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制

奴隸制

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占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近古和近代的奴隸多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歐洲的殖民地。

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裡。古代最典型的奴隸制是古羅馬,此外,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戰國以前的中國,南北戰爭以前的美國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的殖民地都屬於奴隸制。然而,關於奴隸社會是否為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必經階段的觀點,仍存在著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奴隸制
  • 外文名slavery
  • 含義: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
  • 典型國家:古羅馬帝國
  • 產生原因:部落間土地兼併戰爭
  • 弊端生產關係固有的局限性
簡介,特點,產生原因,發展,古代,中國,朝鮮,伊朗,印度,古羅馬,古希臘,古埃及,弊端,局限,滯後,英國,美國,近代,現代,評價,1.政治統治方面,2.思想統治方面,

簡介

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占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也有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奴隸市場的人。
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里。
古代最典型的奴隸制是羅馬帝國,此外,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秦以前的中國,南北戰爭以前的美國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國、法國、俄國的殖民地及世界許多民族都存在有奴隸制。然而,奴隸制不能等同於奴隸社會。奴隸社會是不是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必經階段?這一觀點仍存在著爭議。
奴隸制產生於能產生剩餘產品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當時認為合法的擁有和控制制度。在典型的奴隸社會中,法律確認奴隸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奴隸主對其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隨意奴役、買賣和殺害。奴隸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奴隸的後代也世代為奴。早期的奴隸主要來源於異族戰俘。習俗上禁止本部落成員奴役其他成員。後來本部落成員可以充當奴隸的制度建立後,有時本部落成員中也有被充作奴隸的,但常作為一種懲罰,如無力還債的負債者和判刑服罪者。
英國社會學家霍布豪斯認為,在文化演進的初級階段,如在低級狩獵部落里,是沒有奴隸制的。只有技術發展到一個勞動者能生產出超過他本人所需的剩餘財富時才能有效地使用奴隸,所以奴隸制的出現常限於一個相當發達的農業社會裡。

特點

奴隸社會把人類帶入了文明時代,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是歷史的一個大進步。但同時,奴隸制度也是一個最野蠻的制度,從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和廣大奴隸的遭遇就可以很明顯地說明這一點。
1.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在生產關係中的不同地位
生產資料占有方面:奴隸主階級占有全部生產資料並完全占有奴隸本身;奴隸毫無人身自由,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地位和相互關係方面: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之間是赤裸裸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奴隸被剝奪一切權利,在暴力下從事最緊張、最繁重的勞動。
產品分配方面:奴隸主階級占有和支配奴隸的全部勞動成果,過著奢侈豪華的寄生生活;奴隸只能獲得極少的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
2.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
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並完全占有奴隸;奴隸主和奴隸是赤裸裸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完全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動創造的產品全部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產生原因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分析指出,農業發明後,以土地為根據的競爭關係成為人類社會進化的主要動力。部落間以土地為根據的兼併戰爭達到一定規模後,便產生了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制國家。

發展

古代

古代奴隸制度指人類原始社會之後、封建社會之前的社會制度。

中國

由於在中國古代,農業、工業生產都是以自耕農和自由手工業者為主,奴隸在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大量使用,所以有人認為:在中國不存在所謂奴隸社會,例如黃現璠張廣志等學者。1979年,黃現璠教授發表了《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一文。文中指出:“我堅決主張我國歷史上沒有奴隸社會,漢族沒有,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沒有“.... 歐洲的希臘、羅馬由氏族制社會變為奴隸社會,就不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世界通例,而是歷史特例。文章發表後,得到張廣志、胡鐘達沈長雲等人的支持。而且擁護者越來越多。
隨意處死奴隸隨意處死奴隸
中國的奴隸有很多種類,成因也很不相同,中國奴隸制是從夏朝開始,歷經商朝、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已逐步消亡,到秦朝、漢朝奴隸制徹底被封建制度所代替。
夏、商、周、秦時代,奴隸多產生於戰爭,從敵方俘虜的平民成為奴隸,也有因犯罪被貶為奴隸的,有官奴和私屬之分。
漢朝,奴隸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土地兼併而形成的私屬,另外東漢末年,人民為躲避戰亂,投靠大莊園主,也成為私屬。
漢唐時期,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良賤之分,如部曲(奴隸的一種)毆傷良民要處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論、部曲無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錢贖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沒為官奴。宋朝以前,長期受僱於人的,其地位低於良民,也是奴隸的一種。
宋朝開始,因僱傭關係形成的主僕關係不再視同於良賤關係。但實際上,私屬奴隸的現象大量存在,不過在法律上禁絕了私屬奴隸、也不允許將良民賣為奴隸。
元代,由於蒙古族本身實行奴隸制,所以官奴盛行。
清初也對漢人實行奴隸制,至雍正年間才廢止奴隸制,清初經濟繁榮,康熙皇帝采低稅負,像明朝一樣賣身為奴者實際上已大幅減少。
中國古代的賤民制度不同於奴隸,樂戶、匠戶、仵作、牙人、娼妓、甚至宋代的軍人在法律上都是賤民,但是他們並不是奴隸。中國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下的奴隸制度,但是受到類似奴隸制度而傷害的中國人不在少數。清雍正年間廢除賤民制度。
婿縻又作“胥靡”,是古代對一種奴隸的稱呼。由於用繩索牽連著強迫勞動,故名。《墨子·天志》有“不格者則繫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婿縻。”一說。另外,漢代還用作刑徒的名稱。如《漢書·楚元王傳》中有“胥靡之。”顏師古注之曰:“聯繫使相隨而服役之,故謂之胥靡,猶今役囚徒以鎖聯綴耳。”

朝鮮

朝鮮的官婢制度在朝鮮王朝,官員若被判了謀反罪,其家人會被充作官婢使用。這些官婢的地位非常低微,可以說相等於國家的賤民。不過,另一方面,國家亦為這些官婢提供一個翻身的機會:若他們有幸可以考入內醫院成為大夫或醫女,則可以除去賤民的資格。

伊朗

伊朗(舊稱波斯)是第一個廢除奴隸制並在所有的帝國建設及軍隊中使用有償勞動力的文明。波斯帝國的建立者居魯士大帝在他的人權憲章中廢除了奴隸制,這本憲章保存在大英博物館里。

印度

古希臘歷史學家Arrian在他的著作Indica里寫道: “這一點在印度也是值得注意的,即整個印度都是自由的,根本沒有一個印度人是奴隸,在這一點上他們和拉科尼亞人一樣。然而拉科尼亞人使用希洛特人作為奴隸,但印度根本就沒有奴隸,更談不上任何印度人成為奴隸。”但印度卻帶有嚴重種族歧視的種姓制度。

古羅馬

奴隸通過被一種稱作Mancipatio的方式進行買賣。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初期大約有15%-20%的人口為奴隸,主人可以合法地殺死奴隸,一直到公元2世紀有關保護奴隸的法律才被設立。儘管如此,各種複雜的社會原因使得這樣的情況很少發生。頒布於公元前82年的Cornelian法禁止主人在任何場合殺死奴隸;前32年的Petronian法禁止主人強迫奴隸進入競技場搏鬥。古羅馬歷史學家Suetonius寫道,在克勞狄一世統治時期,如果主人忽視奴隸的健康問題並導致其死亡,則該主人要被判處謀殺罪;並且,如果一個奴隸在Asclepius神廟得到醫療並恢復,他將獲得自由。
奴隸奴隸
圖拉真時期的斯多葛學派演說家Dio Chrysostom用兩天時間在集會論壇上做了兩次對奴隸制度的譴責的演說(14和15).Seneca the Elder在公元1世紀記載道,那些對奴隸殘暴的主人會被當眾羞辱。公元2世紀哈德良修改了Cornelian法和Petronian法。
公元3世紀Caracalla時期的斯多葛學派法學家Ulpian通過法律禁止了父母將自己孩子賣為奴隸的行為。最後一位有名的異教徒皇帝戴克里先在公元3世紀末4世紀初法令禁止債權人奴役債務人,並且禁止男人為還債而將賣身成為奴隸。一位羅馬居民Vedius Pollio據說將他的奴隸的屍體餵魚;4世紀時期的喜愛基督教的羅馬皇帝Gratian規定任何控告其主人的奴隸要被當即燒死,但是這項法律一般只用於企圖對皇帝不利的人,而參與反叛的羅馬奴隸通常會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奴隸制通常與殺嬰聯繫在一起。一些被遺棄的嬰兒會被販賣奴隸的商人所救,然後他們把嬰兒撫養成奴隸。

古希臘

斯巴達城邦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他們依靠黑勞士人從事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這樣便使得斯巴達人能夠全力以赴進行軍事訓練與戰爭準備,而這些又可以用來防止奴隸暴動。 一直到公元12世紀,拜占庭都擁有著大量的異教徒奴隸來為國家和個人家庭工作。
12世紀末抵抗奴隸制的力量日益強盛,但是像美國那樣的解放奴隸宣言運動卻從沒有出現過。 在拜占庭時期的早期男性奴隸通常是要被閹割的,這一傳統源自羅馬帝國。甚至一些陸軍和海軍的重要將領如波斯的征服者Narses都曾被閹割,這通常是由於太監無法對皇帝造成威脅,所以他們較容易擔任更高的職位(皇帝從來不會被閹割)。然而,一旦西方的觀念在拜占庭盛行以後,閹割就帶有了恥辱的含義。

古埃及

古埃及使用戰俘和從國外購買奴隸。埃及的土地是由那些將自己農作收成的一部分上繳給法老的自由農民所耕種的。一位歷史學家記載道,這些農民“處於僅僅比衣不蔽體和食不果腹的稍稍好一點的狀態而已”。所有戰俘都被認為是法老財產的一部分而不被賣給普通公民。然而有記載表明法老還是將奴隸賞賜給他的一些將軍和神父們。一些法老王比如圖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對外公布了他們在對迦南戰爭時俘獲戰俘的種類和數量的詳細清單。
第十八王朝的建立者法老Ahmose手下一名叫Ahmose的士兵在他墳塋的牆壁上留下了關於喜克索斯人的首都Avaris淪陷時的記載:“Avaris被洗劫一空,我殺了兩個喜克索斯人,然後我帶著我的戰利品——一男三女共四人——離開了那裡,接著陛下將他們送給我作為奴隸。”也有一些奴隸是在法老時期對努比亞的遠征時獲得的。正如其他古代文明一樣,軍事侵略和奴隸制度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在聖經中有關埃及的章節里也提到了奴隸制。約瑟就曾被賣到埃及為奴。出埃及記的開頭有過描述:埃及的所有希伯來人都淪為了奴隸。與約瑟的經歷相似,也有一些奴隸進入高等社會階層的例子,他們有的甚至還與埃及家族聯姻。儘管如此,更多的奴隸是在西奈半島的銅礦里勞作至死。就像一些後來的社會那樣,當時埃及的奴隸也是各種各樣:有富裕人家的僕人和家庭教師,有工匠,也有各種工地的工人。

弊端

局限

表現:在奴隸勞動中故意不使用先進的工具,是奴隸制生產關係固有的局限性。
原因:奴隸主不關心生產技術改進;奴隸對強制勞動的反抗。這導致奴隸主只給奴隸使用粗笨的不易破壞的生產工具。
例證:金屬工具的使用:從青銅器的種類看,前期多是生產工具,後期則以禮器和兵器較多。
工具在種類上偏重於手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仍主要使用石器,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都是這種情況。
在金屬製品的發展上,忽視生產工具的製作。金屬工具的製作,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生產,而是服從於奴隸主的消費需要和統治需要。
奴隸制生產關係的局限性始終存在於奴隸社會,只是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和中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尚沒有成為生產關係的主導,只有在奴隸社會後期的那種條件下,才導致了奴隸制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所以,奴隸制生產關係的局限性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的過程,就是奴隸制生產關係從促進生產力發展轉變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滯後

奴隸社會後期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係的相對落後
奴隸制生產關係的局限性,是在新式生產工具出現以後才充分暴露出來的。新式生產工具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到新水平的標誌,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在奴隸勞動中不能被廣泛採用,這證明奴隸制生產關係已經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之日,也就是奴隸制生產關係走向沒落之時。
生產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奴隸社會後期,奴隸們極端仇視勞動,奴隸主們極端鄙視體力勞動。許多田地荒蕪,手工業衰退,商業停滯,人口減少,經濟蕭條,出現了嚴重的衰敗景象。
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原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舊的生產關係就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了。奴隸社會末期出現的衰敗現象,就是奴隸制生產關係逐漸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的重要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係已經呼之欲出了,奴隸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封建制度已經作好了接班的準備。

英國

在奴隸貿易早期,非洲奴隸並不是英國的主營業務。
長期以來,非洲奴隸貿易是由奧斯曼帝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支配。西班牙占領區的中南美洲,非洲奴隸貿易需求最大。在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起初英格蘭的國營海盜船 (privateer),只是通過偶然劫掠的方式,獲得了 300 個非洲奴隸,此時還稱不上真正的奴隸貿易。直到 1619 年,英格蘭第一批滿載非洲奴隸的海盜船,才到達北美伊莉莎白女王城(維吉尼亞)的詹姆斯城 (Jamestown)。
隨著北美占領地區的不斷擴大,對奴隸勞動力的需求隨之增長。
英國真正的奴隸貿易,是從 1612 年販賣愛爾蘭人開始,愛爾蘭奴隸貿易的起因,則是源於英格蘭愛爾蘭之間發生的金賽爾戰役 ( Battle of Kinsale)。
金賽爾戰役後,愛爾蘭氏族部落勢力失敗,愛爾蘭諸侯出逃 (Flight of the Earls),他們本來是試圖在海外積蓄力量,東山再起,卻從此再也無法回來。英格蘭政府乘此機會,沒收了愛爾蘭烏爾斯特的大部分土地,遷移蘇格蘭丘陵部落的蘇格蘭教教徒 (Presbyterian Lowland Scots) 和英格蘭北部人士到這裡墾荒,並摧毀了愛爾蘭的氏族部落制度,消滅了愛爾蘭酋長。愛爾蘭的凱爾特民族傳統宣告終止。
伊莉莎白一世死後,詹姆斯一世繼位。英格蘭政府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理三萬戰俘,他們先想到的辦法是放逐。這些被驅逐出祖國的愛爾蘭人,歷史上被稱為 [野鵝] (Wild Geese),愛爾蘭野鵝出逃,在 16、17、18 世紀都發生過。但是放逐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為此,詹姆斯一世提出將愛爾蘭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殖民地。就這樣,1612 年,第一批愛爾蘭奴隸被販賣到南美亞馬遜河占領區。這是歷史記載的第一次愛爾蘭奴隸貿易。
1625 年,詹姆斯一世頒布了 [1625 年聖旨] (Proclamation of 1625),下令將愛爾蘭政治犯流放海外,作為勞動力出售給占領加勒比海島嶼的英格蘭莊園主。[1625 年聖旨] 從此成為英格蘭政府的一項國策,持續將近兩百年。
從 1629 年開始,大量的愛爾蘭男女奴隸被販賣到加勒比的安提瓜島 (Antigua)、蒙特塞拉特島 (Montserrat)。1637 年的一項統計顯示,蒙特塞拉特島有 69% 的人口為愛爾蘭奴隸。
但是政治犯遠遠不能滿足勞動力需求。為此,英格蘭政府加大酷刑,任何輕微犯罪情節,都要遭受流刑處罰。而奴隸販賣團伙則到農村地區綁架人口,以滿足訂貨指標。
儘管非洲黑人奴隸更適合在熱帶氣候勞作,但是價格昂貴。而愛爾蘭白人奴隸卻是免費或者廉價的。
起初英格蘭是跟荷蘭聯合,爭奪西、葡的奴隸市場。菸草和奴隸貿易促使英格蘭國力強大,他們開始覬覦海外奴隸市場。英格蘭就想一家獨大,發起了對荷蘭的攻擊。
1651 年,克倫威爾兩攻荷蘭,壟斷了奴隸市場。荷蘭退出北美。四年之後,他又從荷蘭人手裡奪取了牙買加。牙買加很快成為英格蘭奴隸貿易中心。
1652 年 8 月 14 日,克倫威爾對愛爾蘭實施種族清洗,下令將愛爾蘭人流放海外,1,2000 名愛爾蘭囚犯則被賣到加勒比巴貝多島。
1656 年,克倫威爾領導下的英格蘭國務院,下令將 1000 愛爾蘭童男和 1000 愛爾蘭童女集中送往牙買加,賣給英格蘭莊園主作為奴隸。
後續約有 5,2000 愛爾蘭婦女和健壯少年少女,全被賣到巴貝多島和伊莉莎白女王城(維吉尼亞)。另有 3 萬愛爾蘭男女囚犯被下令流放,作為奴隸出售。
由於奴隸貿易利潤太高,英格蘭同胞和其他歐洲人也未能倖免。
1659 年 3 月 25 日,72 位英格蘭人向倫敦當局求助,聲稱他們被非法奴役在巴貝多島。
1651 年爆發的伍斯特戰役 (Battle of Worcester),是英蘇愛三國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戰役結束後,約有 7-8 千蘇格蘭戰俘,被賣到英格蘭在美洲的莊園;
另外,當時還有 200 名法國人也被綁架,以每人 900 磅棉花的價格被賣到巴貝多島。
1660 年,克倫威爾病死,查理二世繼位。受奴隸貿易的利潤誘惑,查理進一步推動奴隸貿易。
1662 年,查理設立了英格蘭王家奴隸貿易十三行 (Company of Royal Adventurers),協定買年至少提供 3000 名奴隸。當然實際任務遠遠超出這一指標。該公司後來發展成王家非洲奴隸貿易十三行 (Royal African Company)。
雖然愛爾蘭白奴和非洲黑奴同為莊園主的奴隸,同吃同住,但是因為愛爾蘭白奴廉價,故並不珍惜。非洲黑奴的成本一般在 20-50 英鎊,而一個愛爾蘭奴隸只要 900 磅的棉花(約值 5 英鎊)。
奴隸一般吃拌以辣椒的玉米粥。肯德基、麥當勞是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食品企業,其快餐風格,仍然可見當年美洲奴隸飲食習慣的歷史痕跡。
在加勒比,愛爾蘭白奴經常受到殘酷虐待,比如莊園主經常捆縛愛爾蘭白奴的雙手,將其放火上烤手或腳。如果一個奴隸主將一個奴隸打死,是不受處罰的。在英格蘭國教教徒看來,信仰拉丁派(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不是基督徒,是上帝和文明的敵人。不過拉丁派的愛爾蘭人識字,教育程度往往比殖民地奴隸主高。所以有的被用作僮客、賬房和私塾。
1656 年,布萊尼 (William Brayne) 上校向英國當局寫信,希望能通過進口非洲奴隸來阻止這種野蠻行為。後來英格蘭政府決定加強對奴隸的管理,1667 英格蘭殖民地奴隸管理辦法 (Act to Regulate Slaves on British Plantations in 1667) 規定,對奴隸處罰的合法措施為鞭刑和烙印。
殖民地奴隸主很早就開始蓄養好看的愛爾蘭女人。一方面,愛爾蘭女人可以作為侍妾,另一方面,奴隸的子女仍然是奴隸,愛爾蘭女人可以通過侍妾身份成為自由身,但是子女不能。所以大多數愛爾蘭女人仍然跟其子女呆在一起。莊園奴隸主有意讓愛爾蘭女人跟非洲人結合,鼓勵生育更多的奴隸,非洲混血兒的膚色變淺,價格賣的更高。黑白奴隸配偶的這種做法,很快在美洲占領區流行開來,以至於損害了王家非洲奴隸貿易十三行 (Royal African Company) 的利益。1681 年,英格蘭政府立法禁止黑白奴隸配偶,奴隸貿易企業的利益得到維護。
在 1680-1688 年期間,奴隸十三行總共傳送 249 船的奴隸到加勒比和北美占領區,裝貨總數為 6 萬愛爾蘭人和非洲人,其中 1,4000 多人上死於途中。
博因河戰役 (Battle of the Boyne),是爭奪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王位的兩個君主 – 基督教拉丁派國王詹姆斯和基督教英格蘭派國王威廉,在 1690 年,於愛爾蘭東岸德羅赫達附近的博因河進行的一場戰役。威廉在戰役中擊敗了詹姆斯,加大了愛爾蘭奴隸的供應量,使得愛爾蘭奴隸貿易爆倉。
歐洲奴隸貿易最早由葡萄牙支配,西班牙崛起後,西班牙政府開始頒發奴隸專賣許可證 (asiento),該許可證允許其他國家將奴隸賣到西班牙占領區,持續時間為 1543-1834。
1713 年,英國跟西班牙籤訂協定,由英國供應奴隸到西班牙在美洲的占領區,協定規定,英國每年供應 4800 個奴隸到西班牙占領區,有效期三十年,由英國南海貿易十三行 (South Sea Company) 獨家代理。
發配海外的奴隸,幾乎無人 在返回愛爾蘭講述他們的遭遇。原因是,很多奴隸死在船上,或者死於殖民地的虐待。而獲得自由的愛爾蘭奴隸,往往移居美洲大陸或其他島嶼。
在蒙特塞拉特島,有七成白人奴隸是愛爾蘭人。根據 1678 年人口統計數據,加勒比其他島嶼愛爾蘭人口比例為:
安提瓜島 26%;
尼維斯島 (Nevis) 22%;
聖基茨島 10%。
在 1641-1649 年期間,巴貝多奴隸主採購的愛爾蘭奴隸總數為 2,1700 人。但任何時間段存活的愛爾蘭人都沒有超過 1 萬。
1781 年 11 月 29 日,利物浦奴隸貿易集團 (Liverpool Slave-trading Syndicate ) 一艘叫關注 (Zong) 的英格蘭奴隸船,遇到風暴而延期,船上食物短缺,他們就將 132 個奴隸沉入海底溺死,從而保證船員的口糧。而且奴隸死於海難,保險公司包賠。而奴隸如果是餓死的話,保險公司不賠。為此保險公司起訴,最後法院宣判,在某些情況下故意殺死奴隸是合法的,要求保險公司對奴隸的死進行理賠。
另一艘奴隸船大力神號 (Hercules),航程中平均有 37% 的奴隸死亡率。
阿特拉斯神二號 (Atlas II) 載 181 個奴隸,65 人死亡。
雖然英國本土並不沒有正式的奴隸制度,但是奴隸貿易成為英國國家支柱產業,卻是不可辯駁的事實。奴隸貿易經濟結構,也深刻鑲嵌在英國社會每個階層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英國貴族階層,從奴隸貿易的獲益最大,形成牢固的利益集團。在英格蘭終於開始試圖禁止奴隸貿易的時候,埃克塞特主教 (Bishop of Exeter),是政府承諾賠償的前提下,才很不情願的售出他的 655 個奴隸。
直到 1839 年,英格蘭才正式立法禁止奴隸貿易。利益集團願意放棄奴隸貿易,是因為中國的鴉片貿易的利潤,比奴隸貿易還要高,故利益集團願意主動進行經濟轉型。

美國

(一)歷史
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對非洲黑人奴隸的販賣和奴役構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內容。奴隸制在北美殖民地發展的直接原因是殖民地急需大批勞動力。
美國反奴隸制漫畫美國反奴隸制漫畫
從1686—1786年的100年間,約有25萬非洲黑人被販賣到英屬北美殖民地。黑人奴隸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極其悲慘,特別是那些在田間終日勞動的黑奴,被當作“耕富”使用,每天被迫勞動18—19個小時。不僅如此,當時美國還存在大量白人契約奴。
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後,制定了聯邦憲法。但憲法保留了奴隸制,維護了奴隸貿易。到1860年,美國黑人奴隸已達到400萬。19世紀上半期,美國人民開展了廣泛的反對奴隸制運動。30年代起,廢奴主義在美國廣為流行。廢奴主義者加里森和納曾編輯出版《解放者》周刊,宣布“為我國的被奴役的人們的立即解放而鬥爭”。加里森創建了新英格蘭反對奴隸制協會,並領導成立了全國性廢奴主義組織——美國反對奴隸制協會。到40年代,廢奴團體已達2000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民眾運動。雖然反動勢力多方壓制和迫害,但廢奴主義者仍堅持開展多種活動。他們出版書籍、報刊並散發傳單,到各地宣傳演講,控訴奴隸主的罪行,揭露和抨擊奴隸制的罪惡。廢奴主義者還組織“地下鐵路”,通過隱蔽的方式,經由秘密的路線和食宿站,指引和協助大批黑人奴隸逃離南方。女奴出身的女英雄塔布曼冒著生命危險19次隻身潛回南方,協助數百名奴隸逃出南方,獲得自由。這種組織奴隸逃亡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奴隸制度的基礎。
19世紀40年代,一些廢奴主義者開始主張採取政治鬥爭。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等人組織成立了自由黨,推行廢權主義。有人竭力主張開展武裝鬥爭,但加里森等人堅持只用道德說教的方式,反對組織廢奴政黨和武裝鬥爭。雖然在鬥爭手段上存在分歧,但整個廢奴運動仍在不同道路上取得進展。
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書中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廢奴運動的發展。
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21名白人和黑人起義,把廢奴運動推向高潮。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隸獲得自由,從而從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亂各州的戰鬥力,扭轉了戰局。1865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規定奴隸制或強迫奴役制,不得在合眾國境內和管轄範圍記憶體在。1865年12月18日,《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生效,從此,奴隸制在美國被廢除了。
美國國會眾議院2008年07月29日用口頭投票方式通過一項非約束性決議案,向那些曾因奴隸制和“吉姆·克羅法”遭受苦難的非洲裔美國黑人和他們的後代道歉。提出這項議案的議員的助手說,這是美國聯邦政府和國會機構首次就奴隸制正式道歉。議案承認,非洲裔人群在奴隸制下遭“殘酷、屈辱和非人道”對待,連名字和傳統都被剝奪。直到今天,奴隸制和“吉姆·克羅法”對非裔美國人的影響仍然存在。
國會黑人議員委員會主席卡羅琳·奇克斯·基爾派屈克說:“今天是我們國家在改正過去所犯錯誤方面的一個里程碑。”
(二)影響
(1)勞動力:由於黑人奴隸制度的廢除,黑人可以自由地受僱傭,使得美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獲得充足而廉價的勞動
(2)原料和市場:在內戰前,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往往更願將棉花、藍靛、甘蔗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等歐洲國家,以換取高價,同時從歐洲國家購得廉價的工業品。這使得北方失去了南方的原料和工業品市場。而內戰解決了這一問題
(3)資本:內戰後,隨著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的被廢除,一些開明的原奴隸主開始將資本投向資本主義工商業,壯大了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
(4)土地:內戰之前爭得沸沸揚揚的西部新開發土地是建立“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的問題,隨著內戰以北方資本主義的勝利而迎刃而解。資本主義經濟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5)制度:內戰前南方的奴隸制度是一種極端落後野蠻的制度,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這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勝利。使美國的民主制度更加根深蒂固,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6)思想:內戰中林肯總統頒布的《解放黑奴宣言》,以及內戰後黑人奴隸的最終解放,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資產階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美國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的重要組成部分。
(7)政黨:內戰後,隨著西部新開發土地上“自由州”的建立,使得內戰前“自由州”和“蓄奴州”力量均勢的局面被打破,“自由州”完全占據壓倒多數。——也就是說代表北方資本主義力量的“共和黨”相對於代表原來南方奴隸制種植園主力量的“民主黨”而言,在國會的參眾兩院都占據了壓倒性的絕對優勢。

近代

英國是近代最大的販賣奴隸的國家。美國是近代最大的接收奴隸轉運的國家。杜拜的外籍勞工受到奴隸般的不平等對待。

現代

國際勞工組織2005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上仍有超過1230萬人生活在奴隸制下。
在中國年齡小於14周歲的勞動力叫童工,一般出現在貧窮落後地區。黑窯洞裡非法僱傭童工挖煤是政府嚴厲打擊的對象。如果是暫時勞務則不叫童工。
性奴隸制是包括各種各樣不同的情況:
(1)被強迫賣淫
(2)為固定的主人提供性服務;
(3)在傳統宗教儀式內被強迫提供性服務;
(4)主要用處不是提供性服務,但和主人發生性關係是尋常或被社會允許的奴隸。
施虐受虐情況下出於自願接受他人主宰的,一般不被認為屬於性奴隸。
總之,奴隸制的本質意味著奴隸可以只是一件可利用的物品:而女性奴隸是在性虐待和性奴隸制中最高的風險。當今世界上性奴隸多與拐賣人口問題緊密相關。二戰期間的慰安婦也是性奴隸的例子。

評價

1.政治統治方面

①奴隸制國家機構:奴隸主為了維護奴隸制度,不斷強化軍隊、監獄、法庭等國家機構,對奴隸進行統治,鎮壓奴隸的反抗。
②奴隸制是最慘無人道的壓迫制度,突出表現在用奴隸作人祭人殉
③奴隸主還常常以摧殘奴隸的生命來取樂。

2.思想統治方面

奴隸主為了維護其統治,還從思想上欺騙和麻痹奴隸,他們編造種種謬論,把奴隸制說成是永久長存的,以使奴隸安於現狀,聽天由命,不作反抗。廣大奴隸受到了有形和無形枷鎖的束縛,遭受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過著最黑暗、最悲慘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