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明道

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 ,對文學作品中“文”與“道”關係的概括說法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以明道
  • 類型:文論的一種觀念
  • 提出:《荀子》
  • 時間:戰國
  • 近義詞:文以載道
歷史起源,名人看法,歐陽修,周敦頤,程顥程頤,明清時期,柳宗元,韓愈,

歷史起源

文以明道的思想 ,早在戰國時《荀子》中已露端倪。漢代的揚雄則進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問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設有《原道》篇,更加明確地論述了文以明道的問題,強調文是用來闡明道的。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和柳宗元都主張文以明道,韓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復自魏晉以後中斷了的儒家道統;柳宗元比較注重治世之道,從社會需要出發,重在經世致用,比韓愈的道較有進步意義。

名人看法

歐陽修

宋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歐陽修 對這個問題的論述,沿著韓愈的方向又向前發展了一大步。他反對“舍近取遠,騖高言而鮮事實”,主張從日常百事著眼,並且主張“載道”要能“載大”,即載歷史上和現實中與國家、社會有關的“文”的相對獨立性,指出有德者未必有言,強調應當“文與道俱”,反對因重道而輕文。宋代理學家們不是重道輕文,就是將文與道對立起來。

周敦頤

北宋的理學家周敦頤是第一個明確標榜“文以載道”的人,但他所說的“文以載道”,與唐宋古文家不同。他把文當作道的運載工具,“載道”如車載物,車是車,物是物,這比起古文家文道結合的主張顯然是一種倒退。理學家所說的“道”,也與古文家不同,他們的“道”雜有心性義理之學的內容,其哲學基礎是唯心的。

程顥程頤

周敦頤之後,程顥程頤將其重道輕文的主張,向更加片面的方向發展,甚至認為“作文害道”,完全把文和道對立起來。南宋理學家朱熹則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他主張文統一於道,認為“道外無物”,沒有離開道而存在的文,文是道的表現形式或反映。這從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看,有其合理的核心,但也帶著理學家排斥純文學的偏見。程、朱之後,理學成了儒家的正統,在其後的幾百年中,對文道關係的種種意見,便主要表現為宣揚理學與反對理學的鬥爭。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反理學的鬥爭十分激烈,李贄對於“假道學”的批判,在當時曾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都大力反對雕蟲篆刻的形式主義作品,主張明道致用。他們所說的“道”,與理學家脫離實際、空談心性的“道”是不同的。清代的章學誠,對六朝以後關於文道關係的論爭作了總結,他的《文史通義》有《原道》三篇,專門論“道”。他反對“舍天下事物人倫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這是他論道的基本觀點。其基本精神,就是從實際出發為文章,使文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這樣的文就符合道,這就是文與道的統一。章學誠也很重視文的特點與規律,肯定文自有其本身的特殊規律,不是道的附庸;因而他也不同意“文貴明道,何取聲情色彩以為愉悅”的說法。在封建社會的文論家中,章學誠的文道統一論,被認為是古代文論中比較突出的。
文以明道文以明道

柳宗元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於國於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鑑,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於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韓愈

韓愈在散文創作方面極力主張“文以明道”,倡導文章的一種社會政教公用性,但是與他之前的像獨孤及等人相比,韓愈重視文章的語言藝術,和一種內在的“氣”,所以他又提出了文章的“養氣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