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由來
一、由波斯語或阿拉伯語或突厥語族原讀音引申而來的,如採用諧音、近音以名改姓等。
二、由祖姓或經名(伊斯蘭教名)演變而來的,如變繁為簡、諧音、近音等。三、由曾得到過的尊號或源來地名變繁為簡採用諧音等而產生的
三、歷史上因戰亂、民族衝突等為避仇躲難而隱姓埋名,或者改用周邊漢人鄰居、朋友姓氏的(此類考證起來比較難)。
回族至少在元朝時開始形成,元代是一個開放的朝代,由於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沖對色目人(主要由穆斯林組成)地位的肯定和元征服中亞、西亞後東西交往的溝通,元代的回回人異軍突起,很快發展起來。元朝統一中國後,和
四大汗國相同為蒙古大汗國的組成部分,中亞,西亞,東亞交通暢通,大量來元朝的回回人士也來到中國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
部分姓氏
十四姓
回族十三姓: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薩、麻
納
回族中的納姓,取自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喇丁名字首音。據《陝西通志》載,元朝初,貴族納速喇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永寧縣楊和鄉,還有納姓回族七百餘戶,四千餘人組成的村子——納家戶。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寧夏。
撒
撒 撒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據安徽和縣撒姓回族家譜載:“撒氏始祖居西域,為回紇人,後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關中。”(《撒氏宗譜》)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後人撒仲謙一家由陝西遷往和縣城西門響水溝一帶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當中,經名帶“撒”字頭的也比較多。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員就有“撒都丁”、“撒里蠻”、“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這都是撒姓的主要來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河北、河南和
西北地區。
沙
沙姓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稱:“今回族多此姓,別為一族。”該姓大多取自經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兒赤,甫五歲,為
宋軍所虜。年十八,留劉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馬合馬沙或阿思蘭沙或木八兒沙之後裔姓沙。”(《回教民族說》)在回族經名中,帶有“沙”的比較多。如《
新元史》也黑迭兒傳載:“也黑迭兒,西域人……子馬謀沙……子密兒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魯沙……次
阿魯渾沙。”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語義為王。正如
突厥語族稱王為汗。如在波斯王國舊稱‘沙因沙’,義為‘萬王之王’……因此,我認為沙姓族源多半是來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賜姓。如“舍班,古里國回回,入附授南京
錦衣衛鎮撫,宣宗
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遷到千戶,賜姓沙,名班。”(《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當時給舍班賜姓沙,還有著另一個原因,即“舍”和“沙”諧音。沙姓也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區。
閃
回族中的閃姓,據《回教民族說》稱,由“苫思丁之後裔”轉為閃和陝。在明代,閃姓回族多以擅長詩文見著,如閃應雷,閃繼迪、閃仲侗、閃仲嚴等。閃姓也是賜姓之一。據《賽典赤家譜》載:“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日閃,…”在閃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
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閃,賜姓玉。”(《回教民族說》)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雲南等地。
蘇
蘇姓大多取自經名首音。如“蘇里曼……之後裔取姓蘇。’《回教民族說》“蘇達尼,就取自第一個音‘蘇’為姓”。(《中國回回姓氏來源》)再有,據“寧夏回族自治區
同心縣韋州鎮蘇家回族老人講,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蘇拉瑪尼,沿
絲綢之路來到韋州經商,並長期定居下來,其後裔均姓蘇。”(《
中國回族大辭典》)此外,也有因“速來蠻”的“速”(與蘇音相近)賜給蘇姓的。如明朝
哈密使臣、錦衣衛
指揮僉事速來蠻四世孫烏令班時,便賜給姓名
蘇榮。其後均以蘇為姓。蘇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時,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來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後取名蘇唐舍,並取回族蒲氏女為妻,其後便以蘇為姓。蘇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速
(見《中國回族·貴州回族》)速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喇丁名字的第二個字音。另,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附後授雲南
左衛副千戶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孫速來蠻時,以速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孫速華,世代為宦,至今為回回望族。”(《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西北地區。
保
雲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
賽典赤·贍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
昭通《保氏族譜》稱:“吾族原於蒙古,初以特穆爾為氏,元之右族也。自庫庫台特穆爾尊號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於是改姓保氏。”(《滇南叢話》)對於此話,
白壽彝先生指出:“予於《族譜》所記第十三世以後,頗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無疑。其真實之程度如何,固不難據史籍以斷。”(《滇南叢話》)對於昭通保氏“原於蒙古”究竟是指“
蒙古國”還是“蒙古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哈
哈姓起源於中亞
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
中奉大夫、廣東
宣慰使都元帥的哈散,任
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別是北宋神宗年間進入中國的布哈拉王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和孫子。在元代的中高級官員中,還有
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兒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餘人。在明代官員中,有
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
錦衣衛指揮使)、哈直(
安慶衛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將)、
哈斯哈(
潼關副將),以及隨同
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過
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
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過總兵。另外,先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的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均為
通議大夫、一等待衛。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
武進士,曾出任過雲貴提督和
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
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由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國興病亡後入祀
紫光閣昭忠詞時制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回族人物誌》)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湖北和西北等地。
郝
忽
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據《元史?氏族表》載:贍思丁三子忽辛、納速刺丁四子忽先後裔有以忽為姓者。清代
張澎在《姓氏尋源》中也指出:“
陝西蒲城多忽氏,當為元忽都、忽辛之後。”又據金吉堂《回教民族說》稱:“忽先或忽辛之後裔姓忽”。在元代,編著《
飲膳正要》的營養學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頭、居官
達魯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馬
回族人姓馬居多,有“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回族馬姓起源主要有三種。
一、取於阿拉伯語音人名(經名)
回族信仰
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發祥於
阿拉伯半島。阿拉伯語人名音節多,聽起來不順口,當譯成漢字省寫或稱呼時,常取人名之某一字或一音節作為姓。馬姓取於阿拉伯語音人名的情況複雜。《滇南叢話》說阿拉伯人之漢姓〃則多為其首音〃。如我們的穆聖曾被譯為〃
馬哈麻〃、〃馬哈默〃、〃
馬哈木〃或直呼為〃馬聖人〃。又如《元史》把阿拉伯人〃也黑迭木兒〃之子譯為〃與合謀沙〃。清代
徐珂的《
西域水道記》將伊斯蘭教嫡傳弟子〃
阿里的二十五代孫〃譯為〃馬額敏〃。再有,在回族中,取至聖——
穆罕默德之漢字馬姓者尤多。如
雲南昭通、安徽
懷寧、湖北
懷遠堂、江蘇南京、河北
青縣、甘肅
臨夏之回族始祖皆為西域人,因敬仰穆聖而姓馬,分別為〃
馬哈敏〃、〃
馬依澤〃、〃
馬成〃、〃
馬鎮〃和〃馬哲利〃。另外,取其〃經名〃中的〃馬〃音為姓。如《元史》載〃烏馬兒〃、〃哲馬魯丁〃、〃
亦思馬因〃, 〃默里馬合麻〃和〃哈合馬〃之後裔,分別譯為〃馬烏兒〃、〃馬魯丁〃、〃馬因〃、〃馬合麻〃和〃馬哈合〃。即使名中沒有〃馬〃字,也因諧音而取〃馬〃字。如《回教民族學》一書記,宋時〃吉雅謨底音,字
元德,謨音與馬同……名
馬元德〃。近代回族學者
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中說〃回族馬姓與漢族馬姓之源,有根本的區別,回族馬姓正宗源頭,取於阿拉伯語音人名,特別是其首音〃。這樣馬姓就成為回族最早的基本姓氏之一。
二、改姓
回族馬姓源遠流長,頗有深意,所以改姓者多選之。改姓之因有諸種。〃有因世變逃避蠻夷間者……改姓馬〃(雲南昭通《保氏譜系》)。也有因定居的,雲南
尋甸《馬氏族譜》記:〃始祖姓納,至二世……尋甸而十居焉,改姓馬〃。又有因隱居的,《中國回族大辭典》記,明永樂時,在京為官的〃賽哈智,後辭職隱居滇西,改姓馬氏〃。再有因讀音相近的,《回教民族學》載,〃清代
內務府回回瑪
蘇哈,便以’瑪’而改姓馬〃。另有隨母的。1949年前,有一位為中國朝覲者作嚮導工作的阿拉伯人,來青海經商,在
西寧娶馬姓回民女為妻,生一子二女,故給子女冠以馬姓,彼之子女現仍居西寧〃(《中國伊斯蘭大辭典》)。再有其它民族改姓的。《元史》:〃維吾爾人習禮吉思,改
馬慶祥〃。《青海
化隆縣志》記〃清末民初,甘肅省臨夏阿訇
馬來遲到青海
化隆縣卡力崗地區藏民中傳教,許多藏民改信伊斯蘭教,並放棄原來與佛教有關的名字,隨阿訇姓馬〃。據《一個特殊回族群體的人類學調查——以卡力崗兩個回族村為個案》一文(載《回族研究》2004.4)說,〃卡力崗人是學者們對卡力崗人中’回族’的專稱〃。卡力崗包括〃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3鄉回族16565人(回族占了三鄉總人口的73.8%)〃。按《化隆縣誌》記,這3個鄉的回族人〃許多姓馬〃。卡力崗的
德恒隆鄉的〃德一村村民自稱祖上原為漢族,遷徙至此皈依伊斯蘭後,成為回族,後來全部改姓馬。一位村民說自己原來姓韓,入教後改姓馬〃。該文注釋⑥還說,這位村民叫〃馬克功(他說這個村有漢族、藏族,全部改姓馬〃。
三、賜姓
由於在伊斯蘭教中,馬姓人多,故而皇帝以馬姓賜之。《宋元以來中國穆斯林天文學家》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
魯密國(今
伊斯坦堡)人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賜馬姓為馬沙亦黑和馬哈木。〃《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中,先後記有〃定亦德回國,太祖(1368-1398)賜姓馬,名信〃和〃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賜姓
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兒
馬里麻,上賜馬堯順〃。由於皇帝的賜姓,大大激發了回族人改姓的積極性,使回族馬姓大增,故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十馬九回〃。
1990年,
全國人口普查,回族860萬人,馬姓占66.92%。又據全國九個回族區(寧夏)州、(
新疆昌吉、甘肅臨夏)、縣(河北大廠、
孟村;青海化隆和門原;甘肅
張家川;新疆
焉耆)回族姓氏統計,馬姓占71.8%。據前文介紹,德恒隆鄉有兩個純回族村(該文註:純回族村全村皆為回族或99%以上為回族):加納村和德一村。加納村現有60戶人家,以馬〃姓為首,且人數占絕大多數;德一村全村239戶,1235人,全部姓馬。筆者家鄉回族也有800多人,馬姓占74.9%。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雖有點誇張,但馬姓列為回族姓氏之首,的確是事實。然而回族中卻〃十個馬姓不同源,八個馬姓不同宗〃也是事實。這〃一姓多源〃之因構成了〃十個回回九個馬〃這一特殊姓氏群體現象。
木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經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後裔,姓木。“(《中國回族大辭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鎮守雲南有功,被皇帝賜姓"沐’。明亡後,沐氏後裔為避災禍,有些又改沐為木。”(《中國回族大辭典》)明清時,木姓回族在陝西鹹陽還形成了一個聚居點——木家村。該村在50年代時,還立有“國子監太學生木際豐(慶生)”的石碑,立碑時間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陝西。
姓氏特點
唐宋元時期,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們原來的姓氏,但也有所變化,尤其是到元代末期,回回人姓氏充分表現了漢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相結合的特點。其表現如下;
⑴保持回回人原來的姓氏,這在唐宋很明顯。例如:1965年泉州發現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為“這是
海珊.本.穆罕默德·色拉退之墓。真主賜福他”。等等。
⑵回回人雖有阿文姓氏。但也採用了漢族的字和號。這在元代很突出,表現了回回人的民族心理,即使穆斯林恪守其俗,同時又要適應中國漢文化的特點。例如,
許有壬《至正集》卷53的《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記載哈只哈心之子阿散原配所生二子從祖母之姓,又保留其阿文姓名。文曰“暗都刺兄弟鞠於外家,攻儒書。既長,益習禮訓,謀於師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無常也。吾其從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又曰:我兄弟讀書學禮,無名字其可?名則改不敢忘吾先,而字則從華可也。於是師友相與字暗都刺曰平叔,凱霖曰和叔”。這充分說明了元代回回人的民族心態,這樣的例子在元代很多,
⑶既有阿文,漢文名字,姓卻是蒙古姓。例如,元代詩人
馬九皋,號九皋,字昂夫,姓薛超吾,為蒙古姓,後取漢姓“馬”,以馬九皋最為有名。元代華化較深的文人墨客,賜予蒙古姓氏是常見的,也是當時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⑷完全使用漢化姓氏,在姓氏上已難辨認出民族特徵來了。這在唐宋以來就有之。如唐代大詩人(阿拉伯)進士
李彥升,
宋末大食人
蒲壽庚,元代的
丁鶴年、
高克恭,等等。儘管這些人在姓氏上漢化了,但追溯其先輩的民族特徵和姓氏仍很明顯,丁鶴年就是如此。從以上元代(包括唐宋)回回人姓氏的特點看,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回族姓氏的來源與他們的先民尤其是元代回回人的姓氏有著直接的緣淵關係。元代是回族姓氏形成的準備階段,進入明代回回姓氏漢化,基本使用單字姓,標誌著中國回族姓氏的形成。
第二,明代回族姓氏的形成與漢化,也表明中國回族的形成,這一結論是從姓氏學的角度提出的。而元代的回回人仍沒有具備民族共同體的特徵,只有族群的特徵。元代所謂的回回人,是在同一信仰(伊斯蘭教)的支配下的不同血統、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穆斯林群體。在元代的詔書,官書上,經常出現回回人、回紇人、答失蠻,迭里彌失、斡脫、色目等稱呼。具體到一個人,尤其是比較有名的回回人,都說明他們的祖籍和稱號,還有氏族。元代回回人的氏族有哈刺魯氏、回回古速魯氏,凱烈氏、西域忽魯木石氏,答失蠻氏,昔馬里人,別失八里人,西域旭烈入、
撒馬爾罕人,
呼羅珊人、亦思法汗人,等等。以上可以看出這些回回人的人種,地域分布、氏族等。這些來自西域的穆斯林,在
中原大地施展著各自的才能,並不斷地與漢人、
蒙古人,維吾爾人等接觸通婚,到明代中葉,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回族。因此,在姓氏學的範圍內說元代回回人是種族意義上的人類群體。
第三,元代,大批回回人來到中國,他們的文化也相應地帶進了中國,.必然與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漢文化相碰撞,不斷地演化、繁衍,變異,經過幾百年的分離組合,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回族文化,回族姓氏文化是其中之一。元代是這一文化形成的準備階段,為回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姓氏來歷
回族姓氏同漢姓相比較,基本上沒有大的區別。但追尋回族姓氏的來歷卻很有特點。表現在語音變化上有, ⑴回族姓氏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其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的譯音,並非取自漢姓; ⑵比較而言,回族有許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 ⑶回族姓氏內部是同姓不同源,異姓且同源; ⑷回族姓氏同音多,但同音不同字; ⑸與漢姓相比,回族人口少,但姓氏數量卻不少,許多古老的漢姓回族有之,許多生僻的回族姓氏,漢族卻沒有。以上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回族姓氏內容豐富,出處具體,自然有趣,特點鮮明,體現了中國回族的文化傳統。有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民族學的價值,其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歷史性融為一體,令人賞心悅目。
1.回族有些姓氏,直接來源於先民姓氏的首音或尾音。經中外史家研究,回族蒲姓來源於阿拉伯人常用人名abll的譯音。泉州歷史上因蒲姓回回居多而有“半蒲街”的地名。今天東南沿海地區蒲姓回回較多。阿拉伯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丁字,即阿語den底尼,義為宗教信仰,元代回回人姓氏帶丁字的特別多;波斯人姓氏首音多帶有沙字,波斯語意為王,元代回回人姓氏也如此。今丁、沙等姓為回族大姓。
2.取姓氏中的一個字,作為自為的姓氏。例如,元代回回人伯篤魯丁,漢名是魯至道,魯即姓氏中的一譯音。但伯篤魯丁的後人倒沒有姓魯,而是去單人旁留白,以白為姓,今
廣西桂林、
馬平一帶白姓最盛。
3.以家世而得姓.古代一般是姓別婚姻,氏明貴賤,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但回族形成後,由於受風俗習慣的影響,基本上實行族內婚,不同輩份之間通婚是不稀奇的;所以,回族大家族特別多,天下回回是一家,儘管姓氏不同,親戚關係卻十分緊密,祖先傳下來了許多不同姓氏的親緣體。例如元代賽典赤·瞻思丁家族,在中國傳了不少於16大姓。回族單字姓的大家族就更多了。
4.隨國姓或皇帝賜姓。一般說的國姓是指皇帝的姓,例如
李唐,
趙宋、
朱明等朝代,這些姓氏回族不少,這是回族取得姓氏的一種方式。
賜姓是歷代皇帝都樂意做的,回族著名人物也不乏有之。如鄭和,原名為馬和,民間有“馬不能登殿,皇帝賜姓鄭”的說法。今江蘇
六合縣的達姓,其祖上是波斯人
姆巴拉沙,元初進入中原,因軍功賜蒙古姓達布台(其第三世),初居浙江,後遷江蘇
鎮江,元代移六合縣,子孫世代繁衍,現代著名大阿訇達浦生即達布台的後裔。公元1295年西域回回人納速喇丁鎮守
松江時創建了上海地區第一座
清真寺,名真教寺,在寺內又建成了"回回墳”,來自西域的穆斯林,以清真寺為中心定居。松江納速喇丁的後裔明以後被賜姓唐,並賜建清真寺。
河南開封的回回梁家,據家譜所載,他家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從西域而來,做金疙賜科御醫,皇帝賜其始祖姓梁名柱。
5.因官職、教職,民族而得姓。元代大臣回回人
廉希憲(一說蒙古族,一說維吾爾族)出生時好其父布魯海穿擔任廉使之職,遂以官職為氏。火者,是波斯語,意為顯著或富用作對穆罕默德後裔或學者的尊稱,回族火姓可能來源於此。回回哈姓與元時對官的稱謂--哈的有關。答姓和尕姓回回與教職稱謂"答失蠻"(元時對伊斯蘭教經師、學者之稱),"尕最" (明清時宗教法官之稱)相聯繫。
迭姓回回至少在元明時還有不少,明代正德年間泉州伊斯蘭教人士迭元高等募眾重修清真寺。迭里彌實是波斯語苦修者之意,迭姓回回似與此有關。
回姓乃回族最顯著的姓氏了,可能直接來源於回回民族本身,今華北,東北一帶回姓回族很多。
6.避難、避禁忌而得姓或改姓。清同治年後,回族遭到了滅頂之災,回回人為了反清復明,以明為姓,抗議清政府的屠殺政策,今寧夏固原有明家莊,雲南明姓也為大姓;元社以降,明朝統治者為了報復泉州蒲壽庚侵宋降元之罪,殺回回蒲姓,使泉州蒲姓四處逃避,遷往各地的蒲姓,隨改姓為卜、楊、吳等姓氏,所以今泉州蒲姓甚少。安徽《童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八年(公元王669年),仝朝臣為州武舉。
仝姓原為童姓。童姓始祖童小橋為清皇太子的御教師,在傳授武術時,不慎誤傷皇太子致死,其全家老小倉皇從陝西**府和州定居,改姓仝氏。
安徽
壽縣城內回族聚族而居,號稱"朱半城"。追及其祖上明代立有軍功,
朱洪武賜國姓,分住安徽與山東,後因朱字諱音,為避禁忌遂改姓黑,所以今安徽山東朱黑兩家回回不分.今西北黑姓回族也不在少。
7,因地名、數字而得姓。部分楊姓回回,祖上原住北京羊角市,是元代回回人伯顏察爾的後裔,明初遷往山東
益都,隨原地名姓羊,後改羊為楊姓。
現代北京、**仍有羊姓回回;回族還有因數字而得姓的,如明代
北京牛街禮拜寺的協教(海推布)是由回回人八光祚,八繼德父子繼承擔任,八姓乃由數字而得之。
8.因皇帝御批而改姓。明代回回人?茂,今湖北公安人,天順年間的進士。
明英宗朱祁鎮不識其姓,念起來拗口。詢問內閣
李賢,賢答曰讀音與陝同,英宗皇帝遂將?改為陝。今西北陝姓回回不少,湖北省亦有。觀安徽省《王氏家譜》載:王診始祖玍科甲(玍音ga),回回人,自唐入居山西太原,仍以玍稱姓,當時唐王聽了不悅耳,即隆賜王姓。後來王姓以“欽易”為王家堂名。明鹹化年間(公元1487年前),
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遷至安徽。
9.以國名為氏。唐宋元時從中亞一帶遷來許多人士,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今
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安姓出自安息,在今西亞
伊朗高原東北部;石姓來自西域
石國(今撒馬爾罕一帶)。米、安、石姓進入中國後,有一部分融為回族,今西北一帶仍可尋到他們的後裔。
民族來源
中國的回族是一個由多民族成份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由於她的歷史比較短,追溯起來比較容易。從姓氏家譜可以看到有阿拉伯人、波斯人、
突厥人等,另外還能從姓氏上看出其他民族融入回族之中。這為我們研究
民族融合,民族關係提供了許多史料。
漢族
融入回族之中
這在元代就已存在,
楊志玖先生在《元史三論》中專門作元代回漢通婚考。漢族成員進入回族行列,主要是與回族聯姻、信仰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
雲南沙甸林姓回回為大族,約400餘家,林家祖籍福建,是商朝比干的後裔。始祖
林鐘元朝至元年隨鹹陽王瞻思丁,官昆明城守城參將。瞻思丁十分賞識林鐘,遂將女嫁於他,鐘即改信伊斯蘭教,成為回族。隨後由昆明到
石屏,後到沙甸,林姓回族遂成沙甸一大族。民國時沙甸林仲明、
林興華,林興昌皆為
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留學生,並在中國回族研究和阿拉伯語方面有所成就。
漢族隨伊斯蘭教,還有因經商或收養關係而成回族的。例如,寧夏永寧縣納家戶的張姓回族,清末到寧夏經商,落居回族聚居的納家戶後,皈依伊斯蘭教,隨回族習俗,成了虔誠的穆斯林。
蒙古人
入籍回族
蒙古族人融於回回之中從元代就開始了,最為有名的是《
多桑蒙古史》引《史集》所記載安西王
阿難答所率15萬蒙古兵大半信仰伊斯蘭教,變成了回回人。到了明代,禁胡語、胡服、胡姓,使部分蒙古人加入到回回行列,還有明代歸附的蒙古人也有些成了回族人。在今西北和其它回族聚居區仍然有脫、妥、鐵、帖,包,達、朵、火、貼、燕、何、塔、忽、薩、合、和等姓氏,從姓氏考察幾乎都來源於蒙古人的姓氏。今瀋陽脫姓回回為一望族,《脫氏家譜》記載脫姓的始祖為元丞相脫脫,從14世紀中葉定居瀋陽,信仰伊斯蘭教,傳脫姓回回,遂成瀋陽明清以來回族一大姓。
維吾爾人
融入回族
從家譜,史籍中仍然可以看到回族中維吾爾人的成份,即使從骨骼特徵上,也能在今西北回族地區看到,而歷史記載就更多了。
元末被封為甘肅僉事的西域維吾爾人薛都爾丁,歸附明朝後仍授原職,後封為土司,並率部眾駐往碾伯
巴州米拉溝一帶(今青海
民和縣境內)。薛都爾丁所率部分維族人與當地土居人聯姻,尤其是與當地的冶土司聯姻。今青海民和、
樂都縣冶姓回回是維族人的後裔。
河南省
固始縣《
陳氏宗譜》載:陳姓回回原是安徽
徽州人,元朝時祖上在安徽做學正官員,與維吾爾族文學家馬祖常聯姻。元朝中期遷河南潢州
小南海(今回回營),後因生活所迫遷往
固始。今陳,馬兩姓後裔河南、安徽皆有之。
湖南常德的翦姓仍知自己是維族,
翦伯贊、
翦天聰為當地翦姓名人。而遷往中原、西北的翦姓都已變成了回族。即使今天湖南常德回維村的翦姓維族人,基本上與回族通婚,在生活習俗、人體骨骼特徵上,與回族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據康熙年間撰寫的
隴西《鮮氏家譜》記載,鮮姓的先祖是西域回紇人,宋金以前遷來內地,其後裔轉江浙一帶,後遷往甘青寧。寧夏
固原縣的鮮姓是清末由青海遷來,而
西吉縣的鮮姓是1949年前後遷來的。今北京、江蘇、甘肅、青海、寧夏鮮姓回回有共同的淵源。
猶太人
進入回族行列
猶太人在《元史.帝紀》里稱術忽,清乾隆《遼,金、元三史國語解》稱“珠赫”,穆斯林的《漢譯塔布》稱“朱乎得”。猶太人善經商,在中國的主要大城市都有他們的足跡,唐宋時從海路來的猶太人,落籍河南開封的較多,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明代
開封猶太人有17姓。清初還有李,趙、艾、張、高、金、石七姓,稱“七姓回子”,又因猶太人喜戴藍色帽或纏藍色布,又稱“藍帽回回”,今仍居住在開封南的北教經胡同。中國政府將其列為回族,但他們自稱猶太人。
菲律賓穆斯林
加入中國回族行列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
蘇祿國(觀
菲律賓的一部分)的蘇祿東王率使團訪京,歸途中病逝于山東
德州附近。王妃和次子溫嗒刺、三子安都魯等為其守墓,後定居中國不歸。因信仰習俗與當地回民相同,並與之通婚聯姻,在今德州的北營村落居,其後裔以溫、安兩姓相稱,成為今山東回族的一份子。1986年拍攝的電影《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就反映了這段歷史。
越南穆斯林
加入中國回族之中
今海南省5 000多回族全部聚居在
三亞市羊欄鎮的回輝、回新兩鄉。據明萬曆年間的《瓊州府志》記載:瓊州回民的祖先大約在宋元之間從古占城(今越
南平定省一帶) “挈家駕舟而來,散泊海岸”,後居住三亞市、
陵水縣一帶。今當地人仍稱呼回民為“蕃人”,也以蒲姓居多。
藏族人
加入回族行列
最為典型的是青海省
化隆回族自治縣卡力崗地區的德恒隆和阿石隆兩個鄉,有近萬藏胞加入回族中來。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前後,甘肅省河州花寺門宦教主馬來遲到青海
循化進行宣教活動,在卡力崗地區藏族中,以伊斯蘭教教義“順從和平”來制止當地的仇殺和械鬥,並用回族的風俗影響藏族同胞。經過長期的演化,在信仰、一伙食習俗上當地藏族與回族無大的差別。如今他們的後裔已成了回族,而不稱藏族了,並以馬姓居多。
在今雲南省
迪慶藏族自治區中甸縣的“藏回回”,生活習俗沿用藏族的,但信仰伊斯蘭教,過回族節日,嚴格遵守回族的禁忌習俗,在姓氏上也很有意思,例如藏回
馬成龍阿訇,伊斯蘭教經名為伊斯瑪伊,藏名此里皮楚(意為長壽),漢名馬
成龍。
傣族,白族
同胞融入回族之中
在今雲南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曼賽回(傣語為:銀褲帶寨的回族),曼亂回(住在小山凹里的回族),傣族人稱他們為“
帕西傣” (傣語為:回傣),他們自稱為回族。進入傣族地區的回族主要是經商和
杜文秀起義失敗後避難下層,與傣族婦女聯姻,形成了今天的“帕西傣”。帕西傣的姓氏也很能說明回族與傣族文化相結合的特點。每個帕西傣出生後,按傣族習慣男孩稱岩,女孩稱玉。結婚生孩子後,子以長男或長女名稱呼,他們生下來七天后,又請阿訇起經名,長大工作後,又要起漢文官名。例如曼亂回的馬玉芹,小時候依傣族習俗,父母給她取名玉六尖叫(即象麝香一樣香,象瑪瑙一樣美);她結婚以生了大兒子取名滅岩勒,村中人就依傣族習慣稱呼她為滅岩勒(岩勒的媽);她出生後阿訇給她取經名麥里央;1953年她上大學時取漢文官名為馬玉芹。
在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的部分回族,他們也是經商和杜文秀起義失敗後進入白族地區,同白族聯姻,成為今天白族地區的回族。他們生活習俗嚴格遵守回族穆斯林的習俗,在姓氏上既有經名、漢文官名,也有白族的名字。
原蘇聯的東乾族
在原蘇聯境內的東乾族,他們自稱為回族,老回回,也稱為中原的人,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西北回民起義失敗後,由
白彥虎等率甘、陝、新疆的回族進入俄境內回族的後裔。他們許多生活習俗與今兩北回族相同,但受俄羅斯族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在姓氏上東乾族巳不使用穆,白、馬、沙、黑,哈等單字姓,而是使用
父子聯名制,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在男子名後加耶夫,如馬沙耶夫,在女子名後加耶娃,如曼蘇耶娃等。俄羅斯境內的東乾族從族源上看應包括在中國回族之中。
古代
一些少數民族
從今天回族的一些姓氏來看,古代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可能有融入回族之中的。
金國
女真人的國姓是完顏,而今江南、西北、中原仍有完、顏、宛姓回族。宋元時期就有回回人到金國經商,蒙古人滅遼金後,可能有部份女真人融入回族之中,完、顏等姓氏可以間接說明這一點。
鮮卑人的主要姓氏是呼延、達奚,今西北、雲南、中原仍有呼、奚姓回族;
西夏党項人最顯著的姓乃党姓,西夏被元滅之後,據考證部分党項人遷往河南,今西北多党姓漢族,而河南仍有党姓回族;關姓是滿族的典型姓,清代甘肅就有關姓阿訇,至今甘肅仍有關姓回回;龍姓是苗族的典型姓,回族也有龍姓阿訇;韋姓是壯族的主要姓氏,回族亦有之;狄姓是古代北方狄族的主要姓氏,鄢姓是歷史上西域的姓氏,在今西北、雲南回民中仍有狄等姓氏。以上說明古代的部分少數民族也可能右融入回族之中的,經過歷史的演變,仍可從姓氏中尋覓他們族源。
地區分布
根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國有860萬回族,但回族有多少姓氏,至今未有準確的答案。從現有的一些常見姓氏及筆者收集的回族姓氏資料,估計有500個左右。從這些姓氏資料中發現,回族人口雖然少,但姓氏數量較為可觀,通常的漢姓,回族有,古老的漢姓,回族亦有,而一些傳統的回族姓氏,漢族很少甚至沒有,使回族姓氏仍保持本民族的特點。
西北地區是中國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做為中國回族第一大姓馬姓,在這裡表現的尤為突出。根據寧夏固原縣(包括今
彭陽縣)
戶籍調查,回族馬姓占總人口的1/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固原縣回族人口為198106人,馬姓約有66 000人。
寧夏大學30年校友錄(1958-1988年),回族有l 000多人,其中馬姓293名,湖南
邵陽縣的回族馬姓占
邵陽回族的1/3。所以,回族姓氏有“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還右納和哈”。西北除了較多的馬姓外,還保留了許多回族的傳統姓氏和稀僻姓氏,這一點應引起回族姓氏研究的注意,這對回族族源的研究是有探索意義的。例如:拉、陝、擺、靠、者、喜、牙、乜、糟、綻、扇、底、朵、敏、勉、把、初、滿,灑、撒、尕、阿、訥、塔、納、哈、虎、沙、喇、寶、和、貼、鮮、計、水,亢、仁、且、臘、百、花、冶、妥、黑、佑、拜、鹹、茹、頓、芥、海、消、鐵、笪,轎,密、查,朝、雒,踏、剡、銷、終、闡、鎖、母、明、嗽、鄴、乍、佘、彌、元、帖、弭、來,脫、禹、關等姓氏。在這些姓氏中,有許多是漢姓也沒有的,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姓氏的數量,也為回族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
原始資料。
雲南是中國回族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回族姓氏以納、賽、林、馬為有名,還有忽、合,木、沐、玉、散、龍、桂、芮、速,晏、雲、金、包,保等姓氏,構成雲南回族獨特的姓氏來源和姓氏體系。
河南及中原一帶歷史上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回族形成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姓氏,溫、安,金,李、艾、宛、米、牧、聞、狄、黑,朱、滿、買、左、同、仝、佟、山、扈、火、丹、關、閃、水、梅、蓋、刁、皇、皇甫,逮、來,褚、虎、展、黨。這些姓氏中有古老的漢姓皇、皇甫,這對研究中原回族姓氏分布很有意義。
沿海及
海南島地區,回回人很早就落籍,由於強大的漢文化的影響,這裡回族姓氏以金、丁、郭、高、熊、黃、葛、駱、林、陳、苗、羽、鎮、端木為主要姓氏,其中羽、林、端木是中國古老的漢姓。因沿海地區回族歷史悠久,仍保留了回族的傳統姓氏,如迭、薩、蒲、白、海、夏、脫、馬等,從中可追溯沿海回族的淵源。
京津一帶歷史上乃是帝王居住之地,許多回族也移居於此,把各地的姓氏帶入京城。穆、回、丹、羊、佘、韋、薛、馮、伊、容、柏、雲、顏、常、仉、改、錢、居、來、古等姓氏是京津回族的主要姓氏。
元明時期南京及江浙一帶為回族聚居之地,由於歷史的原因,今天這裡回族較少。即使如此,這裡除回族常見姓外,仍可找到回族的傳統姓氏。如哈、鄭,達、法、花、望,完、沙、童、伍、馬等。
歷史上,兩湖地區既是水上樞紐,又是商埠和軍事重鎮,回族在歷史上以軍屯或民屯、經商,落籍於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聚居點。留下了馬、海,蔡、蘇、火、鮑;江,計、羿,答、苫、定、子、狄、魏、許、韋、伍、宛、歐陽等姓氏。這裡既有回族傳統的姓氏答、海,馬、苫、定等,也有中國古老的姓氏歐陽、子。
回族進入
東北地區較晚,往往是聚族聚村的遷徙,這樣就形成了東北地區的回族大姓,如鐵、脫、左等大姓,還有麻、段、楊、李、從、叢、戶、劉、趙、回,應、辛、代、尹、傘、韓等姓。這裡的從、叢,戶、傘等姓氏,是西北乃至中原地區少見的姓氏,它豐富了回族姓氏的構成,為回族姓氏增加了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