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川(雲南、貴州、四川的簡稱)

雲貴川(雲南、貴州、四川的簡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雲貴川是中國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簡稱。概指西南時,“川”還包括重慶直轄市。

另外有外號叫“雲貴川”的紅軍英雄,從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士,是紅軍長征途中著名勝仗“臘子口戰役”的功臣,在此戰役中犧牲,年僅十七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貴川
  • 行政區類別:地理區劃
  • 所屬地區:中國大西南
  • 地理位置:中國西南地區
  • 面積:105萬平方公里
  • 人口:16256萬(2012年)
  • 方言:西南官話
  • 著名景點:黃果樹瀑布,九寨溝,都江堰,玉龍雪山
  • 機場:雙流國際機場,長水國際機場,龍洞堡國際機場
  • 火車站:昆明站,貴陽站,成都站
  • 車牌代碼:雲、貴、川
雲南,貴州,四川,

雲南

雲南省,簡稱,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省會是昆明市。 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名。總人口4450.4萬(2005年),占全國人口3.36%,人口排名為第12名,人口出生率為14.72‰,死亡率為6.75‰ 。其中:城鎮人口1312.9萬人,鄉村人口3137.5萬人。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毗鄰,北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與西藏自治區相連,西部與緬甸唇齒相依,南部和東南部分別與寮國、越南接壤,共有陸地邊境線4061公里。北回歸線從本省南部橫穿而過。其中麗江古城是雲南最大最古老的古城之一。
唐朝以前
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嶠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今曲靖),並開五尺道聯繫內地。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曲靖),開闢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三國時期,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擒孟獲。320年代,爨(cuàn)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曲靖)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南詔國大理國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乾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銀礦,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回族蒙古族。1381年,明朝洪武皇帝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占雲南,滅元朝梁王,漢族移民開始大批進入雲南。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朝初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政權。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衝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
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年~1945年)、等統治雲南。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繫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餘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60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了聯繫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

貴州

貴州省簡稱“”、“貴”,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民族眾多的內陸山區省。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淨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範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貴州省與江南的秀麗玲瓏,塞北的豪氣沖天,青藏的舒展聖潔等相比,另有一種獨特韻味。 貴州的山,層巒疊嶂,秀峰林立,各具風姿。貴州的水蜿蜒於崇山峻岭,奔騰穿瀉於深峽幽谷。 石灰石溶積岩是貴州省地貌的主要特點,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謂“無山不洞,無洞不奇”。風化的石灰岩和白雲岩,挺拔林立,千姿萬態。湖泊給這個山區省份增添了幾分嫵媚。貴州西部的草海,綠如碧玉,風景優美,被譽為“高原上的明珠”。看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大自然的奇蹟”龍宮、別有洞天織金洞、湖光山色紅楓湖、山水名勝舞陽河、風光秀麗的赤水十丈洞瀑布,以及以瑰麗多姿的“小七孔”。
沿河烏江山峽有“千里畫廊”之譽的烏江,流經沿河132公里,形成89公里奇峽壯觀,從南至北由夾石黎之銀童、土坨、王坨等五個峽段和百絲坨、洗心泉、珍珠洞、黃龍泉、飛龍過江等30餘個主要景點組成。山峽北接重慶市烏江峽谷旅遊線,南鄰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峽岸奇峰對峙、灘險壑幽、飛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樹蒼藤、珍禽異獸,景觀奇特,蔚為壯觀。

四川

四川省簡稱川或。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基層民眾自治組織中,社區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其中居住著漢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省會成都。四川屬中國西南內陸,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四川盆地。全省總面積是48.5萬多平方公里。四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之譽。
四川,古稱巴蜀,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大省,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積48.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8642萬。周邊同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後,四川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5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四川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儘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準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占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併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鬥,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儘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併,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併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占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總計21個地級單位),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4個自治縣(總計181個縣級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