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宋濂傳
- 創作年代:清
- 作品出處:明史
- 文學體裁:傳記
- 作者:張廷玉等
原文,宋濂傳-明史,宋濂後裔,
原文
逾十餘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師。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並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侍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已,論賞賚,復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太祖悉稱善。乙巳三月,乞歸省。太祖與太子並加勞賜。濂上箋謝,並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札褒答,並令太子致書報焉。尋丁父憂。服除,召還。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以後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徵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者良久。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歷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
濂性誠謹,官內延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復諮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歡樂。御製《楚辭》一章,命詞臣賦《醉學士詩》。又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制《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年進學士承旨知制誥,兼贊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賜《御製文集》及綺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鹹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勳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謚文憲。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為中書舍人。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序班。帝數試璲與慎,並教誡之。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慎坐罪,璲亦連坐,並死,家屬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官翰林。
宋濂傳-明史
宋濂嘗1與客飲,帝2密3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4何物?濂具5以實對。笑曰:“誠6然,卿不朕7欺。”間問群臣臧否8,濂惟9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11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12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詰責,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幾誤罪言者。"《明史-宋濂傳》)
【譯文】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吃了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欺騙我。”皇帝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這時主事茹太素上奏章萬餘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裡不敬,這裡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沒有可以重責的罪行。”不久皇帝看過茹太素的奏章,發現有值得採納的內容。就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就會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注釋:
1.嘗:曾經。
2.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3.密:秘密,這裡作動詞。
4.撰:吃、喝。
5.具:詳細
6.誠:確實
7.朕 (zhèn):皇帝自稱。
8.臧否(zāng pǐ ):善惡。
9.惟:只。
10.茹太素:人名,時任主事之職。
11.或:有的人
12.對:回答
13.悉:全,都
14.因:於是
25.微:如果沒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製造。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東陽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 提舉,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宋濂其人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後,“世不復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經之文”。至於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論是一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一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范曄《後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分經學之士與文學之士,後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文學的集中表現。但歷史已經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也還是有困難。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後,他為之作墓志銘,對楊的文學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他另外還有一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一節,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志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注,獨取遺經”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於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一種同情的態度,都寫得較出色。《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么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範的特徵,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麼“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者。宋濂最後其實是死於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酷。
宋濂為文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力主義理、事功、文辭三者統一。尤長散文,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龍門子》、《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後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宋濂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丐,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宋濂後裔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開郡學,聘為五經師。次年,應徵至應天(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備顧問,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總裁官,書成,升翰林學士。四年,調任國子司業,次年升贊善大夫。太祖徵召四方儒士,擇少年俊異者入宮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師。六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十年,致仕歸里。
宋濂勤奮好學,著作甚豐。系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等。後人將其詩文合輯成《宋學士全集》75卷。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亦廣為流傳。
如今有兩部宋濂後裔宗譜《長陵宋氏宗譜》(今蘭谿市橫溪鎮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孫宋懌、曾孫宋信後裔)和《潛溪宋氏宗譜》(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濂孫宋愷後裔),寫成《宋濂後裔祖籍考》在《浙江日報》、《古今談》和《蘭溪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中又發現了一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蘭溪),這破解了宋濂孫宋慍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謎,此對於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東學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該宗譜為清宋永壇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冊,存卷1-5。
宋濂後裔祖籍考
其提要分別如下:
一、[蘭溪]浦陽長陵宋氏宗譜:十六卷/宋安成編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冊.—書名據書名頁題.—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嚴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鎮)公村村遷居浦江縣邑城(今浦陽鎮)。始遷祖:信,明建文年間(1369~1402)自浦江縣邑城遷居本邑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谿市橫溪鎮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錄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亞慶芳昌萬福俊殷富道安澤連玭清洪庸榮乾傑仁聖禎祥瑞雍熙福壽隆慈和積善厚忠孝顯文宗。卷一:源流、譜序、圖像、年表;卷二:傳贊、議約;卷三、四:世系圖;卷五~十五:行傳;卷十六:墳圖、助約。珍貴史料:議約、助約。收藏單位:蘭谿市橫溪鎮宋宅村宋其信、宋來今
二、[金華]金華上目宋氏宗譜:□□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冊.—存卷一~六.—書名據卷端題 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愷,行傳,宋代自浦江縣遷居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芝麻山頭村(今屬赤松鄉)。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傳曾壽慶瑞華昂惟榮祥皋嘉彬美仁義禮智信。卷一:墓圖;卷二:世系圖;卷三~六:行第。
三、[蘭溪]潛溪宋氏宗譜:四卷/宋學炳等編纂.—1923年同樂堂木刻本.—4冊.—書名據書名頁題.—10修本 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瓚,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縣感德鄉孝門橋村(今屬鄭宅鎮)上壽羅山自然村遷居本邑通化鄉樟樹潭村(今蘭谿市橫溪鎮下溪前村)。本譜始修於明代。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愷悌純懷允恭克讓系厚熙倫紀綱常。卷一:譜序、譜記、像贊、行狀;卷二:世系圖、宅圖、祀產、議約;卷三:行傳引、行傳;卷四:行傳。
珍貴史料:議約。 收藏單位:蘭谿市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永劍
四、浦江宋氏宗譜: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冊.—書名據封簽題.—10修本 始遷祖:子啜,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自浦江縣通化鄉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谿市橫溪鎮宋宅村)遷居本邑覺寺村(今前吳鄉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國登家承祖德元士紹其賢寅恭懷輔佐希遇樂良田。卷一:家寶、譜序、祖像、墓志銘、譜例;卷二:像贊、傳略;卷三:像贊、傳略、壽序、詩文;卷四:祭儀、祭約、助銀、田產、墓圖、墳圖;卷五、六:世系圖;卷六~十四: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