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縣

同心縣

同心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 隸屬吳忠市管轄。地理東與鹽池縣、甘肅慶陽市環縣接壤,南與固原市原州區毗連,西與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為鄰,北與吳忠市紅寺堡區交界,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部黃土高原,地勢呈南高北低之勢,海拔1240-2625米,屬丘陵溝壑區。地貌類型主要有山脈、黃土丘陵、河谷灘地、沙漠垣地等五種,地形複雜,山川縱橫交錯分布。境內有羅山、米缽山、馬大山、老爺山青龍山、窯山等,均屬六盤山系。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同心縣
  • 別名:半個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
  • 下轄地區:7鎮4鄉2個管委會,17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豫海鎮
  • 電話區號:0953
  • 郵政區碼:751300
  • 地理位置:中國西北地區
  • 面積:4466平方公里
  • 人口:39.8萬(2013年)
  • 方言:北部吳銀官話-南部西海固片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著名景點:羅山、米缽山、馬大山、老爺山青龍山、窯山
  • 火車站:同心火車站
  • 車牌代碼:寧C
  • 行政代碼:640324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著名人物,地方特產,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夏、商、周時為雍州地,戰國時屬義渠國,秦屬北地郡。漢置三水縣,屬安定郡。隋時境內分屬他樓縣及鳴沙縣,唐時在他樓縣置緣州,縣境西南地區屬緣州,韋州仍屬靈武郡鳴沙縣。唐鹹亨三年(672年)在韋州地置安樂州,安置吐谷渾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樂州為威州。西夏時設韋州靜塞軍,後改祥佑君。元時屬甘肅行省寧夏府路。明初隸陝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間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虜(平遠)守御千戶所,隸固原衛。清改衛為府,韋州、同心城為寧夏府靈州轄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縣,當時名平遠,駐下馬關,屬甘肅省固原直隸州。
1914年平遠縣改名為鎮戎縣,劃歸甘肅省寧夏道(朔方道),1918年又改鎮戎縣為豫旺縣。1929年,寧夏道自甘肅省分出,建立寧夏省,豫旺縣屬寧夏省。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解放了豫旺縣,先後在豫旺縣境內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駐下馬關。後改建為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駐王家團莊。豫海縣轄地是豫旺和海原東部的回民聚居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府。時過不久紅軍轉移,馬鴻逵部恢復了國民黨豫旺縣,將駐地由下馬關遷至同心城(亦稱半角城),並改豫旺縣名為同心縣。1940年,寧夏省將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劃歸鹽池縣
1954年3月,寧夏省建立了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歸其管轄。同年,撤銷寧夏省併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屬甘肅省管轄。1955年5月,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稱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同心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組建銀南地區,同心縣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
1936年紅軍解放同心,廢除了舊的區、鄉、聯保、保、甲制,實行區、鄉制。當時豫海縣共轄14個區。1937年國民黨同心縣政權恢復,又實行區、鄉、保、甲制,後又撤銷區,改為鄉、保、甲制。
同心縣解放前,同心縣轄13個鄉42保。第一鄉駐同心城,轄4保;第二鄉駐丁家二溝,轄3保;第三鄉駐喊叫水,轄2保;第四鄉駐周家段頭,轄3保;第五鄉駐河草溝,轄3保;第六鄉駐王家團莊,轄2保;第七鄉駐麻圪瘩,轄3保;第八鄉駐倒墩子,轄3保;第九鄉駐吊堡子,轄2保;第十鄉駐豫旺城,轄5保;第十一鄉駐馬家高莊,轄5保;第十二鄉駐沈家灣,轄3保;第十三鄉駐鎮家岔,轄4保。
1949年,寧夏解放,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復歸同心縣。同心縣建置為6個區24個鄉86個村。
1950年,調整為7個區31鄉。第一區駐同心城,轄城關、灣斷頭、丁家二溝、麻圪瘩、丁家塘、李家山等6個鄉;第二區駐喊叫水,轄下流水、上油房莊、五豐臺、馬家河灣等4個鄉;第三區原駐關口灣,後遷新莊集,轄吳家堡、新莊集、徐冰水、馬斷頭、耍藝山等5個鄉;第四區駐韋州,轄徐家河灣等4個鄉;第五區駐下馬關,轄下馬關、劉家灘、紅城水、田家老莊等4個鄉;第六區駐豫旺,轄豫旺、邱家渠、馬家南灣、杜家灘等4個鄉;第七區駐王家團莊,轄王家團莊、黃草嶺、虎家紅灣、蘇家嶺等4個鄉。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同心縣在原7個區的基礎上組建了躍進、喊叫水、金銅、星火、下馬關、豫旺、宏偉等7個人民公社。區、鄉均撤銷,公社下轄管理區。
1961年9月,躍進、金銅、星火、宏偉4個公社分別更名為城關、新莊集、韋州、王家團莊公社。公社規模劃小,從城關、喊叫水、新莊集3個公社中各劃出一部分組成紀家莊公社;自城關公社分設了窯山公社;從喊叫水公社分設了下流水公社;從下馬關公社分設了田家老莊公社;從豫旺公社分設了羊路公社;韋州公社保持不變。同心縣共分為14個公社。
1982年6月,在縣城增置了同心鎮
1984年1月將所有公社改為鄉。同時,劃出城關鄉的清水河以東和喊叫水鄉的桃山以東組建了河西鄉
1986年3月,改韋州、下馬關2鄉為鎮。
1992年8月,改豫旺鄉為豫旺鎮;改王家團莊鄉為王團鎮;撤銷河西鄉,分設為河西鎮和丁家塘鄉。至此,同心縣轄同心、韋州、下馬關、豫旺、王團、河西等6鎮和城關、窯山、紀家、新莊集、田家老莊、馬家高莊、張家塬、羊路、喊叫水、下流水、丁家塘等11鄉。
2002年9月,自治區政府明確紅寺堡開發區區域界限,劃定紅寺堡區域總面積為1774.5平方公里(寧政函〔2002〕137號),並將同心縣石炭溝(揚黃灌溉)開發區(鄉級)成建制劃歸紅寺堡開發區(寧政函〔2002〕138號)。
2004年,中衛市成立,同心縣喊叫水,下流水兩鄉鎮劃歸中衛市。
2008年,劃海原縣興隆鄉歸同心縣。轄7鎮4鄉2管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同心縣轄7鎮4鄉2個管委會,17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人口民族

2012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25834人,其中城鎮人口114993人,城鎮化率達35.29%,比上年提高0.79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17.02‰,比上年下降0.64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4.87‰,比上年下降0.1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15‰,比上年下降0.48個千分點。
2012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91037人。其中,農業人口293607人,占總人口的75.1%;非農業人口97430人,占總人口的24.9%;回族人口334859人,占總人口的85.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538人,失業率為4%。

地理環境

同心縣地處鄂爾多斯台地與黃土高原北部的銜接地帶,北緯36°58′48″,東經105°54′24″,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東與甘肅環縣相鄰,南與固原市接壤,西與海原縣相鄰,北與中寧、紅寺堡接壤。同心縣總面積4662平方公里。
同心縣地理位置

地貌

同心縣縣境內溝壑縱橫,按照地質地貌和開發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西部揚黃灌區、中部乾旱山區、東部旱作塬區”三塊區域。中部丘陵、溝壑、山地、沙漠等地貌類型占總面積的65.4%

氣候

同心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259mm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2325mm以上,乾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徵。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同心縣耕地總面積212.45萬畝,其中水澆地40.05萬畝,旱耕地172.4萬畝,宜林地270萬畝,宜牧地241萬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同心縣已探明煤炭、石灰石、白雲岩儲量均過億噸。

政治

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
縣委副書記 、縣長:丁煒
縣委副書記(掛職):周玉平
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黨校校長:郭耀峰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馬 進
縣委常委、政法委副書記、公安局局長:謝國旺
縣委常委、同德慈善產業園黨工委書記:丁 俊
縣委常委、人民武裝部部長:牛進宏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學禮
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掛職):苗輔徽
縣委常委、紀檢委書記:王 鈞
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掛職):王文楊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馬久麟
縣委常委:張 媛

經濟

綜述

2017年,同心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3204萬元,同比增長9.6%,較上年同期回落2%,增速位於全區第四,全市第二,山區九縣第二,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138萬元,同比增長4.8%,增速較上年同期上升0.8%,位於全區第三,全市第三,山區九縣第二;第二產業增加值279305萬元,同比增長13.2%,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2.3%,位於全區第二,全市第二,山區九縣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239762萬元,同比增長8.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3.7%,位於全區第十一,全市第二,山區九縣第三。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8:44:38(2016年比例為20:41:39),第一產業下降了1.8%,第二產業上升了2.9%,第三產業下降了1.1%。
2017年,全縣累計完成固定投資總額860334萬元,同比增長14.9%,增速同比上升13.9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12.4個百分點,比上半年下降3.1個百分點。比第三季度上升0.3個百分點。增速位於全區第四,全市第一,山區九縣第四,比全區平均水平高10.7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7個百分點。其中建築安裝投資596102萬元,占全部投資的69.3%,同比增長13.9%。在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縣屬投資完成789260萬元,占全部投資的91.7%,同比增長44.0%;區屬完成投資71074萬元,占全部投資的8.3%,同比下降64.6%。在縣屬投資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454169萬元,同比增長96.8%;500--5000萬元項目完成投資179211萬元,同比下降8.0%;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5880萬元,同比增長27.3%。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農林牧業總產值249095萬元,同比增長4.5%,增速較上年同期上升1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產值137231萬元,同比增長7.3%;林業產值4722萬元,同比下降10.0%;牧業產值99952萬元,同比增長1.3%;農林牧服務業產值7190萬元,同比增長3.6%。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5.8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8.1個百分點,位於全區第七、全市第三、山區九縣第三。

第三產業

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239762萬元,同比增長8.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28204萬元,同比增長2.1%,增速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完成增加值20942萬元,同比增長3.5%,增速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546萬元,同比增長5.9%,增速同比回落3.2個百分點;金融業完成增加值37752萬元,同比增長18.4%,增速同比回落11.3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完成增加值18042萬元,同比增長7.8%,增速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營利性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5888萬元,同比增長17.5%,增速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非營利性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03797萬元,同比增長6.9%,增速同比回落7個百分點。
2017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2231萬元,同比增長10.1%,較去年同期上升3.6個百分點,比全區水平高0.6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增速位於全區第五、全市第二,山區九縣第三。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15718萬元,同比增長10.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6513萬元,同比增長9.1%,同比回落25.8個百分點。
2017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488萬元,同比增長19.7%,增速同比上升22.9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16728萬元,同比增長9.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27602萬元,同比增長20.8%,增速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財政八大支出341967萬元,同比增長16.0%,比去年同期回落19個百分點。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7.8億元,同比增長11.5%;各項貸款餘額100.2億元,同比增長43.2%;居民儲蓄存款期末餘額59.7億元,同比增長16.0%。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有各級各類學校178所,在校學生67139人,其中,國小161所,在校學生40347人;普通中學16所,在校學生25974人;中等專業學校1 所,在校學生818人。2013年有教職工3810人,其中,專任教師3718人。

文化

2012年末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6%,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3%。

衛生

2013年共有衛生機構213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婦幼保健所1所、衛生監督所1所。同心縣有衛生技術人員99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80人,註冊護士353人。衛生機構現有病床數779張,每萬人擁有床位數20張。

社會保障

2011年同心縣五項社會保險新增參保人數2.7萬人次,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0%,受益人數達到4.0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3.2%,受益人數達到9.5萬人次。

基礎設施

2013年同心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233.6公里。其中,縣道234.5公里,鄉道472.7公里、村道1513.7公里,其他公路12.7公里。

著名人物

王正偉:現任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生賢:環境保護部原部長。
吳玉才:原吳忠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任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
馬瑞文: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馬漢成:固原市市長。
洪宇宙:著名影視演員,代表作《三國演義》飾演周瑜。
洪壽林:著名宗教人士。
洪清國:原寧夏政協一、二、三、四、五副主席。
洪維宗:原寧夏政協六、七屆副主席。
馬和福:烈士,回族英雄,1937年遭反動派秘密殺害。

地方特產

同心土質適合生長洋芋紅蔥、豌豆、扁豆、蕎麥、瓜果等作物,尤其紅蔥聞名全區,瓜果含糖量高,耐儲存。

歷史文化

同心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西漢時即設定縣府,命名“三水縣”,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建制,建縣達2200多年。同心歷來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秦漢之際有匈奴、鮮卑部族,唐代的吐蕃、吐谷渾、突厥族,宋代的党項族,元代的回族、蒙古族也先後定居預旺城、韋州城、同心城等地,清代滿族、漢族等民族也長期在境內居住。各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