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制定流程規則)

標準化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制定流程規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標準化管理是指為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或潛在的問題制定規則的活動,及MBA等常見經管教育均將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涵括在內。現階段標準化管理泛指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標準化管理
  • 外文名:Standardized management
  • 套用領域:企業
  • 目的:為了保證與提高產品質
  • 分類: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部頒標準等
簡介,套用,階段步驟,工業工程,體制,要求,流程梳理,

簡介

技術標準是對技術活動中,需要統一協調的事物制定的技術準則。它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實踐經驗,針對具有普遍性和重複出現的技術問題,提出的最佳解決方案。
管理標準是企業為了保證與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總的質量目標而規定的各方面經營管理活動、管理業務的具體標準。若按發生作用的範圍分,標準又可分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部頒標準和企業標準。以生產過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標準、零部件標準、工藝和工藝裝備標準、產品標準等。在標準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標準歸納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衛生安全標準。
工作標準是對企業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工作事項制定的標準,是以人或人群的工作為對象,對工作範圍、責任、許可權以及工作質量等所做的規定。工作標準主要是研究規定各個具體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盡的職責和應有的許可權。對各種工作的量、質、期以及考核要求所做出的規定。企業工作標準化管理,主要是明確工作標準的內容和對象,科學制定工作標準;認真組織實施工作標準;對工作標準的完整性、貫徹情況、取得的成效進行嚴格考核。
企業標準化管理實質上就是對由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這三大標準體系所構成的企業標準化系統(或企業標準體系)的建立與貫徹執行。

套用

標準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運用到生產、開發設計、管理等方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為一個企業能不能在市場競爭當中取勝,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的標準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場競爭當中發揮作用,這決定著標準化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存在價值。

階段步驟

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企業標準化工作要攀登三個台階,要走“三步曲”。
第1步,制定好能確切反映市場需求,令顧客滿意的產品標準;
第2步,建立起以產品標準為核心的有效的標準體系
第3步,把標準化向縱深推進,運用多種標準化形式支持產品開發。
這三步的具體含義是:
第1步:制定好能確切反映市場需求,令顧客滿意的產品標準。保證產品獲得市場歡迎和較高的滿意度,解決占領市場的問題;
第2步:建立起以產品標準為核心的有效的標準體系。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生產率的提高,使企業能夠占穩市場,不至於剛占領市場,由於質量不穩退出市場;
第3步:把標準化向縱深推進,運用多種標準化形式支持產品開發。使企業具有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即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市場不是固定的,不是開發出一種產品,制定了一個標準,就幾十年可以不變,市場經濟沒有這種機制。市場是多變的,企業必須具備這種應變能力,這就是使企業不僅能夠占領市場,站穩市場還能夠適應市場,擴大市場。
標準化要一步一步的跟著企業的市場運作來轉,一直轉到這個角度,登上制高點,這才能體現出標準化的作用和價值。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拋棄計畫經濟體制下遺留的種種弊端,每個企業都要從自身的情況出發,通過創新開闢自己的道路。 標準化要贏得競爭,就必須創新。企業標準化不能再走老路了,創新才有出路。企業標準化不能孤軍奮戰,要同各部門協作配合、互相支持,發揮整體系統功能,才能走好三步曲。
一、制定好產品標準是企業標準化的第一步
二、標準形成體系才能發揮作用
三、產品開發領域是企業標準化的制高點

工業工程

所謂標準化,就是將企業里有各種各樣的規範,如:規程、規定、規則、標準、要領等等,這些規範形成文字化的東西統稱為標準(或稱標準書)。制定標準,而後依標準付諸行動則稱之為標準化。那些認為編制或改定 了標準即認為已完成標準化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經過指導、訓練才能算是實施了標準化。
創新改善與標準化是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的2大輪子。改善創新是使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驅動力,而標準化則是防止企業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動力。沒有標準化,企業不可能維持在較高的管理水平。
一、標準化的四大目的
在工廠里,所謂“製造”就是以規定的成本、規定的工時、生產出品質均勻、符合規格的產品。要達到上述目的,如果製造現場之作業如工序的前後次序隨意變 更,或作業方法或作業條件隨人而異有所改變的話,一定無法生產出符合上述目的的產品。因此,必須對作業流程、作業方法、作業條件加以規定並貫徹執行,使之 標準化。
標準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術儲備、提高效率、防止再發、教育訓練
標準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業內的 成員所積累的技術、經驗,通過檔案的方式來加以保存,而不會因為人員的流動,整個技術、經驗跟著流失。達到個人知道多少,組織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將個人的 經驗(財富)轉化為企業的財富;更因為有了標準化,每一項工作即使換了不同的人來操作,也不會因為不同的人,在效率與品質上出現太大的差異。
如果沒有標準化,老員工離職時,他將所有曾經發生過問題的對應方法、作業技巧等寶貴經驗裝在腦子裡帶走後,新員工可能重複發生以前的問題,即便在交接時有了傳授,但憑記憶很難完全記住。沒有標準化,不同的師傅將帶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結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二、6S制度的標準化
首先,我們要確認生產節拍。
其次,將生產過程流程化,分析生產特點,制訂工藝流程,設定關鍵控制點。
再次,將生產作業標準化。
最後,要不斷提高和改進標準化進程(一也稱為標準化維持),即常常說的SDCA—標準化、執行、檢查、總結(調整)的模式。

體制

中國標準化工作實行統一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按照國務院授權,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管理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授權的有關行業協會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標準化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市、縣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部門主管,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規定的各自的職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標準化工作
標準體制
標準體制——是與實現某一特定的標準化目的有關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繫,根據一些要求所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它是有關標準分級和標準屬性的總體,反映了標準之間相互連線、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繫。
中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
對需要在全國範疇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國家標準。
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範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行業標準。
對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內統一的工業產品的安全、衛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標準。
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相應的企業標準。對已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的,鼓勵企業制定嚴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要求的企業標準。
另外,對於技術尚在發展中,需要有相應的標準檔案引導其發展或具有標準化價值,尚不能制定為標準的項目,以及採用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技術報告的項目,可以制定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檔案。

要求

1、目標指向:標準必須是面對目標的:即遵循標準總是能保持生產出相同品質的產品。因此,與目標無關的詞語、內容請勿出現。
2、顯示原因和結果:比如“安全地上緊螺絲”。這是一個結果,應該描述如何上緊螺絲。又比如“焊接厚度應是3微米”這是一個結果,應該描述為:“焊接工用施3.0A電流20分鐘來獲得3.0微米的厚度”。
3、準確:要避免抽象:\"上緊螺絲時要小心\"。什麼是要小心?這樣模糊的詞語是不宜出現的。
4、數量化-具體:每個讀標準的人必須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釋標準。為了達到這一點,標準中應該多使用圖和數字。例如,使用一個更量化的表達方式,“使用離心機A以100+/-50rpm轉動5~6分鐘的脫水材料”來代替“脫水材料”的表達。
5、現實:標準必須是現實的,即可操作的。標準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可操作性差是國內許多企業的通病。我們可以在許多企業車間的牆上看到操作規程、設備保養等標準,我們比較一下下面二個表,感受一下什麼是可操作性。

流程梳理

從近年企業標準化建設與創新實踐來看,企業標準體系在建設、運轉、提升過程中存在若干難題:工具方法不完善制約了標準立、改、廢管理;員工需要的僅是部分標準或標準的部分條款,標準繁多難以落實;工作標準很難隨崗位實施動態調整;難以實現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這“三大”標準的有效協同和持續改進;標準執行“兩張皮”問題很難避免。
實施博陽諮詢eBPM(卓越流程管理)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傳統標準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於博陽諮詢“理清楚、管起來、持續最佳化”理念,對企業流程進行全面梳理,整合最佳化制度、組織崗位、業務表單等要素,構建企業標準體系,實現“三大”標準協同。主要方法概述如下:
1、理清業務現狀,為標準體系構建奠定基礎
流程體系建設是標準體系建設的基礎。根據企業戰略構建企業完整流程架構,引入ARIS流程管理平台梳理崗位、角色、表單等要素,確保各流程要素既可動態引用又可動態修改。通過統一的、規範的建模方式,規範表述流程環節、工作內容、職責劃分、管理要求等內容,實現業務流程可描述、可操作、可分析、可衡量。
通過實施流程要素分析,可輔助企業開展制度最佳化、崗位最佳化、流程改進、信息系統功能提升等工作。例如,通過制度與流程關聯的方式,可直觀體現流程是否有制度支撐以及不同制度對同一流程、不同制度條款對同一業務環節的要求。通過定量、定性分析,可輔助業務人員發現制度衝突、缺失、重複等問題。
2、理清崗位與流程關係,為工作標準自動生成奠定基礎
為實現組織、崗位、業務之間協調、動態、便捷調整,形成相對穩定的崗位工作標準,可採用eBPM流程角色體系設計方案。通過角色設計實現流程和組織的松耦合管理,確保同一套流程在全公司範圍內適用。通過流程角色與崗位職責匹配,建立起崗位、許可權、角色、流程之間的連線關係,消除組織、崗位變動對流程的影響,有效支持企業組織變革。
當組織結構、崗位發生變動時,僅調整角色與崗位的對應關係,管理要求便可以通過崗位手冊落實至新的崗位,為員工提供業務執行依據,有效解決員工手中“幾張紙”問題。
3、實施端到端流程最佳化,提升企業核心業務競爭力
局部最優未必全局最優。在對流程進行梳理和最佳化的基礎上,需要針對企業核心業務,跨部門梳理端到端流程。將末級流程通過接口銜接,通過分析接口關係、崗位配置、單據流向等,發現和解決流程斷點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業務關鍵控制點、制定管控措施,最佳化流程及管理要求,消除專業、層級壁壘,提升企業核心業務競爭力。
4、以流程體系為基礎,構建企業標準體系
標準與業務高度融合是標準落地的基礎。通過實施eBPM制度、標準、流程一體化解決方案,可以將非結構化的制度以及標準檔案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在ARIS平台中實現對制度、標準內容的管理。將制度、標準與流程進行匹配,可實現“三大”標準基於流程的協同。
流程手冊包含了執行流程所需的全部要求,以流程手冊為基礎編寫管理標準,可保證管理標準與業務的融合,實現制度向管理標準的轉化和提升。崗位手冊包含了崗位工作相關的全部要求,通過流程管理平台可自動將崗位手冊轉化為工作標準,保證崗位標準是崗位業務執行和考核的依據,並能夠隨崗位、業務的變化實現工作標準的便捷、動態調整。
5、通過多管理體系融合確保標準落地執行
以流程梳理為基礎,可建立風險體系和控制體系。在業務流程體系“理清楚”基礎上,對企業風險進行識別,將風險點、控制措施與流程進行匹配,將風險控制意識貫徹到業務執行中,有效防範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提升企業依法治企水平。
以流程梳理為基礎,可建立流程績效體系。實施流程績效考核,將對最終結果的考評細化到形成過程,推動績效管理向注重工作過程與結果並重的考核方式轉變,提升考核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實現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
以流程梳理為基礎,可建立關鍵績效監控和分析體系,採集關鍵業務數據,對企業關鍵流程執行狀況進行跟蹤,查找運營瓶頸,持續最佳化和改進業務流程,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率。
總之,以流程梳理為基礎,開展企業標準體系建設,通過建立流程與標準、崗位的關聯關係,實現“三大”標準基於流程的協同和動態管理,促進標準落地。以流程管理為基礎,實現制度、標準、風控、績效等多體系的統一管理,可促進不同管理體系相互融合、相互依託和協同改進,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