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
硫礦的直接套用是生產
硫磺和
硫酸,二者的用途非常廣泛。大部分
硫酸用來生產各類化肥,硫的套用領域還在不斷擴大。
礦物原料特點
單質硫有三種同質多復相體——α硫、β硫和γ硫。在自然條件下,只有α硫最為穩定,稱為
自然硫。
化合態硫中可作為硫礦石的礦物主要有:
黃鐵礦、
白鐵礦、
磁黃鐵礦等,其中
含硫量達53.4%的黃鐵礦分布最為廣泛,是中國最重要的硫礦石,而白鐵礦和磁黃鐵礦含硫量較低,分布局限,工業意義不大。
主要硫礦物的性質
自然硫
自然單質硫一般為針狀和板狀晶體,常呈不規則塊體產出。
晶形很少見,通常呈緻密塊狀,粉末狀、粒狀、條帶狀和被膜狀。
自然硫為淡黃色、棕黃色,有雜質時顏色帶紅、綠、灰和黑色等。
莫氏硬度為1~2,比重為2.05~2.08;性脆,
解理不完全,
斷口貝殼狀,具弱導電、傳熱性。
條痕為白—黃白色,透明—半透明狀,樹脂—
金剛光澤;燃燒時發青藍色火焰,並有刺鼻
硫磺味。耐腐蝕。在360℃和更高溫度條件下硫與氧強烈作用,生成
二氧化硫。在約400℃時硫與氫作用形成
硫化氫,溫度繼續升高時則離解,在1 690℃時完全分解成水和硫。硫與苛性鹼液與氨溶液一起加熱形成多硫化物或
硫代硫酸。硫不溶於水,較易溶於
有機溶劑和
二硫化碳。硫作為
氧化劑和
還原劑出現,是化學上很活潑的元素。
黃鐵礦
黃鐵礦又稱
硫鐵礦,分子式為FeS2,其硫理論含量為53.45%,鐵理論含量為46.55%。自然界產出的
黃鐵礦常含有鈷、鎳、砷、硒、銻、銅、銀和金等多種
金屬元素。有些硫化物還可含非常微量的碲、鍺等稀散元素。
白鐵礦
白鐵礦為淺
黃銅色,略帶淺灰或淺綠色調,新鮮面近似錫白色,
條痕暗灰綠色,
金屬光澤。不透明,硬度為5.0~6.0,比重4.6~4.9,性脆,解理不完全,斷口為參差狀,具弱電性。
磁黃鐵礦
磁黃鐵礦[Fe1-xS]為六方或單斜晶系兩種
同質多象變體,常呈緻密粒狀塊體,晶體很少見,晶形呈板狀。
磁黃鐵礦新鮮面是古銅棕色,表面常具暗褐色、暗棕色,不透明。
金屬光澤。條痕灰黑色。硬度4,性脆,比重4.58~4.70。具磁性,但強弱不一。具
導電性,斷口為參差狀至貝殼狀。
主要伴生元素及影響
主要有益伴生元素
中國
硫鐵礦床中,除部分沉積變質型礦床礦石組分比較單一、以硫鐵礦為主、其他
有用組分較少外,大多數礦床都含有多種有益組分。據統計,在
硫鐵礦礦石及其
氧化礦石內含有的有益伴生組分將近有15種,有:
銅、
金、銀、鎵、碲、鈷、鎘、鍺、鉈、錳等,有利於硫鐵礦床的綜合開發利用。
主要有害組分及影響
硫鐵礦在制
硫酸時的主要有害組分有:砷、氟、鉛、鋅、碳、鈣、鎂、碳酸鹽等。
砷:在
硫酸生產中,砷會使觸媒中毒,生成
氧化砷結晶,使
轉化率下降,並堵塞管道,造成清理困難,還容易使人中毒;排出的
污水中含砷會造成環境污染。
氟:焙燒時大部分以
氟化氫存在,小部分為
四氟化矽。氟化氫能使觸媒粉碎;
四氟化矽能使觸媒結塊,導致觸媒阻力升高,
轉化率降低。在酸洗流程中,生成的
氫氟酸,會腐蝕磚襯裡和
磁環;在水洗流程中,因氟的
溶解度大,大部分隨污水排出,會污染飲用水和影響農作物生長。
鉛鋅;
焙燒過程中熔點較低,易使焙燒爐產生
結疤現象。
在造紙工業中,制
亞硫酸鹽紙漿的硫不能含硒,因為硒會使紙發黑。
在製造火柴和炸藥時,硫中不能含微量的
二氧化矽雜質,因為二氧化矽會妨礙燃燒。
用途
硫礦物最主要的用途是生產
硫酸和
硫磺。
硫酸是耗硫大戶,中國約有70%以上的硫用於硫酸生產。
化肥是消費
硫酸的最大戶,消費量占硫酸總量的70%以上,尤其是磷肥耗硫酸最多,增幅也最大。
硫酸除用於化學
肥料外,還用於製作
苯酚、
硫酸鉀等90多種化工產品;輕工系統的腳踏車、皮革行業;紡織系統的粘膠、纖維、維尼綸等產品;冶金系統的
鋼材酸洗、
氟鹽生產部門;石油系統的原油加工、石油
催化劑、添加劑以及醫藥工業等都離不開硫酸。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各行業對
硫酸的需求量均呈緩慢上升趨勢,化肥用項是明顯的增長點。
高品位
硫鐵礦燒渣可以回收鐵等;低品位的燒渣可作水泥配料。燒渣還可以回收少量的銀、金、銅、鋁、鋅和鈷等。
硫磺除為生產
硫酸的原料之外,還廣泛用來生產化工產品,如硫化銅、
焦亞硫酸鈉等。另外,在食糖生產中,要把
硫磺氧化為
二氧化硫氣體用於漂白脫色。在
農藥生產中也直接或間接使用
硫磺;粘膠纖維生產中需用
二硫化碳作
溶劑;硫化金屬礦
浮選用的藥劑要以二硫化碳為原料;除以上套用外,消費硫磺的行業還有火柴製造、水泥枕軌處理、醫藥、火藥等。
選礦
自然硫的選礦實例不多,主要組成礦物有:自然硫、
石膏、
石英、玉髓等。另外對
自然硫礦石煉製
硫磺後的尾渣,約含硫15%,加
煤油83.35g/t選礦,可獲含硫61.23%的粗精礦,
回收率72.08%。
硫礦礦業簡史
中國對硫礦的套用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世界最早利用硫的國家之一。
中文硫的名稱由公元前6世紀所謂的“石流黃”演變而來。西漢和東漢時期對硫的特性已有熟悉。公元808年《太上聖祖金丹秘訣》中有以硫、硝等為主要成分的黑炸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硫的名稱、產地、性質及藥用功能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較具體記述了用
黃鐵礦作原料燒取
硫磺的技術,這比歐、美國家採用
黃鐵礦制硫至少要早200年。清代因軍火需要,硫的出產及銷售由國家統管,一些省
硫磺的庫存量達數百噸,可見硫磺出產已有一定規模。
1894~1900年間開始研究天然硫地質。日本橫山壯次朗等人曾對中國台灣的大屯、宜蘭莊和龜山等地的天然硫礦進行了研究,在本世紀30~40年代,中國學者譚錫疇、李春昱、王曰倫等人分別對四川甘孜觀音閣、青海門源大梁、雲南保山三台坡等少數天然硫礦點進行過
地質調查。赤敕川安彥等人先後對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青海湟源等地的天然硫廠進行了地質調查。
1917年,梁津對福建霞浦縣東溪村礦點的調查講演和福建礦物志中對崇安、政和、霞浦和寧德等
硫鐵礦的記載是最早的硫鐵礦
地質資料。1923~1928年,王臻善對山東招遠、河北宣化胡莊、浙江松陽、麗水及青田等地的黃鐵礦進行了
地質調查。1930~1933年王曉青、田奇在湖南長沙、湘潭、郴縣,1932年徐瑞麟、蔣溶在廣東雲浮雙柏,1933年侯德封、王曰倫、張兆瑾在福建廈門、龍巖等地所做的地質礦產調查中,對
黃鐵礦資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報導。1945年,陳秉范在《中國硫礦志》中首次對中國
硫鐵礦資源作了全面的闡述,並提出了硫鐵礦
礦床分類法,指出了硫鐵礦主要產於川、鄂、豫、湘等省。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硫礦
地質工作獲得迅速發展,接踵探明了安徽向山、內蒙古東升廟、炭窯口、廣東大降坪等大、中型
礦床和為數眾多的中小型礦床與有色金屬伴生的
硫鐵礦礦床。另外,在天然硫和酸性自然氣普查評價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因為中國
硫鐵礦資源特別豐碩,分布廣泛,加之
中國石油多為低硫油,酸性自然氣僅在四川威遠一帶的氣田中,因此中國硫源的開發與世界以油、氣中硫和天然硫為硫源有較大差別,中國一直以
硫鐵礦為主要開發對象,且在近期內不會有根本性變化。為知足農業對化肥及其他部分的需要,“六五”、“七五”期間,新建和擴建了廣東雲浮、內蒙古炭窯口、安徽向山、四川周家、湖南七寶山、城步及山西陽泉等一批大、中型礦山,
硫鐵礦出產能力大大增加。目前,已形成廣東、四川、安徽、內蒙古、山西五大
硫鐵礦出產基地,其中出產能力為300萬t/a的廣東
雲浮硫鐵礦是中國最大的硫鐵礦礦山。
為知足農業對化肥及其他部分的需要,“六五”、“七五”期間,新建和擴建了廣東雲浮、內蒙古炭窯口、安徽向山、四川周家、湖南七寶山、城步及山西陽泉等一批大、中型礦山,硫鐵礦出產能力大大增加。目前,已形成廣東、四川、安徽、內蒙古、山西五大硫鐵礦出產基地,其中出產能力為300萬t/a的廣東雲浮硫鐵礦是中國最大的硫鐵礦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