本侵占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國立青島大學的愛國師生們與全國人民一起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愛國鬥爭中,舊有的和平教學環境、秩序被打亂,國立青島大學進入了動盪時期。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立青島大學的愛國學生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鬥爭。進步學生王林、俞啟威等在中共青島市委領導下發起成立了反日救國會,上街宣傳抗日,抵制日貨。在上海、北平等地學生到南京請願後,1931年12月2日,國立青島大學的學生也衝破反動當局的壓制封鎖,組織了179人的學生請願團到南京請願,要求出兵抗日。由於缺乏經驗,未能與上海、南京的請願學生取得聯繫。儘管學生們分頭向南京政府各機關呈送了請願書,並見到了蔣介石,但蔣介石卻只用些虛假諾言來欺騙學生。正當請願團思想動盪不定,為下一步行動進行商量時,突然接到從青島寄來的匿名信,主要內容是:要請願團趕快回校,否則學校將給於嚴厲處理,將請願團騙回青島。南京請願雖然失敗,但國立青島大學的抗日救國的活動卻沒有停止。在中共青島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進步學生組織了讀書會和時事討論會以及海鷗劇社,宣傳抗日和共產黨的思想主張,在學生中產生了重大影響,遂為學校當局所不容。同年6月,國立青島大學校方作出決定:取締圖書館內的進步書籍,禁止向學生出借;推行“學分淘汰制”,規定:“學生全年學程有三門不及格或必修學程而種不及格者令其退學”。這種名為“嚴格”實際逼迫學生埋頭讀書,不去關心國家大事的規定,引起大多數學生的不滿和反對。6月中旬,各系學生代表選舉成立了國立青島大學非常學生自治會,向校方提出:取消“學分淘汰制”、取消學生住宿費、圖書館學術公開等要求,遭到校方無理拒絕,遂引發全校罷課。校方便採取斷然手段,將9名非常學生自治會常委開除,致使矛盾更加激化。
在此之前,楊振聲已在勸阻國立青大學生南下請願無效後向南京教育部提出辭職:“本校學生179人為抗日事,簽名赴京請願,屢經勸導,俱無效果,臨行時聯名請假,未經準假,即行離校,已於本月二日出發,當經電達。此舉揆之部令校章,皆難認許。惟其行動系激於愛國之熱忱,加以懲處,則青年愛國之銳氣,有挫折之虞;不加懲處,則學校風紀不嚴,無維繫之法。振聲忝長斯校,處理無方,惟有懇請準予辭職,以重職責而肅紀綱,實為德便。”後經教育部慰留後收回辭呈。1932年4月,楊振聲赴南京請中央撥發積欠國立青島大學經費無果,再次提出辭職,又被教育部慰留。1932年6月國立青島大學因“學分淘汰制”引發學潮後,楊振聲和教務長趙畸成為學生反對的主要對象,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1932年6月28日《申報》載:“青大學潮仍僵持,教員多離校。27日學生又赴楊宅請示無結果。楊談,學則過嚴系督促學生勇進,修改尚須審議。楊已電部自劾。聞教部已電魯教廳長何思源來青調停,何約29到。”同日,該報又載:“青大開除之學生9人,校方準其休學一年。有201名學生署名願受同等處分。二十七晚全體學生開會議決五項:(1)否認學校一切處置;(2)驅逐校長教務長;(3)請教部另選賢能;(4)請各教授組織維持會;(5)全體赴京請願,並通電全國大學,請一致援助”。學生的正當要求得到了許多教師的同情和支持,但也有少數教師如教務長趙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梁實秋等支持校方推行“學分淘汰制”和開除學生的行為。29日,國立青島大學全體學生“發宣言,否認楊振聲校長,並驅逐教務長趙畸、圖書館長梁實秋,趙梁及其他教員均離校。”在校方與學生如此嚴重對立的情況下,楊振聲不待何思源來青調停,即於6月29日“抵京,向教育當局報告學潮經過,並引咎辭職,聽候中央處分。”此時,南京政府正在嚴厲鎮壓抗日救亡和一切工潮、學潮運動。7月1日下令解散了鬧學潮的中央大學,予以整理。楊振聲匯報國立青大學潮情況後,南京政府行政院迅即於7月3日下令解散國立青島大學,“聽候整理”。“現尚留校學生,應限於三日內一律離校,聽候甄別”。7月3日當天,國立青大即電告教育部“謂已遵令解散”。青島市政府並派保全隊進校“維持秩序”。並派特務到學校搜捕學運領導人王林等,迫使學生離開學校。
對於行政院解散國立青島大學一事,山東省政府則有著自己的想法。7月5日,山東省政府召開政務會議,“議決三條,貢獻行政院:(1)國立青大改為國立山東大學;(2)舊有文理院仍在青,並在濟設農工學院;)(3)設農工學院時,須與省府磋商辦法。又,省府協助青大款36萬元,7月1日起暫停發,俟整理就緒後再發。”山東省政府的這一措辭強硬且合乎情理的建議,最終為行政院和教育部所接受。7月10日,教育部“聘定蔣夢麟、丁惟汾、朱經農、傅思年、趙畸、
何思源、王苑亭、王向榮、張鴻烈九人為國立青島大學整理委員會委員,指定蔣夢麟為委員長”,承擔青島大學校產處理、學生甄別等事務。在整理校產、甄別學生中,許多進步學生被取消學籍,並因此發生悲劇。“青大學生孫演存,家道貧寒,因甄別落選,三十一日晚九時在解剖堂用刀自殺,被同學救出,送醫院療治。”學生甄別結束後,楊振聲又於8月21日和29日兩次提出辭職。儘管教育部一再挽留,但楊振聲去意已決,挽留無果。
1932年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並準
楊振聲校長辭職,任命趙太侔(趙畸)為國立山東大學校長。
此時的國立青島大學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教育學、鄉村教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八個專業,既沒有後來獨立為青島醫學院(後被青島大學合併)的醫學院。也沒有後來發展為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水產兩系。
國立山東大學後又改名山東大學,並於1958年分拆為二,原校址留下部分改稱
山東海洋學院(即現在中國海洋大學),大部遷去濟南,並沿用山東大學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