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範圍
分布棲息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喜底棲生活,白天
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黃顙魚已經能夠
人工繁殖,且因肉質鮮美,一般大都作為食用魚類銷售。
主要種類
黃顙魚主要有4種: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光澤黃顙魚、
長須黃顙魚,其中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生長速度較快,是主要養殖品種,兩者在生物學特性方面非常接近,後者生長速度稍快但顏色較暗。
外形結構
嘎魚身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背部呈黃綠色,體側為深黃色並有黑色斑塊;鰭條灰黑色,腹部淡黃色,尾鰭上有黑斑,該魚體色隨水環境變化稍有差異。
嘎魚體長型,頭部較大且平扁,軀幹後部側扁形;口裂大,上、下頜具有絨毛細齒;眼小,須4對,
鼻須至眼後緣,上頜須最長,達
胸鰭基部後;
背鰭、胸鰭前端為硬刺,其後緣帶鋸齒;胸鰭扇形,末端接近
腹鰭起點;背部有一
脂鰭,與背鰭不相連。
生存能力
適應性
嘎魚喜棲於靜水或緩流中,底層群居型生活,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喜弱光條件下活動和攝食。生存水溫4~38℃,最佳生長水溫在25℃左右,冬、夏季節不需專門的保溫和防暑措施。最適pH值為7.0~8.4。該品種在
池塘中的生長速度一般,養殖兩年上市,其商品魚個體為100~200克。
食性
嘎魚屬
雜食偏
肉食性魚類,在天然水體中,幼魚以
枝角類、橈足類昆蟲為食;成魚則攝食小魚、
小蝦,亦食其它魚卵,因此在淡水養殖池塘中套養嘎魚能有效地消滅小型野雜魚,提高池塘產量和經濟效益;嘎魚還能吞食寄生在魚體表的錨頭鰠及水中橈足類幼體,減少魚病的滋生;
養殖情況
在
人工養殖條件下,嘎魚喜食軟的腥、活飼料,通常將魚蝦、
蚌肉或畜禽加工下腳料等絞碎後,加入粘合劑攪成團狀投餵。在我國
南方地區使用人工配合飼料,利用池塘或網箱養殖嘎魚已獲得成功,天津地區也有部分漁戶從南方引種嘎
魚苗進行養殖取得了成功。
營養價值
嘎魚富含
蛋白質,具有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提高免疫力。調低血壓,緩衝貧血,有利於生長發育。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髮、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大腦和肝臟、心臟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調節滲透壓,維持
酸鹼平衡。維持血壓正常。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
經濟價值
黃顙魚屬底棲
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是極具
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
黃顙魚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慢於鯉科魚類,但對該品種本身而言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能達到商品規格,且群體產量較高。因現有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大規模
人工養殖有一定困難,因此開展混養已勢在必行。魚池中混養
黃顙魚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
浮遊動物等,提高魚池淨產量。二是
黃顙魚攝食水體中錨頭鰠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增養
黃顙魚5公斤~20公斤,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
養殖方式
成魚池混養
成魚池混養黃顙魚,對池塘主養的魚類沒有嚴格的要求。養殖
四大家魚的魚池和主養吃食性魚類(如鯉
鯽魚、
羅非魚、
淡水白鯧)等魚池均可混養
黃顙魚。魚池面積20畝~30畝,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畝放
黃顙魚4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收
黃顙魚5公斤~8公斤。
親魚池混養
親魚池混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體空間,提高親魚池利用率,而且
黃顙魚可以攝食親魚池中的一些與親魚爭食耗氧的小型野魚類。親魚人工繁殖結束後,每畝放養
黃顙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畝增收
黃顙魚6公斤~10公斤。
成蟹池混養
蟹池混養
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畝~50畝,
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蟹种放養後,畝放養
黃顙魚3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5公斤~10公斤。
河溝混養
河溝中低值野雜魚類較多,混養
黃顙魚可節省人工餌料。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6公斤~12公斤。
大水面混養
大水面混養
黃顙魚,群體產量高,既不影響主養品種的產量,也不需另外投餌。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8公斤~15公斤。
無論採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須注意如下事項:
一、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適時加注新水,高溫季節要勤換水,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以混養30尾~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魚池混養黃顙魚後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淡水
沼蝦、淡水
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
四、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家魚
夏花或投餵人工配製的專用黃顙魚餌料。投餵人工餌料時,應先餵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後餵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應以夜間為主。
五、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
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於相同的水層位置,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
螺螄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的
青蝦,讓其自然繁殖,供
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常見疾病
黃顙魚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放養密度和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加大。為此,提出幾種常見疾病的主要控制技術。
機械損傷
由於黃顙魚喜集群生活,其
胸鰭和
背鰭長有硬棘,在生產操作和運輸中易造成魚體皮膚擦傷、裂鰭等機械性損傷,繼發細菌感染和
黴菌感染,並以爛鰭和生長水霉為主要症狀。
流行情況
主要為網箱分養操作及大規格魚種長途運輸後受傷。
疾病控制技術
在拉網鍛鍊、運輸中要細心操作。出苗時,暫養網箱時間不要過長,並儘可能降低暫養箱的放養密度。運輸用水中可以 適量添加土黴素,魚種入池或入網箱前要用低濃度
高錳酸鉀或30%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
出血性水腫
病因
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
背鰭腫大,
胸鰭與
腹鰭基部充血,
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濃液,肝臟土黃色,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黴黑點。該病在苗種或成魚養殖期間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易暴發且來勢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術
養殖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疾病發生後,每天進行
水體消毒1次,連續3天。在投餵魚肉漿時,每天應到餌料中添加1%
食鹽。
水霉病
病因
由水
黴菌感染引起。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
菌絲已侵入傷口且向內外生長與蔓延擴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狀附著物,病魚游泳失常,
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慾,瘦弱而死;若魚卵上布滿菌絲,則變成白色絨球狀,霉卵成為死的魚卵。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體錶帶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水溫低時最易發生,多因在拉網、分箱、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疾病控制技術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儘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
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達到2mg/L濃度,2天后再潑灑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
消毒,水溫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腸炎病
病因
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則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剖開魚腹,患病較輕的魚體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塞腸管。病魚離群獨游,活動遲緩,食慾減退。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菌感染可能來源於養殖水域的底層
淤泥,魚體攝食的
浮遊動物、
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肉漿也有可能攜帶該病菌。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為25~30℃時。
疾病控制技術
池塘要徹底清塘
消毒;不投餵霉變腐敗的飼料,活餌套用2~3%食鹽溶液消毒,並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0.1%鮮大蒜汁進行投餵;全池潑灑每立方0.5g
二溴海因。
車輪蟲病
病因
由
車輪蟲寄生引起。病魚
焦躁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游,呈“跑馬”現象;鏡檢可見大量
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主要危害
黃顙魚魚苗、魚種,多發生於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術
全池潑灑每立方0.7g
硫酸銅和
硫酸亞鐵合劑(5:2),或用
苦楝樹葉30kg/畝煎煮後用湯汁全池潑灑。
小瓜蟲病
病因
由多子
小瓜蟲寄生引起。在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小白點,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
小瓜蟲。多子
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流行於春秋季。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魚體易被
小瓜蟲感染。
疾病控制技術
用每立方福馬林50~60g浸洗魚體10~15分鐘,同時,發病魚池亦用福馬林消毒;全池潑灑每立方2g亞甲基藍,連續數次,每天1次。
錨頭蚤病
病因
由錨頭蚤寄生引起。發病初期,病魚呈急躁不安、遊動遲緩、魚體消瘦等現象。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節。
疾病控制技術
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每立方0.3~0.4g,療效顯著。
營養性疾病
病因
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過多或過少,飼料成分變性或
能量不足,均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症狀有
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症等。病魚肝臟腫大,肝臟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臟色淡。病魚零星死亡。
控病技術
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疾病的控制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切實做好預防措施:
③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的苗種。
④投餵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投餵方法,不施用未經過發酵的糞肥。
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注換水。
⑥定期潑灑藥物
消毒水體與口服藥物,堅持對活餌、飼料台、食場進行消毒。
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應注意:黃顙魚為
無鱗魚,對
硫酸銅、
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嘎魚屬野生魚,純天然,無污染,魚肉雪白,少刺,肥嫩鮮美,在《本草綱目》中被列為滋補品,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用傳統鐵鍋佐以家庭秘方,並加入禽蛋,經過約半個小時的燉製,鮮香味撲鼻而出,同時在鍋的周遭貼了一圈小餅,一鍋健康鮮美,熱氣騰騰的美味就上桌了。 蛋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和鈣、磷、鐵等,是大腦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多吃魚類也健腦補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