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縣(周至)

周至縣

周至一般指本詞條

周至縣,隸屬陝西省西安市,地處關中西部,東依白馬河中心線與鄠邑區為鄰;南依秦嶺主脈與佛坪縣寧陝縣交界;西有界碑與寶雞市眉縣太白縣接壤;北憑渭河武功縣、興平市和楊凌區、寶雞市扶風縣相鄰,介於東經107°39′—108°37′,北緯33°42′—34°14′之間,總面積2974平方千米,距西安市區68千米。

周至域內西南高,東北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道教文化發祥地、“天下第一福地樓觀台,《長恨歌》誕生地仙遊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植物園秦嶺國家植物園

2018年,周至縣轄1個街道、19個鎮,常住人口59.4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6.2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2.94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3.68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9.65億元,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為22.52:23.03:54.45,人均生產總值24718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至
  • 外文名稱:Zhouzhi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
  • 下轄地區:1個街道、19個鎮
  • 政府駐地:二曲街道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0400
  •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中部、秦嶺北麓
  • 面積:2974平方千米
  • 人口:59.41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樓觀台、仙遊寺、財神廟
  • 車牌代碼:陝A
  • 行政區劃代碼:610124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土壤類型,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地熱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平安建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風味小吃,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周至縣原名盩厔縣,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義。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縣名”。盩厔(周至)縣名沿用2000餘年,是陝西省最悠久的縣名之一。1964年國務院頒布的《簡化漢字總表·附表》規定,改為周至縣。

建制沿革

堯舜時代(約前24世紀),傳說周至地屬駱國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京畿地。
春秋秦襄公八年至秦孝公十二年(前770—前350年),周至地為秦國管轄。
戰國,秦孝公十二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350—前222年),周至地屬武功。
(前221—前206年),周至屬內史。
西漢,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周至屬雍國。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周至改屬中地郡。漢高祖九年(前198年),改屬左內史。建元六年(前135年),改屬右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置盩厔縣,治所設在今終南鎮,屬右扶風。
東漢建武三年(27年),盩厔縣併入武功縣,隸扶風郡。
西晉建興元年(313年),復置盩厔縣,隸扶風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武功縣併入盩厔縣,隸扶風郡。太和十一年(487年),復從盩厔縣析出原武功縣,盩厔縣仍屬扶風郡。
西魏仍依北魏舊制。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盩厔屬終南郡。郡址在今終南鎮。天和二年(567年),析終南郡,於故址置恆州,盩厔屬其治。又從盩厔分出倉城、溫湯縣,盩厔縣治所遷至今戶縣甘河鄉附近,倉城縣治所設在今竹峪鄉倉峪村附近,溫湯縣治所設在今廣濟鄉暖泉村,3縣均隸恆州。建德三年(574年),盩厔縣遷治所於今址。於恆州下置周南郡,郡治在今二曲鎮,轄周至、倉城、溫湯縣。大象二年(580年),倉城、溫湯縣併入盩厔縣。
開皇三年(583年),廢周南郡,盩厔縣改隸京兆郡。
武德三年(620年),廢恆州,盩厔縣改隸稷州。析出盩厔縣東部地域置終南縣,治所在今終南鎮,隸雍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稷州,盩厔、終南縣同隸雍州。貞觀八年(634年),廢終南縣,仍歸盩厔,隸雍州。天授二年(691年),置稷州,盩厔縣屬之。大足元年(701年),廢稷州,盩厔縣改隸雍州。天寶元年(742年),盩厔縣改名宜壽縣,隸雍州。至德二年(757年),撤銷宜壽縣,恢復盩厔縣,改隸京兆府。乾寧二年(895年),屬京兆府乾州管轄。天復元年(901年),盩厔縣改隸鳳翔府。
周至縣在中國陝西省的位置周至縣在中國陝西省的位置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改京兆府為大安府,盩厔縣屬之。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隸鳳翔府;三年(925年),改隸鳳翔府
後晉後漢、後周均依後唐舊制。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於終南鎮設清平軍,並劃出盩厔東部設終南縣,軍、縣治所均在終南鎮,隸京兆府,盩厔縣仍隸鳳翔府。
貞祐四年(1216年),於縣城東辛家寨村置恆州,轄盩厔、終南、眉縣,隸鳳翔府。
至元初年(1264—1278年),廢恆州,終南縣併入盩厔縣,屬鳳翔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盩厔屬之。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盩厔屬之。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盩厔屬之。
周至縣成平面圖周至縣成平面圖
順治元年(1644年),盩厔屬西安府治。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周至屬關中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盩厔縣由陝西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盩厔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隸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30日,盩厔縣解放。
1949年10月1日,周至歸鹹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下簡稱鹹陽專署)管轄。1953年鹹陽專署撤銷,周至縣改由寶雞專署管轄。1956年撤銷專署,周至由陝西省直轄。1958年眉縣併入周至縣。1961年復設鹹陽專署,從周至析出眉縣,周至歸鹹陽市轄。不久又改隸鹹陽專署。1968年鹹陽專署改為鹹陽地區革命委員會,周至歸其管轄。1984年周至縣改屬西安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唐代周至劃為17鄉,鄉名不詳。
北宋熙寧年檢(1068—1077年),周至縣基本沿襲唐制,全縣劃為17鄉321社。
明,周至編戶40里(據《一統志》),里名不詳。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縣分為4鄉39里:西溝鄉、仙金鄉、六渠鄉、臨川鄉。各鄉所轄里數不詳。
清末,將全縣40里劃為36所。
民國初年,全縣劃為5區,新增渭河南岸劃成的河灘所,共37所。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934—1940年),國民黨政府在轄區內強化保甲制,周至縣劃分為23個聯保,下轄173保2457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國民黨政府推行新縣制,將23個聯保改編成13鄉和1個鄉級鎮,轄124保。縣城劃為鄉級鎮,轄4保。馬召鄉駐地遷往南神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30日,周至縣解放,全縣設15區,轄123鄉。
1950年5月,將原15區劃為10區,轄101鄉。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25鄉。為加強對山區的領導,保留了集賢區、竹峪區。
1958年3月,將白馬河以東的12個自然村劃入戶縣。9月,撤銷澗河鄉,所轄地域分別劃歸赤峪、尚村鄉。11月,周至、眉縣合縣,將岐山縣渭河南岸的高店、安樂區;興平縣渭河以南的富仁、宋灘鄉及佛坪縣的高炳區(轄6鄉)亦劃入周至,全縣劃為12個公社,公社下設58個管區。
1960年5月,全縣劃為32個公社和1個縣轄園藝場(富仁園藝場),471個生產大隊,2676個生產隊。8月30日,眉縣復設。將尚村公社的9個自然村劃歸戶縣;將6個公社復歸佛坪;將岐山縣渭河以南的地區復歸岐山縣。
1962年6月,又將劃歸佛坪縣的6個公社復歸周至。11月10日,全縣行政區劃重新調整為24個公社401個大隊2245個生產隊。
1980年,劃出廣濟公社一部分設駱峪公社,將原城關公社分四屯、辛家寨、侯家村、城關公社和城關鎮。全縣有29個公社,1個社級鎮,共30個行政單位。
1984年,將原公社改稱鄉,大隊改稱村,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另將啞柏、終南、樓觀公社改稱鎮;將原城關公社與城關鎮合併為二曲鎮。1985年,周至縣有鄉、鎮政府29個,轄363個行政村,4個居民社區,2489個村民小組。
1989年,全縣區劃為25個鄉、4個鎮,2個農村工作委員會。4個居民社區,369個行政村,2557個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周至縣轄1個街道,19個鎮。周至縣人民政府駐二曲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124001000
二曲街道辦事處
610124101000
啞柏鎮
610124102000
終南鎮
610124103000
馬召鎮
610124104000
集賢鎮
610124105000
樓觀鎮
610124106000
尚村鎮
610124107000
廣濟鎮
610124108000
厚畛子鎮
610124109000
青化鎮
610124110000
竹峪鎮
610124111000
翠峰鎮
610124112000
四屯鎮
610124115000
司竹鎮
610124116000
九峰鎮
610124117000
富仁鎮
610124118000
駱峪鎮
610124119000
陳河鎮
610124120000
板房子鎮
610124121000
王家河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周至縣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襟山帶河,是西安的西大門,地處關中西部,東依白馬河中心線與鄠邑區為鄰;南依秦嶺主脈與佛坪、寧陝交界;西有界碑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北憑渭河與武功、興平市和楊凌示範區、扶風縣相鄰。介於東經107°39′—108°37′,北緯33°42′—34°14′之間,總面積2974平方千米。距西安市區68千米。縣城與附近各地(以公路線為準)距離:東距鄠邑區、周至界32.5千米;西距眉縣、周至界17.5千米;最東部與鄠邑區交界的是尚村鄉的宋灘村;最南部與寧陝縣交界的是板房子鄉的光禿山、與佛坪縣接壤的是厚畛子鄉的光頭山;最西部與眉縣交界的是竹峪鄉境內的鷹咀石;最北部是與興平市交界的尚村鄉的馬寨灘。

地質構造

周至縣南山北原。山地占76.4%,處秦嶺中部,為地台;平原占23.6%,處渭河平原中部偏西,為地塹。
地層
周至東起耿峪口,中經黑峪口、西駱峪口,西至泥峪口,是平行於海拔550米、600米、700米等高線走向的坡角線,將周至縣分為南部地台、北部地塹兩部分。
南部山區:屬秦嶺褶皺帶,是長期活動的東西向複雜構造帶,岩石變質作用強烈,岩漿侵入活動頻繁。根據地層的形成時代,可將縣境內褶皺帶分為兩部分:
1.厚畛子——沙梁子——雙廟子一線以北,主要是前震旦系秦嶺群和長城系寬坪群,屬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層。
2.厚畛子——沙梁子——雙廟子一線以南,主要為中泥盆統和中石炭統地層分布區。
秦嶺褶皺帶中侵入岩的種類較齊全。
北部平原:屬渭河地塹,是新生代形成的斷陷盆地。縣境內地塹地區,分布著老第三紀,新第三紀及第四紀的陸相沉積物。
構造
周至縣秦嶺地台和渭河地塹兩大地質構造單元的特徵,差異顯著。
秦嶺褶皺帶,是地史上歷次地殼運動形成的複雜構造帶,在多期南北方向擠壓應力的長期作用下,形成褶皺和斷裂構造,主要呈近東西方向排列。斷裂構造以東西向壓性斷層為主,次為北西向和北東向壓扭性斷層。

地形地貌

周至縣地勢北低南高,跨3個自然地貌單元。依次為渭河平原,黃土台原,秦嶺山地。境內西南高,東北低,山區占76.4%,為千里秦嶺最雄偉且資源豐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川,南部是重巒疊障的秦嶺山脈。山、川、塬、灘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平原
平原南界位於廣濟——馬召——集賢一線,北界在渭河南岸,地勢自南西向北東方向緩傾。位於渭河平原中部偏西。東西46公里,南北16公里,海拔399—530米,占周至縣23.6%。平原區由渭河漫灘、渭河一級階地、渭河二級階地、沖、洪積扇四個微地貌單元組成。
台原
黃土台原分布在秦嶺山前地帶,呈東西向帶狀展布,西寬東窄,台面受侵蝕切割較為破碎,黑河口以東呈梁、峁狀地形。黃土台原與沖、洪積扇呈陡坎相接,高於沖洪積扇面60—90米。海拔500—600米。地表由第四繫上更新統風積黃土組成。面積18.25萬畝。該區人口較少,地下水資源貧乏,水、土流失嚴重,是周至縣農業水、土保持的重點地區。
山地
周至縣境南部為秦嶺中部山地,可分為低山(海拔6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3500米),高山(海拔3500米以上)。占周至縣總面積的76.4%,西部太白山海拔3762.2米,拔仙台為秦嶺第一高峰。太白山生物系複雜,資源豐富,植物帶垂直分明,高山上有第四紀冰川遺蹟,是旅遊、登山勝地和多種學科研究、教學基地。
秦嶺山地西自拔仙台分岔,北線有東跑馬梁、老君嶺、界石嶺、官城梁、青崗砭,海拔2500—3000米。南線有將軍祠、靈官台、光頭山、秦嶺梁,海拔2500—2900米。山勢南高北低。秦嶺山多由深變質的片岩及火成岩構成,是金屬及非金屬礦藏的重要產地。

氣候特徵

周至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氣溫低,降水少。春季暖氣團漸強,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天氣炎熱,暖濕氣團凝雲致雨,多雷暴,間有冰雹。秋季連陰多雨。周至縣受地貌影響,山原高差3000餘米,高峰低谷,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南北差異顯著。山區屬濕潤地區,四季中,夏短而炎熱,冬長而寒冷,夏秋低溫多雨,春冬雪掩青山。平原屬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稍短,日照充足,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春季多風,夏季多伏旱,秋季多陰雨,冬季乾冷少雨雪。
光照
太陽輻射總量(光量)平原:109.68千卡/平方厘米。年際變化,5—8月較大;季節變化夏季最強。6、7月太陽總輻射每日430卡/平方厘米以上;9、10月溫度高,雲雨多,日照少,總輻射銳減。
氣溫
周至縣平原年平均氣溫13.2℃,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2℃;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5℃。
深山區年平均溫度:雙廟為6.4℃,厚畛子8.4℃。
山區年平均氣溫:在海拔576米的低山區木匠河口為12℃,在海拔1109米的中山區板房子為10℃,在海拔1500米的中山區黑河上源釣魚台為8.4℃,在海拔1975.8米的四方台雙廟氣象站處為6.4℃。年平均氣溫與平原僅差1.1℃。
降水
周至縣降水量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由低向高遞增。表現為地區差異大,年內變化大,年際變化亦大的規律。地區差異是:多年平均降水量山區為850.52毫米,平原為699.98毫米。從降雨特點上看,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雨日少,雨勢猛,強度大,往往出現洪災或伏旱,秋季常出現連陰雨,雨日多,強度小,雨勢緩。據記載最大30日降水量為563.9毫米,占多年平均雨量的66.26,因之洪澇災害比較頻繁。冬春季節,雨雪稀少,多出現春旱。
周至縣在6、7月內幾乎天天都有,一般風速8—15米/秒。平原大風除1月和12月未有外,其餘各月都有發生。山區大風1—12月均有發生,平原以6、7月最多,山區以3、4月最多。

水文概況

周至縣秦嶺北屬黃河流域,1公里以上的峪溝52條,形成河流15條,其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2條,50—100平方公里6條,50平方公里以下7條。河流特點為山區部分河床陡峻,山谷高深,水流急湍;出峪後河床比降變緩,水面擴散,流向呈東北方向,匯入渭河。縣內秦嶺南渭水河屬長江流域。
周至河流密布,河流名稱古今變異不大。但水系組合與河道平面形態變化較大。從水系組合來看,古代黑河、田峪河、沙河、就峪河、仰天河、陽化河、乾乾河、赤峪河等單獨入渭,為渭河支流,而後仰天河、陽化河、乾乾河成為清水河的支流;田峪河、沙河、就峪河、赤峪河等成為黑河的支流。從河道的平面形態來看,平原各河,是河流的下游段,兩岸地勢平坦,橫向擺動幅度較大,具有遊蕩河流的特徵。
周至的湖泊、陂塘、水庫亦不少。分布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三清池等,是華中地區最高的湖泊群。

土壤類型

周至縣土壤分為潮土、水稻土、淤土、黃土、土、褐土、山地石渣土壤和山地草甸土等類型。周至縣土壤普查出9類土壤,24個亞類,44個土屬。平原區有81個種。

自然災害

周至縣主要自然災害是乾旱,涉及面廣而且重。時有水、旱災交替或其他自然災害相繼發生,使災害加重。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周至縣境內秦嶺北麓有“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9.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2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周至縣農作物中,糧食作物30餘屬種,120個品種;經濟作物20餘屬種,140餘個品種;蔬菜79屬種,220餘個品種;果品作物10科17屬170個品種。森林植物種類繁多,有喬木100餘種,灌木360種,木本油料植物10餘種。野生植物有種子植物121科640屬1550種;苔鮮植物63科142屬302種;此外,還有大量的蕨類、地衣和菌類植物。太白山區域及厚畛子鄉的光頭山還生長著特有種植物,計有29個單屬和1個特有屬,150個特有種。水域中有浮游植物8藻門100屬種。

動物資源

周至縣獸類有金錢豹、青羊、黃羊、鹿、麝、狐狸、野豬、獾等40餘種;鳥類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等230餘種。
珍貴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金毛扭角羚等,二類保護動物大鯢、金錢豹、斑羚、小熊貓、金貓、錦雞等,三類保護動物林麝、豹貓等。
黃羊黃羊
農作物害蟲有30餘種,農作物害蟲天敵有126種。
森林害蟲有174種,森林害蟲天敵有12種,如赤眼蜂等。
河池自然魚類有4目7科21種,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有:鯉、鯽、細鱗鮭、鯰、黃鱔等。經濟水生動物有:鱉、蝦、蚌、螺、蛙等。珍稀魚類及水生動物有:大鯢(娃娃魚),秦嶺細鱗鮭等。放養魚種有草魚、青魚、花鰱白鰱、魴、鯉魚等。還有、蝦、鱔、蚌、螺、蟹等種。浮遊動物4大類(原生動物、枝角類、輪蟲、撓足類)60屬種。
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林中動物270餘種。其中獸類有黑熊金錢豹青羊黃羊、鹿、狐狸野豬等達40餘種;烏類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鳥、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等230餘種。珍貴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金毛扭角羚等,二類保護動物大鯢、金錢豹、斑羚、小熊貓、錦雞等,三類保護動物林麝、豹貓等。

礦產資源

周至縣蘊藏著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已發現約40餘處16個礦種。金屬礦產有鐵礦銅礦鋅礦鈷礦金礦銀礦、鎘礦等,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白雲岩礦花崗石大理石、建築用沙、礫石粘土蛇紋岩硫礦等。

地熱資源

周至縣境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並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在樓觀台、鎮豐、啞柏成井3處,馬召、西樓及鎮東井溝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熱開發前景。

人口

新石器時代,周至縣今馬營村、嘉會堡一帶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商之際,境內先民活動漸多。周朝和春秋時代,境內人口增加。秦末漢初,境內黑河以東地被皇室圈占,因而人口稀少。西漢中期至隋唐,人口漸增。盛唐時周至縣轄17鄉,約5100餘戶,2萬餘人。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周至縣5453戶,21412人。明洪武至嘉靖年間(1362—1522年),周至縣4400戶,47080人。清康熙時(1662—1721年)周至縣234300人;道光四年(1824年),周至縣31萬人;同治年間回亂,李籃起義軍,大平軍反覆與官軍在周至激戰。農民死傷甚多。光緒年間,兩年大旱,少壯流離。宣統元年(1909年)周至縣217073人;宣統三年(1911年)“因屢經兵燹,民生凋敝。”人口降為18萬人。民國初,軍閥混戰,連年天災,民國十二年(1923年)周至縣人口降至93551人。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周至縣174656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從自然生育逐漸轉入計畫生育。1949—1974年,周至縣人口增長1.96倍,是周至縣歷史上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人口生育嚴重失控,10年增加107567人。1978年以後,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逐年下降。從1982—1990年淨增人口62143人,平均每年淨增7768人。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戶籍總人口69.168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4126萬人,鄉村人口52.7556萬人,分別占23.73%和76.27%;男性36.4437萬人,女性32.7245萬人,分別占52.69%和47.31%。年末戶籍總戶數18.326萬戶,戶均人口3.77人。年末常住人口59.41萬人,比上年增加4700人;全縣人口出生率14.1‰,死亡率7.31‰,人口自然增長率6.79‰;全縣城鎮化率33.95%,比上年提高0.14%。

經濟

綜述

2018年,周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6.2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2.94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3.68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9.65億元,增長8.3%。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為22.52:23.03:54.45。人均生產總值24718元,比上年淨增1854元。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82.31億元,占生產總值(GDP)比重為56.3%,較2017年提高2.1%。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周至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73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6.75億元,增長0.3%。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12.05億元,增長2.3%;工業技改投資1.61億元,下降56.8%;基礎設施投資30.67億元,下降4.5%;民間固定資產投資37.42億元,增長0.6%。
財稅收支
2018年,周至縣地方財政總收入5.8830億元,增長26.3%。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801億元,增長7%。其中:稅收收入1.9622億元,增長27.2%;非稅收入7179萬元,下降25.4%。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5.8309億元,增長14.9%。其中:用於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11.7257億元,增長1.8%,占支出的25.58%,較上年降低3.3%;用於農、社、衛和住房支出25.1402億元,增長27.9%,占支出的54.85%,較上年增長5.6%。
人民生活
2018年,周至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33元,比上年增長7.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4元,比上年增長9.4%。全體居民人均可配收入14536元,比上年增長9.1%。

第一產業

周至農業開發較早。漢代至民國時,農作物產量長期低而不穩。最好年份小麥畝產105公斤(1936年)、玉米69公斤(1939年)、棉花25公斤(1936年)。
民國十三年(1924年)周至始設農業管理機構勸業所,民國十六年(1927年)易名建設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更名建設科,下設農業改進所(後更名推廣站)、農棉試驗場及苗圃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發生了根本變化。1989年周至縣農業總產值17622萬元,較1949年增長5.77倍,其中糧食總產量25.44萬噸,較1949年增長2.43倍;果園4.86萬畝,總產2.12萬噸,較1949年分別增長162倍、385.4倍;蔬菜5.3萬畝,總產6.57萬噸,較1949年分別增長17.1倍、25.5倍。
2018年,周至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96億元,較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39.18億元,占66.45%;畜牧業產值7.03億元,占11.92%。
種植業
2018年,周至縣糧食播種面積38.32萬畝,比上年減少0.22萬畝,下降0.57%,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9.20萬畝,增長0.82%;秋糧播種面19.12萬畝,下降1.9%。全年糧食產量11.91萬噸,較上年增長1.71%。其中夏糧5.83萬噸,下降1.52%;秋糧6.08萬噸,增長5.09%。全年水果面積29.78萬畝,較上年增長2.23%,其中獼猴桃面積268631畝,較上年增長2.51%,占水果總面積的90.20%。水果產量34.51萬噸,下降5.74%,其中獼猴桃產量32.06萬噸,下降5.93%;其它水果產量2.45萬噸,下降3.16%。全年獼猴桃產值19.68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3.38%,比上年下降2.09%。全年蔬菜收穫面積8.64萬畝,比上年下降4.22%,產量22.13萬噸,增長0.87%,形成產值9.4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5.98%,較上年提高1.5%。全年苗木花卉面積18.05萬畝,較上年增長6.18%,形成產值3.3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63%,較上年下降0.47%。
畜牧業
2018年,周至縣肉、蛋產量分別為7294噸、4420噸,較上年分別下降1.38%和3.01%,奶產量3210噸,較上年增長1.58%。
生產條件
2018年,周至縣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14.95萬噸,增長0.01%。

第二產業

據考古證實,周至在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制陶業。
漢至民國初年,是周至手工業發展期。漢代建築、冶煉有發展。隋唐時建材建築業發達,境內的隋仙遊寺塔,唐八雲塔、大秦寺塔等,造型雄偉,工藝卓絕,塔高在35—40米之間,雖為磚結構,但屹立千餘年而雄姿猶存。
縣內的明代鐵器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仙遊寺鐘,樓觀台老子祠鐵獅子,太白山鐵瓦和鐵像,黑虎靈官廟香爐等,用鐵量大,造型美觀大方,形神逼真,鑄鐵質地優良。
清代手工業有木竹器加工業、造紙業、建材業、紡織業、制陶業、油漆業、鍛造業等作坊,分布於周至縣,有200餘家。但是直到民國初年,周至仍處於手工業階段。
民國中期,是周至現代工業萌芽期。周至辦起民生工廠、三興盛鞋廠、新恆書局、兢化書局、新新米廠、建華紗廠等私營工廠。工人少,設備差。新新米廠和建華紗廠規模較大,並以電力帶動機器,為周至現代工業之始。手工業有冶鐵及鑄造業(包括銀匠爐),木器及竹器製作業,食品加工業(包括釀造業),建材業及制陶業,造紙業等。工業及手工業有21個行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周至縣95%以上的從事鐵、木、縫紉、製鞋等手工業者都組織起來,24個公私合營企業,工業總產值220萬元,是1949年的6倍余。
1989年,周至縣工業局所屬企業總產值3937.11萬元,實現利潤307.62萬元,上繳稅金320.31萬元。
工業
2018年,周至縣全部工業增加值24.13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9億元,增長10.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50.52億元,比上年下降10.35%;從業人員平均人數3865人,比上年增加165人;資產總計31.83億元,其中流動資產合計7.1億元;固定資產合計5.99億元;全年主營業務收入41.52億元,增長5.86%;實現利潤總額3.14億元,增長2.95%。
建築業
2018年,周至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5戶,實現產值9.3183億元,下降6.8%。

第三產業

國內經濟
2018年,周至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84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2.82億元,占零售總額的84.0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02億元,占零售總額的15.94%。按經營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9.38億元,占零售總額的14.9%;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53.46億元,占零售總額的85.1%。
招商引資
2018年,周至縣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20萬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實際引進內資13.11億元,較上年增長118.5%;引進民資37.53億元,增長63.53%。
房地產業
2018年,周至縣房地產開發投資4.02億元,比上年下降47.12%。其中住宅投資1.94億元,下降58.28%。商品房銷售面積9.78萬平方米,下降12.8%。
郵電通信
2018年,周至縣郵政業務總收入80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27.72%;電信業務收入3.25億元,增長7.62%。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固定電話用戶52668戶;行動電話用戶52.62萬戶。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2.4355萬戶。
旅遊業
2018年,周至縣共接待遊客4612.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1.22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32.23%和58.97%。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07.04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53.13億元,增長11.3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55.53億元,增長41.91%。其中:住戶貸款餘額18.75億元,下降1.83%;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餘額36.78億元,增長83.62%。

交通運輸

交通

周至縣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西安,西結寶雞,南連漢中,北通楊凌310國道橫貫東西,穿境而過,與近在咫尺的隴海鐵路並駕齊驅;108國道縱貫南北,將西寶南線、隴海鐵路與西寶高速公路緊密相連;北通鹹陽國際機場,僅50千米之遙。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境內公路里程2323.51千米,其中國道155.64千米、省道59.68千米、縣道182.6千米、鄉道301.2千米、村道1624.39千米。

運輸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開通城鄉班28條,公車輛235輛。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周至縣共實施科技項目8個,其中:市級農業科技計畫項目3個、科技企業小巨人項目4個、省級農業項目1個。年末共創建縣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場)37個,市級示範園2個,省級科技創業示範基地1個,共舉辦各類科技宣傳和培訓活動58次。申請專利84件,授權56件。全縣有高新技術企業7戶。

教育事業

漢代馬融從學於摯恂,唐代魏元忠求學於江融。明代“邑四十里,里各有學,弦誦之聲聞於四境”。王三聘辭官歸鄉辦義學,人稱師表。清初社學復興,書院開辦。李二曲講學於江南、關中,譽滿天下;路德棄官從教,為一代宗師。清末,縣內義學興起,私塾遍及鄉間。現代教育始興。縣對峰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國小堂,內設師範傳習所。民國初年,周至縣初等、高等、兩等國小堂有50餘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普及初級國小教育,校數增至近300所,學生1.2萬餘人,教師近400人,初具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小教育普及。1949年周至縣國小304所,學生13630人,入學率60.5%;中學2所,學生723人,畢業346人;1989年有國小357所,學生70083人,入學率96.55%,在校鞏固率97%。中學37所,學生29352人,畢業10272人;1977—1989年高校中專錄取7141人。教育亦有失誤。1957年錯劃28名教師為“右派分子”;1958—1960年片面大搞勤工儉學,停課支援農業生產,教學質量一度下降;“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教師被衝擊,校舍設備遭到嚴重破壞,教育質量大幅度跌落。1977—1989年,周至縣上下努力發展教育事業,消除失誤造成的影響,教育方有較快發展。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共有幼稚園106所,其中公辦46所,民辦60所。在園兒童23598人,比上年下降4.76%;全縣各類中國小160所,其中普通國中28所,高中7所,國小123所,特殊教育學校2所;中國小在校學生63086人,比上年下降0.6%,其中國中在校學生16426人,比上年下降0.24%,高中在校學生11245人,比上年下降9.42%;中國小專任教師4446人,比上年下降0.5%,其中中學專任教師2202人,比上年下降2.91%。全縣國中畢業生人數(含職業國中)5298人,國中畢業升學率78.52%,較上年上升0.73%。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9萬冊。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共有健身路徑398個,實現全民健身路徑全覆蓋。各類文藝演出160場次,藝術表演701場次。西安市農民趣味運動會獲一等獎,西安市農民金秋豐收節農民趣味運動會獲三等獎。舞動長安西安市全民健身技能大賽獲健身氣功項目二等獎。西安市青少年桌球錦標賽榮獲團體第六名。西安市青少年跆拳道竟標賽,獲得1金1銀2銅。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530個,其中醫院12個、衛生院29個;衛生機構床位2353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86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43人。嬰兒死亡率2.3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84‰。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100%

勞動就業

2018年,周至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45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1%。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12.2393萬人,較上年下降16.53%。

社會保障

2018年,周至縣農村已參加養老保險366013人。城鎮已參加養老保險42848人;已參加醫療保險49175人;已參加失業保險11746人;已參加生育保險18605人;已參加工傷保險18036人。全縣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586404人,較上年減少4190人,參合率99.29%。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共有養老機構3個,在院入住304人,共有床位600張。年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8311人,其中農村居民17874人。特困供養1037人。

環境保護

2018年,周至縣空氣品質綜合指數5.76。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04天,優良率55.9%。單位GDP能耗0.545噸標準煤/萬元,下降5.5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5.2%。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81.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4.13%。

安全生產

2018年,周至縣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0起,事故起數較上年少3起;死亡10人,較上年減少2人。其中:道路交通類生產安全事故7起,死亡7人;市政工程類2起,死亡2人;其他領域1起,死亡1人。

平安建設

2018年,周至縣公眾安全感滿意率92.0%,比上年下降0.99%。

歷史文化

周至民間藝術源於圖騰崇拜、祭祀慶祝。集賢古樂、軍寨道情被譽為音樂化石;牛斗虎、夾板舞曾在全國、省、市獲獎;秦腔源於明末,盛於當代,曲詞會、自樂班、皮影、木偶常演常新;民間謠諺、傳說、工藝品獨具異彩;書法、體育歷史悠久。這是歷代人民精神文化的結晶。
周至漢代以來,在較發達的農業沃土上,產生了優秀的民間文藝,農民在祈福祛凶,迎新送舊,豐收喜慶,節令民俗中,用多姿多采的民間藝術抒發情懷,特點有:
多樣——民間藝術有近百種,村村有特色,甚至村中的兩個街巷也不雷同。民間歌舞有牛斗虎、夾板舞、竹馬、明馬鑽蔑、旱船等;社火有青器焰光、車社火、燈社火、芯子等;民間文學有民間故事、歌謠、曲藝、風俗傳說等;民間工藝有刺繡、蠟製品、漆製品、泥塑、麵塑、雕刻、紙紮,布製品香包、花卉、老虎枕、貓頭鞋、等;民間繪畫有壁畫、國畫、漆畫、粉畫等。
獨創——有的民間藝術是他處無,此處有。如牛斗虎,表演集擬人、擬動物、誇張、舞蹈、音樂為一體,維妙維肖,形神兼備。集賢古樂、青器焰光、明馬鑽蔑等也屬於此。有的是他處有,此處特。如跑旱船,分有站人船、轉船、對船等。周至豆村的皮影、大蜡、剪紙多次在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古典——如集賢古樂,源於秦漢和唐代宮廷音樂,秦昭王、漢武帝、唐明皇等,曾帶著宮廷樂隊在長楊宮、集賢殿、五柞宮、玉真觀、樓觀台等地演奏,至今遺韻獨存,被中外譽為音樂文物。周至道情源於樓觀道教的通俗演唱,演變為宣傳各種道教故事為主的音樂的藝術,現存的古香古色的大量手抄本,被譽為音樂化石。民間鑼鼓源於漢唐行軍作戰的鼓吹。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周至縣令率本縣樂隊參加長安音樂比賽。
周至民間文藝——牛虎鬥周至民間文藝——牛虎鬥
周至縣(周至)
鑼鼓周至村村有鑼鼓隊,鼓譜各不同,鼓樂東雅西雄。鑼鼓隊出行時由儀仗引導,數十桿彩色牙旗,獵獵飄舞。黑河以東鑼鼓配置繁,有大鼓(牛拉鼓)、中鼓、堂鼓、藥鼓、小鼓、勾鼓、板鑼、銀鑼、大釵、鐃釵、中釵、鉸子、京釵等,襯以碰鈴和梆子。演奏鼓點稀、節奏緩、釵鑼響亮變化多,緊敲慢打,平雅雍和。流行《十番鼓》、《往裡滾》、《三觀宮》、《鼓拍》等譜。黑河以西配器簡,有中鼓、手鼓、板鑼、馬鑼、小鑼、大釵、京釵、蘇鉸等,演奏鼓點稠、節奏緊、速度快,釵鑼烘托鼓聲,雄渾壯烈。鼓譜以《蠍子尾》、《風攪雪》、《老鴉拌嘴》、《蛟龍出海》、《老虎磨牙》、《黃鶴陣》、《龍虎鬥》、《十樣景》較流行。
周至縣(周至)
集賢古樂流行於集賢一帶的古樂。可上溯秦漢,盛於唐、宋。又吸收元、明、清代姊妹藝術和民間音樂精華。演奏風姿瑰麗,韻律古樸天成,氣質典雅莊嚴,程式結構嚴謹而富有變化。得到中外音樂家的高度評價。在本縣南集賢一帶,經古樂老藝人身傳口授,一代一代繼承下來。常在慶典或社會、廟會上演奏。分行樂坐樂。行樂是行進或站立時演奏的短小散曲,節奏整齊,所用樂器以笛為主。坐樂是大型套曲,音調高亢嘹亮,也有委婉抒情者。結構複雜,前後兩部,分為幾段樂曲,各以散板引子起,以退鼓快板收。曲目豐富,有清代手抄工尺譜,已整理出套曲、散曲百餘首。其結構、曲牌、音節基本屬於唐代燕樂譜式體系。
周至縣(周至)
竹馬是周至常見的民間舞蹈之一。但樓觀鹿馬村的竹馬明馬鑽篾卻與眾不同。舞時,上場8匹馬,每匹馬前胸和臀部點有蠟燭,馬跑起來蠟燭不滅不倒。所跑的隊形有:白馬分鬃、老龍纏樹、4盞燈、釣花、長蟲蛻殼、里摞城、外摞城等。當跑里摞城、外摞城時,領隊者手中持8根2丈長的細竹篾。竹篾的一端分別發給騎馬者手中,4馬順時針跑,4馬逆時針跑,不管跑多少圈,8根竹篾不亂不散,觀者無不驚奇。
周至縣(周至)
牛斗虎
又名虎牛斗。清乾隆年間產生於樓觀八家莊。共有6人表演(2人扮虎、2人扮牛,1牧童,1土地神)表演時,牧童先上場說反話逗樂,接著土地神上場,2人對話,詼諧幽默。此間,老虎上場撲牧童,牛頂倒老虎,牛虎相鬥。八家莊的老虎有4大勢、8小勢、24個平陽勢。舞時,老虎的撲、搜、望、趔、立、臥、坐、縮、滾、跳等虎虎有勢;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縮叉、挖耳等動作頑皮可愛。整個表演緊張激烈,虎有虎威,牛有牛勁,表現了正義和邪惡的鬥爭。1959年八家莊的牛斗虎參加寶雞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1986年經過加工改編,赴京演出,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賽2等獎。
周至縣(周至)
夾板舞是啞柏等地農民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氣勢的舞蹈表演。舞時熱情奔放、詼諧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夾板舞一般是雙人打,在鑼鼓的襯托下,隨鼓點表演。其打法有:前後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戲逗打。花樣有蜻蜓點水,鳳凰展翅,金線纏腕,蘇秦背劍,單手抱月等。夾板舞的長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塊,長板兩側貼有黃色扇形的錢糧碼;夾板舞者或猴子妝扮,有時猴臉小丑妝扮。1989年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賽豐收獎。
周至縣(周至)
吹龜茲周至民間遇紅白喜事,為隆重氣氛,一般使用龜茲,俗稱叫樂(“文化大革命”期間禁用)。龜茲即嗩吶,配以鼓、釵子、鉸子,由3、5個樂人(龜茲家)演奏即成。亦有5至10餘人組合的嗩吶唱戲,俗稱咪咪戲,或民間戲曲演唱。一般樂段有百鳥朝鳳、雁落平沙、普天樂、祭靈、壽宴開等,亦演奏民歌等曲目。
周至縣(周至)
社火
盛於清代至今。縣內鄉鎮和大村幾乎年年上演。上陽化村演出兩班社火,鎮東村演三四班社火,傳為盛舉。社火有單馬社火、對馬社火、車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歷史神話戲劇人物。終南甘溝村燈社火晚間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馬,馬頭、馬身、馬尾點燃蠟燭,頭戴蠟燈,手持刀槍等道具上亦挑燭燈。燈火燦爛中,表演動作,變換隊形,似古戰場兩軍挑燈夜戰。
周至縣(周至)
芯子是節慶日表演的立體驚險高空社火節目。在木平台裝上三四米的鐵柱,將演員固定在鐵柱骨架上,用雜技造型扮成故事細節,用紙、布等物塑上背景。如刀尖站人,髮絲系人,棒頭倒立,擔挑雙人等,神奇驚險而巧妙。令人身臨其境。大型帶背景的芯子稱焰光。清末,啞柏仰天村與鄰村競賽社火芯子,從靈泉寺佛象後的彩繪佛光上得到啟示,芯子襯以巨大的焰光背景,平面上用大小不同的青瓷,粘結成變化的圖案組合,有的還可轉動,既富麗而又光彩照人,使木平台上裝飾的山亭突出,人物生動。
周至縣(周至)
剪紙本縣豆村的剪紙最為有名,現存有清代精品百餘件。它吸收了剪彩、刺繡和皮影藝術的特點,構圖豐滿完整,布局講究,變化多端,有主有從。貼在窗紙上的暮窗花,單色彩線窗花,精巧細膩似白描;點色窗花則簡練概括、色彩豐富,是剪紙、繪畫的有機結合。內容有走獸、花鳥、社火芯子、戲劇人物、吉祥字樣等。50年代後,周至婦女的剪紙,創作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劉阿麗等4位女青年創作的花卉剪紙組畫,1984年曾作為陝西民間美術精品在香港展出;呂孔雀等6位女青年創作的280幅剪紙,1986年作為西安文化藝術精品赴法國巴黎展出。

風景名勝

旅遊景點:周至縣共有國家級4A級景區2處(道文化展示區、黑河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周至自然保護區和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2處(樓觀台森林公園和黑河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1處(翠峰山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大秦寺塔、法王塔、瑞光寺塔、西域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個。
周至縣(周至)
樓觀台道教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樓觀台老子講授《道德經》之地,曾任周至縣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誕生於此,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揚名海內外。屹立於縣城西的“八雲塔”為唐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積雪六月天”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也留傳著神奇美妙的美麗傳說,吸引著大批中外賓客觀光旅遊,縣城所在地二曲鎮則是因明清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的李顒(號二曲)而得名。
周至縣(周至)
中國樓觀台道文化展示區規劃面積33.04平方千米,規劃建設12.04平方千米生態保護區、11平方千米道文化展示區、10平方千米現代農業觀光區三大板塊,打造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國家5A級景區。財神文化區、農業博覽園、田峪河水景區2011年7月19日建成開放;道教文化區、化女泉景區、延生觀景區2012年3月1日建成開放;百萬葵園、玫瑰莊園、薰衣草莊園2012年建成開放。
周至縣(周至)
秦嶺國家植物園規劃面積639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植物園,其中植物遷地保護區10平方千米,珍稀動物遷地保護區和歷史文化保護區16平方千米,生物就地保護區575.31平方千米,複合生態功能區37.69平方千米。發展S107省道旅遊專線和田峪河遊覽區兩個主軸,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科普、歷史遺蹟和現代文化展示、自然生態和生物科技旅遊三大基地,突出山野園林景觀、生物保護示範、道文化聖地、現代文化展示和著名綠色品牌五大特色。
周至縣(周至)
周至沙河濕地公園中國第一水街——周至沙河濕地公園,位於周至縣城南2千米,環山路馬召轉盤北約6千米,是在原沙河基礎上改造的水景街景。這是一個集市民休閒、親水體驗、兒童娛樂、生態旅遊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類主題公園,也是國內首家立體水景、互動式濱河生態主題公園。
周至水街內的建築風格是以仿古為特色,很聚關中淳樸、粗獷等特點。而且水街水上竹船是水街的一大亮點。
周至縣(周至)
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坐落於財神趙公明故里,陝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建設有核心建築院落三進財神殿,包括賜福殿、財神殿和三霄殿。在財神殿東西南北都建有趙公明統帥的四路財神偏殿,四周的偏殿和小廟供奉有媽祖、黃大仙關羽文財神武財神,華夏眾多的財神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眾神體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

地方特產

周至縣(周至)
周至獼猴桃
周至獼猴桃是產於陝西周至的獼猴桃,周至獼猴桃的質地柔軟,味道有時被描述為草莓、香蕉、鳳梨三者的混合。因獼猴喜食,故名獼猴桃;亦有說法是因為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品種多樣,其鮮果及加工品獲得國際國內多項大獎,遠銷26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周至獼猴桃取得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
周至獼猴桃榮獲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國家質檢總局認定周至縣為全國唯一的獼猴桃標準化管理示範縣,全國60%獼猴桃鮮果產自周至,在全國80%的獼猴桃果乾產自周至,2013年陝西周至獼猴桃獲“中國航天事業支持商”冠名權,並藉助航空技術優勢,開展獼猴桃太空育種實驗。
周至縣(周至)
周至山茱萸
周至山茱萸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具有色鮮、個大、皮厚、藥用成分高等特點,被中醫藥學界譽為藥用植物中的“活化石”。
周至山茱萸產地範圍為陝西省周至縣陳河鎮王家河鎮板房子鎮厚畛子鎮共4個鎮。截至2014年,周至山茱萸現已形成2萬餘畝的種植基地,種植農戶達1200戶,年產優質山茱萸近400噸,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周至縣(周至)
老堡子鮮
早在二千多年的漢朝,終南山下,渭河南岸就已有桃樹栽培的歷史,詩經中《秦風》里就有關桃的美麗詩篇,周至縣終南鎮東部是漢上林苑所在地,溪流遍布,草木茂盛,桃李爭春。唐詩中曾有“種桃道士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等膾炙人口的詩句。明崇禎年間,老堡子村修建關帝廟,帝廟建成後,有主持吳長昭,在黑河搗衣欲回,忽見黑水飄流而下鮮桃三枚,道士下河撈取回廟中,供於關帝神前,後將桃核種植於廟前東邊土中,經幾年培育,枝繁葉茂,因在關帝廟前,人皆仰慕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美談,遂命其三棵大桃樹為“三義桃園”。
周至縣(周至)
秦嶺土蜂蜜
周至地處秦嶺北麓腹地,花草資源豐富,土蜂養殖歷史悠久。所產土蜂蜜色澤金黃、品質地道、口味獨特,且純淨無雜,屬營養保健佳品。
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或分泌物,經過充分釀造而儲藏在脾內的甜物質。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75%以上),以及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有機酸、酶類、芳香物質等。具有極高的保健及藥用價值,自古以來被稱為自然界的珍品。《神農本草經》一書中記載:蜂蜜“治邪氣,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老延年。”

風味小吃

周至縣(周至)
漿水面漿水面是陝西關中一道獨特的夏令食品,幾乎家家會做,人人都吃。漿水面美味可口,而且製作簡單。麵條的種類撈、壓、拉的均可,漚製漿水是做面的關鍵。製作漿水,即將新鮮芹菜、白菜等蔬菜的葉子在開水中燙過後,浸入盛有涼開水的罐中,加少量舊漿水作“引子”,封好罐口,一周左右經乳酸菌的作用即有濃酸味,並有淡淡的清香,這時漿水即可取用。做面時,將漿水舀入鍋中,根據酸味的濃度酌量加入適量的清水,待煮沸後,放入蔥花、香菜、鹽、辣椒等調味品,若能放在冰櫃中冷藏待涼,效果最佳。食用時,只需將煮熟的麵條調入清涼的漿水即可。漿水面吃起來開胃去膩、清熱解暑,是盛夏絕好的風味小吃。漿水還可作為夏季飲料,清腸利尿,有助於消化。
周至縣(周至)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周至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牛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吃時將白面烤餅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裡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料酒、冬粉、鹽、味素等調料,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
周至縣(周至)
飥飥面以“筋、光、薄、辣、香”五字特點享譽三秦,它的兩大要素是湯和面。湯的主要佐料是翠峰鄉地產的辣子和醋烹製而成的,相當考究,還有底菜和漂花菜,一般選用紅蘿蔔、蒜苗、黃花、黑木耳、鮮豆腐,取紅、黃、綠、黑、白之五色。它的關鍵之處是將醒好的面搓成條狀,再掐成核桃大小的麵團,放在清水中浸泡。等到要食用時用手在水中捏成一飥一飥的麵團,然後隨手扔進沸騰的湯鍋中,煮熟即可。這種在水中用手捏成飥飥的工藝,就是它的獨特之處。它食之不脹胃,易消化,卻又很耐飽,很受當地人喜歡。
周至縣(周至)
肉夾饃得名古漢語“肉夾於饃”,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讚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基本製作工藝是:將肥瘦適度的鮮豬肉,用涼水洗於淨,切成1—2公斤的長條,放入陳年老湯鍋內,加入適量的涼水、食鹽、料灑、糖色,含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餘種香料的調味包,壓上鐵篦子,先用大火燒開,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慢煮,保持湯鍋小開,煮約2小時後改用微火燜3—4小時,此時肉已完全酥爛,即可撈出拆去骨頭。吃時切臘汁肉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周至縣獲“2018年度中國十佳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示範縣市”
2019年5月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周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