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貴族
中國傳統社會中,女性通常沒有“
名字”。各類史料、文書、
墓誌、檔案甚至藝術作品中,僅以
姓氏稱呼女性。實際上,中國古代女性與男性一樣都有會取名。
上層社會的女性,亦如男性,會取
表字、
號等。只是相對男性,女性的名字並不對外公開使用,僅以父姓或夫姓稱呼。
現代藝術作品中,在涉及歷史人物時,尤其是有封號的
命婦時,會以她們的封號做為本名。實際上,在
避諱的傳統下,政府在
冊封時不會使用受封者的名字做為他們的封號。以唐朝皇女
太平公主為例,當代各類電視劇中她以“太平‘、”平兒“為名。《
新唐書·列傳第八◎諸帝公主》中記錄的
唐朝公主,大部分沒有提及
公主的名字。但在各位公主的墓誌和其它史料,則顯示除了正式的名字外,她們還擁有表字、號。
嬪妃封號
古代封建時期,較高等級的人物受封之後都有“封號”,如明太祖
寧妃的封號是“寧”,
宣統帝時
端康皇貴妃(原光緒帝
瑾妃)的封號是“端康”,唐朝的黃國公
李靄的封號是“黃”,等等,不勝枚舉。接受封號表示接受御封並有正式地位。
所以皇室里的
后妃一般是冠以姓氏,而不像電視劇中所說用名字,一般有名字的女子的名諱是不可以隨便亂叫的,例如:某妃名字:倩舒,姓氏薛:則不可能是叫倩妃或舒妃,一般就稱薛妃。
而我們所看到那些成“
彤妃”“
懿妃”“
淑妃”那些其實不是她們的名字,而是皇帝賜予的封號比如說“柔”字“婉”字作為她們的封號,這是很大的榮譽,封號是不可以與名字相衝的。
在古代后妃封號中,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皇帝欽定的,如皇后以及清朝的
皇貴妃的封號,還有太后、
太妃們的封號,通常情況下,她們的封號由兩個或兩個字以上組成;另一種情況是妃、嬪
等級制度中固有的名號,也屬於“封號”。像唐初的
四妃:
貴妃、
淑妃、
德妃、
賢妃,這四個固有
皇妃等級的封號(同時也是名號)分別是“貴”“淑”“德”“賢”。顯然,第一種情況的封號比第二種要尊貴得多。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已經享有名號的
妃嬪有什麼值得表彰的功績,皇帝是可以賜給她們欽定封號,讓她們同時擁有兩個封號。對於古代的女子們來說,同時擁有兩個封號是莫大的殊榮。
入宮的婦女被封為貴人、嬪妃後,為相互區別,便在其級別前冠以一個美好的字,連在一起作為封號,從皇太后到太監都可以喚喚。清朝宮廷的嬪妃分為
皇貴妃、貴妃、妃、嬪及貴人、常在、答應等級。為表彰或相互區別等原因,在給婦女們封位以後,要在位前加號,這些號一般都很美,帶有女性的特點,如珍、貞、瑾、淑等,所以看起來極像女性的名字。
古代官職
大司馬:漢武帝(
劉徹)廢
太尉設大司馬,
光武帝(
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
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
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
魏初設大農,文帝(
曹丕)
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
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
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
曹睿即位後人
鐘繇為太傅。
太常:秦時稱
奉常,
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
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
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僕:秦和兩漢均設太僕,
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
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
王莽稱共工,與
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
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
尚方令、掌管衣物的
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
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
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
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
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
將兵長史。東漢的
太尉、
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建設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
劉備在蜀稱帝時以
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
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東
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
東曹主管
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
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光祿勛:秦時稱
郎中令,
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
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
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
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
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
羽林騎的
騎都尉,而大夫、
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
中尉,
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
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
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抗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
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上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下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
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
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
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
客曹、五兵、
度支共
五曹尚書。吏部又稱
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
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
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
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
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
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
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時始置,
王莽稱
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
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
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
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將作大臣:秦時稱
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建設。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
列侯、九卿,以及
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事:曹操臨時設定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
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
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
七品。
別駕從事:即
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
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
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
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
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
二千石,職掌奉
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
二百石。
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
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定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
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
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
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
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
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
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
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台,位次
御史中丞。令一人,
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
郎中令屬官有
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
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
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
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
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
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
大司馬。
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
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
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監農御史:為
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
司空,御史中丞遂成
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
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
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諫議大夫:秦時,
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
蘭台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
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
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
輿司馬、
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
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
二百石。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
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台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僕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
八座,
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
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
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官『制,州郡門下及諸曹皆有書佐,在外由州郡長官自行
辟除。
書佐除諸曹外,因屬州郡長官親近屬吏,故又稱
門下書佐。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
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
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
孫堅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
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
太尉,掌武事;
廷尉掌刑獄。郡有
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
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
常侍曹為
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東漢後期,增設縣侯、鄉侯、
亭侯等
爵位。
校事:曹操初置,至
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
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
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
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
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
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
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
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
掾史等,簡稱掾。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
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大將軍:三國蜀於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
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
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
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議郎:
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
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
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
魯肅任之,助
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左執法:三國吳置,為
御史台屬官,與中執法、右執法共同平決諸官事。
左節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于軍師、
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
討虜將軍,權任
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