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門(洛陽皇城端門)

端門(洛陽皇城端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端門相傳為天帝紫微宮、太微宮的南天門,端門東里各有一門曰左掖門與右掖門。中國古代的皇城南門,多取端門之名。如隋唐洛陽太微城的端門,明清北京紫禁城的端門。

端門乃隋唐洛陽城皇城太微城)正南門,隋大業元年,隋煬帝建設洛陽城時,擇高地而建皇城,號為太微城太微城正南門為端門,引洛水貫都,以象天漢(銀河),橫橋南渡(天津橋),以法牽牛。端門門上有重樓, 曰太微觀(“太微” 也是天宮名稱之一)。

大業二年春正月,東京洛陽建成,三月庚午,隋煬帝車駕從江都出發,四月庚戌到達龍門伊闕,沿皇城中軸進入東京城,史載隋煬帝御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門
  • 地方:古代皇宮
  • 類型:正南門
  • 舉例隋唐洛陽城的端門
歷史沿革,布燈習俗,

歷史沿革

大業元年( 605年)端門始建。次年四月, 隋煬帝從江都到達洛陽,登上端門慶賀東都落成,表示遷都。
唐武德四年( 621年) 李世民攻克洛陽後, 則令拆除端門樓。
貞觀五年( 631年) 又使將作大匠竇璡重新修復,
端門復原想像圖端門復原想像圖
此後一直到宋元而不廢。
端門是隋唐洛陽城皇城的正門。歷史上有有名的元宵節端門燈火既是發生於隋唐洛陽城的端門。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資治通鑑》載: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煬帝“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於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史學界有學者認為:元宵節賞燈風俗源於洛陽,而城樓布燈習俗則發軔於端門。

布燈習俗

定鼎門(隋建國門)是洛陽城的正門,端門是皇城太微城)的正門,應天門宮城紫微城)的正門。
端門是隋唐洛陽城皇城的正門,城門上也有華麗重樓,隋稱太微觀。其具體位置約在洛陽橋西200米處洛河北岸。端門是太微城的正南門,面朝南,很壯觀。
從端門往南走百步,就到洛河邊了。古時洛水勢大,朝廷利用洛水營造出美麗水景城市——洛河流經端門前被人為地分成三道水路,每道水路上都建有橋樑,看上去非常壯觀。第一道水路是主河道洛河,上跨赫赫有名的天津橋;第二道水路是黃道渠,上面建有黃道橋;在第三道水路上建的皇津橋最妙了,可以隨時開合,實現了半自動化。
這樣一來,端門前就十分熱鬧了,三座橋樑上人來車往,三道水路里舟楫頻移。從端門往南過了河,便可直達定鼎門,從端門往北可直通應天門,在端門東西一線的城牆上,西邊一公里有右掖門,東邊一公里有左掖門,端門前形成一個很大的廣場。
端門由於臨近洛河,周圍比較空曠,人們經常在這裡施放煙火。
隋唐洛陽城端門隋唐洛陽城端門
在這裡施放煙火,洛北的宮城、東邊的東城、洛南的里坊區都可以看到。除施放煙火,歷代也在端門城樓布燈,尤其是在元宵節,端門燈火最旺,在宋詞中就有“鶴降詔飛,龍擎燭戲,端門萬枝燈火”之語。
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大業六年(610 年)春,正月,癸亥朔,帝(隋煬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
”宋人胡三省指出:“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曰:“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元宵節首先是燈節,張燈結彩,輝煌燦爛。其次就是遊樂。《隋書·音樂志》是這樣記載描述隋煬帝時代的元宵佳節:“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伎人皆衣錦繡繒彩。其歌舞者,多為婦人服,鳴環佩,飾以花毦者,殆三萬人。於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奇伎,無不總萃。崇侈器玩,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彈弦擫管以上,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
從這些史料記載可見隋代的元宵節是多么的熱鬧隆盛,場面宏大。隋代的元宵節狂歡十五日,張燈結彩,炬火燭天,盛服錦繡,珍玩耀眼,百戲竟艷,奇伎總萃,歌舞不息,通宵達旦。隋代元宵節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歌舞表演者多達三萬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歡歌樂舞之聲,聞數十里外。可想可見隋代元宵佳節是多么的熱鬧非凡。
端門端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