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姓

阿姓

阿,多音字。

1、副詞讀[ā],加在稱呼的詞頭:阿大、阿毛、阿弟。

2、名詞讀[ē],意迎合,偏袒,如阿諛逢迎;意凹曲處,如山阿。

3、阿,做姓氏時,讀音作kē、ē、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姓
  • 讀音:[ā]
  • 注音:ㄎㄜ
  • 詞性:多音字
發音源,ē 音源流,ā 音源流,kē音源流,分布,遷徙分布,得姓始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阿田可,阿桂,阿亞,阿榮,阿正,阿海,阿音,阿姓宗祠,

發音源

阿(姓氏),多音字。讀音作kē(ㄎㄜ),亦可讀作ē(ㄜ)、ā(ㄚ)。

ē 音源流

源流一
出自商代伊尹之後,以官名為氏。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
源流二
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複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阿賀氏、阿伏乾氏,入中原後隨漢俗改為阿氏。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于氏,後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於(或稱阿伏乾)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後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

ā 音源流

阿姓
源流一
源自蒙古族,大部分在青海省境內,姓取自以阿開頭為名的祖先,本來生活在內蒙草原,後輾轉遷至寧夏,南京等地,最終於明萬曆年間隨柴國柱(柴總兵)遷至西寧衛境內(今青海省大通縣)。由於當時是阿氏兩個兄弟在為柴總兵負責管理馬匹糧草等物資,所以柴總兵讓其分開駐紮在兩個地方。一個離柴總兵駐所(大通縣柴家堡村)近(即大通縣黃家寨鎮阿家台村),而另一個相對較遠一些(即大通縣朔北鄉阿家堡村)。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兩兄弟的後人已經成為兩個單獨的村落,即大通縣朔北鄉阿家堡村和大通縣黃家寨鎮阿家台村。而到今天青海省境內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阿姓後人,如大通縣黃家寨鎮下陶村和湟中縣上五莊村等地。
源流二
出自回族,以經名為氏。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來源之一。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一些回回人將與阿無關的經名改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務府回回人海里瑪,後改阿姓,遂成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源流三
姓出自滿族姓氏:在中國滿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頭的姓,在改漢姓(幾乎沒有滿族人用滿姓了)的時候大多直接改為阿,改為阿姓的滿族老姓包括:巴爾拉氏、烏扎庫氏、阿哈覺羅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爾布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其格查依爾氏(鄂倫春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kē音源流

阿姓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輔弼大夫阿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者,亦稱可者,是西周時期所設定的內宮官職,類似如今的幼稚園老師。“阿”、“可”二字在上古時期讀音相同。在典籍《禮記·內則》中記載:“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從‘諸母’、‘阿者’中選出‘慈母’、‘保姆’來充任。”後王族以長老來教養監護王室弟子,所選教師皆稱之為“阿”,學識淵博、嚴慈兼備,負責服侍、教育王族貴胄的子弟。以後,“阿”作為從政治上監護君王的長老,就成為君王的特別輔弼大夫,遂成官稱。
在阿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阿氏,讀音作kē(ㄎㄜ)。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之邑阿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阿澤,亦稱柯澤,最初為春秋時期衛國柯邑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是一個大湖,因在衛國的柯邑,所以衛國人稱其作“柯澤”,後被齊國奪去。到戰國時期,齊國人改稱其為“阿澤”。
據史籍《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記載:“衛獻公戒孫文子、寧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鴻於囿。二子従之,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孫文子如戚,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辭,師曹請為之。初,獻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獻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獻公使歌之,遂誦之。蒯懼,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並帑於戚而入,見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懼社稷之傾覆,將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雖奸之,庸如愈乎?’遂行,従近關出。獻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於丘宮,孫子皆殺之。四月己未,子展奔齊。獻公如鄄,使子行於孫子,孫子又殺之。獻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於阿澤。鄄人執之。”衛獻公姬衎是衛成公姬鄭的曾孫,這個人昏庸無道,不講情理。衛獻公邀請他的大臣孫文子(孫林父)、寧惠子(姬殖)吃飯。這兩個人很早就前去等候,但是兩人從早晨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也沒有見到衛獻公的影子。這時候一個隨從走過來告訴他們說衛獻公自己到苑囿中打獵去了,孫文子、寧惠子知道後非常生氣,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便只好跟隨他去苑囿面見衛獻公。衛獻公聽說他們兩人來了,竟然連衣服都不換,直接穿著打獵時的裝束去接見他們,按照當時的禮節,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孫文子、寧惠子兩人被這樣不禮貌的舉動徹底激怒了,他們二話沒說,轉身就走,隨後帶著自己的家人逃亡到了宿這個地方。
衛獻公有一個小妾,非常喜好音樂,於是衛獻公就請了一個曹國的著名樂師教她彈琴。那位樂師教課非常嚴厲,當衛獻公的小妾琴彈得不好的時候,他就用鞭子打她,以示懲戒。而那位小妾不但不懂樂師的良苦用心,反而對他的懲罰懷恨在心,一心想找機會進行報復。於是,她就依仗衛獻公對自己的寵愛,在衛獻公面前用惡語讒毀曹樂師說:“大王,曹樂師這個人性格非常暴戾,奴婢練琴時稍有不慎,他就用鞭子抽打我,打得我是遍體鱗傷。”衛獻公就聽信了愛妾的讒言,對曹樂師的無禮感到非常憤怒,於是就將派人將曹樂師抽打了三百鞭。孫文子的兒子曾經多次侍候衛獻公喝酒,所以與曹樂師很熟悉,並且關係十分要好。他看出父親對衛獻公非常憤怒,就一直想讓自己的父親起兵造反,但又不敢直言,於是就想了辦法,邀請曹樂師到孫文子的府上去演唱《巧言》這首詩歌的末章,想以此來激怒父親,去報復衛獻公;而曹樂師因為怨恨衛獻公曾經鞭打他,一直也心有不滿,所以便同意去演唱,並且唱得很投入。孫文子果然被激怒了,於是就準備起兵造反。為了慎重起見,他先是去向蘧伯玉徵求意見,蘧伯玉認為這件事事關重大,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便沒有明確表態。孫文子見蘧伯玉態度如此不堅決,怕他泄露秘密,便下定決心立即行動。結果衛獻公連夜逃跑,孫文子一直追到柯澤,在其地打敗衛獻公的護衛,衛獻公卻逃到了齊國。齊景公姜杵臼收留了衛獻公並把他安置在了聚地。然後孫文子、寧惠子共同擁立了衛獻公的叔父姬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衛殤公。衛殤公繼位以後,分封了孫文子。後來,孫文子居功自傲、飛揚跋扈,絲毫不把衛殤公放在眼裡,逐漸威脅到衛殤公的統治。這時候,孫文子正好與另一個權臣寧喜(寧惠子的兒子)因為爭寵而互相憎惡,於是衛殤公便利用這一點,暗裡支持寧喜去攻打孫文子。在衛殤公的幫助下,寧喜最終打敗了孫文子,孫文子只好逃到晉國避難。為了報復衛殤公,孫文子就請求晉平公姬彪護送衛國原來的國君衛獻公回國去取代衛殤公的統治。齊景公聽到這個訊息以後,便和衛獻公一同會見晉平公謀求幫助。晉平公在他們的勸說下,決定討伐衛國。為了便於討伐順利進行,就要先把衛殤公給捉住,因此,晉平公便誘騙衛國說兩國要訂立盟約,要衛殤公前來商談具體的合作事宜。
由於晉國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強國,所以衛殤公得知晉平公要與自己合作訂立盟約的訊息以後非常高興,絲毫沒有多想便馬不停蹄地前去會見晉平公。晉平公就暗地裡派人逮捕了衛殤公和寧喜,然後,又發兵護送衛獻公回國。在流亡十二年以後,衛獻公終於回國復位了。復了位的衛獻公不忘自己曾在柯澤被敗的恥恨,將孫文子、寧惠子之族改姓為“柯”氏,然後驅逐出衛國
到戰國時期,柯氏一族因“柯澤”改稱為“阿澤”,因此有人隨之改稱阿氏者,但讀音仍作kē(ㄎㄜ)。著名的香港影視明星“小黑子”柯受良,就是該族後裔。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際新朝官吏阿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輔,是兩漢之際王莽成功篡滅西漢後,仿周制所設定的一種官稱,專職負責教導太子,是太子“四師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
四師是:師疑、傅丞、阿輔、保拂。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少府宗伯鳳為傅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是為四師。這四個人學識淵博、為人老成,因此被王莽指定為太子王臨的輔弼大臣。
四友是:胥附、奔走、先後、禦侮。當時,王莽以尚書令唐林為胥附,博士李充為奔走,諫大夫趙襄為先後,中郎將廉丹為禦侮,是為四友。這四個人文武全才、機巧靈活,因此被王莽指定為太子王臨的隨身侍從。
新地皇四年(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農曆10月3日,王莽在漸台被殺,屬官四散,在博士袁聖的後裔子孫中,有避災難而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改稱阿氏、輔氏。後在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農曆2月,更始帝劉玄到長安,下詔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因此,大多數袁聖的後裔族人又改回為袁氏,但仍有遷逃於北地燒當羌族政權中以避國難的族人,仍稱阿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kē(ㄎㄜ)。

分布

遷徙分布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阿(a)家堡、阿(a)家台、下陶村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因為和漢族聚居多年,被當地的風俗習慣同化,但經過追根尋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正民族,改漢為蒙。而這些家族都繼承父輩民族,統一以蒙古族填報後代民族。而河北磁縣高臾鎮的阿氏,均系漢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得姓始祖

伊尹。伊尹,名摯,是有莘氏在桑樹林拾到的棄兒,因其養母住在伊水邊上,所以以水為氏。雖然伊尹身材短小,面龐不出眾,但足智多謀,聰明異常,志向遠大。當時夏王暴虐殘忍,濫用民力,魚肉百姓,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勸他高舉義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伊尹建議商湯停止向夏桀進貢,看夏桀如何動作,以探測夏桀的實力。夏桀果然非常憤怒,徵調九夷的兵力,要來伐商。伊尹當即勸商湯說:夏桀還能調動兵力,我們伐他的時機還未成熟。於是,商湯又向夏桀進貢。當伊尹看到時機成熟時,又一次停止向夏桀進貢,但因為夏桀的暴行,這次,他未能調動軍隊了,於是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商湯很快就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諸侯一舉擁戴賢德的商商湯為“天子”建立商朝。商湯和伊尹緊密合作,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輔佐他的後代,直至商湯的孫子太甲為商王時,太甲暴虐亂德。三年以後,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接受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改惡從善,於是伊尹把太甲接出來,還政給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後,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史諸侯歸附,社會安寧。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之。伊尹支孫有的以祖上“阿衡”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故伊尹就是阿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河套黃河以南。
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
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堂號

(缺)。

歷史名人

阿田可

字習阿,漢時納垢酋裔,雲南省馬龍州人,棄隱雲南省東部山谷,收集整理古代爨族文字,撰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稱“書祖”。

阿桂

字廣庭,號雲岩,章佳氏,原籍滿洲正藍旗,後被抬入正白旗。他出身於達官顯貴之家,父親阿克敦乾隆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很受乾隆帝的器重。他自幼聰敏過人,“聞人談史事,即了了,能記其大略”。雍正十年(1732年),十六歲的阿桂入官學讀書,兩年之後補為稟生。乾隆元年(1736),為副榜貢生,隨後以父蔭授大理寺丞,乾隆三年,中舉,第二年補授兵部主事。此後,他春風得意,步步高升。乾隆八年以郎中的身份,充任中樞機構軍機處的章京。然而,接二連三的打擊,卻幾乎使他身陷囹圄。乾隆十一年,出任戶部銀庫郎中的阿桂,因為庫項被竊,以失察之罪被降調為吏部員外郎。乾隆十三年初,阿桂隨兵部尚書班弟赴四川金川軍營辦事,因經略納親,川陝總督張廣泗進剿大小金川失利,“株守半載,無尺寸功”,被逮捕處死,阿桂也被劾以“勾結張廣泗,蒙蔽納親”,而交刑部審訊,後因乾隆帝念其父年老,只有阿佳這一兒子,才格外開恩,沒有治他的罪,將其釋放回家。這可說是阿桂在仕途上跌的一大跤。但阿桂畢竟是滿洲貴族子弟,因而在被釋放的第二年就得到重新起用,再任吏部員外郎。又五年,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由此漸登崇階了。

阿亞

1950~,藏族;四川若爾蓋人。著名基礎教育家。中學高級教師,現任若爾蓋縣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委員,中華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會會員,州教育學會會員、高完中校長聯合會理事,縣科協委員、教育學會理事、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職改領導小組成員。
1969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民族地區的中、國小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幾十年來,就民族教育如何提高辦學效益和教學質量反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實踐,發表學術論文十幾篇。其中《淺論民族重點班的管理》、《通過考評增強教師責任感的嘗試》、《談談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淺論青年教師的培養和管理》等獲州級科技教育優秀論文二、三等獎,獲縣級優秀論文一等獎。他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及研究工作三十餘年,勤勤懇懇教書,兢兢業業育人,先後三次榮獲“州級先進教師”、“勤工儉學先進個人”、“優秀校長”稱號,先後十三次榮獲縣級“先進教師”、“模範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的稱號,1996年被授予“巴蜀百名優秀校長”稱號。他所領導的學校先後被評為州縣的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和文明單位。

阿榮

公元1954~,蒙古族;內蒙古烏蘭浩特人。著名當代新聞記者。興安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管理幹部學院,從事新聞編輯工作整整二十餘年。先後擔任《中國國際名人辭海(當代文化卷)編輯部》顧問並獲得了榮譽證書;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員,中國廣告協會會員,興安盟文學聯合會會員。其作品《神膽》、《在荊棘路上》編入新華社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企業家列專》;《草原的驕子》、《成功者之路》編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企業家之聲》。報告文學《尋根市長走過的路》、《農民的兒子》、《選擇,無怨無悔》、《一名警長的成長之路》、《紅綠燈下寫人生》等編入大型報告文學集《閃光之路》、《故鄉情》。新聞性專稿《興安新歌》、《烏鬃廠在崛起》獲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特別節目優秀獎和單項獎,報告文學《永不磨滅的靈魂》獲全國專業報一等獎。

阿正

公元1962~,福建莆田人。著名當代出版業人。1984年廈門大學畢業後進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組建並主持綜合編輯室工作,1996年辭去主編職務。編輯作品一百餘種。曾獲“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等省級以上獎三十餘次。業餘從事寫作和出版理論研究,發表各類作品一百五十餘萬字。在《中華讀書報》、《中國文化報》等報刊撰寫過“阿正侃書”、“阿正看台”等十一個專欄。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等轉載。出版自選集《大出版的視野》、《世紀對話——文化嬗變與中國命運》等書多部。1999年被《出版廣角》列為中國出版界“新生代十大精英”之一。現為鷺江出版社北京工作室主任。

阿海

公元1965~,哈薩克族,本名阿卡依·卡得爾汗;新疆富蘊人。198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哈薩克語言文學專業。阿勒泰地區黨校講師,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他用哈文共寫出了各種題材的一百餘首詩歌,二十餘篇短篇小說,十二篇論文,並編著了一部收入三百條術語的《漢哈文學藝術詞典》。其作品大部分均已在各級報刊上先後發表,其中代表作品有《薩滿教文化在哈薩克民間文學中的痕跡》、《這是一面鏡子》、《月夜》(詩歌)等。

阿音

公元1970~,蒙古族;內蒙古科右中旗人。著名當代攝影家。畢業於內蒙古師大蒙文系自學成才班。現任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攝影、攝像總會董事長兼東烏旗文化局攝影師。多年來,採集四萬餘幅照片,有四千餘幅發表於全國五十多家報刊上。
1992年,阿音獲《大眾攝影》月賽一等獎。1991年“課堂”獲內蒙古第十四屆影展優秀獎,有二十多幅獲國家、省區級大小獎。1992年開始舉辦過四次個人影展。二百多篇小說、新聞、蒙文書法、蒙漢篆刻見於報端。他在1998年投入四萬餘元出版《烏珠穆沁搏克》掛曆,1999年又編輯出版《烏珠穆沁賽馬》、《烏珠穆沁傑出女性》兩書。1999年自投十六萬元,自創註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攝影攝像藝術發展總會”,任董事長職務。阿音的名字已入編《內蒙古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全集》、《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和《中國當代創業英才》等辭書中。

阿姓宗祠

四言通用聯
爨書留著;
紫閣圖形。
——佚名撰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唐代馬龍州人阿[田可],隱居在今雲南省東部山區,收集整理古代爨(Cuàn音竄)族文字,兩年共撰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個,號為“韙書”。下聯典指清代滿洲正白旗阿桂章佳氏,字廣庭,乾隆年間舉人,歷任伊犁將軍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宰相)。為高宗所倚重,曾參與平定準噶爾部和天山南路小和卓木的叛亂,後屢任統帥,用兵大、小金川,鎮壓西北回民起義。封誠謀英勇公,圖像繪製於紫光閣。
韙書留世;
殊勛寫真。
——佚名撰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阿[田可],隱居山林,撰爨字如蝌蚪,成字一千八百四十,號曰韙書,留傳後世。下聯典指清·阿桂,定伊犁、討緬甸、平兩金川皆有功,繪圖形於紫光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