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道坊

履道坊

隋唐履道坊,亦稱履道里,始建於隋朝,位於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東南隅,占地十七畝。引伊水自南入城的河渠,流經坊西、坊北,又向東流入伊水。因這裡遍布水塘,有竹林,有楊柳,有果園,風光秀麗,引人入勝。隋唐時期的皇親國戚、達官貴族,有不少在此造府建園。

隋文帝的長女樂平長公主和隋東都洛陽城的設計及督建者宇文愷都在履道里建有宅園。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府第也在履道里。太和三年(829 )白居易以刑部侍郎告病歸洛陽,長期居住在那裡。白居易有《池上篇》詩,詩前自序記宅園創造經過和景物布局,白居易自譽其園云:“都城(指洛陽)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隅,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閏北垣第一第;即白氏臾樂天退老之地。”足可見其園之美。白居易的許多同僚舊友,如裴度牛僧孺崔玄亮等也家居洛陽,履道坊白氏家宅東鄰為王大理宅,南鄰是尚書崔宅,都是官僚文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履道坊
  • 拼音:lǚ dào fāng
  • 注音:ㄌㄩˇ ㄉㄠˋ ㄉㄠˋ ㄉㄠˋ
  • 出處:《清江浦送費制府入為大司馬》
里坊歷史,白居易宅,宅園營構,規模布局,注音及解釋,

里坊歷史

唐代私家園林。履道里宅邸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府第。太和三年(829 )白居易以刑部侍郎告病歸洛陽,長期居住在那裡。白居易有《池上篇》詩,詩前自序記宅園創造經過和景物布局。履道里在洛陽城東南,占地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又築池塘、島、橋於園中。後又在池東築粟凜,池北建書庫,池西修琴亭,園中又開環池路,置天竺石、太湖石等,池中植白蓮、折腰菱,放養華亭鶴,池中有三島,先後作西平橋、中高橋以相聯通。園中環境優美,亭台水榭,竹木掩映,白居易自譽其園云:“都城(指洛陽)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隅,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閏北垣第一第;即白氏臾樂天退老之地。”足可見其園之美。
履道坊位置示意圖履道坊位置示意圖

白居易宅

根據《白居易年譜》記載,白居易十六歲前在江南蘇杭一帶,其父季庚任衢州(今浙江衢縣)別駕,在父任所。十八、九歲仍在江南。二十歲在安徽符離。是年其父任襄州(今湖北襄樊)別駕,白居易於次年赴襄州居住。二十三歲時,其父病故,回符離守喪三年,至二十六歲。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歲,由符離移家洛陽。
白居易白居易
白居易第一次家居洛陽。至三十三歲,貞元二十年(804),其間家居洛陽七年。
長慶四年(824),白居易五十三歲,罷杭州刺史,當年秋秋至洛陽,由姓田的手裡買得故散騎常侍楊憑的履道坊宅園。
長慶五年(825),白居易五十四歲,在洛陽,為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五十五歲,任蘇州刺史。五十六歲,因眼病返洛,又至長安新昌里第稍居,後又返洛。五十七歲春,再返長安。五十八歲,大和三年(829)三月末,百日假病,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初由長安返洛陽,居履道里,至此,不復出任。
白居易六十至六十二歲時任河南尹。六十三歲,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六十五歲,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至七十歲,停少傅官,以刑部尚書致仕。至七十五歲,唐宣宗會昌六年(846),病故於履道坊宅園。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陽二十三年,加上二十七至三十三歲家居洛陽的七年時間,總計三十年,是白居易一生中在一個地方家居時間最長的地方。五十八歲至終連續十八載居洛陽履道坊。

宅園營構

白居易購得履道宅園後對其修葺增設的園景有:
五十四歲,長慶五年(825)春,修葺新居,油漆朱色門窗,並由當時的洛陽尹王起幫助造池上橋,植花草樹木。有《春葺新居》詩和《題新居呈王尹兼簡府中三椽》:“弊宅須重葺,貧家乏羨財。橋憑川守造,樹倩府寮栽。朱板新猶濕,紅英暖漸開。仍期更攜酒,倚欄看花來。”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五十八歲,大和三年(829)冬,修葺池上舊亭:“欲入池上冬,先葺池中閣。”又置太湖石於園中。“遠望老嵯峨,近觀怪嶔崟;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這年寫《池上篇》,全面記述了園的規模、景物。其中經白氏親建的有池東粟廩、池北書庫、池西琴亭、西平橋、環池路、中高橋、三島徑等。
六十歲,大和五年(831),《重葺府西水亭院》:“因下疏為沼,隨高築作台。龍門分水入,金谷取花栽。□岸作初匝,憑欄立未回;園西有池位,留與後人開。”又詩《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繚繞府西面,潺湲池北頭;鑿開明月峽,決破白蘋 洲。清淺漪瀾急,寅緣浦嶼幽。直衝行徑斷,平入臥齋流”。由此可見,這年在園北第宅之西開挖了水池,堆了島和疊置了石峽。並在水邊建了水齋(水榭)這是一項較大的園林工程。
六十三歲,大和八年(834),《西街渠中種蓮疊石,……》詩云:“朱檻低牆上,清流小閣前。僱人栽菡萏,買石造潺湲。”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六十六歲,開成二年(837),在園西牆處建築小樓。有詩《宅西有流水,牆下構小樓,……》:“伊水分來不自由,無人解愛為誰流。家家拋向牆根底,唯我栽蓮起小樓。”這年又築小草亭於島上。有詩《自題小草亭:“新結一茅茨,規模儉且卑;土階全壘塊,山木留半皮。”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六十七歲,開成三年(838),蘇州刺史李道樞贈太湖石置於園中。有詩:“錯落復崔嵬,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圻劍門開。峭頂高危矣,盤根下壯哉!精神甚竹樹,氣色壓亭台。”
七十歲,會昌元年(841),修新澗亭和新小灘。
由以上知,白居易履道宅園,經他之手,主要是重修了宅居建築和南園的書庫、糧倉、平橋和高橋等,新僻了府西水亭院,修建了水齋,疊置了明月峽和白蘋州,並在南園西牆下構築了小樓,疊石築堰、修灘,新建了池上小閣、草亭和岸邊明月廊等,種植了大量的竹和花木等。

規模布局

履道宅園的位置,據《池上篇》云:“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閈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退老之地。”由此知,白居易履道里宅園在該里坊之西北角。園北、西牆臨里巷。對照隋唐洛陽城考古發掘圖,可知其園池具體位置在今洛河南獅子橋村東,水渠東的地方。
關於宅園規模,《池上篇》云:“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這裡是唐畝。1唐大尺=0.2958米,1唐畝=0.788畝。十七畝宅園合今13.4畝。又云:“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這裡的“宅”指整個宅園,“十畝”是約數。“五畝之園”是園占一半,又有“竹樹池亭十餘畝”句,都是文學辭彙,約數。《池上篇》是白居易五十八歲時寫的,此文所言均為大和三年的情況。六十歲重修府西水亭院,水池又有擴大,因此後來有詩句:“十畝閒居半是池。在六十七歲作《醉吟先生傳》時,就寫道:“所居有池五、六畝,竹數千竿,喬木數十株、台榭舟橋,具體而微。”關於宅園的布局,大體是:宅門向西臨坊里巷,西巷有伊渠從南往北,又往東流去。園內水由西牆下引入,在園內周圍繞流,上東北隅流出入伊渠。南面是園,有水池;第宅在東北,第宅西是西園。有關宅園布局的詩文詞句佐證如下: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南園:“濟世料君歸未得,南園北曲謾為鄰。”園在第宅之南。
西園:“認得春風先到處,西園南面水東頭。”園在第宅之西。
北院:“北院人稀到,東窗地最偏;竹煙行灶上,石壁臥房前。”北院是指第宅的北院,有廚房,燒竹柴,有石砌的牆。
南院: 有《南院》詩:“林院無情緒,經春不一開。楊花飛作穗,榆夾落成堆。”南院指第宅的南院。
槐亭院:“婆婆放雞犬,嬉戲任兒童。獨坐槐蔭下,開襟向晚風。”詩人在這裡描述了一幅他和夫人看外孫們在庭院中嬉戲的畫面。庭院中有古老的大槐,雞禽啄食,黃犬安臥,一派安祥的生活氣氛,又詩:“葉落槐亭院,冰生竹閣池。”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後院:“霜剎中庭草,冰生後院池。有風空動樹,無葉可辭枝。”這裡說明宅院有前院、中庭和後院。
水亭院:有詩題:《重修府西水亭院》。
中門:“晚來天氣好,散步中門前。門前何所有,偶觀犬與鷹。”這裡又提出家中有犬和鷹。
西溪、南潭:詩題:《西溪、南潭皆池中勝處也》:“西溪風生竹森森,南潭萍開水沉沉。叢翠萬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
菜地:“中殘舊谷,可備歲饑荒;園中多新疏,來至食藜霍。”
灘:有詩《新小灘》:“石淺沙平流水寒,水邊斜插一漁竿。江南客見生鄉思,道似嚴陵七里灘。”又有《灘聲》詩:“碧玉斑斑沙歷歷,清流泱泱響冷冷。自從造得灘聲後,玉管朱弦可要聽?”根據相關詩意,灘的位置在南園西牆處西溪流入池中的入口處。
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白居易的《池上篇》所描述履道坊
三島:《池上篇並序》:“罷蘇州刺史得太湖石、白蓮、折腰菱、青板舫以歸;又作中高橋,通三島徑。”三島在南園池中。這裡的三島繼承秦漢園林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島的舊習。
白蓮池:詩:“雨滴蓬聲有雀舫,浪搖莊影白蓮池。”根據詩意,白蓮池即南池,因池中種有蓮花而雅稱。
白蘋洲、明月峽:詩《府西池經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繚繞府西面,潺湲池北頭;鑿開明月峽,決破白蘋洲。”據詩意,白蘋洲、明月峽為府西西園池中小島及島上的疊石。

注音及解釋

lǚ dào fāng ㄌㄩˇ ㄉㄠˋ ㄉㄠˋ ㄉㄠˋ
履道坊:即 履道里 。 清 趙翼 《清江浦送費制府入為大司馬》詩之三:“ 孔融 檄改 康成里 , 思黯 東臨 履道坊 。”自註:“ 牛僧孺 舉制科, 白樂天 為考官,後 白 退居東都 履道里 , 牛 為留守,時相過從。”參見“ 履道里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