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恒隆鄉

德恒隆鄉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鄉,位於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39千米。人口7215人(2017),以回族為主,面積247.47平方千米。轄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納加、直乎具、措扎、黃吾具、拉村、東加、若索、哇加、哇西、甲加、西後加吾具、石乃海、牙曲、牙曲灘、卡什代、安措、哇加灘、列村、團結一、團結二22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德恒隆鄉,1958年與沙連堡鄉合併成立德恒隆公社,1984年改設德恒隆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恒隆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巴燕市、加合鄉、拉乾鄉、金家莊鄉
  • 電話區號:0972
  • 地理位置: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縣境南部
  • 面積:247.47平方千米 
  • 人口:7215人(2017) 
  • 車牌代碼:青B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7個鄉、4個民族鄉: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初么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西漢時屬晉城郡,東漢屬西平郡,晉鹹康元年(335年),在今群科鎮築黃河城,並在今民和、化隆兩縣交界地區置黃河郡,管轄今化隆全境及黃河南岸部分地區(治黃河城),北魏時在今群科鎮古城置石城縣,轄今化隆縣西部地區,並在化隆東部置廣威縣(治今化隆縣甘都鎮),西魏改石城縣為化隆縣,隸湟河郡。經隋、唐、宋、元、明、清更名改隸。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時更名巴燕縣,歸青海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化隆縣。1953年改設化隆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自治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轄巴燕市、加合鄉、拉乾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主鄉、科沿溝鄉、塔白爾鄉;二區轄牙路乎鄉、拉木鄉、德恆倫鄉、阿什努鄉;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仁鄉、梅加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力尕鄉;四區轄扎巴鄉、拉曲鄉、黑城鄉、查甫鄉、支扎鄉、下扎巴鄉。
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共有36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13個鄉、5個民族鄉。(根據“青海省民政廳網站”資料改動,估計為2000年之前的資料)
巴燕鎮 
又稱巴燕戎,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縣府駐地。位於縣境中部。人口2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4%。面積25.4平方千米。轄金家莊、什吉列、上圈、綻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溝、儒家溝、西上、西下、南街、北街、東上、東下14個村委會和巴燕居委會。民國時設巴燕鎮,1949年設巴燕市,1952年設巴燕鄉,1966年改設巴燕鎮,1958年與阿什奴鄉合併成立巴燕公社,1984年改為巴燕1個鎮。
群科鎮
又名古城,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2.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5%。面積100平方千米。轄群科、則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毛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爾麻、向東、安達其哈、工農兵、日蘭、公義、加魯乎、郵電、水庫灘、先口一、先口二、灘南、灘北、團結一、團結二、新村一、新村二、東風、灘心29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群科鄉,1958年改設群科公社移治古城,1984年改為群科鎮。
甘都鎮 
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1.9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積164.9平方千米。轄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橋頭、牙路乎、蘇合加、西灘、阿河灘、甘都街、唐寺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車、東風、東灘一、東灘二、東淮三、東灘四、東灘五、東灘六、東灘七25個村委會。民國時設甘都鎮,1950年屬牙路乎鄉、拉木鄉,1956年將牙路乎、拉木等鄉並為甘都鄉,1958年成立甘都公社,1984年設甘都鎮。
黑城鄉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1%。面積77.7平方千米。轄四哈寧、乙沙爾、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挖隆溝、拉公麻、魯乎藏、拉讓灘、窯洞、上灘、宗尕堂、城東、沙拉溝、完乾灘、大拉曲、阿卡拉18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黑城鄉,1958年併入扎巴公社,1962年分設黑城公社,1984年改設黑城鄉。
牙什尕鄉
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49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面積53.3平方千米。轄哇爾江、牙什尕、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參果灘一、參果灘二、參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麻卡、唐沙灘一、唐沙灘二、唐沙灘三13個村委會。1981年從群科公社劃出牙什尕公社,1984年改設牙什尕鄉。
德恒隆鄉
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39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262.5平方千米。轄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納加、直乎具、措扎、黃吾具、拉村、東加、若索、哇加、哇西、甲加、西後加吾具、石乃海、牙曲、牙曲灘、卡什代、安措、哇加灘、列村、團結一、團結二22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德恒隆鄉,1958年與沙連堡鄉合併成立德恒隆公社,1984年改設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