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舒

群舒

群舒,拼音qún shū,出自《左傳·文公十二年》。指代春秋偃姓諸國,春秋時分布於今安徽舒城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舒
  • 讀音:qún shū
  • 注音:ㄑㄩㄣˊ ㄕㄨ
  • 釋義:傳說為 皋陶 的後裔
詞語釋義,歷史,

詞語釋義

周 時 偃 姓諸國,在今 安徽 六安 、 舒城 一帶。傳說為 皋陶 的後裔。《左傳·文公十二年》:“羣 舒 叛 楚 。” 杜預 註:“羣 舒 , 偃 姓, 舒庸 、 舒鳩 之屬.”

歷史

群舒,偃姓諸國,是指春秋時期分布在現在安徽舒城周圍的若干個舒族小國,可考的有舒、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龏、舒鮑、宗、巢等九國,桐國與群舒鄰近,也疑似群舒國,它們也都是偃姓皋陶之後,可能是徐人的分支(徐旭生、郭沫若等學者認為徐、舒是一個字,但也有人反對),也是在西周初年被周人逼迫南遷。其分布地域北抵淮河、南及長江、西限霍山、東達巢湖,在現在安徽中部一帶。在西周時期這些小國都以徐國為宗主,稱淮夷或南淮夷,和西周屢有戰爭。
春秋前期,徐國和群舒都普遍衰弱,而與此同時齊國楚國崛起,南淮夷處於齊國與楚國之間,自然成為兩大國爭奪的焦點。齊國先南下收服了徐國,再利用徐國控制了群舒及淮夷等國,但之後的霸主晉國卻對徐與群舒鞭長莫及。晉文公儘管遏制了楚成王北上的步伐,但阻擋不了其東進的道路。楚國於前623年與前622年連續滅亡三個淮夷國家,劍鋒指向徐舒,群舒也一度投靠楚國,但楚國令尹成大心死後又做了牆頭草。這下可惹惱了國楚,新任令尹成嘉新官上任三把火,前615年,發兵攻滅舒與宗,活捉了舒國國君和宗國國君,並趁機圍了巢國。巢國在安徽六安東北,據說西周初年巢伯就朝見過周武王。
兩年後,楚穆王死,楚莊王立,群舒又一次反叛。成嘉和太師潘崇打算突襲群舒,就讓公子燮斗克兩人留守郢都。沒想到兩人卻派人去刺殺他們,失敗後又抓住楚莊王逃跑,最終被楚大夫廬戢梨和叔麇設計殺死。因為楚國內部的動亂,群舒躲過一劫;之後楚莊王又忙於北上問鼎,也一直沒管群舒。直到前601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突然進攻舒蓼並滅亡之,重新劃分與群舒的邊界,並與東方的吳、越結盟。可以說楚國此時完全控制了群舒,徐國在群舒的勢力完全失去,被楚國驅逐東遷。
但好景不長,楚莊王死後,日益崛起的吳國被晉國唆使叛楚,開始進攻楚國控制的淮夷諸國州來(今安徽鳳台)、巢和徐等,因為吳國的強大,群舒國又漸漸叛楚投吳。前574年,舒庸國主趁著楚共王鄢陵之戰敗於晉國,引導吳國從舒庸國經過襲擊楚國的巢城(可見在此之前巢為楚滅)、駕城、厘城、虺城。楚共王馬上發兵救援東方,舒庸人仗著有吳國撐腰風騷地蹺著二郎腿看熱鬧,結果被楚軍統帥公子橐師帶領一支奇兵迅速搞定。
至此,群舒諸國只剩下一個舒鳩。舒鳩比較圓滑,較早投靠了楚國,前549年,楚康王伐吳不成,虎頭蛇尾地收兵。吳王諸樊派使者和舒鳩取得了聯繫,策劃背叛楚國。處於吳楚兩國交界地帶的舒鳩非常可憐,只能隨風兩邊倒,馬上又投靠了吳國。楚康王得知訊息後派大夫沈尹壽和師祁犁去罵舒鳩國主。舒鳩國主死活不承認背叛,楚康王倒也沒法。但第二年,舒鳩國果然叛變。楚令尹屈建帶兵伐舒鳩,吳王諸樊帶兵來救,結果吳王諸樊被屈建和大夫子強用計殺敗,屈建順手滅了舒鳩。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國不可能屠殺乾淨舒鳩人,也不可能對舒鳩人完全控制。舒鳩國雖然滅亡,但族人還生活在這一帶。前508年,桐國(今安徽桐城)背叛楚國投向吳國,吳王闔閭與名臣伍子胥謀劃,讓舒鳩假裝進攻桐國,引誘楚軍前來送死。此時桐國明反、舒鳩暗叛,舒鳩宗主派使者給楚昭王說:“請大王假裝來攻打我族,我族就逃到桐國去,這樣我們就能裡應外合滅亡桐國了!”好一個無間道,但是沒有忽悠住楚國。試想一下,舒鳩如果沒有幕後老闆的話,有什麼理由去攻打近鄰來取悅楚國呢?令尹囊瓦打算將計就計,摸清吳國的位置,突擊吳國一把。但吳國早有準備,囊瓦反而被吳國水師擊敗。
舒鳩及群舒、桐國從此不見史冊,應該是融入吳、楚兩國了。舒龍、舒龏、舒鮑三國只存其名,無具體事跡,應該也是春秋年間為楚國所滅亡。漢代在群舒一帶設定舒縣、居巢縣、樅陽縣等,東吳大都督周瑜就是“廬江舒縣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徽安慶北邊還有個巢,一般稱為“南巢”,和巢國隔著巢湖南北相對。這個南巢在當時也小有名氣,據說就是夏桀被商湯流放之地,《淮南子》:“湯敗桀於歷山,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不過也有說南巢就是巢,現在巢湖還有個地方叫作放王崗,裡面有個景點桀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