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是中古時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隋唐洛陽城是、五代和北宋時期的都城,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沿用530年之久。

隋唐洛陽城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含嘉倉城、東城和上陽宮,周長27516米,開有八座城門。東北和南部是坊市居民區,共103坊。商業貿易集中在城內的南市、西市、北市,亦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為方便貿易,全城通渠流水, 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運河

隋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宮城根據紫微垣而命名為紫微城,皇城根據太微垣而命名為太微城。 中軸建築群中的“七天建築”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中軸建築群。尤其經過武則天對洛陽城的建設後,改變了紫微城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紫微城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建築形制不僅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而且還對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整個遺址面積約47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唐洛陽城
  • 始建年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
  • 遺址位置:中國河南省洛陽市近郊
  • 代表建築:“七天建築”群
  • 設計理念:“天人合一” 
歷史沿革,建都理念,原因,理念,都城布局,郭城,里坊區,皇城,宮城,諸小城,九洲池,太倉,遺址概況,郭城,街道里坊,宮城,皇城,曜儀城,圓璧城,含嘉倉城,禁苑,履道坊遺址,出土文物,文保規劃,復原展示,遺址公園,參觀路線,

歷史沿革

隋文帝仁壽四年十一月初三(公元604年),隋煬帝即位四個月後登洛陽北邙山,視察洛陽地形。初四,徵調成年男子數十萬人挖掘壕溝,從龍門向東連線長平、汲郡,抵達臨清關,渡過黃河後,再延伸到浚儀、襄城,最後到達上洛,用以設定關卡加強洛陽周邊防衛。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下詔建設東京。
隋唐洛陽城平面圖隋唐洛陽城平面圖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並下詔令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等,於洛陽故王城東、漢魏洛陽城西,建設東京。每月役丁200萬人,其中築營城者70萬人,建宮殿牆院者10多萬人,土工80多萬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萬人。
隋煬帝大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605年),隋煬帝即命開鑿大運河,徵調洛陽周邊各郡縣的男女民工100餘萬人,開挖通濟渠,從洛陽城禁苑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黃河,從板渚引黃河水通向淮河
隋煬帝大業二年春正月(公元606年),東京洛陽建成,“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大業二年三月十六日(公元606年),隋煬帝從江都出發,四月二十六日到達洛陽龍門,率百官從伊闕開始陳列法駕,從都城中軸的最南端,備千乘萬騎,浩浩蕩蕩開進東京城。二十七日,隋煬帝親自登上皇城正門端門,宣布大赦,免收天下當年租稅。
隋唐洛陽城隋唐洛陽城
大業五年春正月丙子(公元609年),改東京為東都,改洛州為豫州。後又改為河南郡,轄河南、洛陽2縣,縣治在京城內。洛陽縣在茂德里,河南縣在政化里。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七月(公元617年),瓦崗軍李密、翟讓猛攻東都洛陽,攻陷洛口倉,洛陽求救的文書雪片般飛到江都。煬帝不得已,調全國各地精兵救援洛陽,煬帝任命王世充繼任援洛大軍的總指揮。
隋煬帝大業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亂,隋煬帝被弒。洛陽城被李密重重包圍。六月,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楊侗為帝,即隋哀帝;宇文化及的叛軍到達洛陽城郊外,意圖攻克洛陽作為根據地。
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王世充自立稱帝,國號鄭,定都洛陽,年號開明
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
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李世民忌洛陽城太奢華,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應天門
隋唐兩代的最高統治者先後居洛陽城半個多世紀,武則天時期更是長期居住在東都。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西京”,宋金之際,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前後歷時500餘年。
195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城址進行全面的勘測,1959年開始對城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196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2005年,國家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列入重點保護。
洛陽城皇城鳥瞰圖洛陽城皇城鳥瞰圖

建都理念

原因

必然原因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選擇在伊、洛盆地的“ 天下之中”, 建設成周洛邑,從思想理論、倫理道德和地理方位實踐上最早認識了“東西南北中”“ 五方 ” 之 “ 中” 的都城中心地位,從地理位置上提出了都城必居 “ 天下之中 ” 的概念,第一次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內涵上確立了都城選址居中的重要標準和基本原則。把都城建於國土之中,既是控制天下的原點,從政治、軍事上形成對天下的有效控制,又有利於對全國四方有力的控衛,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還便於政令迅速通達,地方朝覷和交納貢賦,體現 “ 王業不偏安 ” 積極向上的思想,符合中國社會以和諧為主旨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運河與絲路運河與絲路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 ,隋煬帝帝下詔令楊素楊達宇文愷建設東都,論刑政得失時,所提到“關河重阻,無由直達。聯故建立東京,躬親存問”,仍是在強調煬帝君臨天下的中心地位,只有建都居天下之中的洛陽, 他才能通過巡遊有效鞏固自己至中、至尊的地位。
必要原因
都城的確立,雖要考慮歷史的、政治的、軍 事的、 文化的、地理的等多種因素,但首要考慮的還是經濟因素。沒有充足的物質供應,就不可能形成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就不可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秦漢建都關中,正是以關中為基本經濟區而保證了首都的物質供應。但在西漢之後,因長安在戰亂中遭到破壞,劉秀建都洛陽。由於關中八百里秦川面積有限,當關東黃、淮大平原的田野漸漸開墾出來後 ,關中農業經濟區在全國的重要地位開始下降。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期間,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作為關中農業命脈的鄭國渠、 白渠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又因河床下切,灌溉面積減少四分之三,嚴重時甚至減少十分之九,“和漢代相比,減少三萬八九千頃之多”。導致產量急劇下降,使關中長安的糧食供應發生困難,不得不仰賴於關東農業經濟區槽運來的糧食。幾百年間,關中已成為胡、羌雜居地區,關中戰亂水利失修,北方正統和大量漢人南遷,也 “ 使得四川與長江下游能逐漸得以開發,興起了一個與北方抗衡的江南經濟區”。
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
至隋代,特別是滅陳統一中國後 ,“ 地狹人繁 ”的關中渭河的糧食,已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中央政府增多的官吏、駐軍和增加的人口需要,供應極端困難。東南糧食可以轉輸於洛陽,但轉輸至長安得改用陸路繞過三門天險,既運糧有限,又耗費耗時,得不償失。開皇十二 年(592年),“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 ,人民吃飯穿衣的問題已無法解決。一遇災荒,連長安中央政府的官員吃飯都出現了問題。如開皇十四年(594年),“ 關中大旱人飢 ” ,隋文帝只得親“率戶口就食於洛陽 ”,到富庶的關東經濟區的洛陽解決吃的問題,並 “令百姓就食,從官並準見口糧販給,不以官位為限”,成為名副其實的“逐糧天子”,這些都顯示出當時洛陽的經濟地位已遠遠超過長安。臨近山東河北與江南等產糧區的洛陽更是交通、經貿的中心。 統一以後,僅靠584年修的廣通渠之遭運山東之糧已無法解決關中的糧食問題,還必須充分利用江南的物質,把東都洛陽作為經濟政治中心,以保證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 。
主觀原因
建設東都原因。以前,有許多學者談到隋煬帝建設東都的原因,多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卻未提及其遷都的主觀原因。這一原因在今本《雜記》中有所反映:“時有術人章仇太翼表奏云: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沖,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云: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即日,車駕往洛陽。改洛州為豫州。“
隋煬帝隋煬帝
《資治通鑑--隋紀四》亦有類似記載。“不可久往”之義,胡三省註:“木旺在卯,雍州在西,酉位也,故為破木之沖。洛陽為中土之地,適合木命人居住。“

理念

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地與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一起,真正地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宇文愷果斷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方式左右對稱的城市布局,使這座城市別具風韻,把城市的各部分與天子聯繫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漢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宮”,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引洛水貫都,以象天漢(銀河),橫橋南渡(天津橋),以法牽牛”。而洛陽的定鼎門大街,連線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陽城的皇城中軸最南正對龍門伊闕,使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門,與龍門、伊闕相對,將宮城布置在都城地勢最高的西北,象徵居於天之中央的北極星,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又被稱為“紫微宮”。
”七天“建築群”七天“建築群

都城布局

隋唐洛陽城分為外城、皇城(太微城)、宮城(紫微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長28公里,城垣全部以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洛陽城的平面呈方形,東城牆長7312米,南城牆長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138米,牆下有石板砌成的下水道。
隋唐洛陽城隋唐洛陽城
外城城垣的四面共開闢有8座城門,南牆定鼎門城門寬28米,東西兩門寬7米,中門道寬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由街道分割成眾多的里坊,形成棋盤式的城市布局。
定鼎門大街是城的主幹道,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寬度達到116米,最寬處達到140餘米。
根據《唐六典》記載城內分布有103坊,現已探明的有64坊。坊的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00—580米不等,每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牆的正中辟有門,坊的正中設有十字街。城內還設立三市,三市是全國著名的貿易市場,以南市最為繁華,市內縱橫街道各有3條,四面各闢有3門,交通十分的便利。
隋唐洛陽城街景隋唐洛陽城街景

郭城

郭城是都城的外圍廓,也叫羅城,對都城起防護作用。唐洛陽城是在隋洛陽城的舊址上修復興建的,為南北長的準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紀城堡城市。
郭城,隋時只有短垣,唐時築高約5.22米。外郭有八門,通過郭城正南門—定鼎門與天津橋、皇城和宮城軸線貫通,形成唐洛陽城中軸線。根據陸機《洛陽記》的記載,唐洛陽城外廓共十二門,城內有三條大道,居中一條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著官服晉朝面聖的專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過左右兩側的大道進入城中,且左出右進。
隋唐洛陽城外郭示意圖隋唐洛陽城外郭示意圖
定鼎門
主詞條:定鼎門
定鼎門為隋唐洛陽城的郭城正南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定鼎門隋代稱建國門,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後改稱定鼎門。定鼎門三門道過梁式建築結構,門址系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 以一字型闕樓,其間以城垣相連線的建築群。整個遺址由門址墩台、門道、闕樓、飛廊、馬道、過水涵道、郭城南垣、門外道路和水渠等遺蹟組成。由隋唐至北宋,定鼎門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國家遺址數字重建中心復原的定鼎門國家遺址數字重建中心復原的定鼎門
天街
定鼎門大街是城的主幹道,亦稱天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寬度達到116米,比北京長安街還寬。考古人員對這條道路延伸出定鼎門外的部分進行發掘,發現最寬處達到140餘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寬的古代都城道路。而且其路土多達16層,最早為隋代路土,最晚的為新中國建立前後的路土,說明自隋唐洛陽城建設之初,直至新中國成立前,這條道路一直在使用,時間長達1300多年。
天街天街

里坊區

城內東北和南部是坊市居民區,共103坊。商業貿易集中在城內的南市、西市、北市三個市場,其中北市、南市也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為了貿易的便利,三市都依傍可以行船的河渠,可以直通大運河
里坊區里坊區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廟以及中央或當地行政機構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東西南北大街、環坊牆內側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這樣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構成了隋唐洛陽里坊的內部結構,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諸巷、曲之內。郭城內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貧寒人家居多,其餘分布於洛河以南,多為達官顯貴的邸宅,不少被精心建設為園林,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李賀仁和里的住宅、牛僧儒歸仁園和午喬莊綠野堂。

皇城

皇城,名曰太微城。是按照天宮“三垣”中的太微垣命名的。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在北斗之南。太微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為都城的外朝。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城牆高三丈七尺,為隋唐兩京面積最大的皇城。
皇城布局皇城布局
都城建築群最為壯麗者是皇城和宮城,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皇城位於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地勢最高亢的地方,南起今洛河橋,北至今燒溝村,東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電影院這個方形區域內。它區別於西京長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條件,皇城軸線“七天建築”要對準伊闕,使其符合風水格局。
皇城正南對準定鼎門和天津橋的端門。城中南北向有四條街,東西向有四條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環溪”園中曾說:“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

宮城

主詞條:紫微城
宮城,位於皇城北,“以象北辰籓衛”名曰紫微城紫微宮。武則天時期號太初宮,是唐朝皇帝舉行大典、接見外國使節和皇族宴飲起居之處,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內廷。紫微宮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城牆高四丈八尺(約15米左右),其面積規模,以及城闕高度,均在長安大明宮太極宮之上。庭院深邃,建築緊湊,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靜。皇城內北為宮城,隋稱紫微城,宮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址在今周公廟西側的定鼎路上,門兩側有垛樓,垛樓外有闕樓,兩者之間有長廊相連,廊長38米,寬約11米。由此可見應天門城樓的宏大景象。
隋唐洛陽城
應天門
主詞條:應天門
勘查探明了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的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別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的發掘,是迄今洛陽隋唐東都城考古最重要的發現。遺址的方位、形制、建築特點,與文獻記載的明堂〔開元二十八年(740)改稱含元殿〕頗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它的發現為進一步弄清宮城內宮殿的布局,逐步復原宮城、皇城內的建築,確立了準確標誌。
應天門應天門
天堂
主詞條:天堂
天堂,即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禮佛堂,是武則天命薛懷義負責主持修建的皇宮內禮佛的重要場所。據《資治通鑑》記載,天堂位於明堂北面,共五層,其三層即可俯視明堂(高約90米),可見其高大,其內供養有大佛像。由於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風摧毀。隨後武則天又下令復建,“日役萬人,采木江陵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
天堂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武則天當政時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東都洛陽宮城內最高大的兩個建築,它們一改皇宮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明堂
主詞條:明堂
明堂為武則天時期洛陽太初宮的外朝正衙主殿。由應天門,進入宮城,便可見宮中最高大壯麗的皇宮建築——明堂。它相當於北京明清故宮裡的太和殿。象徵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
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則天下詔拆除了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初號“萬象神宮”。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後曰“通天宮”。
明堂原為隋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據《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明堂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萬象神宮。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峰巨作。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
明堂明堂

諸小城

其他諸小城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東端)。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隋唐洛陽城宮城區隋唐洛陽城宮城區
從考古發現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經發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後發掘了12座糧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約25萬千克的炭化穀物。含嘉倉城的發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九洲池

九洲池,為洛陽城的禁苑。位於宮城西北部,東西長約205米,南北寬約130米。其入水口在北側,總渠流經陶光園南牆附近後分為東西兩分渠,各寬4—5米,南行注入九洲池,出水渠則在池的東南角。池的西南,北距池岸7米處發現兩排東西向,南北並列長達43.5米的大型廊房建築,廊房之間設有明暗水道和磚砌甬道;在九洲池內探出五座橢圓形或近圓形小島,並在其中三座小島上發現亭台建築遺蹟。

太倉

含嘉倉
主詞條:含嘉倉
隋煬帝建設東都時在宮城東、東城北建造含嘉倉,唐代一直延用,為隋唐兩代中央政府設定的大型糧倉。據考古勘探,含嘉倉城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夯土牆,總面積43萬平方米。在含嘉倉160號窖內發現滿窖唐代炭化的粟米遺存,估算當時該窖儲糧達到25萬千克。
含嘉倉遺址含嘉倉遺址
回洛倉
主詞條:回洛倉
回洛倉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外郭城外西北1公里左右,今瀍河河區小李村、馬坡村西。2004年在該區域約360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道路4條,倉窖71座。這些倉窖排列規整,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共11排9行,倉窖間距在8—10米之間。在且一座倉窖內出土一塊刻有“大業元年”的銘文殘磚,據此推定該處倉窖的時代為隋代。

遺址概況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千米。

郭城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一字闕”定鼎門“一字闕”定鼎門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三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定鼎門及遺址圖定鼎門及遺址圖

街道里坊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蹟。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出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占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各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現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建設宮室而設定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應天門及遺址應天門及遺址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蹟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蹟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復原圖、復原建築及遺址圖天堂復原圖、復原建築及遺址圖
明堂遺址
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範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明堂復原圖、復原建築及遺址圖明堂復原圖、復原建築及遺址圖

皇城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西牆保存較好,長約1670米,寬約14—16米,夯築,內外磚砌。唐時又在夾城南端添築了南牆,寬約9米餘。。由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長約540米,東牆現存長約1115米,西牆長約1670米。已勘查出東牆的宣耀門、西牆的宣輝門和南牆西部的右掖門。右掖門已發掘,殘高2.15米,進深17.5米,為一門三道,每個門道寬6米,左右門道外側各有13根立柱,採用上架過梁的形式,其上蓋築門樓,內有寬1.25米的車轍。皇城內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

曜儀城

曜儀城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620米。

圓璧城

圓璧城呈矩形,東西長約2110米,東端廣590米,西端廣460米。東城呈長方形,南北長1270米,東西約620米。

含嘉倉城

含嘉倉城亦呈長方形,東西約615米,南北725米。倉城中糧窖密集,已探出259座。第160號窖中還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了的穀物,絕大部分仍保持顆粒狀。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長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東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520米;西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180米。

禁苑

隋西苑周200里,唐126里。禁苑之東、皇城之西南隅有上陽宮,西上陽宮在上陽宮西南,兩宮夾水,上架虹橋以通往來。

履道坊遺址

主詞條: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蹟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100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1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裡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出土文物

1955年,老城區北郊M30唐墓出土了17枚波斯銀幣。銀幣正面為臉向左側、頭戴王冠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為一蓮花座的祭祀火壇,兩側為祭司。正面王者像前後和祭司的後面都有文字。經考證,這是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期的銀幣。卑路斯執政時期為公元457年至公元484年,和中國的北朝為同一時期。這些銀幣在洛陽出土,說明了北朝時期眾多來自波斯的西域人經由絲綢之路來到洛陽。
以下為隋唐洛陽城出土的部分文物

文保規劃

早在1963年,隋唐洛陽城便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1988年1月,它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立以洛河為軸線,洛河南北對稱發展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皇城端門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皇城端門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
2008年12月1日,洛陽市頒布實施了《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為該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國家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的腳步更是明顯加快,這一千年遺蹟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復原展示

定鼎門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當時累計拆除不協調建築物、構築物5萬餘平方米,搬走企業6家。該工程計畫10月完成,今後將作為一個新的文物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晚唐詩人禇載曾賦《定鼎門詩》一首:“郟褥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屆時市民可現場一睹其風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皇城天樞廣場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皇城天樞廣場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
洛陽市還啟動了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環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廠一帶實施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畫對17家企事業單位、595戶居民實施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7.8萬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經於2014年底完工並對外開放。
應天門展示工程
據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北城牆、應天門、南城牆等保護展示工程已通過立項,隋唐洛陽城遺址將建成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遺址公園。在原洛陽日報社一帶實施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畫對8家企事業單位,167戶居民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1.7萬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關拆遷工作已開始進行。
隨著各項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古代都城將逐漸走出象牙之塔,讓更多的世人通過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大遺址保護的成果也將惠及社會大眾。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應天門建成後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2015年7月13日應天門復建工程指揮部通知,應天門復建工程將開工建設,定鼎路施工路段將全部封閉。

遺址公園

“十一五“期間,國家計畫投資20億元,用於全國100處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的大遺址的保護工作,洛陽片區大遺址將作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予以重點支持。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宮城核心區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宮城核心區
2005年,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重點保護。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占地10.59公頃,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洛陽城建設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歷史上,洛陽城在武則天時期地位最高、最為宏偉,且這個時期的遺址遺蹟保存情況較好,所以重點選擇唐代武則天時期洛陽城宮城正殿明堂遺址以及天堂遺址(分別被稱為“萬象神宮”和“通天浮屠”)實施保護與展示。公園另有宋代太極殿建築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角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角
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陽城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建築。現存的明堂遺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對其保護採取跨空結構建築方式對原建築進行復建,是集遺址保護、文物陳列、考古發掘、模擬展示、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天堂遺址的保護,在外觀上將清晰地再現唐朝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內部功能設定上,完全按照現代人居環境要求設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參觀路線

交通路線
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公車路線,景區到達路線:公交:5、8、9、18、21、26、41、48、49、56、59、65、86、10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東北交叉口下車即到景區南門;22、30、34路到唐宮東路定鼎路口站下車即到景區北門。
外地乘坐鐵路:洛陽站乘坐5、、48、4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東北路口站下車即到景區南門;
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公車路線,乘坐高鐵龍門站乘坐33路換乘5、8、26、48、49、53、65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口站下車即到景區南門。
隋唐洛陽城全稱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為乘車方便,準備好1.5元零錢
1.5元收費公交:15路、34路、54路、56路、58路、59路、60路、62路、63路、65路、66路、69路、81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