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陽殿

乾陽殿

乾陽殿,是隋朝洛陽城宮城紫微宮的三大殿之一,為紫微宮的外朝正衙主殿,隋稱乾陽殿,唐時又稱乾元殿武則天拆乾元殿上層就地建明堂(萬象神宮、通天宮),五代後晉、後唐、後梁時又稱朝元殿、宣德殿。

乾陽殿,基高九尺,從地面至鴟尾的高度為270尺,折合今尺為70多米,其高度比今日尚存的明清太和殿祈年殿都要高出許多,其體量規模之大令人驚嘆,是中國古代規模最華麗的宮城正殿之一。

隋末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後,因為看到其宮殿過於奢侈,而曾“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陽殿
  • 位置:洛陽紫微宮
  • 功能:紫微宮的外朝正衙主殿
  • 始建年代:隋朝
  • 高度:270尺 
  • 面廣:13間 
  • 進深:29駕 
  • 柱大:24圍
  • 屋檐結構:三陛軒 
歷史沿革,歷史記載,乾陽殿,乾元殿,

歷史沿革

隋煬帝大業元年( 605 年),煬帝登基之初即開始了新的洛陽城市及宮殿的營造。此後 300 年間,這座洛陽城曾作為隋唐兩代的東都,而隋唐洛陽宮中也上演了一系列大規模宮殿營造的大戲劇。在宮殿建築營造史上,在位於隋唐洛陽宮殿外朝正衙的主殿位置上,在自隋煬帝大業年間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短短的100餘年間,經歷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殿閣營造活動,譜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一段極其罕見的宏大樂章。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建的洛陽宮正殿乾陽殿。這座大殿即使從大業初年即已建成計,也僅存在了不足 18 年。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後,因為看到其宮殿過於奢侈,而曾“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
9 年之後,到唐太宗貞觀四年 ( 630 年),太宗李世民又想在原址上重建乾陽殿,但遭到了大臣張玄素的極力反對,遂又罷止。
乾陽殿被毀 35 年之後的唐高宗顯慶元年( 656 年),終於敇司農少卿田仁汪,因舊殿余址,重修了洛陽宮中的這座正殿,稱為乾元殿。
又 32 年之後,至武則天垂拱四年( 688 年)二月,拆除了這座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這座位於外朝正衙之位上的明堂建築,僅僅存在了不足 7 年,於武則天證聖元年 ( 695 年)被大火所焚毀。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這座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焚毀後重建的武則天明堂,僅存在了 21 年。
唐玄宗開元五年( 717 年),以武太后所造明堂,有乖典制,遂擬拆除明堂上層,依舊建乾元殿。詔將作大匠康贊素往東都毀之,康份素以毀拆費工,乃奏拆去上層,但留下層為正殿。一說康氏拆除武則天明堂上層是在開元二十六年( 738 年),如此,則武則天明堂存在了 42 年,至開元二十七年 ( 739 年),在明堂舊址上恢復了乾元殿,其實只是對武則天明堂原有結構的一個改建。
從大業元年( 605 年)至開元二十七年( 739 年),在 134 年的時間中,在洛陽紫微宮同一個基址上,先後存在了隋乾陽殿、唐乾元殿、武則天明堂、焚毀後重建的武則天明堂,及拆除明堂上層改建的唐玄宗乾元殿等 5 座大規模的殿堂。這樣以國家之力在皇家宮殿的正衙之位上大規模進行的跌宕起伏的大型木結構殿堂建造,不能不說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觀。

歷史記載

隋,杜寶《大業雜記》:“ 乾陽門東西亦有軒廊,周帀門內一百二十步,有乾陽殿,基高九尺,從地至鴟尾高二百七十尺。”
乾陽殿乾陽殿
宋,孔平仲《續世說·直諫》:“ 貞觀 四年,詔發卒修 洛陽宮 乾陽殿 ,以備巡幸。 張元素 上書極諫云:‘ 阿房 成, 秦 人散; 章華 就, 楚 眾離; 乾陽 畢功, 隋 人解體。’”

乾陽殿

唐初張玄素曾經做過描述:“臣又嘗見隋室造殿,楹棟宏壯,大木非隨近所有,多從豫章采來。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轂,皆以生鐵為之,若用木輪,便即火出。鐵轂既生,行一二里即有破壞,仍數百人別齎鐵轂以隨之,終日不過進三二十里。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功。”
關於這座乾陽殿的尺度,史料上有一些記載:
永泰門內四十步,有乾陽門,並重樓。乾陽門東西亦軒廊周匝。門內一百二十步,有乾陽殿。殿基高九尺,從地至鴟尾高一百七十尺。又十三間,二十九架。三陛(一作階)軒……其柱大二十四圍,綺井垂蓮,仰之者眩曜……四面周以軒廊,坐宿衛兵。殿庭左右各有大井,井面闊二十尺。庭東南、西南各有重樓,一懸鐘,一懸鼓。
乾陽殿為三重屋檐(三陛軒),而唐乾元殿可能僅有兩重檐,而這50尺的差別恰好正是這一重屋檐在高度上的差別。如果將這兩座建築的基本信息綜合在一起,並參照宋《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宋代建築的一些基本規則,可以將這兩座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宏偉的大型宮殿建築推想還原出來,使我們一睹隋唐時最高等級殿堂建築的規模形象與尺度。
隋乾陽殿隋乾陽殿
隋代洛陽宮正殿乾陽殿在前檐廊柱間,每一間都掛了珠簾,簾下部距離大殿台基的高度為7尺。這一珠簾可能是為了防止鳥兒飛入殿中的,也起到了遮蔽殿內景象,並對大殿起裝飾效果的作用。

乾元殿

然而,這樣一座大型木構建築卻毀於隋末唐初的戰亂,到了唐代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規模同樣令人驚異的大殿:顯慶元年,敕司農少卿田仁佐因舊余材,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至麟德二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乾元殿成。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建造的這座乾元殿,尺度記載比較細緻,因為初唐之時,去隋不遠,且唐代乾元殿仍因隋乾陽殿之舊址而建,在尺寸上也有可能因應了隋代舊尺,我們仍以一尺為0.294米計算,推測出這座大殿的基本尺寸:其東西面廣345尺,折合今尺為101.43米;其南北進深為176尺,折合今尺為51.744米;其高120尺,合今尺約為35.28米。這座建築在高度上已經與今日尚存的明清故宮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廣與進深的尺度,卻是太和殿的1.5倍。
乾元殿復原圖乾元殿復原圖
此外,可以稍作延伸來說的是,唐乾元殿是在隋代乾陽殿的舊址上建造的,也就是說,這兩座時代相去不遠的大型建築物,是在一個基址上建造起來的。我們可以推測,唐人很可能直接利用了隋代乾陽殿的舊基而建。若是這樣,這兩個記載就可以相互參照著來理解。比如,關於乾陽殿的記載中,沒有具體的長寬尺寸,只有開間數與進深架數,而唐代乾元殿的記載則恰好相反,沒有開間數、進深架數的記載,卻有詳細的面廣與進深的尺寸。
這樣我們將兩座建築物聯繫在一起來思考:很有可能,唐乾元殿也同樣採用了隋乾陽殿面廣13間、進深29架的格局,同用一個建築基座的乾陽殿,設若唐代沿用了其舊有的柱礎,則乾陽殿平面的長寬尺寸與乾元殿也應該是相同的,則隋乾陽殿很可能也是東西面廣345尺、南北進深176尺的做法。而隋乾陽殿殿基高為9尺,三層台座,唐乾元殿也應該是坐落在同一座高9尺的三層台基之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