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堰宗氏六陳行
- 地理位置:江蘇省大豐市草堰鎮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
- 占地面積:約 200 m
大豐市,歷史沿革,自然風貌,名流建築,草堰鎮,六陳行,宗氏望族,人物傳記,宗灝,宗萬化,
大豐市
歷史沿革
大豐市,地處江蘇省東部、黃海之濱,位於北緯32°56′~33°36′,東經120°13′~120°56′,東臨黃海,西連興化市,南與東台市接壤,北與鹽城市交界,擁有112公里長的海岸線,總面積3059平方千米。
唐代,隸屬於揚州海陵縣(今泰州市)。北宋時,隸屬於泰州。南宋建炎 二年(1128年)黃河奪泗入淮,海岸向東淤漲,境域隨之東擴。元代,兩淮設 置29個鹽場,隸屬揚州府泰州興化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兩淮鹽運司 泰州分司,始駐泰州。何垛場、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的鹽政歸其管轄。
清乾隆元年(1736年)復改屬泰州分司,並將白駒場併入草堰場。乾隆三 十二年(1767年)劉莊場也併入草堰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泰州東部 析置東台縣,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的地方行政改屬東台縣。白駒場、劉莊場的地方行政則隸屬於興化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丁溪、小海、草堰諸場境域行政上均屬東台縣第九區。白駒、劉莊則屬興化縣第六區。1949年5月15日,泰州專員公署成立,台北縣隸屬於泰州專員公署。1951年8月,台北縣因與台灣省的台北縣同名,乃取當時大中,新豐兩大鎮“大豐”二字,定名大豐縣。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豐縣,設立縣級大豐市,由鹽城市代管。
大豐市於2003年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此後每年排名逐步提升,在2011年全國百強縣中大豐排名第56位。大豐先後榮獲“全國首批生態建設示範市” 、“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江蘇省園林城市”、“中國最佳休閒小城(2011)”和“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等3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先進縣(市)稱號。
自然風貌
大豐市屬於亞熱帶與暖濕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量充沛,適宜喜濕作物的生長。年平均氣溫14.1℃,無霜期213天,常年降水量1042.2毫米,日照2238.9小時。大豐市擁有總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的灘涂濕地和總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的輻射沙洲—東沙島,是亞洲東方最大的濕地,被聯合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大豐人均耕地面積為江蘇省之首,沿海灘涂面積列全國之最,受洋流影響每年新增土地2萬多畝,通過土地開發復墾整理,每年新增耕地近5萬畝。大豐區年自然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豐水年達2000多毫米,欠水年最少也有500毫米。市境內有江界河、王港河、二卯酉河、四卯酉河、鬥龍港、西潮河、大豐乾河等入海河流,平均地面年徑流量為5.1億立方米,客水過境量為25億立方米左右。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之濱,總面積78000公頃,是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野生麋鹿種群數量最多、並擁有最大麋鹿基因庫的自然保護區。其地貌由林地、蘆盪、草灘、沼澤地、鹽裸地組成,屬於典型的黃海灘涂型濕地。這裡孕育著種類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裡的麋鹿數量已經由1986年建區時的39頭髮展到2014年的1902頭,占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被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遞增率均居世界之首。
名流建築
施耐庵紀念館位於大豐縣白駒鎮北街。元至正二十六年,施耐庵(1296-1371)為避戰亂,和學生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來到臨近黃海的白駒場(今大豐區白駒鎮)定居。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二次派軍師劉伯溫登門恭請施耐庵出仕,施以年老有病婉言謝絕,閉門著作,寫下了中外名著《水滸傳》。施氏宗祠最早為施耐庵後裔施文燦等將施公故居改建而成,前後穿堂三進,斗拱飛檐,古雅壯觀。1938年被日本侵略軍燒毀,1981年修復,內部陳設著《水滸》研究和施耐庵家譜等重要資料。
張士誠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襲據高郵,自稱誠王,建國號大周,建元天祐。羅貫中、施耐庵曾是其部下。
張士誠是滅元的蓋世功臣,而後期,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朱元璋俘虜,張士誠在朱元璋、已經投降元朝的方國珍和元軍三方夾擊之下偽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裝,不久再度公開反元,最後亡於朱元璋政權。之後被押解至明朝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時,自縊而死,時年47歲。
鎮海禪寺
鎮海禪寺位於大豐區古鎮小海以東的鎮海村。 相傳在清乾隆初年,一次海潮飄來了三具木雕神像,人稱"公侯菩薩"。原名"公侯廟"。百姓為祈求菩薩保佑,不再有海潮為害,民國初又更名為鎮海禪寺。 鎮海寺歷經滄桑,年久失修,文革期間全部拆毀。1989年初,在香港的鎮海寺第十三代當家和尚蓮舟法師與大豐縣人民政協商,決定在原址重建鎮海禪寺。 新建的鎮海禪寺是一座古建築群,四周有院牆環繞。兩扇高大的山門上,有兩個”佛"字,山門上方有"鎮海禪寺”匾額。
草堰鎮
草堰鎮草堰村是一個村居合一的古村落,始建於唐宋年間,其傳統格局以鹽運文化為核心。現存五街十二巷仍保持歷史傳統建築群和明清建築風貌。村落中的街區內現存古井54口,其中唐代錢家古井、關岳廟宋代井、宋代義井、明代真際庵井和西方庵井還在正常使用。龍溪河、玉帶河、小轉河、大轉河均為唐代古河,轄區內保留完好的宋代范公堤有四華里之多。以青磚小瓦木結構飛檐翹脊為主要特徵的民間傳統建築,如竹溪古街、袁家巷、太平巷、錢家巷、朱家巷等保存完好,小青磚和青石板鋪設的古巷道到處可見。橫跨在宋代范公堤上的草堰石閘,即小海正閘和小海越閘,又稱鴛鴦閘,相距20米,象一對忠貞不渝的鴛鴦。錢氏古屋、宗氏六陳行、朱氏民居等別具一格,木石雕刻精湛,雲飾、龍鳳、麒麟,栩栩如生,呈現出兩淮深厚大氣的鹽文化與江南典雅靈動的吳文化互為烘托的特色。
六陳行
“六陳行”,每個字都有其含義。
先說“陳”字。這裡的“陳”是指第一年種植第二年收穫的農植物,民間所說的“隔年陳”是也。
再說“行”。“行”有別於字號。字號要有資本(現在稱資金),先用資金進貨,而後銷售,從中獲取利潤。“行”不需有資本,只需具備相應的經營工具。比如六陳行只需具備:升、斗、竹匾、秤等。經營方式是代客買賣,根據代客買賣的金額,從中收取佣金,又稱行傭。
宗氏望族
揚州府江都、泰州宗家,本系宋名將東京留守宗澤的後裔。其中一支遷興化為土著,其家族在小海場經營鹽場發達起來。到宗名世的父輩又舉家遷到江都東原東南十二里的謝橋長莊,並以其姓氏命名住地為“宗家院”。從這以後,屬興化派江都分支的宗家,逐漸成為官宦之門與詩文之家。宗氏一門兄弟叔侄皆有文名,尤長於詩,時人將宗元鼎、宗觀、宗元豫、宗之瑾、宗之瑜並稱為“五宗”。此可謂家族風騷,盛極一時。
宗名世 (1544-1623)
宗名世初為紹興教授,後升直隸河肥縣知縣。河肥縣常年水患,宗名世築堤捍之,遂擢為工部營繕司主事。後到荊州主管稅收時,發現胥吏與商賈相互勾結偷稅漏稅,便下決心整頓積弊。由於觸犯了地方的利益集團,反遭誣陷,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解職。後其子宗萬化在景州知州任上為其上書稱冤,才得以昭雪。宗名世在紹興為官時,一次夜泊筆橋,睡夢中突見一自稱為江淹的人,授其三支筆,曰:“使爾三世享文名”。後果如此夢,其祖孫三代均以文名。
宗萬化
宗萬化,名世長子。明萬曆三十七(1609)中舉,為三甲一百九十六名。
宗萬化任荊州縣令時,地方有白蓮教起義。他因鎮壓有功,事跡被刻在當地石碑上,其亦升任直隸河間景州知州。景州為畿南之首,在冀、京之間,乃幽薊之外屏。由於宗萬化治理有方,“悉意保障,屹為重鎮”,故授直奉大夫。也許正是這一政績,才使他為父昭雪成功。宗萬化調任潮州知州時,總督熊文燦在鎮壓海盜之事上與其發生衝突,便以私通海盜的罪名,將其投入獄中害死。後來宗萬化得到平反,熊文燦亦被處死。宗萬化死後,其長子宗元豫行萬里扶柩歸。但因資力已竭,不能歸鄉,乃疏食、不除服10年,始得買地以葬。
宗元豫 (1604-1696)
宗元豫,字子發,晚號半石,是宗名世長孫。
宗元豫一生著作頗豐,傳誦一時。其研究古文詩賦的專著,就有從兩漢到唐、宋、明的5種、數十卷。此外,還著有《焚余稿詩文》3卷,《臥遊錄》2卷,《識小錄》等。著名學者王岩對他詩文的評價是“子發高節自好,有古人之風。”
【七夕集曉榭】
逃暑偏宜竹,觀雲更有台。
雙星天上會,二妙日南來。
露逼楓林老,涼催菊蕊開。
白頭甘抱拙,那望鵲橋回。
宗觀
宗觀長於吟詠,為詩蕭疏幽秀,在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之間,與劉梁菘、吳綺、宗元鼎並稱“鹹園四子”。他的詩和從兄宗元鼎的詩一樣,也深得揚州推官、江南詩壇盟主王士禎的推崇,常常一起參加在揚州的雅集活動。宗觀勤學好古,亦善文。康熙十二年(1673)平山堂得以重修,為慶賀這一盛事,宗觀應邀,不僅賦詩,而且撰寫了《修復平山堂記》。王爾綱所輯16卷《天下名士詩永》,亦請他寫了《詠永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還與泰州名士鄧漢儀、黃仙裳等人一起在南京編纂了《江南通志》。宗觀為官後,先在皖南貴池任教職,後遷江蘇常熟任教諭。他為人襟懷曠朗,“以訓士有方,為四方稱道”,與官至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的徐乾學相處甚密,揚州一些文人名士亦樂於與其交往。
宗元鼎 (1620-1698)
出身詩書世家的宗元鼎著有《芙蓉齋》、《新柳堂》等詩文集,晚年隱居於江都宜陵,建東原草堂。他蒔四時鮮花,挑至揚州出售,得錢沽酒,自稱賣花老人。《揚州畫舫錄》多處記載他,介紹他不僅工詩文,還“工畫著色山水”。當代學者嚴迪昌在《清詞史》中為其作專篇評價,稱他的《詩餘花鈿》“為清初重要詞選之一”,又贊他為“廣陵詞人中最著聲譽”者。
元鼎七歲詠梅,為先達所賞。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龔鼎孳榜其堂曰“新柳堂”。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終日與自家童僕為伍,力耕而食。康熙十八年(1679),抵京貢太學部考第一,銓注州同知,後未及仕而卒。
元鼎與元豫、元觀,及其侄之瑾、之瑜,皆工詩,時稱“廣陵五宗”,時周亮工、曹溶、鄒祗謨、王士祿兄弟等皆重其名,不遠千里,造訪其廬,嘆為南陽高士。元鼎善畫山水,寫生似踐選,嘗寫紅橋小景寄王士禎。有潔癖,晚年隱居宜陵,藝花草,擔向紅橋易錢沽酒,人目為花顛,自著《賣花老人傳》。
宗元鼎以詩鳴江淮間;《四庫全書總目》有云:“……嘗從王士禎。漁洋詩話稱其詩以風調勝,酷似《才調集》。又稱其緣情綺靡,不減西崑、丁卯。蓋其所取法皆如此。”對於他的詩作,真是佳評如林,備受青睞,幾方駕乎中晚唐人之中。其最受稱道的如《題郊居》云:“茶灶聲清響竹廊,小亭新構面橫塘。漁翁晚唱煙生浦,桑婦遲歸月滿筐。一岑山花燒杜宇,滿池春雨浴鴛鴦。籬邊犬吠何人過,不是詩僧是酒狂。”又如《冬日過甘泉驛》云:“記得當年來古驛,馬鞭帶雪系樓前。雙柑香濺佳人乎,半臂寒添酒客肩。忽見荒卩是摧暮草,空傷衰榭沒寒煙。風塵滿目深惆悵,卻望誰家寄醉眠。”此詩,沈德潛《清詩別裁》以為“記得、忽見,上下半篇自成章法;雙柑一聯,漁洋謂似《才調集》中語”。再如《過山中》云:“東風吹雨度香芸,遠近煙嵐曉未分。一徑濃桑沉碧影,半溪流水盪輕紋。來逢鶯語詩從作,去被人留酒重醺。莫道十年名計苦,輸農幾度說耕耘。”上引諸詩,評之者如阮元《淮海英靈集甲集》云:“……為阮亭門人,故詩以《才調》為主,……七言詩如‘來逢鶯語詩從作,去被人留酒重醺’、‘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極為阮亭所賞,載入《漁洋詩話》。阮亭每謂其詩風華婉媚,自成一家。”康發祥《伯山詩話》云:“宗定九元鼎以《才調》為主。王阮亭極賞其‘來逢鶯語詩從作,去被人留酒重醺’等句。”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云:“梅岑詩最擅風調,著籍漁洋門下,嘗稱其七言‘來逢鶯語詩從作,去被人留酒重醺’、‘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及絕句詠古諸作。”俞陛雲《吟邊小識》云:“王阮亭門下詩人,以宗元鼎詩最擅風調。其七言如:‘漁翁晚唱煙生浦,桑婦遲歸月滿筐。’‘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皆清麗可誦。”
宗元鼎之詩,律體如此,而其絕句則更驚才絕麗,令人讚不絕口。其老師王士禎《分甘餘話》云:“余門人廣陵宗梅岑,名元鼎,居東原,其詩本《才調集》,風華婉媚,自成一家。嘗題吳江顧樵小來寄余云:‘青山野寺紅楓樹,黃草人家白酒籬。日暮江南堪畫處,數聲漁笛起汀洲。'余報之云:‘東原佳句紅楓樹,付與丹青顧愷之。把玩居然成兩絕,詩中有畫畫中詩'。顧字樵水,亦名士。,”其讚許者如此。沈德潛《清詩別裁》云:“定九愛潔不減倪高士,為詩最重風調而性情因之以出,非漫然語也。集中七言絕句尤近中晚唐人。”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云:“……其絕句多有寄託,意味深長,以神韻論,可稱得者。”如《煬帝冢》云:“帝業興衰世幾重,風流猶自惜遺縱。但求死看揚州月,不顧生歸駕六龍。”俞陛雲《吟邊小識》云:“……七絕如《吳宮曲》云云,詠《百尺樓》云:‘素襪翩翩月一鉤,凌雲風致想高樓。江南歌舞尋常事,便遣曹彬下蔣州。’酣嬉亡國,深為陳宮唐苑悲也。”此詩有感而發,乃詠南唐後主李煜。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中記其因“最愛其措詞之妙,取入《感舊集》。”但稍後,乃辨其誤:以為“後主仁愛,無荒淫失德,但溺於釋氏耳。宋太祖諭徐鉉曰:‘江南亦有何罪?但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耶!’亦非以歌舞為兵端,宗語非事實矣。”江南指李煜。今贅錄於此,聊供讀李後主之作品者悲其不幸之至也。於《百尺樓》一絕,沈德潛《清詩別裁》以為連下章(指《吳宮曲》)“用意遣詞,神似玉溪絕句。”玉溪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吳宮曲》云:“璧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斷曲阿沖。麗華膝上能多記,偏忘床前告急封。”楊際昌《國朝詩話》云:“‘璧月庭花’云云,宗定九元鼎《吳宮曲》也。有玉溪風致。”錢仲聯《夢苕庵》詩話云:“此亦借詠陳宮事以刺南明福王之荒淫也。”
宗元鼎晚年,依舊耕種那幾畝廢田以為生計,除田園之禾而外,每以閒暇輒與友朋往來,或登山臨水,嘯傲風月,或品陟今古,把盞流連;清貧自守,風度不減當年。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云:“元鼎早年胎息溫、李,驚才絕艷。晚更仰攀初盛。才情不減,文頗雅飭。生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庚申,至康熙二十八年尚與孔尚任酬唱,年已七十矣。”王士禎《居易錄》云:“予嘗與袁昭令、杜於皇諸名宿宴於紅橋,予自為記作詞三首,所謂‘綠楊城部是揚州'是也;昭令酒間作南曲,被之絲竹。又嘗與林茂之、孫豹人、張祖望(網孫)輩,修禊紅橋,予首倡冶春詩二十餘首,一時名士皆屬和。予既去揚州,過紅橋多見憶者,遂為廣陵故事。除其年云:“官舫銀燈賦冶春,廉夫才調更無倫。玉山筵上頹唐甚,意氣公然籠罩人。”宗梅岑云:“休從白傅歌楊柳,莫向劉郎演竹枝。五日東風十日雨,江樓齊唱冶春詞”此例甚多。丙寅、丁卯間,曲阜孔(尚任)東塘以氵睿河至揚州,題詩紅橋云:“阮亭合向揚州住,杜牧風流屬後生。廿四橋頭添酒社,十三樓下說詩名。曾隨畫舫無閒柳,再到紗窗只舊鶯。等是竹西歌吹地,煙花好句讓多情。”其屬和者雖眾,細細品味,當以宗元鼎為屈指。鄧漢儀《詩觀·初集》云:“定九喜尚溫、李,而機清格老,正與塗脂抹黛者大別。宜琅琊諸王亟為推許不置也。”
宗元鼎以七十之高齡而與孔尚任游,可謂忘年之交,朝夕往來。相契甚厚。1957年9月,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孔尚任的《湖海集》,書中附有大量評點文字,其評點者除鄧漢儀、黃雲外,還有宗元鼎。誠所謂高山流水,為知音者所賞。今錄兩題有宗元鼎評點的孔尚任詩作如次;其一,《蔣玉淵同寓天寧寺戲作遺之》,詩云:“賦別昭陽去未曾,淹留古寺臥寒冰。同嘗薄酒由天湊,漠視飢腸讓爾能。問字經壇僧弟子,聽鐘齋院丐賓朋。客愁宦苦消融盡,啼笑無端對佛燈。”此見於《湖海集》卷三。鄧漢儀評云:“玉淵作客揚州,苦境難堪。”宗元鼎評云:“玉淵以游而窮,孔公以宦而窮,落拓無聊,同棲蕭寺;兩公相遇,滿眼含淚,滿腹好笑。”其二,《文游台題壁》,詩云:“仿佛群仙此登臨,殘碑古木總無憑。只余攜酒行吟路,雨洗苔皮去幾層?”又“吳楚春風何處收?海雲連水下江流。一從秉燭尋詩去,直接今年雪夜舟。”此見於《湖海集》卷四。宗元鼎評云:“阮亭先生(王士禎)至秦郵,持燭登台,賦詩而去。今東塘先生登台吟嘯,載雪而歸;佳詩佳事,輝映後先矣!”
宗元鼎雖其師王士禎稱他“以詩鳴江淮間。”但他的詞作在明末清初由衰而漸興的轉機之際,亦可算是一位甚有可觀的作手。今錄其目前僅見的兩闋,讓讀者慢慢體會並比較其詩心與詞心。其一為《點絳唇·春盡》,詞云:“細雨亭台,畫眉啼過催春去。綠沉芳樹。半濕斜陽暮。新夏明朝,暗促流光度。休教誤。薔薇低處。冷艷嬌如訴。”其二為《望遠行·雪景》,詞云:“寒風淅瀝,同雲滿、曠野茫茫何處。亂鴉沙際,旅雁天邊,也向暮山歸路。不見行人,惟有落梅村舍,疏疏籬圍住。又依稀、遙辨青青隱樹。 堪慕。驢背溪頭踏雪,不減灞橋幽趣。錦帳紅氈,玉壺青釀,低唱淺斟無數。曾信羅浮山半,章台衙裹,不管盧堂江樹。並謝衣曹馬,紛紛飄去。”
宗元鼎不僅工詩,擅詞,辭賦散文亦皆清新雅麗,為人所愛。著名篇章如康熙八年(1669)所作《游金陵牛首山佛窟寺記》;康熙十年(1671)所作《游金陵觀音崖弘濟寺記》,《游二台洞記》;康熙十二年為汪懋麟所作《十二硯齋記》;康熙十七年所作《獅子賦》和康熙二十八年(1688)為考證關於仙女的神話傳說所作之《揚州仙女廟記》。此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還應邀和倪燦、鄧漢儀、許纘曾、梅清、董俞等人集聚南京與修《江南通志》。由此可見,他的成就並不僅僅乎寫作詩、詞、文、賦而已。
宗元鼎的著作,有《芙蓉集》十七卷,因在“謝墅”遺址建芙蓉別業而得名,這是他在康熙二年(1663)編次四十歲以前所作的詩文的結集。《新柳堂集》十卷,此因龔電孳榜其所居堂曰新柳堂而得名。另有《小香詞》二卷,因曾自號小香居士而得名。
【吳音曲】
璧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斷曲河沖。
麗華膝上能多記,偏忘床前告急封。
【冬日過甘泉驛】
記得當年來古驛,馬鞭帶雪系樓前。
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
忽見荒堤摧暮草,空傷衰榭沒寒煙。
風塵滿目深惆悵,卻望誰家寄醉眠。
宗灝
明亡時,宗灝潛回宗家院。後受清廷脅迫,不得不出任清兵入關後第一任常州府知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江陰歸清,宗灝派4名公差送去“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激起民憤。江陰的百姓、鄉紳、士子很快集聚在文廟內宣誓:“頭可斷,發不可剃”,並將知縣方亨擒獲,公差斬殺,以“大明復興”為旗號,正式起義。宗灝僅派出300名士兵前往鎮壓,被義民殲滅在秦望山下。宗灝因此被貶,到滿目荒涼的甘肅涼州任地方官19年,遠離家鄉,遠離親友。宗灝為官之餘,還工山水,名列《歷代畫家姓氏韻編》,順治四年(1647)在高郵舟中曾為周亮工畫晴雪小幅,評價不俗。
宗之瑾
宗之瑾,字無度,號響山,又號珠船漁隱,宗灝之子。工詩,著有《耨硯堂年集》10卷,《怡雲詞》2卷。
宗之瑜
宗之瑜,字大掩,號懶臞,宗灝之子。不信佛而茹素,工詩畫。
人物傳記
宗灝
節選自:《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
宗家在晚明的揚州很有名氣,與鄭家形成了有意思的對比。兩個家族的財富都建立在鹽業貿易基礎之上,但在地方志的傳記中,關於鄭家的這些情況有著清晰的表述,而宗家的情況卻幾乎匿而不見,只是簡單地描述為興化縣土著。這可能意味著他們是地主,但兩淮鹽法志里卻顯示這個家族原為“灶戶”出身。宗姓非常罕見,但在淮南鹽區卻並非不常見。草堰鎮的宗部和宗節,是16世紀泰州學派的民本主義者王艮(1483—1541)思想的追隨者,也是來自草堰鎮的“灶戶”。宗灝的祖父宗名世(1589年進士)來自附近的小海場,其家族可能作為那裡的一個鹽廠主而發達起來。
“[名世]長孫漫遊惰學,而大父以堂構期之,延丹徒名士陳肖者課以舉業。陳繩督過嚴,夏楚不少貸。宗孫積憤,出怨言,陳聞之怒,搒掠愈苦,遂生噁心,市砒雜餚肉飼之。夜狂躁呼水,禁不得入,遂殞於塾。”
這肯定是1610年揚州那件名躁一時的事件的原因。陳的兒子或者以為父親是被年輕人毒死,或者認為他應當為父親的自殺承擔責任,於是將案件告官。當地紳士團結一致,不願提供任何證據。宗名世費了不少成本,最終與陳家達成庭外解決方案,可是地方官對此不滿意,將案件呈遞給巡撫衙門。沈德符記錄此事的時候,儘管公眾廣泛支持宗名世的長孫,向高層當局遞交了無數陳請,但他依然被羈押在監獄裡。
當然,這件是非沒有出現在地方志當中,但宗名世長子宗萬化的經歷卻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宗萬化在17世紀20年代被任命為荊州縣令。他在那裡成功地鎮壓了一次白蓮教起義。據說有8000多名叛亂者死於他的3000名士兵之手,他自己也成為當地的英雄,其英勇事跡被刻在石碑上。後來在潮州同知任上,他與總督熊文燦(卒於1640年)在鎮壓海盜的方法上發生了衝突。他被總督指控為私通海盜,於是被投入監獄,案子來不及審理就死在獄中。宗萬化死後得到了昭雪,當時熊文燦因為沒能成功鎮壓湖北的張獻忠而被處死。
宗萬化
選自:同知潮州府宗公家傳[清]魏禧
公名萬化,字羅中,應天府上元人。中己酉鄉試。謁選,得北直隸景州。景州南北孔道,州守率曲意奉貴人,費不訾,公獨無加禮。有富民死,孤幼。族人利其貲,誣以非子。公察其誣,置族人於法。
白蓮教亂起,聚眾數萬人,郡縣莫能制,攻武邑,破之,屯白家屯。屯去州二十五里。士大夫爭入山辟賊。公日夜戒視,戒門者毋得出一人。景州故土城,高不盈丈。至是益修築,為戰守計。會監軍僉事來斯行以官軍二千抵德州,公夜自縋城,走間道追及之,陳賊狀,請假兵御賊。斯行有難色。公大聲言日:“景州密邇京師。賊攻景州,州守備單弱,城必破,京師且震驚。”斯行感悟,悉以兵付公。公分兵聞道入城,賊未覺。公益示弱,使不為備。偵賊懈,部兵為三隊:一從間道繞出賊後,兩隊為左右翼。公親率城中鄉兵千餘人,中道迎戰。兵既交,兩翼並進,而間道兵從賊背奮擊。賊四面受敵,遂大破之。是役也,朝廷升斗無所費而全一州,捍蔽京師功甚大。
州人曹思誠為吏部郎中,怙聲勢,公遇之落落。舍人子犯法,公逮治之。其弟奉白蓮教,賊屯白家時欲內應,公密擒之。賊平,思誠從京師遺公書:“苟貸吾弟,必報公。”公卒論如法,思誠銜恨益甚。已,敘城守功,學官及士民效力者皆受賞,獨謂公多殺人不錄。久之,轉鞏昌同知。
公去任,富人孤追送數百里,奉二百金為壽,公固卻之。
補廣東潮州府同知。海寇劉香老犯沿海諸郡甚猖獗。總督熊文燦屢喪師,欲苟且就撫。公日:“古之撫賊者必我足制賊,賊畏威而懷德,然後聽我。盍先謀大折其鋒?不然必不可。”文燦銜之,誣公通賊,多受遺。然事皆無證驗,而公亦以病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