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宗[宗,讀音作zōng(ㄗㄨㄥ)]
姓氏起源
據《漢宗俱碑》《
元和姓纂》所載,古帝重黎之後,即
羲和之四子,
分掌四岳之諸侯,史稱四岳,為臣子之首,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故稱為宗,四岳之後有宗姓。這一支為宗姓之起源,
得姓時代最為久遠,處於姓氏的初始階段,那時正是唐
堯在今河北唐縣稱帝建都的興盛時期。見河北唐縣宗氏族譜。
四岳之後在周王朝時期為宗伯官,掌握
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亦稱秩宗、咨伯、祝宗、
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
禮部尚書。諸多史書記載:“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
六卿之首。在宗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秩宗氏、咨伯氏、祝宗氏、太宗氏、上宗氏等,後多省文簡化為
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四岳宗伯之後是宗氏正宗,此系宗氏有宗資、
宗均、宗愨、宗懍,宗澤、宗慶後,以及宰相二人:
宗秦客、
宗楚客。
(
新唐書 宰相世系四)的記錄,宗楚客為出自
子姓的伯宗是錯誤的。有族譜記錄宗伯、宗資、宗均、宗愨、宗懍、宗楚客一脈相承。
出自
子姓。春秋前期的
宋國(今
河南商丘)君主
宋襄公(字茲甫)同母之弟
子敖,子遨奉其兄宋襄公之命出使晉國,他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務,但再也沒有回宋國。公子遨在晉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伯宗,伯宗成為了晉國大夫,因為他耿正直言,結果被把持朝政的三郤所殺。伯宗之子
州犁逃到楚國,出任楚國
太宰,受封食邑於锺離。生有二子。長子郤宛,其嫡支子孫後來就稱
鐘離氏或
鐘氏;其次子伯連,遷居於
南陽(今河南南陽),其後裔子孫以先祖
伯宗的名字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
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宗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有一個偃姓宗國(今安徽
樅陽),為子爵,因此稱
宗子國。據史籍《左傳·文公十二年》記載,“楚
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註:“宗國為
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宗子國在周襄王姬鄭二十六年(
楚成王羋頵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熊惲(羋頵)展開了滅群舒的系列戰役,到周頃王
姬壬臣四年(
楚穆王熊商臣十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先後叛楚,楚穆王派遣上將軍子孔率大軍鎮壓,抓捕了舒、宗兩個子爵國君主,宗子國遂亡。
亡國後的宗子國貴族及子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四於
媯姓,出自春秋時期
陳宣公裔孫宗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陳宣公媯杵臼的第六世孫叫宗來,他的後裔子孫以先祖抿子為姓氏,稱宗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出自
殷商時期官吏瞽宗,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瞽宗,殷商王朝時期的學官職名,也就是太學之教官。太學,是古代的官家學校名,即國學。相傳,為了提高
統治階級的執政能力,從虞帝開始設庠(校長稱庠長),夏
禹設為校(校長稱校長),
商湯設為序(校長稱瞽宗),姬周亦設為庠(校長稱辟癰),都是古代太學的稱謂。到了西漢武帝
劉徹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改其稱為“太學”,由
五經博士掌管。隋朝初期改設為
國子寺,後來隋煬帝
楊廣改設為國子監。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分設國子、太學、四門、
律法、書禮、數算七學,皆屬於國子監。宋朝時期也兼設國子、太學。一直到了明朝,明太祖
朱元璋裁撤了太學,只設國子監,但在國子監里讀書的學子仍稱為
太學生。到了清朝時期,經過
官學初步考試合格的庠生,相當於今天的國小畢業。
在瞽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瞽宗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
羋姓,出自漢朝
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楚元王
劉交,屬於以官職為姓。劉交的曾孫叫劉德,官至
宗正,為
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
在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後改稱宗政氏,今多已簡化為單姓宗氏。
源於
女真族,出自金國後期女真
完顏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隨著
金太祖完顏·
阿骨打建立金國,女真完顏氏成為
國姓,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完顏·宗翰、完顏·
宗望、完顏·兀朮、完顏·宗浩、完顏·襄等著名將、相。
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省稱宗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
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宗佳氏,亦稱周佳氏,
滿語為J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
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後多冠
漢姓為宗氏、
周氏、鐘氏等。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八位,人口約二十五萬一千餘,占全國
人口總數的0.015%左右。
宗氏族出多源,
先秦時期宗氏族人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
廬江、四川
渠縣、河南
淮陽、淇縣以及山東
淄博一帶落籍,如:《
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
漢朝時期,河南南陽宗氏族人是當時名門望族之一,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之子),漢司空
宗俱(宗意之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之孫),宗資之子宗承以及從事曆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時期以後,宗氏在陝西西安落籍,並從此繁衍播遷到今甘肅
隴西、
蘭州一帶。
三國時期,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後,又徙居洛陽。
兩晉時期,已有宗氏族人落籍到了山西
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
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後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愨、宗測、宗懍等。
隋、唐時期南陽宗氏族人徙於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後梁南弘農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後居蒲州河東。
唐末五代時期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於浙江義烏,此際宗氏族人已廣布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
宋朝以後,宗氏族
人的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後來的
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於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
明朝初期,山西宗氏作為
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
清朝時期,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愈廣,並有山東等地之宗氏族人入居
東北三省,隨後又有宗姓族人遷居台灣,移居海外的。
如今,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陝西等地為多,這些省份均有宗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
南陽的地區頗多。
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
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
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
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
秦國奪取
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
宛城(今
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
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
熊耳山以南
葉縣內鄉之間和
湖北省
大洪山以北應山
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
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
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
壬午,公元742年)曾改
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
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
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
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京 兆:亦稱
京兆郡、
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
太初元年(
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
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
西安)。三國
曹魏文帝
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
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
渭河以南至
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
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
魏明帝青龍三年(
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
曹芳)正始五年(
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
周至、
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
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
前趙、前秦和
後秦、
西魏、
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
大興城。
唐高宗永徽四年(
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
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
華陰以西一帶地區。
北洋政府改
順天府為
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
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
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
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
臨汾市、
萬榮縣、
永濟市、
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
蒲州鎮)。隋、唐兩朝為
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
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
河東道,又設
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
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
河東路,治所在
并州(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
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
金國時期分為
河東南路、
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彭城郡:
彭城郡原為
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
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
彭城縣(今江蘇
徐州),西漢朝
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
東漢朝章和二年(
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
彭城國。
南朝宋永初二年(
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
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
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
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
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
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
山東省
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
銅山縣、
沛縣東南部及
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
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忠簡堂:源出宋朝時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金人呼為“宗爺爺”。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臨終時,還三呼“渡河”(渡過黃河收復失地),卒謚忠簡。
家譜文獻
江西
南昌向塘鎮白塘宗氏祖譜一卷(原本,譜邊部分被燒),前後
修譜人名次,始修於明
洪武辛未歲篆修族譜人(公元1368年)三十二世孫恆孔正(東房),明成化庚寅歲重修族譜人(公元1465年)三十五世孫銳叔穎(三賢),明
嘉靖甲寅歲重修族譜人(公元1522年)三十六世孫珊伯華(三賢),白塘始祖尚武,行添三名斌號逍遙居士,東漢汝南太守宗資七世孫居南陽至孫元乾徒居豫章白塘。現被保存在江西省
南昌縣向塘鎮(古白塘)宗家村。
江蘇如皋宗氏家譜二十卷,(明)宗價始修於
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
民國)宗銘續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
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江蘇省
海安市
韓國鈞紀念館。
江蘇
常州毘陵中村宗氏世譜十八卷,(民國)宗鴻亮等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
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
宜興官林宗氏譜二十卷,(民國)宗廷銘等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
丹徒宗氏忠武堂世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五代]宗道溥,始遷祖為[宋]宗澤。
江蘇宜興美樨宗氏家乘
特刊,(民國)
宗學源等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江蘇宜興美樨宗氏家乘,(民國)宗硯卿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江蘇宜興美樨宗氏續修家乘十三卷,(民國)宗炳南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鉛印本。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江蘇宜興美榍宗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世存集四卷,宋宗忠簡公全集五卷,附編四卷,首一卷、特刊一卷,(民國)宗景洛、宗兆牛
纂輯,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天香閣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註:附《宋東京留守宗簡蘭公全集》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註:始祖為[宋]宗澤,始遷祖為宗瑋。
浙江常山京兆宗氏族譜五卷,始修於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清)朱興、宗祖貴續修,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宗紹昂續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清)李大玉續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徐晉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
常山縣大橋頭鄉永旺村。
浙江
義烏麒麟塘宗氏家譜十卷,(清)宗國悠等纂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
活字印本。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宗溥,先祖為[宋]宗嗣尹。
山東
臨朐汶陽宗氏家譜,根據嘉慶戊午新秋(1798年)第二次修譜(由八、九世諸祖修定)、
同治年間第三次續修(十一、十二世諸祖修定)以及1936至1937年的第四次修訂,於2007年進行延續第四次修訂版式第五次修訂。由94位同宗族人出資、26位同宗族人共同編纂。
字輩排行
南陽宗氏一支字輩:宗姓是南陽八大
古姓(苑、呂、申、甫、謝、宗、杜、育。)之一,南陽是宗姓三大郡望之一。宗姓大都
從姓而居,以姓名村。如
唐河縣有宗莊、宗沖、宗老莊,
宛城區有宗坡、宗橋,
鄧州市有小宗莊等。這些宗姓可能支系不同,但天下宗姓是一家,早在清末,南陽宗姓代表聚於唐河白秋,由宗莊人主持,定下了“建元啟運,萬世永昌(泰)”八個大字作為
字派。在南陽,一說字派,宗姓人就知道其輩份。第二次是1942年,仍然在白秋,由宗老莊宗子俊(當時縣參議)及宗成章召集主持,宗莊人執筆,又定下了二十二個字:“均資功業遠,炳愨德偉長,祖望勝東漢,家聲振南陽”,作為後續字派。這裡的均、資、炳、愨都是南陽宗姓名人,從宗氏歷史名人中可以查到。這樣,對宗莊宗氏來說就有如下字派輩份對照表:
九世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建 元 啟 運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萬 世 永 昌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二十一世
均 資 功 業 遠
二十二世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
炳 愨 德 偉 長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三十一世
祖 望 勝 東 漢
三十二世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三十六世
家 聲 振 南 陽
山東淄博宗氏字輩:“泰山秀士其文明繼業昌”。
山東臨朐汶陽宗氏字輩:始祖“爽”(
嘉慶戊午1798年秋二次修譜時稱:“…吾宗族譜失傳已歷三世,維來自何時…或遷自洪洞或遷自
棗強概與可考,而父老流傳鹹雲始祖宗爽始來臨朐招贅賀門,生子四大江大海大寬大量,大江大量承繼本宗立業于山頭子,大海大量出嗣賀姓,徙居
蔣峪仍複本姓,固猶言之詳矣,余據而追序之…。十世允
成書”)、大、智、克、必、祚、(第七世為“單字”未指定某固定單字)、宣、修、允(德)、喜(方、化)、錫、洪、林(桂)、然(煥)、培、先、傳(傳的
老體字)、嘉、福、善(此
字用在後面)、永(此字用在後面)、繼、澤、延、昌(此字用在後面)、世、承、潤、長、興。
山東成武宗氏字輩:“林(靈)昌新(玉)升”。
山東臨朐宗氏一支字輩:“立豐孝春玉”。
山東
泰安宗氏字輩:“興繼慶景佐振國昌”、“懷恆傳
西德成世界和平”。
山東
博山、香港宗氏字輩:“泰山秀士其文明繼業昌”。
江蘇
連雲港、
鹽城宗氏字輩:“德鎮明樹生仁義慶榮華”。
江蘇鹽城
射陽、
阜寧一支字輩:“建山以必,桂寶玉成,守長國治,正其道德,立修昌懷,於萬為學”。
江蘇如皋宗氏字輩:“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慎首鄧卓”。
江蘇徐州宗氏一支字輩:“厥天效廷學致開玉光明世培大德延希福康於國志立先長安傳繼州慶善後賢良永茂昌太遠”。
江蘇徐州宗氏一支字輩:“亭承新向開文玉秀世培大德”。
江蘇鹽城、
蘇州宗氏字輩:“澤穎嗣益長福紹忠必大佛學阡敬浦用安世道璵獻章召厚枝榮思緒鳴環起生炳政韓元景龍萬成恆如鼎藝連標如旺臣(成)根華”。
安徽
蕭縣宗氏字輩:“開文玉秀世培大德衍系廣元……永茂昌泰遠”。
安徽宗氏一支字輩:“自金在朝維同升官永花富貴”。
安徽郞溪宗氏字輩:“留守在京城(成)為民立功”。
湖北
漢陽宗氏字輩:“大志玉岳昌定有賢良永傳祖德邦家之光”。
重慶
銅梁宗氏字輩:“涵世國正天裼福太和仁得永長久”。
湖南
芷江、廣西宗氏字輩:“振開宏紹余永建成思德”。
重慶銅梁宗氏字輩:“含世國正天裼福太和仁得永長久”。
河北
玉田宗氏字輩:“雙(永)元少(慶義)文華勝”。
四川
富順宗氏字輩:“儒紫肅有紹大明永元興克臣世兆正仕懷仁久遠”。
江西南昌
向塘白塘宗氏譜派:前四十代:“尚文元亨利,守之公正羅,客道宏惟自,景夫克本世,時希彥應汝,仕斯祖政子,季孔孟仲叔,伯廷文良維”。續四十代:”大朝開允統,億兆樂昇平,封爵重同普,聯芳敘令名,身修家可教,體德智長存,從此育
俊傑,源泉流渝清“。後四十代:“” 河南
周口宗氏字輩:“立國希聖……”
宗氏一支字輩:“清明懷恆傳希德成世界和平(廣運)”。
宗氏一支字輩:“懷恆傳希德承世”。
宗氏一支字輩:“文景發萬水良正維國義制有宗若寶龍光應盛時忠賢傳世德和順啟家庭士
尚書承志天開子必新”。
義烏麒麟塘宗氏字輩(自始祖宗溥第29世孫,宗澤第21世孫):貽謀啟後人,謙光豐豫遠,世德益深淳,詢克承先祖,賢良必永遵
宗氏
雲南省威信一支字輩:浙江義烏“有倫”公攜4子(斯仁、斯義、斯禮、斯智),斯禮祖到四川翻盆坳趕路前之三炊熟食因翻盆而不得食,“有倫”公即與三祖(斯仁、斯義、斯智)議,爾等自去謀生計,“有倫”公攜(斯禮)祖留翻盆坳落腳;後有多輩祖(族群)800餘人因戰亂而凋零,有輩分因家譜遺失而無記載,經年人丁繁盛。字輩排序:文可應維國 之勝紹在思 永洪
順奇大 德吉發安元。
歷史名人
宗樓:按左傳,樓為
東周齊國將
下軍。齊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
宗伯鳳:按漢書王莽傳,宗伯鳳先明禮為
少府,後為僕射。姓宗伯,名鳳,字君房。
宗佻(tiao):宗佻為
驃騎大將軍,
潁陰王,南陽安眾人。
劉秀在宛城的故交,參加
昆陽大戰了,是昆陽十三騎之一。使一口鳳鳴刀,相傳是用古時鑄造干將、
莫邪劍留下的一塊寒鐵
鍛成。宗佻為人敦厚、學識不多,但
刀術精、功夫極深,可惜在昆陽突圍時痛失一隻胳臂。
宗廣:相傳是宗佻之弟,南陽安眾人,光武時任
尚書令。
宗紺(gan):
梁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東漢天文學家。初任
蒙縣公乘,善
星曆,因成功預測出
日食發生的時間而遷為
待詔。其孫宗誠亦能成功預測出日食發生的時間,並指出官曆之誤,官至舍人。其孫宗整,宗誠之兄也善星曆。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
五官中郎將。先後任
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後任
司隸校尉、河內太守。
建初元年,卒於家。廣韻:宗姓,周卿宗伯之後,出南陽。
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
孟氏易、
歐陽尚書。
舉孝廉,拜議郎,補
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
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于海內”也。
宗慈:按後漢書宗慈傳,慈字孝初,安眾人,東漢
修武令,因太守多取賄賂,遂棄官去拜議郎。道疾,卒南陽,群士皆重其義行。
宗世林:楚國先賢傳曰:「宗承字世林,南陽安眾人。父資,有美譽。承少而修德雅正,確然不群,徵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
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於
琴書,尤喜書畫,精於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
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
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傑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乾(西元 ?-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歷封鎮武將軍、
左衛將軍。管至
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
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
阮籍遇孫登於
行障上,坐臥對之。又永業寺佛影台。皆稱臻絕。嘗游
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
北宋、
南宋之交在抗金鬥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宗臣:(1525~1560):字
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於任上。文章與李樊龍、
王世貞相切磨,為
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
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
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
宗白華:(1897-1986),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
虞山鎮人。
宗傳明:(1963年生)
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 201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名者, 曾解決了華羅庚的夙願,宗傳明教授曾榮獲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8), 茅以升青年科技獎 (1999),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2),
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4), 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5), 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 (2006),
中國數學會陳省身數學獎(2007), 獲von Prechtl獎章 (2008,
奧地利),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