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蝦

中國對蝦

中國明對蝦又稱東方對蝦,舊稱中國對蝦,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對蝦科,對蝦屬。過去常因成對出售,故稱對蝦。中國對蝦,海捕對蝦、偏黃色對蝦為雄性對蝦,偏青色對蝦為雌性對蝦,過去常因成對出售,故稱對蝦,又稱東方對蝦,海捕非養殖的中國對蝦一般在30克-50克,規格越大越稀少;用此蝦做的油燜大蝦乃經典名吃之最,殼薄蝦肉香酥綿軟,回味綿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對蝦
  • 拉丁學名: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1765) 
  • 別稱東方對蝦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
  • :甲殼綱
  • 十足目
  • 亞目:游泳亞目
  • :對蝦科
  • 亞科:對蝦亞科
  • :對蝦族
  • :對蝦屬
  • 分布區域:福建、廣東,北自河北、遼寧等省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中國對蝦,親蝦培育,產卵,幼體培育,分布範圍,人工放流,名稱來由,科學研究,中國對蝦貯藏保鮮過程中肌肉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國對蝦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中國對蝦細胞培養研究及其初步套用,

形態特徵

全長:雌性成體180~235mm,雄性成體130~170mm。 體形長大,側扁,甲殼較薄,表面光滑。 通常雌蝦個體大於雄蝦。對蝦全身由20節組成,頭部5節、胸部8節、腹部7節。除尾節外,各節均有附肢一對。有5對步足,前3對呈鉗狀,後2對呈爪狀。頭胸甲前緣中央突出形成額角額角上下緣均有鋸齒。額角細長,平直前伸,頂端稍超出第二觸角鱗片的末緣,其基部上緣稍微隆起,末端尖細。上緣基部2/3或3/5具7~9齒,末端尖細部分無齒;下緣具3~5齒,下緣齒甚小。頭胸甲具眼眶觸角溝,頸溝及觸角側溝,無中央溝及額胃溝。觸角側溝僅延伸至胃上刺附近。肝溝細而明顯,平直前伸;其下方無肝脊。額角後脊至頭胸甲中部消失。眼胃脊明顯,占據自眼眶邊緣至肝刺間距離的3/5。頭胸甲具觸角刺、肝刺及胃上刺,眼眶角圓形無眼上刺,前側角亦為圓形而無頰刺。腹部第4至第6節背部中央具有縱脊,第6節長約為高的1.5倍。尾節長度微短於第6節,其末端甚尖,兩側無活動刺。 頭部6節與胸部的8節癒合成頭胸部,並完全為頭胸甲所覆蓋。頭部還包括額角和具柄的複眼,附肢從前到後依次為:第一觸角、第二觸角、大顎、第一小顎、第二小顎各1對。3對顎足和5對步足。腹部6節,前5節各具一對腹肢,第六節具一對尾肢,與尾節組成尾扇。腹部附肢發達適於游泳,每一體節包括一背板和一腹板。口位於頭胸部腹面,由大顎、第一小顎、第二小顎及三對顎足共同形成口器。肛門位於尾節腹面基部。 第一觸角上觸鞭長度約為頭胸甲的11/3倍,下觸鞭長度約為頭胸甲的2/3而與額角相等。第二觸角鱗片末緣超出第一觸角柄但不及額角的末端,其觸鞭很長,約為體長的21/2倍。第一小顎的內肢由2節或3節構成,第一節基部內外緣皆有一突起,內緣末端有一硬刺及一細毛,第二節短小,若具第三節者,則更細小。第三顎足雌性較短,僅伸至第一觸角柄第二節中部附近,其指節細小,長度僅為掌節的1/2;雄性較長,伸至第一觸角柄末端或超出,其指節較雌性長,稍短於其掌節。5對步足皆具短小的外肢,前3對步足皆呈鉗狀,以第3對步為最長,伸至第一觸角柄末端(雌)或第2觸角鱗片末端(雄)附近;後2對步足伸至眼的中部附近。雄蝦第1腹肢的內肢變形特化成交接器,略呈鐘形,中部縱行捲曲,形成圓筒狀,中葉的頂端稍尖,伸出到側葉末緣之外;第2腹肢內肢內緣基部具一附屬肢體,由兩節構成,末節呈方圓形,其長度大於寬度。雌蝦第4~5對步足基部的腹甲上,具有一圓盤狀交接器,其長度略大於寬度,基部兩側各有1個小突起中央有縱行開口,開口的邊緣向外捲曲,口內為一空囊,稱之為納精囊,開口前方有一較大圓形突起,上生密毛。
中國對蝦
養殖品一般體長12-15厘米,體重20-40克。生命周期為一年,個別能活兩三年。

生活習性

中國明對蝦屬廣溫、廣鹽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蝦類,雄蝦俗稱“黃蝦”,一般體長155毫米,體重30-40克;雌蝦俗稱“青蝦”,一般體長190毫米,體重75-85克。體色青中襯碧,玲瓏剔透,長半尺許,故又叫大蝦。平時在海底爬行,有時也在水中游泳。渤海灣對蝦每年秋末冬初,便開始越冬洄游,到黃海東南部深海區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產卵洄游。4月下旬開始產卵,懷卵量30-100萬粒,雌蝦產卵後大部分死亡。卵經過數次變態成為仔蝦,仔蝦約18天經過數十次蛻皮後,變成幼蝦,於6-7月份在河口附近攝食成長。5個月後,即可長成12厘米以上的成蝦,9月份開始 向渤海中部及黃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漁汛。其漁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漁具為拖網、錨流網和張網等,改秋捕後規定開捕期自9月份以後。
中國對蝦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胚胎期、無節幼體、蚤狀幼體、糠蝦幼體、仔蝦、幼蝦和成蝦等階段。成熟的親蝦在近岸淺水水域產卵;胚胎髮育階段在卵膜內度過;孵化後為無節幼體、蚤狀幼體、糠蝦幼體在水中營浮游生活;發育到仔蝦之後由浮游生活逐漸轉營底棲生活並向河口、淺水區移動;幼蝦在近岸水域、河口地區生活,隨生長而漸移向外海深水區,待成熟後又游至近岸產卵。中國對蝦有明顯的季節性洄游習性,五、六月間新生的幼蝦,到九、十月間體長與親體大小相似,十月底雄蝦發育成熟,開始交配。此時近岸區水溫降低,蝦群開始向外海集結,十二月逐漸游離渤海,陸續經山東半島沿岸到黃海南部深水區越冬,稱之為越冬洄游。翌年春季二、三月間又開始向北洄游,主群三、四月間經山東半島沿岸進入渤海,到四月底五月初開始在萊州灣、渤海灣及遼東灣各大河口附近產卵繁殖,稱之為產卵洄游。

生長繁殖

中國對蝦

為了發展我國的水產養殖事業,趙法箴青年時作為實習生參與了著名科學及朱樹屏領導的“對蝦發育條件及其苗種的人工培育”研究工
作,於1959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國第一批人工蝦苗;通過研究,基本弄清了對蝦從產卵孵化到蝦苗發育中所需的主要條件,總結出對蝦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種、、餌、管”四個方面的關鍵問題,提出了對蝦各幼體階段所需餌料的基本種類等技術難點,為以後我國對蝦人工大量育苗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依據。趙法箴主持了“中國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研究”課題,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學裡學習和掌握的紮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刻苦鑽研,認真思考,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務,在這項研究中,他系統地描述了中國對蝦各期幼體發育形態與習性,為以後的教學和生產提供了基礎資料。同時,他參與了朱樹屏領導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對以後的對蝦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此,趙法箴與對蝦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對蝦中國對蝦
60年代中期,作為對蝦養殖研究組組長,趙法箴帶領研究組的其他同志先後在山東省日照石臼所、即墨、文登、嶗山等地進行養殖試驗。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攻克了對蝦小面積人工養殖技術難關,之後,又突破了“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和“中型水面對蝦高產養殖技術”難關。並確立了一套對蝦人工育苗與養殖技術措施。他在1967-1978年承擔的“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研究”,總結出徹底清除敵害生物和掌握好育苗水質是提高對蝦出苗率的兩個重要環節,而滿足幼體餌料是提高出苗率的關鍵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使對蝦人工育苗出苗率大幅度提高。在水泥池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體育出蝦苗1萬餘尾,在孵化箱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體能育出蝦苗11萬~13萬尾,土池育苗平均每次能夠育出蝦苗20萬尾以上,並確立了一套室外大面積育苗法。並經過改進研究,確立了一套清淤除害、合理放養、科學投餌、調節水質等精養高產措施。在1.2畝池中平均畝產對蝦400餘千克,在13畝池中平均畝產對蝦250千克,四個2畝池平均畝產488.5千克,最高畝產達551千克,突破千斤大關。居當時國內領先水平。該項成果先後榮獲1978全國科學大會獎、山東省和青島市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科委推廣獎。
從不滿足、不斷探索是趙法箴工作的特點。由於以往我國的對蝦養殖,基本上是依靠從大海中捕撈自然苗,隨著我國對蝦養殖業的興起,僅靠捕撈自然苗已遠遠不能滿足養殖生產之需,而且有損於天然資源。作為我國對蝦養殖業的先驅之一,他深感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若不及時解決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必將嚴重阻礙我國對蝦養殖事業的發展。他深感重任在肩,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要衝破難關,闖出一條工廠化育苗的新途徑。於是,在1979年底召開的全國對蝦養殖工作會議上,他就對蝦育苗攻關問題作了重點發言,詳細論證和闡述了開展對蝦工廠化育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提出用2~3年的時間,攻克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關。1980年,趙法箴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對蝦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的國家攻關項目。他主持起草項目計畫,安排落實實施方案,組織各方協調攻關,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突破了這道難關。提前一年使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獲得成功。
該項成果的貢獻與技術關鍵是:(1)解決了親蝦培育技術,使育苗用親蝦來源得到了保證。(2)掌握了人工創造良好育苗水質條件的理論依據和控制方法,為對蝦幼體的順利發育提供了條件。(3)篩選出適宜對蝦幼體各發育階段的動植物性餌料和人工餌料,為幼體正常發育提供了物質條件。(4)提出了適合對蝦工廠化育苗的套用設備,制定出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規程。該項成果隨後在全國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廣套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對蝦養殖業的發展,並使之很快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的支柱產業,使全國對蝦養殖產量從1978年的450噸猛增至1991年的22萬多噸。據不完全統計,僅1982-1992年,全國養殖對蝦的直接產值累計超過400億元。該項成果的獲得,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依賴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不僅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事業的發展,而且促進了移植、增殖放流事業的發展。該項成果1982年榮獲山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983年榮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改進一等獎,198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之後又獲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使我國一躍成為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產量最高的世界第一養蝦大國!
中國對蝦
隨著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的成功,趙法箴又轉向了“中型水面高產養殖技術”的研究之中,他與同事們一道,僅用一二年時間,攻克了中型水面對蝦養殖技術關。並榮獲原農牧漁業部科技改進二等獎。
隨著我國對蝦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和養殖技術的提高,餌料數量、質量的多少與好壞,已成為制約對蝦養殖業的關鍵問題之一。特別是大量投餵鮮活餌料,不僅污染水質,而且破壞大量的幼魚、幼蝦和貝類資源。因此,急需解決人工配合餌料的問題。趙法箴與他的同事們,先後開展了“對蝦人工複合餌料”、“對蝦配合餌料”的研究工作,並先後榮獲青島市科學大會獎、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發展我國的對蝦養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對蝦養殖優良品種產業化及促進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親蝦培育

1、親蝦來源:中國對蝦的親蝦來源主要經養殖蝦越冬培育而成,俗稱越冬蝦,也有自然海區捕撈的親蝦。
2、暫養水溫:中國對蝦親蝦暫養溫度一般首先控制在14℃以下,這有利於親蝦的恢復,然後再逐步升溫至18℃,促進性腺的發育成熟。
3、光照:中國對蝦親蝦培育光照強度在500Lx以下。
4、餌料、清池、換水:中國對蝦的餌料,主要有沙蠶,蛤類,魚肉等。中國對蝦親蝦暫養池一般1-2天就要徹底清池換水一次,以保證良好的水質環境條件。
5、促熟:中國對蝦只要溫度、光照、鹽度、餌料等滿足生態要求即可使親體的性腺成熟。

產卵

中國對蝦親蝦的培育池由於每日清污、換水,水質狀況良好,所以可以兼做產卵池使用。在每日晚9點以前將性腺成熟度好的親蝦選入產卵池待產。另外,在產卵溫度上,中國對蝦一般控制在18-20℃。

幼體培育

中國對蝦胚胎及幼體發育,主要是溫、鹽二因子。生產上中國對蝦胚胎髮育溫度一般控制在20℃左右。
鹽度是影響幼體成活率的一個重要因子。
在幼體培育過程中,除溫、鹽二因子以外,餌料系列與換水量等,中國對蝦幼體一般遵循溞狀Ⅰ期採用單胞藻、藻粉、酵母等餌料;從溞狀Ⅱ期到糠蝦Ⅰ期採用輪蟲為主,單胞藻、藻粉為輔的餌料;從糠蝦Ⅱ期到仔蝦2天以鹵蟲幼體為主,單胞藻、輪蟲為輔的餌料;仔蝦2天后以鹵蟲幼體為輔,成體為主的餌料直至出池,這樣一個餌料序列。由於輪蟲、鹵蟲成體來自於天然水域,夾有細菌、原生動物及大量的污物,因此必須在溞狀Ⅱ期或Ⅲ期就開始換水,並隨著餌料量的增大,換水量也逐漸加大。

分布範圍

中國對蝦,非養殖海捕對蝦,主要來源渤海灣的捕撈船隻。
“中國養殖蝦之都”全球每7條蝦就有一條來自湛江。廣東湛江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地區,湛江市地處亞熱帶地區,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566公里,淺海灘涂733.5萬畝,對蝦養殖環境優越,湛江發展對蝦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堪稱全中國最完整的對蝦產業鏈。全市對蝦養殖面積44.8萬畝,全市對蝦年產量14.7萬噸。對蝦育苗場400多家,對蝦養殖場15700多戶,飼料生產企業28家,擁有對蝦加工企業253家,其中出口企業33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5家,國家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農業龍頭企業6家,年產值近200億元。有全國最大的對蝦養殖、種苗繁育生產、加工出口、交易和集散、飼料生產基地。如今,湛江對蝦遠銷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加拿大、韓國、馬來西亞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湛江在養殖蝦方面擁有七個全國第一:養殖面積全國第一、種苗產量全國第一、對蝦產量全國第一、蝦料產量全國第一、加工規模全國第一、出口量全國第一、全國最大的對蝦專業交易市場,湛江一年對蝦出口可創匯5億多美元,對蝦產業幫助40萬湛江人就業,全球每7條蝦就有一條來自湛江,且湛江蝦是最健康、最安全的。

人工放流

中廣網天津2009年8月27日訊息(記者孫陽)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6時25分報導,秋季魚蝦收穫期即將到來,天津市漁業資源調查隊調查發現,在渤海灣“中國對蝦”絕跡14年後,通過人工增殖放流,天津渤海灣“中國對蝦”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蝦汛。每個網次可捕獲對蝦100公斤,是10多年沒有過的收穫。
中國對蝦中國對蝦
近幾年,渤海海域有關省市通過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漁等措施,對渤海灣生態環境進行養護,使海洋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以天津為例,3年間天津共向渤海近海人工增殖放流各類魚苗蝦苗10多億尾,其中包括中國對蝦6.2億尾、三疣梭子蟹997萬隻、梭魚620萬尾、鱸魚10萬尾等。山東省、河北省也向渤海增殖放流了大量中國對蝦苗種。另外,2009年充沛的雨量也為“中國對蝦”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使對蝦生長十分迅速。

名稱來由

對蝦並不是因為它們常常一雌一雄成對地相伴在一起而得名的。對蝦的得名是由於這種蝦個頭大,過去在北方市場上常以“一對”為單位來計算售價而得名的。
北京海淀外火器營民間有一道招待客人的名菜,它是用鮮蝦、雞肉,輔以20餘種配料精心製成的,俗稱叫“紅燜對蝦”,可一到了宮中,名稱更雅致,叫“紅娘自配”。這是一道據說來自頤和園的清宮宮廷菜餚。清宮中凡遇到有宮女入宮、出宮,均用此菜,並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傳遍民間,成為一道滿族家庭菜餚中的傳統名菜。
相傳這道佳肴所用的鮮蝦叫對蝦。為什麼叫對蝦呢?這件事與慈禧老太后有關係,其典故來源於清宮。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時候,她的飲食起居需用少女服侍,服侍太后的宮女每三年更換一次。每十年都要在民間採選一批秀麗端莊、年齡不超過12歲的姑娘進宮進行調教。同治皇帝薨後,慈禧為了不放棄皇太后的地位,繼續獨攬大權,於是從同治皇帝同輩的堂兄弟中,挑了個載湉當皇帝,光緒皇帝漸漸長大,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施政上漸漸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慈禧對他越來越難以控制,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慈禧為了全面控制皇權,就想了條一箭雙鵰的計策,下懿旨讓光緒帝在皇宮內的超齡宮女中選妃,這樣好來安插自己的親信,隨時監督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知道這是太后暗度陳倉的計謀,當然不肯,就提前下旨讓那些超齡宮女一律出宮還家,擇人自嫁,那些超齡宮女們歡呼雀躍,從此告別了膽戰心驚、寂寞無聊的深宮歲月。
慈禧身邊有四個超齡貼身侍女,其中的一個叫翠姑的,她來自外火器營正白旗。這姑娘又聰明又伶俐,一直隨侍在慈禧身邊,她能隨著太后的情緒說話,看著太后的眼色行事,盡心盡力侍奉太后,甚得太后的喜愛和歡心,視她為心腹。西太后本來是有心助她為皇妃的,只因控制光緒帝的計策而未能實現。但慈禧老佛爺被翠姑和幾個貼身侍女侍候慣了、用順了,雖說她們的年齡都已二十多歲了,怎么著也捨不得她們走。西太后只圖自己個兒方便享受,就是不肯放她們出宮。翠姑有個遠房叔叔在內務府當包衣,在御膳房做御廚,姐妹幾個走投無路,叫翠姑偷偷的找叔叔的想辦法,儘早離開宮廷出去。翠姑的叔叔在宮中服務多年,不僅烹飪技術高超,而且頗有心計,他不願看到侄女在宮中虛度青春,就動了一番心思。他深諳宮中律規,深受慈禧太后賞識,但侄女這件心事常使他愁眉不展,因為他很想把翠姑嫁給自己妻子的外甥,再不放侄女出宮,豈不是誤了她的終身,成了嫁不出去的老閨女,連自己外甥的婚事也耽誤了。可自己是個廚師,怎么敢跟太厚直接說出來呢?
有一天,御膳房進來一批鮮大蝦。面對淡紅鮮美的大蝦,翠姑的叔叔驀地間想到:我何不根據《西廂記》中的故事情節,設計一道菜品獻給慈禧,讓她善解其意,或許能打動她的心。懇求慈禧高抬貴手,放大齡宮女出宮。他費盡心思琢磨出一款菜餚,此菜看上去大蝦頭尾相接,呈微紅色,匹配得色調和諧,相得益彰,十分嬌美動人,取名叫“紅娘自配”。意思就是說姑娘年紀大了,就應擇人匹配。一道精美的菜餚由太監送進去了。
慈禧太后看見紅彤彤的大蝦插在一起,新穎別致,煞是好看,欣然發問:“此菜由誰製作?為何名?”
太監趕快回道:“是御廚房專為老佛爺製作的。”
慈禧太后叫侍女把御廚叫來問到:“此菜何名?”
御廚答道:“此菜用蝦要成雙成對,所以取名‘紅娘自配’。”
慈禧太后是一個好琢麽事兒的人,聽到“對蝦”和“紅娘自配”這個有趣的菜名,知道御廚在跟她打啞謎,肯定有什麼緣由要自己猜。她邊吃邊尋思,想了半天才明白了,是翠姑的叔叔借菜名為他的侄女出宮求情。她勃然大怒,“啪”地一聲把菜盤打翻在地:“明明是海蝦嘛,誰說叫‘對蝦’!”翠姑的叔叔馬上叩頭:“謝太后,賜名‘對蝦’”。西太后無意中說成“對蝦”,不能說出不算,但她雖悟出了這道“紅娘自配”暗諷她不放身邊宮女的用意,但她還是不放翠姑回家。太監、御廚和宮女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下跪求饒。可誰知慈禧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轉而一想,給這種大蝦取名“對蝦”也不錯,再說超齡宮女遣送回家,是皇上下的旨意,要在奴才面前給主子留點面子,這罪不大好定。做個順水人情吧,也顯得我通情達理,但慈禧為了光緒抗旨的事心裡一直還有疙瘩,可是,“紅娘自配”這道菜卻列入了太后的食譜,隔個十天半月的總要吃上一次。光陰似箭,幾年又過去了,翠姑和幾個貼身侍女都已二十七、八歲,慈禧太后覺得再不放她們出宮,日後會落個罵名。一天,玩牌得勝的慈禧老佛爺順了心,傳令御膳房再做“紅娘自配”的菜上來。翠姑的叔叔遵照慈西太后旨意,又精心做了一道“紅娘自配”的菜獻上。菜端上之後,慈禧並沒有吃。而是把翠姑和幾個貼身侍女叫到她跟前,問道:“‘紅娘自配’,其意如何?”宮女們都故裝不懂回說道:“奴婢不才,不解其意。”慈禧大發慈悲,對翠姑說道:“你叔叔借這道菜為你求情,爾等可隨時出宮,各自選配如意郎君‘自配’去吧!”翠姑和幾個貼身侍女聽後大喜,齊呼:“謝老佛爺恩典,恩德齊天。”生怕有岔一刻也沒停留,便即離開那深宮,得以倦鳥還家,另尋愛巢。
中國對蝦
宮女自由了,翠姑和嬸嬸的外甥結了婚。這件事傳到外火器營的八旗營房,藍靛廠南門街上的商販們就把大蝦一對一對的賣,給其取名為“對蝦”。為宮女們解脫樊籠的宮廷菜餚“紅娘自配”,作為一個民間故事和一道宮廷菜餚也在民間慢慢的流行開來。

科學研究

中國對蝦貯藏保鮮過程中肌肉蛋白質組學研究

1、中國對蝦肌肉蛋白雙向電泳體系:在第一向(IEF)中,裂解液配方為8M尿素、2M硫脲、4%CHAPS、65mM DTT、0.67%Bio-Lyte, IPG膠條選擇pH4-7、長度17cm,蛋白上樣體積為300μL上樣量120}μg,搭鹽橋,等電聚焦時間80000v*h,主動水化方式上樣;平衡時間13.5min;在第二向(SDS-PAGE)中,採用12.5%濃度膠進行電泳;使用硝酸銀染色,並適當控制顯色時間;最後對膠進行掃描獲取凝膠圖譜,並用PDQuest軟體進行分析。該體系能有效提高中國對蝦肌肉蛋白質的2-DE圖譜解析度。
2、通過SDS-PAGE技術研究中國對蝦不同溶解性肌肉蛋白質的變化規律,發現中國對蝦的低鹽溶性蛋白貯藏過程中部分蛋白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故套用雙向電泳技術對不同貯藏時間的中國對蝦低鹽溶性蛋白的2-DE圖譜進行比較研究,從中篩選出8個差異較為顯著的蛋白點進行質譜(MALDI-TOF-MS)鑑定,鑑定出蛋白:NKG2D。該蛋白是與生物體免疫功能相關的受體,且該蛋白點是貯藏過程中蛋白豐度由多變少的顯著差異蛋白點。推測NKG2D受體蛋白是反映中國對蝦新鮮度品質變化的相關白之一。
3、研究發現殼聚糖塗膜保鮮對中國對蝦具有顯著保鮮效果,為研究殼聚糖保鮮對中國對蝦肌肉蛋白質的影響,套用雙向電泳技術對殼聚糖塗膜保鮮與對照組貯藏過程中中國對蝦肌肉全蛋白質進行了分析。從三類對比中尋找差異蛋白點:同一冷藏時間保鮮組和對照組的樣品2-DE圖譜對比、保鮮組樣品不同冷藏時間的2-DE圖譜對比、對照組樣品不同冷藏時間的2-DE圖譜對比,從中篩選了8個具有統計意義(P<0.05)的差異蛋白點進行質譜(MALDI-TOF-MS)測定,鑑定出蛋白:ATP-PRT (ATP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ATP-磷酸核糖基轉移酶)。該蛋白與組氨酸、ATP代謝相關聯,推測ATP-PRT是反映中國對蝦新鮮度品質變化的相關蛋白之一。

中國對蝦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

中國對蝦是中國重要的水產資源之一,其自然群體主要分布於中國黃渤海沿海海域和朝鮮半島海域.中國對蝦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可以加速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控制重要經濟性狀基因鑑定的研究,為中國對蝦遺傳改良和優良品種的培育提供基礎信息.利用中國對蝦F2群體家系和AFLP分子標記技術進行了中國對蝦遺傳連鎖圖譜的構建.利用55對AFLP引物組合對F2家系的110個個體進行了研究,檢測到532個符合作圖策略的AFLP標記.對於符合3∶1比例的分離位點利用F2自交模型構建性別平均連鎖圖譜,對於符合1∶1比例的分離位點利用擬測交理論分別構建中國對蝦的雌性和雄性遺傳連鎖圖譜.雌性遺傳圖譜分別由103標記組成28個連鎖群,沒有未連鎖標記,圖譜長度分別為1090cM.雄性遺傳圖譜由144個標記構成35個連鎖群,有10個未連鎖標記,圖譜長度分別為1617cM.中國對蝦雄性遺傳連鎖圖譜比雌性遺傳連鎖圖譜長32.6%,這可能說明中國對蝦不同性別存在不同的重組率.性別平均遺傳圖譜有44個連鎖群,由216個標記組成,有2個未連鎖標記,圖譜實際長度為1772.1cM.中國對蝦遺傳連鎖圖譜基因組估計長度為2420cM,符合與人類基因組相比的對蝦類基因組長度.通過皮爾遜相關係數檢測認為AFLP標記在中國對蝦圖譜上分布均勻.本研究利用AFLP標記構建的中國對蝦遺傳連鎖圖譜為中國對蝦基因組研究和遺傳改良提供一定的基礎,同時開發的微衛星標記也為遺傳連鎖圖譜的整合提供條件。

中國對蝦細胞培養研究及其初步套用

1. 以中國對蝦外周血細胞進行原代培養。在貼壁培養實驗中,比較了不同血細胞收集方法和培養基對中國對蝦血細胞原代培養的影響,結果表明,兩種抗凝劑適用於中國對蝦外周血細胞原代培養;消毒徹底同時不損傷血細胞是血細胞原代培養的關鍵之一;中國對蝦血漿對其體外培養的血細胞可能有有害影響;本研究的最適培養基為含有 10%小牛血清(BCS),20%或 25%中國對蝦肌肉浸提液(ME),1.0g/L 葡萄糖和抗生素的 1×L-15 培養液(L-15+10%BCS+20%或25%ME),pH7.0~7.2,另外添加 12.0g/L NaCl 用於調節滲透壓。在 23.0℃,用上述培養基可以獲得處於亞匯聚狀態的中國對蝦血細胞單層,維持時間超過 8d。此外,還進行了中國對蝦血細胞懸浮培養和無血清短暫培養的嘗試,結果表明,上述 L-15+10%BCS+20% ME 培養基較適合於血細胞懸浮培養,改良的 PBS較適合於血細胞無血清短暫培養。
2. 以中國對蝦囊胚和原腸胚等胚胎材料進行了細胞培養。嘗試了多種機械方法分離中國對蝦囊胚細胞和原腸胚細胞,結果表明解剖法適用於囊胚細胞,自行設計的壓片法適用於原腸胚細胞。在培養起始階段,通過降低血清濃度和縮小培養體系可使中國對蝦囊胚細胞和原腸胚細胞迅速貼壁並鋪展,囊胚細胞鋪展後有明顯的生長暈,中後期原腸胚細胞較易達到半匯聚狀態。以多種方法進行傳代,結果因為細胞無法重新貼壁而失敗。基礎培養基為 1×Leibovitz’s L-15 培養基,添加 12.0 g/L NaCl,胎牛血清(FBS)和中國對蝦胚胎浸提液等,後二者濃度依實驗需要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蝦囊胚細胞在不同培養基中培養可發生形態上的分化,表明本實驗方法有望用於對蝦細胞分化機理的研究。
3. 上述貼壁培養的中國對蝦血細胞在 WSSV 體外感染實驗中能產生明顯的細胞病理反應(CPE),在產生 CPE 的血細胞中以 PCR 法檢測到 WSSV 的 DNA。
4. 以貼壁培養和懸浮培養的血細胞,植塊培養所得的類淋巴器官(Oka 器官)細胞和卵巢細胞為材料,通過磷酸鈣共沉澱法、脂質體介導的轉染(脂染)和電穿孔法等多種基因轉移方法進行了導入真核表達質粒的實驗。通過脂染能夠將質粒導入懸浮培養的血細胞,植塊培養所得的 Oka 器官細胞和卵巢細胞,並使報告基因 EGFP 表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