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史跡
舉世聞名的
龍門石窟就雕刻在
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
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裡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
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
白居易“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
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東周時期,西方的秦國自
商鞅變法後,迅速強大起來,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步伐,首先選擇的進攻目標,就是位於中原要衝的韓魏兩國。公元前307年
秦軍占領宜陽(今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國乘齊、魏相持之際,蠶食中原要衝的韓、魏土地。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94),秦左庶長白起率軍奪占韓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 南),繼續向韓、魏進攻。韓、魏以
公孫喜為主將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 伊水流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秦軍兵力不及聯軍一半,聯軍已據險扼守,呈對峙態勢。次年,白起升任
左更,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
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
翼側暴露,遭
秦軍夾擊,潰敗而逃。
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俘公孫喜,攻占伊闕,奪取五城。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 原擴展。
煬帝建都
公元605年,隋煬帝
楊廣登基稱帝,決定把國都建在洛陽。《
元和郡縣圖志》載,楊廣帶著群臣,登上邙山之巔,眺望伊闕之塞,大發感慨:“此非龍門耶?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很多大臣面面相覷,有一個名叫蘇威的大臣站了出來,說:“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煬帝龍顏大悅,順勢和大臣們商議起了建都洛陽的事。建好的都城正門就對著伊闕,加上皇帝一向喜歡自稱真龍天子,之後伊闕便改稱龍門了。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由於朝野上下崇奉佛教,他們便在伊河兩岸的
龍門山上開鑿石窟,發願造像。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
龍門石窟,並不是北魏一個朝代完成的,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前後持續了400多年,經歷了北魏和盛唐兩個開鑿高峰。雖歷經自然風化和人為毀壞,龍門石窟仍存有窟龕2300多個、佛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通)、佛塔80座,是中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精舍臨峭壁,千龕繞層阿”的
石窟藝術,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中外遊人。
古陽洞是
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工藝最精湛的洞窟之一,可謂精美絕倫。該洞自公元493年在峽谷峭壁上開鑿,歷時10餘年才完工。在洞中鑿龕造像的除了皇室貴族,還有地方官吏,都管闕口游擊校尉司馬解伯達、闕口功曹吏張英周、闕口邏隊主和道恭也赫然名列其中。看看這些官職,你能發現什麼?對了!他們似乎都是伊闕關的守關將士。這個現象比較有趣。試想當年,一邊是工匠熱火朝天地鑿石開窟,一邊是守關將士巡邏放哨,兩者近在咫尺,大概守關將士也常被叮叮噹噹的鑿石聲吵得睡不著覺,既然“近水樓台”,那么,不妨也湊一下熱鬧。
龍門的水光山色不僅吸引著古人在此開窟造像,還使他們在山林間廣築寺剎。史載西晉時這裡已有“山寺”,自北魏至唐宋則有石窟、靈岩、廣化、奉先、香山等十寺,使龍門成了寶塔高聳、殿堂櫛比的旅遊勝地,不僅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慕名前來,異域高僧也多有遊歷,印度高僧
善無畏、
金剛智、
不空、日照、智慧等,都先後來到洛陽修道,去世後葬在龍門的不勝枚舉。
如今,
伊闕關遺址雖已不存,所幸古人在詩中有所記載。唐代
陶翰寫有《
晚出伊闕寄河南裴中丞》:“冉冉時將暮,坐為
周南客。前登闕塞門,永眺伊城陌。長川黯已空,千里寒氣白。”此詩描述了當年伊闕關周圍的景色,我們心目中的伊闕關,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吧!
香山白園
龍門東山因盛產香葛,又稱香山,有多次重修的
香山寺,
白居易墓園。
公元829年,白居易58歲,仕途不得意,在學生
牛僧孺的幫助下,到
東都洛陽任了
太子賓客,到公元846年去世,白居易在龍門山水度過18年,自號“
香山居士”,寫下了許多歌詠洛陽的詩篇。
香山寺已經破敗。公元832年,任
河南尹的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了《修香山寺記》一文,使寺名大振,文章開篇第一句就對香山寺極為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還蒐集了5000多卷佛經藏入寺中。70歲“退休”後,白居易的生活更加悠然自得,與如滿大師等人結成“
香山九老會”,常吟詠於
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在《
香山寺二絕》中,他寫下了“空門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的詩句。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
康熙年間重修。清乾隆皇帝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漸漸荒蕪。1936年,香山寺又進行了一次重修,寺內新增一座為慶祝蔣介石五十大壽建的兩層小樓,人稱“蔣宋別墅”。如今,整修一新的香山寺作為龍門石窟景區的一部分,每年迎接大批遠近香客和中外遊人。
在伊闕河道中,原有險灘名“
八節灘”,礁石遍布,“劍棱”突出,來往船隻常觸礁遇險,船夫們將其視為畏途。白居易看到隆冬時節,船夫們還要赤腳踏碎薄冰,推船前行,十分難過。公元844年,他拿出多年積蓄,號召地方民眾“貧者出力,仁者施財”,組織人力治理“八節灘”,次年,“八節灘”終於治理好了,過往船隻暢通無阻。白居易十分欣慰,意氣風發地作《
歡喜二偈》,寫下“心中別有歡喜事,開得龍門
八節灘”,《
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其中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十里
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家人按照他的意願,將他葬於香山如滿大師塔側,就是今天的
白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