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台既有周秦遺蹟、漢唐古蹟,又有山青水綠的自然風光:古蹟主要有
老子說經台、
尹喜觀星樓、
秦始皇清廟、
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以及煉丹爐、
呂祖洞、上善池等60餘處;自然風光以森林見長,這裡山嶺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於一體,是人們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
老子墓、
大秦寺塔為陝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觀台得名於前11世紀的西周王朝。相傳西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稱故宅為草樓觀。一日見紫氣東來,預感將有真人從此經過。尹喜便守侯函谷關。後來果然老子西遊入秦,尹喜便迎請老子於草樓觀,老子在樓觀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草樓觀樓南高崗築台授經,故又稱說經台。這便留下了樓觀台這一名稱。樓觀台的名勝古蹟,現存上善池、百竹林、說經台、煉丹爐、呂祖洞、仰天池、棲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聖宮、會靈觀、玉真觀、玉華觀等遺址。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真實地反映了樓觀台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人文景觀價值。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美譽。陝西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西部北麓陝西省周至縣境內。東距古城西安70公里,與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108國道相接。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文物古蹟眾多,生物資源豐富,地熱溫泉富集,民俗風情濃郁,構成了聞名遐邇“古、秀、幽、奇”的風景特色。
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始建於1982年,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
1992年被林業部定為國家級,1997年被評為“西安市十大景觀之一”。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觀、首陽山四個遊園,12個景區,200餘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遊勝地。有40里峽一線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山雲冷杉、杜鵑天然林,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台、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廟、鐵廟等諸多人文景點。
公園目前開放的東樓觀遊園有景點50餘處:主要有世界高緯度、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竹類品種園;有繁育號稱國寶的大熊貓、金絲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珍獸館;有中國最古老的道教祖庭——老子說經台,距今3000餘年,為道教發祥地,史稱“仙都”。
道林張本之地
秦始皇登基二年後,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封禪泰山,繼至樓觀祭祀老子,於草樓之南建清廟,殿閣恢宏,並躬身饗祀,由此開始了老子(李耳)人神化的開始,也為後來從道家、先哲的研究到道教的產生拉開了序幕。
漢武帝慕黃老,好長生,建望仙宮於觀北渭水邊,增置道員,給戶灑掃。其時,道家學者,隱逸求道之士,方術神仙家雲集樓觀,研習道法。因此,《終南山說經檯曆代真仙碑記》中稱:“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祖庭之說亦由此而始,並隨之有“仙都”之佳稱。而且道教宮觀的“觀”字,也是從這裡沿襲下來的。
承前啟後
樓觀派真正創始於梁諶(shèn),魏晉之際,梁諶師事鄭法師於樓觀,依託尹軌之名撰《樓觀先師本起內傳》,使樓觀道史“別為一傳”。
梁諶之後,北方高道雲集樓觀,使樓觀成為當時北方道教的重鎮,樓觀派成為北方道教的大宗。特別是北周武帝年間,敕建通道觀,精選北方高道、宿儒120人居於京師,命樓觀道士嚴達、王廷為通道觀觀主,於通道觀校定道書,篡《三洞珠囊》藏於觀中。由此進一步確定了樓觀派在北方道教中的主導地位。
興盛時期
南北朝時,後魏太武帝致香燭於樓觀道士尹通,供其建齋行道,自是四方請謁不絕。道士牛文侯、尹通、尹法興等四十餘人在此敷道。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義自姑射山攜帶門下弟子六、七人來此,大修觀宇,除秦始皇所建老子廟因仍舊宏麗未加修飾外,其餘全部鼎新。道士還購集真經萬餘卷,置於觀內。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於晉陽起兵反隋。樓觀主持岐暉道長以隋氣數已盡,李氏將興,故派樓觀道眾八十餘人迎義軍於蒲津關,又以觀中草糧資助,受到李淵讚賞,並詔封岐暉為“金紫光祿大夫”。同年十一月又遣使來樓觀設醮祈福。
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淵為抬高門第出身,尊老子為其遠祖,極力推崇道教。並敕令設專官在草樓觀大修土木,擴建觀宇,歷時七載告竣,建成一座規模空前,金碧輝煌的宮殿群落,又賜田十頃。並令岐暉主持觀事。武德三年(620年),高祖親詣樓觀老君祠,降詔改樓觀為宗聖觀。賜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修補。武德七年(624年)十月,帝又來親謁。武德八年二月,建《大唐宗聖觀記》碑,命歐陽詢撰書(碑尚存)。高宗李治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親至樓觀祭祀,敕封樓觀主持道士尹文操為“銀青光祿大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以夜夢老子真容為由,命人尋至樓觀,掘得老子玉像一尊,迎至興慶宮供奉,並在老子說經台東側建會靈觀,以志其事。有唐一代,樓觀被尊為皇家祖廟,臻於鼎盛。其時,老子廟遍布全國,《道德經》為朝野所習誦。京城設崇賢觀,規定道選制度,以《老子》等道家經典,開科取士。並以道士、女冠隸屬宗正寺(掌管皇家宗教事務的機構),視道士為皇族宗室。因之常有朝臣、皇親棄官辭宮,入觀修持。唐睿宗兩公主玉真、金仙來樓觀修持,均受詔封。武宗時,更取締佛、景諸教,獨尊道教。樓觀地位崇隆,無與倫比。
這一時期,總計六百四十三年(264—907)是樓觀的興盛時期。中間唐高宗武德三年,改樓觀為宗聖觀。
興衰交替時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詔改“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觀”,並賜匾額一面。
金哀帝天興年間(1232—1234),樓觀在嚴重戰亂中,累代宮宇,焚毀殆盡。
元大宗八年(1236年),全真掌教大宗師清和真人尹志平由大都至樓觀,見祖庭一片廢墟,為之愀(qiǎo)然,遂任命李志柔為主持,對殿宇進行修復,歷史七載告竣,樓觀基本恢復至唐時規模。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詔敕樓觀復名“宗聖宮”。至是,樓觀道派歸入全真道,樓觀成為全真道重要基地。重建後的宗聖宮主要建築有文始、三清、玄門列祖三殿,紫雲、景陽、寶章三樓,真官、齋心二堂及下院宮、觀、館、圃、亭、台、池、洞四十餘處,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一派繁盛輝煌的景象。至元二年(1265年),朝廷又三下賜書護持樓觀,至正元年(1341年),又批准在宗聖宮設立五品道教提點所,頒發銅印一枚。
元至順二年(1331年),山洪暴發,樓觀受災慘重。洪妙庵、會靈觀蕩然無存,宗聖宮被泥沙淤塞,面目全非。
這一時期總計四百六十年(908—1368年)樓觀是盛衰交替階段,中間有金哀帝天興年間大破壞,又有元太宗端拱年間的大興復,重修後的規模,不減於唐朝興盛時期。
衰落時期
明初重修樓觀一次。明寅宗成化年間(1465—1487),皇家宗室秦簡王曾倡導對樓觀進行整修,雖規模略具,但未完全復舊。明嘉靖乙卯年(1556)關中地震,宗聖宮三清殿,說經台上靈官殿、救苦殿等被震殘,主持仵明宮道長率道眾募資復修。明萬曆元年(1573年)太峰秉杉,長清秉祥、永清秉宗等皇親協同周至縣令,繼續修復地震致殘的殿宇,並新建了玉皇閣六楹,內鑄銅像三尊,增建雷神殿、三官堂、靈寶殿、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閣等建築。
清初,滿人入關後,據民國末年纂輯的《樓觀志》記載,清帝強命漢民“剃髮易服”,嚴重傷害了廣大漢民的自尊,遭到強烈反對。由於法命森嚴,唯全真道士死守古制,避居山林,刀耕火種,過著艱難的自耕自養生活。此時樓觀道教產業被當地伙居道乘機占據,使著名的道教祖庭淪為鄉村社廟。
雍正三年(1725年),全真派梁一亮真人由北京來樓觀,目睹祖庭淪落,發願恢復樓觀道業,與伙居道力爭,遭到群起反對,以致被毆傷半死,後返回北京白雲觀,此間遇一親王來觀閒遊,梁一亮乘機稟告了樓觀祖庭之情況及自己為恢復祖庭險遭斃命的經過,親王代為不平,本奏雍正帝。雍正帝敕命大將軍年羹堯率部前來樓觀,血襲伙居道,死傷百餘人,於雍正七年收回樓觀產業還於道教人士。由於道士對“剃髮易服”強烈反抗,清帝知道人心不可移,且非多數,乃準道士著漢服古裝。所以終清之世,皇帝稱道士為老民。
事後,梁一亮再來樓觀並主持觀事,廣招四方道侶,建立較為嚴密的管理體系及道教法規。又整修殿宇,歷時八年,墾荒種田,誦經祈禱,展開講習道法的宗教活動。雖廟宇難復舊觀,然宗教活動恢復了正常。
康熙二十年(1681年),周至縣知事章泰捐俸對說經台又補修一次。道光初年,道士朱還虛募化重修,經營數年,始告竣事,所有殿宇及下院如吾老洞、化女泉、顯靈山、呂公洞、宗聖宮、玉華觀、全部修補一新。此後八十餘年,未再徹底修葺。
嘉慶三年(1798年)白蓮教起義波及關中,起義軍與官軍曾在樓觀一帶相持數年,樓觀毀於兵火,荒廢幾盡。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年),太平天國捻軍一部屯駐樓觀,敗走時燒毀了說經台上的藏經閣與宗聖宮的紫雲樓。宗聖宮因天災、兵災的摧殘,已破敗不堪,教事活動中心不得不南移至說經台。樓觀由是改稱“樓觀台”。歷史上說經台西側的道觀農事活動場所“莊房”被改為“十方叢林院”,成為道眾的生活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監院雷明物募資,重修說經台大殿、山門,補修兩廡四子殿、十方堂和顯靈山、呂祖洞。但宗聖宮已無法修復,僅存遺址。這一時期,總計五百八十年(1369—1949)樓觀漸趨衰落。
樓觀現狀
樓觀自周代到今天,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經歷了二十多個朝代。歷代遺留下來的碑碣、石刻還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歐陽詢、蘇靈芝所書的碑文,宋米芾、蘇軾、薛紹彭所題詩詞的刻石,元趙孟兆頁、李道謙、高壽羽書寫的碑碣,都是珍貴的文物。歷代文人學士如唐之李白、岑參、盧綸、溫庭筠,宋之蘇軾、蘇轍、王禹稱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詩人名士留題的詩篇,經過蒐集整理,還有六七十篇。這些文物,不僅是研究道教歷史的重要資料,而且在文學藝術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樓觀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文物,極為重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樓觀台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次撥款修復。十年動亂,又遭摧毀,下院建築,均已無存。碑碣石刻,亦多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拔亂反正,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關懷及大力支持下,1978年由當時的文物管理部門負責整修了說經台山門前東西兩碑亭,彩繪了老子祠正殿及兩廡和門房。1979年修葺了說經台山門和東西二碑廳,為老子祠後院修起圍牆和門樓,同年,又將周至縣原城隍廟遷建於藏經閣遺址上,改稱斗姆殿,並修建兩旁走廊。1984年任法融道長出任監院後,組織合台道眾,對說經台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艱辛三年,對老子殿、太白殿、四子殿、靈官殿及山門、東西碑廳進行了徹底修復,在老子祠大門兩側又增建了鐘樓和鼓樓,經台下東坡新開石階盤道一條;重修救苦殿和北山門,斗姆殿內也得到徹底修飾。又重修了顯靈山廟宇群,並修建了上山青磚台階踏步路。1994年道觀又修建了希聲堂大院、呂祖殿及兩邊迎旭閣、留雲館。1997年在希聲堂大院北又增建八仙亭廊。1998年修建王理仙方丈塔,並由香港譚兆慈善基金投資對說經台上山道路進行了全面整修,將原有的舊磚台階全部更換為青石台階,並增加了青石圍欄。2001年,由西安旅遊集團投資1000餘萬元在原宗聖宮遺址上軸線平移於東側,重新修建了北山門、紫雲樓、三清殿和宗聖宮大殿。2002年又建中韓文化交流金可紀紀念碑。2003年,經陝西省和西安市政府批准,樓觀說經台前院全部交還道觀管理。在周至縣政府的支持下,聘請園林建築和道教專家,制訂了《重修核心景區說經台規劃方案》。2004年,由香港李兆基先生捐資1000萬元,開始動工改建說經台入口碑廳、台下庭園,增建南山門及上說經台道路改建;在台下增建祭祀台、碑廊、講經堂、藏經樓、齋堂。2005年,馬來西亞許慶璋先生在上說經台十字路口又捐建石牌樓一座。經過這次整修之後,樓觀說經台的整體面貌將得到全面改觀,其道教的神聖性將得以體現,為廣大道教信眾提供一個清新優美、賞心悅目的朝拜場所,使人們在領悟老子博大精深智慧的同時,感受到人與自然協調的意境。
樓觀說經台西約3公里有大陵山,位於就峪河西樓區域,據《水經注》載:老子指山為陵,老子卒後葬於此山。每年古歷二月初十至十五日與說經台共同慶祝老子聖誕大型法會,延續至今。是西安地區人數達10餘萬人規模最盛大的古廟會。
自秦漢至今,樓觀以道林張本之地,人間仙寰,吸引了眾多的帝王朝臣、文人墨客、著名道士,或禮謁憑弔,或棲止潛修“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之所以景慕樓觀,追本窮源,乃是由於古聖人老子在這裡講述了《道德五千言》這一博大精深,奇偉玄妙的經典,堪稱華夏哲學之宗,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發展,並滲透於民族心靈。春秋時期,它導引了諸子百家爭鳴,在科學文明昌盛的今天,它依然富有生機,指導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踐。目前,研究老子,已成為時尚,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也步入這一殿堂,探索老子思想底蘊,追溯人類文明的淵源,尋求拓進科研的新契機。鐘靈毓秀的古樓觀,作為人文遺蹟,已成為研究中華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國際思想界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