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趙法箴兼任農業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顧問、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兼“生態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海洋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專家組成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海水養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水產科學界第一位摘取這項中國最高學術權威桂冠的科學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科學家。80年代主持國家攻關項目“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項目,創立了高效、穩定可以有計畫大批量生產苗種的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體系,使我國一躍成為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產量最高的世界第一養蝦大國。
人物簡歷
1954年8月-1958年8月山東大學水產系(今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養殖專業學習與畢業。
1958年8月-1978年12月 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78年12月-1982年12月 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3年1月-1988年9月 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1967年9月-1988年6月 中新對蝦養殖有限公司(紐西蘭)副研究員,技術經理。
1988年12月 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養殖研究室主任,名譽所長,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5年5月 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職經歷
趙法箴,1935年生,195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水產系(今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畢業後即分配至
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海水養殖研究室主任、名譽所長,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常委等職。
研究經歷
為了發展我國的水產養殖事業,趙法箴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參與了黃海水產研究所“對蝦發育條件及其苗種的人工培育”研究工作,1959年作為實習生的趙法箴參與了著名海洋學家朱樹屏領導的對蝦人工育苗課題,成功地培育出我國第一批人工蝦苗;通過研究,基本弄清了對蝦從產卵孵化到蝦苗發育中所需的主要條件,總結出對蝦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種、
水、餌、管”四個方面的關鍵問題,提出了對蝦各幼體階段所需餌料的基本種類等技術難點,為以後我國
對蝦人工大量育苗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依據。趙法箴主持了“中國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研究”課題,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學裡學習和掌握的紮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刻苦鑽研,認真思考,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務,在這項研究中,他系統地描述了中國對蝦各期幼體發育形態與習性,為以後的教學和生產提供了基礎資料。同時,他與同事合作完成了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對以後的對蝦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此,趙法箴與對蝦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60年代中期,作為對蝦養殖研究組組長,趙法箴帶領研究組的其他同志先後在山東省日照石臼所、即墨、文登、
嶗山等地進行養殖試驗。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攻克了對蝦小面積人工養殖技術難關,之後,又突破了“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和“中型水面對蝦高產養殖技術”難關。並確立了一套對蝦人工育苗與養殖技術措施。他在1967-1978年承擔的“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研究”,總結出徹底清除敵害生物和掌握好育苗水質是提高對蝦出苗率的兩個重要環節,而滿足幼體餌料是提高出苗率的關鍵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使對蝦人工育苗出苗率大幅度提高。在水泥池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體育出蝦苗1萬餘尾,在孵化箱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體能育出蝦苗11萬~13萬尾,土池育苗平均每次能夠育出蝦苗20萬尾以上,並確立了一套室外大面積育苗法。並經過改進研究,確立了一套清淤除害、合理放養、科學投餌、調節水質等精養高產措施。在1.2畝池中平均畝產對蝦400餘千克,在13畝池中平均畝產對蝦250千克,四個2畝池平均畝產488.5千克,最高畝產達551千克,突破千斤大關。居當時國內領先水平。該項成果先後榮獲1978全國科學大會獎、山東省和
青島市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科委推廣獎。。
從不滿足、不斷探索是趙法箴工作的特點。由於以往我國的對蝦養殖,基本上是依靠從大海中捕撈自然苗,隨著我國對蝦養殖業的興起,僅靠捕撈自然苗已遠遠不能滿足養殖生產之需,而且有損於天然資源。作為我國對蝦養殖業的先驅之一,他深感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若不及時解決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必將嚴重阻礙我國對蝦養殖事業的發展。他深感重任在肩,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要衝破難關,闖出一條工廠化育苗的新途徑。於是,在1979年底召開的全國對蝦養殖工作會議上,他就對蝦育苗攻關問題作了重點發言,詳細論證和闡述了開展對蝦工廠化育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提出用2~3年的時間,攻克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關。1980年,趙法箴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對蝦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的國家攻關項目。他主持起草項目計畫,安排落實實施方案,組織各方協調攻關,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突破了這道難關。提前一年使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獲得成功。
該項成果的貢獻與技術關鍵是:(1)解決了親蝦培育技術,使育苗用親蝦來源得到了保證。(2)掌握了人工創造良好育苗水質條件的理論依據和控制方法,為對蝦幼體的順利發育提供了條件。(3)篩選出適宜對蝦幼體各發育階段的動植物性餌料和人工餌料,為幼體正常發育提供了物質條件。(4)提出了適合對蝦工廠化育苗的套用設備,制定出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規程。該項成果隨後在全國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廣套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海洋水產動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國家。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對蝦養殖業的發展,並使之很快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的支柱產業,使全國對蝦養殖產量從1978年的450噸猛增至1991年的22萬多噸。據不完全統計,僅1982-1992年,全國養殖對蝦的直接產值累計超過400億元。該項成果的獲得,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依賴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不僅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事業的發展,而且促進了移植、增殖放流事業的發展。該項成果1982年榮獲山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983年榮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改進一等獎,198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之後又獲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
隨著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的成功,趙法箴又轉向了“中型水面高產養殖技術”的研究之中,他與同事們一道,僅用一二年時間,攻克了中型水面對蝦養殖技術關。並榮獲原農牧漁業部科技改進二等獎。
隨著我國對蝦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和養殖技術的提高,餌料數量、質量的多少與好壞,已成為制約對蝦養殖業的關鍵問題之一。特別是大量投餵鮮活餌料,不僅污染水質,而且破壞大量的幼魚、幼蝦和貝類資源。因此,急需解決人工配合餌料的問題。趙法箴與他的同事們,先後開展了“對蝦人工複合餌料”、“對蝦配合餌料”的研究工作,並先後榮獲青島市科學大會獎、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發展我國的對蝦養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在近年帶領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
中國對蝦“黃海1號”,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動物選擇育種研究的空白,為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對蝦養殖優良品種產業化及促進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趙法箴在為發展我國的海洋水產事業的道路上度過了青春年華,換來了鬢髮斑白。他用堅實的腳步在祖國的海疆踩出了一條清晰絢麗的足跡。他不謀索取,不求名利,只求奉獻。他常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祖國水產事業的發展,變科技為生產力是我最大的願望。”他為人正直,胸懷坦蕩,把大半生精力獻給我國的對蝦養殖事業。在他從事對蝦養殖和實驗生態研究的三十餘年裡,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沿海漁村,他走到那裡,就把技術和知識帶到那裡,並在那裡生根、開花、結果。
人物故事
從最初解決對蝦能否養殖,到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再到掀起國內第一次“海洋水產動物養殖浪潮”,幾十個春秋寒暑,他一直在養殖池子邊上邊實驗邊生產。
趙法箴獲得2012年度青島科技最高獎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身穿西服、領帶,坐在辦公室里的趙法箴很正式地對待這次採訪。黃海水產研究所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趙院士平時基本不接受採訪。的確,網路上關於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的相關報導也很少。低調,似乎是趙法箴給人的固有印象。
幾十年的科研,趙法箴一直在和對蝦打交道。談起他的工作經歷時,一會兒在日照,一會兒在即墨,一會去了文登……他說,自己一直在養殖池子邊上邊實驗邊生產。從最初解決對蝦能不能養,到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再到大規模工業化養殖,這些科研課題的產生,均來自於養殖池邊。所以,趙法箴最常說的話是:搞科研一定要與生產實際結合。
陰差陽錯幹上水產養殖
按理說,中專就讀於煙臺水產學校的趙法箴,似乎天生就是乾水產養殖的命。但他的經歷並非如此。如果不是一次次“意外”,趙院士要么是一名水產品加工工人,要么就在邊疆地區當一名老師。
“我們中專畢業的時候,大學已經招生完畢,本來我們就是等著分配工作。”趙法箴說,自己很“不幸”一直沒有落實就業單位,全班只剩下十幾人,“我們當時急得直找校長。”
禍兮福之所依。當年適逢山東大學水產系擴招,招生老師來到趙法箴所在的學校。雖然招收的不是他所學的水產加工,而是水產養殖,但趙法箴沒有放過這個機會,通過考試,他成了山東大學水產系的學生,並因此來到了青島。
從山大水產系畢業時,趙法箴的去向是青海或新疆,“因為當時西北地區沒有學這個專業的,很多同學都去了,有的現在還在那裡。”趙法箴的行李打包完畢,就等著出發了,結果分配去向改了青島黃海水產研究所。從此,趙法箴的人生最終與水產養殖捆綁在了一起。
著手培育人工對蝦苗
進入黃海所後,趙法箴去了動物養殖室,一開始,他的研究目標就放在了中國對蝦上。
“中國對蝦營養價值高,口味好,是世界上最有經濟價值的對蝦種類之一。”趙法箴說,當時,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對蝦能不能養?
在河北省當時水產部的實驗場,還是實習生的趙法箴參加了著名海洋學家朱樹屏領導的“對下人工育苗”課題,從最基礎的研究做起,一年的時間,他們人工培育出了蝦苗,雖然產量不高,但這證明了中國對蝦可以人工養殖。通過科學研究,他們基本弄清了對蝦從產卵孵化到蝦苗發育中所需要的條件,同時,他還有幸參與了朱樹屏先生領導的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為以後的我國對蝦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此後,他們又連續攻克了蝦苗養殖、越冬等難題,但有一個問題一直橫亘在趙法箴和同事們面前:人工育苗成活率太低,大面積養殖無法推開。
1967年,對趙法箴來說是印象深刻的一年。已是對蝦養殖組組長的他和同事來到日照養殖基地,琢磨著怎么破解人工育苗的難題。
當時,海水養殖沒有人工飼料,蝦苗的餵養全靠捕撈海里的浮游生物。通過長期仔細觀察,研究組發現,浮游生物中蟹子幼體的存在,是影響蝦苗存活的關鍵因素。“同樣是幼體,蟹子身體比蝦要強壯,在一個池子中,蟹子會吃掉幼蝦 。”趙法箴和同事加大捕撈網的網眼密度,清除蟹子幼體,蝦苗成活率果然大幅度提升。
解決了人工養殖的最大難題,中國對蝦養殖得以迅速推廣。趙法箴說,他們因此成了當時山東省“抓革命、促生產”的典型。為推廣對蝦養殖,研究組8個人東奔西跑,忙得不可開交。
兩年攻克工廠化養殖關
“文革”中,趙法箴既有安心搞科研被當成正面典型的甜蜜,也有被學生差點打成反革命的辛酸。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從沒有離開過養殖池。
隨著我國對蝦養殖興起,蝦苗供應僅靠人工養殖無法滿足,養殖戶基本上還是依靠從大海中捕撈自然苗。“這種方式對自然資源的損害太大,不能持續。”趙法箴深感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若不及時解決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必將嚴重阻礙我國對蝦養殖事業的發展。
“文革”結束後,趙法箴將工作重點放到了蝦苗大規模養殖上。在1979年底召開的全國對蝦養殖工作會議上,他就對蝦育苗攻關問題作了重點發言,提出用2—3年的時間,攻克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關。
1980年,他聯合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山東海洋漁業所等單位,對“對蝦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進行攻關。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提前一年使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獲得成功。
最直接的成果是,全國對蝦養殖產量從1978年的450噸猛增至1991年的22萬多噸,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依賴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僅 1982—1992年,全國養殖對蝦直接產值累計超過400億元。這是我國掀起的第一次海洋水產動物養殖浪潮。搞科研要與生產相結合
趙法箴說,自己所有的科研課題與項目都來自生產實踐。“我的科研,都是與生產緊密聯繫。因為我們都是邊實驗邊生產,生產中的問題馬上通過實驗來解決,所以我們的成果出來後,推廣得非常迅速。”
在他看來,科研人員尤其是以套用型研究為方向的科研人員,一定要與生產相聯繫,“搞科研不和生產聯繫,怎么能知道技術在生產中遇到哪些問題?”
“現在有些科研人員,為了成果而成果,成果出來後就放在那裡,也不去推廣轉化,這有問題。”趙法箴說,他一直告訴自己的科研團隊,不能離開生產一線。
趙法箴很關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藍色經濟區的建設,青島打造藍色矽谷,對我們海洋科研人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這說明海洋科技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也會有更大的舞台來發揮自己的才能。”
人物貢獻
幾十年來,他結合科研,進行了大量專業技術理論的研究,發表了30餘篇論文和學術報告,撰寫和主編了《對蝦養殖》、《人工養殖對蝦》、《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等專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海水產研究所趙法箴院士等科研人員突破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海洋水產動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國家,為我國的水產養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鑒於趙法箴對國家所作出的貢獻,1986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並先後當選為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評價
歲月難再,時不待我,而今年逾古稀的趙法箴仍在超負荷、快節奏的工作著,他主持的農業部“對蝦綜合養殖防病技術”,承擔的“八五”國家攻關應急項目“對蝦養殖暴發性流行病生態防病技術”等研究項目均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農業部的獎勵。
趙法箴謙虛謹慎,為人厚道,善於共事,在他當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曾多次說過:“科學研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大家做的,而榮譽卻給了我個人。是黨和人民精心培育了我,面對榮譽,我只能用更加奮發工作,盡心用知識成果來報效祖國”。對於今後,他說:“發展我國海洋水產事業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但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要抓緊在有生之年,為培養年輕一代科研人才多作貢獻”。
主要論著
1 趙法箴.對蝦幼體發育形態.海洋水產研究資料.北京:
農業出版社,1965
2 趙法箴.對蝦養殖方法.動物的利用與防治.1968
3 趙法箴.人工養殖對蝦.全國農林科學實驗資料.1972
4 趙法箴.提高對蝦育苗率的研究.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科學技術選編.1972
5 趙法箴.1976年對蝦人工混合餌料試驗總結.海洋水產研究叢刊.1977 (24)
6 趙法箴.1976年人工養殖對蝦試驗.海洋水產研究叢刊.1977(24)
7 趙法箴.對蝦精養高產試驗總結.全國海水魚蝦養殖現場會材料彙編.1978
8 趙法箴.對蝦育苗和養殖技術要點.全國海水魚蝦養殖現場會材料彙編.1978
9 趙法箴.養殖對蝦的餌料研究Ⅰ.基礎餌料及投餵生物餌料的初步試驗.全國海水養殖增殖發展途徑學術會議論文報告彙編.1980
10 趙法箴.人工養殖對蝦.北京:
科學出版社,1979
11 趙法箴.對蝦幼體蛻皮的觀察.全國對蝦養殖會議材料.1979
12 趙法箴.對蝦工廠化育苗研究總結.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鑑定材料.1981
13 趙法箴.累代養殖中國對蝦育苗效果的觀察.海洋科學.1992(6)
14 趙法箴.中國對蝦蝦池浮游生物與對蝦養殖的關係.海洋科學.1993 (6)
15 趙法箴.蝦池套用增氧機的使用方法及效果.海洋科學.1994(5)
16 趙法箴.中國對蝦養殖與增殖.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產業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17 趙法箴.中國對蝦蝦池幾種動物的攝食能力和選擇性研究.海洋科學.1995(3)
18 趙法箴.對蝦暴發性流行病原因與對策.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彙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