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輝

孫志輝

孫志輝,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 1949年5月27日生,漢族,山東省東營市人,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1月任山東省廣饒縣牛莊區陳莊大隊團總支書記。1974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畢業後在國家海洋局科技部二處(後改名為調查處)工作,歷任參謀、副處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志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東營市
  • 出生日期:1949年5月27日
  • 職業: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
  • 畢業院校中國海洋大學
人物履歷,談海域權益維護,談海洋經濟,談圍海造地的負面影響,

人物履歷

1969年1月至1971年3月,在山東省廣饒縣辛集人民公社插隊,任廣饒縣牛莊區陳莊大隊團總支書記。
孫志輝
1971年3月至1974年8月,在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質系海洋重磁專業學習。
1974年8月至1980年1月,任國家海洋局科技部二處(後改名為調查處)幹部。
1980年1月至1984年6月,任國家海洋局調查指揮司調查處幹部、副處長。
1984年06月至1985年03月,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處副處長
1985年3月至1985年9月,在國家海洋局綜合計畫司規劃辦公室幫助工作。
1985年9月至1992年12月,任國家海洋局綜合計畫司計畫處副處長、處長。
1992年3月至1992年7月,在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學習。
1992年12月至1994年12月,任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副司長,
1994年12月至1998年12月,任國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社長。
1998年12月至2005年11月,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2002年9月至2002年11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2005年11月,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1年2月12日, 孫志輝由於年齡原因卸任國家海洋局局長職務。
孫志輝孫志輝
孫志輝孫志輝

談海域權益維護

“中國大洋事業發展任重道遠,維護國際海域權益的基礎能力明顯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11日表示。
孫志輝說,目前,中國已具備全面走向大洋的工作基礎和能力,但面對圍繞國際海域戰略空間、資源分享和科學技術愈演愈烈的競爭態勢,仍然存在不足。
當前國際海域競爭形勢嚴峻,突出表現在:第一,個別國家過度擴展外大陸架,人類共同繼承財產面臨被壓縮;第二,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勘探新規章即將出台,以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為主的新一輪礦區申請登記在即;第三,大型公海生物保護區、海上識別區制度等的建立,加大了公海自由的限制;第四,國際法律制度的制定受到高度關注,依法爭奪國際海域話語權呈加強之勢;第五,深海科技決定走向深海大洋的深度和廣度,深海科技研究活躍,深海技術成為大國投巨資爭占的制高點。
孫志輝孫志輝
“中國在國際海域具有廣泛的戰略需求,迫切需要加強國際海域資源調查和研究工作。”孫志輝分析說,中國是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大國,保障海洋安全利益的需求日益緊迫,大洋環境信息成為重要戰略信息資源;中國已進入以重工業快速發展為特徵的工業化中期階段,戰略資源進口依存度不斷增大;大洋科學和深海地球科學研究在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和人類生命活動現象等重大問題上正孕育著新的理論突破;充分利用和享受公海自由權益,迫切要求擴大和深化大洋調查,提高中國對深海大洋的科學認知水平;國際海域活動以其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的長期性向人類展示了一個全新的高新技術發展與套用領域,深海高技術裝備正在支撐培育與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並日益成為海洋強國的標誌。
孫志輝建議,應當立足於全球戰略、發展戰略、強國戰略,全面提升中國參與國際海域事務的綜合能力,不斷拓展戰略利益和戰略空間,推進大洋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具體而言,要立足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通過持續開展深海勘查,謀劃全球大洋戰略,構建進軍三大洋的戰略布局,實現增加國家戰略資源儲備、拓展戰略活動空間、推動深海科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和確立國際海域事務強國地位的戰略目標。”他說。

談海洋經濟

孫志輝認為,海洋是維護經濟發展的“藍色大動脈”,上升到國家層面,是一個國家海洋發展的“藍色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呼聲迫使我們再一次直面這熟悉而陌生的“藍色疆土”。
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
孫志輝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對海洋經濟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力地扶持了新型海洋產業的形成,促進了海洋經濟的發展。那么,發展海洋經濟究竟有什麼重要意義呢?他概括了三個方面:
發展海洋經濟,是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矛盾的重要途徑。
孫志輝認為,當今世界,海洋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的新領域已是不爭的事實。
發展海洋經濟,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據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和《21 世紀議程》的實施,沿海各國管轄的海域範圍大大擴展,海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在聯合國的倡導下,世界沿海國家都紛紛加大了對海洋的投入,採取各種有力措施,維護本國的海洋權益。
孫志輝認為,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和影響日益加深,海洋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開發利用海洋,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國力的提高使國家對海洋事業支持能力進一步加大;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將加速海洋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在海洋領域實現突破將帶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加快海洋事業發展的條件日趨成熟。
孫志輝表示,我們要以現代海洋觀來重新認識海洋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海洋是國土、是資源、是通道、是戰略要地,海洋是新的經濟領域、新的生產和生活空間,開發海洋必然推動社會進步,海洋經濟發展必然帶動社會經濟發生革命性變化,並對增強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海洋經濟,是實現東部率先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目標的重要助力。
“十一五”期間,國家確立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布局。孫志輝認為,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海洋區位優勢。
孫志輝表示,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重視程度的日益提升,海洋經濟對於東部沿海地區長期保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實現東部率先發展戰略,必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談圍海造地的負面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最為嚴峻的國家之一,為了解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圍海造地成為中國發展的又一個增長點,極大緩解城鎮用地緊張和招商引資發展用地不足的矛盾。
孫志輝孫志輝
目前,圍填海每年新增的建設用地約占全國每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4%,占沿海省(區、市)每年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的13-15%。
“但是,由於圍填海新建設用地游離於全國巨觀調控體系之外,尚未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在客觀上助長了沿海地方政府的圍填海衝動,不僅造成了海域資源的浪費,而且不利於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說。
他認為只有對圍填海實施計畫管理,才能真正把住土地巨觀調控這一重要“閘門”。
根據海域使用管理統計數據,自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以來至2009年底,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共批准實施的填海面積為741平方公里,主要用於建設臨海工業、濱海旅遊區、新城鎮和大型港口基礎設施等。
孫局長說新圍填的土地目前都已成為當前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每平方米圍海造地的成本為220元到520元之間,而陸上建築用地的成本則高至上千元每平方米不等,所以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和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成本更為低廉的圍海造地。
孫局長認為填海造地對緩解人地矛盾、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由於其作為一種嚴重改變和干擾海域自然屬性的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行為,缺乏合理規劃、過度實施的圍填海活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