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城
- 地點:河南洛陽
簡介,王城布局,爭議,文獻記載,
簡介
王城位於今河南洛陽。周成王五年建設洛邑,共建二城,以瀍水為界,水之西為王城,水之東為成周。據《左傳》宣公三年載,周成王曾將九鼎遷至王城,“鼎門”便是因遷九鼎進城時經過而得名的。王城內所居多周人,其城具體規模記載不詳。已知南北長9餘里,東西6餘里,有城門12座,南門為 “圉門”,北門為 “乾祭門”,東門為“鼎門”,其餘不詳。
王城布局
文獻
有關東周王城城市布局的記載, 歷史文獻中的記載並不全面,僅散見於《逸周書》、《周禮》、《左傳》、《玉海》及東周青銅器銘文。
城門
《玉海·宮解》王城面有三門,凡十二門。 《左傳》上提到的圉門為正南門, 乾祭門為正北門。《春秋大事表 》還說鼎門為東正門。《逸周書·作雒解》:“ 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乃位五宮: 太廟、 宗宮、 考宮、 路寢、明堂。 令方彝等青銅器銘文則提到王城內有康宮,它由康寢、 新宮、 康宮大室、 康公徉大室、康刺宮、 康穆宮、 康邵宮等部分組成。
而關於城之大小長闊,《帝王世紀》謂:”城東西六里十一步, 南北九里一百步。 晉《元康地道記》 則云:“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折合今制, 《帝王世紀》和晉《元康地道記》的記載基本一致, 均是南北較長而東西稍短的長方形, 非正方形。《考工記·匠人》 云:匠人營國, 方九里, 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 經塗九軌, 左祖右社, 面朝後市。 明《永樂大典》所載周王城“三禮圖”完全依據《考工記·匠人》所云而繪,街道方格網狀縱橫交錯,整個城市方正規整。《元河南志》所載莊璟繪製的“周王城圖 ”亦基本依據《考工記》繪製, 不同的是南北長東西窄呈長方形。
王城的建置布局體現了我國古代“左祖右社,前朝後市” 的都城建造原則。正中為王宮,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前有朝會群臣的殿堂,後有商業區,手工作坊。自周平王東遷,都洛邑,居王城,王城成為東周的政治中心,雖東周時也曾將中心移至成周城,但王城為東周都城的時間長於成周城,前後歷時達300年。今日,王城遺址已被闢為王城公園。
爭議
文獻記載
《後漢書·趙溫傳》:“公前托為董公報讎,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戶說也。”
唐戴叔倫《送少微山人入蜀》詩:“世俗多離別,王城幾日還?”
宋蘇軾《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之一:“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
明 袁宏道 《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之一:“仙人傑閣俯王城,西山見雨北山晴。”
2、地名。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
《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於王城 。”楊伯峻註:“王城,在今洛陽市西北偶。”
東漢 張衡 《東京賦》:“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
3、地名。春秋時大荔戎都故址,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
《左傳·僖公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於王城。” 楊伯峻 註:“王城當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
4、東都漫士《洛陽賦》:太康居斟為夏都,武王定鼎乃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