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生,產生過程,評述,消失,包括人物,棄用思考,摘要,內容介紹,
產生
產生過程
在大規模民眾起義被鎮壓以後,半無產階級興起了,即令下層人民的國內遷徙和移居海外也未能緩和這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相繼產生的現象。不論城鄉地區都廣泛存在著赤貧如洗的民眾,他們生活不穩定,居無定所,受饑饉、天災和傳染病的打擊最重。當時的有識之士對這一情景作過最有份量的描述。他們把這種不幸歸咎於以下幾種情況的綜合影響:農業困難,人口增長,內戰後的遣散兵員,由於引進技術和現代化企業所造成的失業(尤其在運輸業和紡織業)。
由於大多數農民和農村手工業者生計維艱,稍有風吹草動、農業歉收或稅收加重,都會使流民隊伍擴大。當時一系列嚴重的自然災害經常使得大片地區荒無人煙。直隸和奉天在1886年、1890年和1891年遭到水災。江蘇約60個縣和安徽約40個縣從1886年到1891年連年遭受旱澇風蟲災害的襲擊。受災最嚴重的是黃河沿岸諸省,成千上萬的村莊年復一年成為旱澇災害的犧牲品,使它們既無時間又無資金去修復溝渠堤壩。許多地方的水利工程被棄而不用,這便加重了不利的氣候條件造成的危害,而使問題更加嚴重;廢棄的原因不單是管理腐敗無能,而且也在於地方資源枯竭。1902年,四川七八十個縣遭受旱災,破產的饑民多達幾十萬。農村傳統的團結互助和政府的微薄救濟,對於數不勝數的、失去了任何生計的饑民來說都無濟於事了。在許多地方,遊民的比例高得驚人,陝西某縣高達90%,雲南某村高達33%,湖南某縣高達25%。當然並非所有的地方都遭受了同樣的打擊;在南方的富裕地區,人們還算是比較安居樂業的;但是,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連年戰爭和天災的影響使得貧窮化更加普遍、更加深重了。
因此,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底層的特點勿寧說是生活不穩定和朝不保夕,而不是在繼續發展。其總的結果似乎是使得各個集團和各家各戶的處境都每況愈下,使得保持平民百姓正常生活的傳統結構趨於崩潰,並且使得那些結構所提供的一定經濟保障也遭到破壞。
評述
誠然,一般老百姓的前景並非全是暗淡的。在象中國這樣幅員廣闊而又情況複雜多變的國度,有許多白手起家而發財致富的例子;有從普通苦力變成百萬富翁的例子,如葉成忠;有設法把日子過得很好的勤勞機靈的農民的例子;還有一些保持繁榮安寧的地區的例子。同另一些比較富裕的中間等級的地主、高利貸者、商人和其他經紀人一起,平民中也有些人上升到了現代上層社會。中國的絕大部分人口還是由擁有少量土地、有正常職業的農民組成。這些人也有個別流動的現象(只是未經研究,我們還不能比較其比例是否比過去為高);在許多地方,這類農民的生活資料正在減少,如山東和直隸,一個縣的平均耕地面積從1870年至1910年減少了20%~50%;在某些地區,他們在全體人口中的相對重要性隨著他們人數的減少而有所降低。但是在這類農民內部,他們的地位、作用和職業的變化卻是微乎其微的。但另一方面,不再屬於傳統士農工商職業階層的人口大量增加,而且這些人也不再受反映這些階層特點的舊的組織體系和結合方式的限制。這種人包括產業工人和一切毫無恆產的人(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有無恆產是很重要的);它還包括破產的農民和工匠、形形色色的遊民和流氓無產者,以及散兵游勇和落魄文人。
傳統的社會體系便是這樣從上下兩個方面一起瓦解的。不僅上層階級經歷了瓦解和變化,而且戲劇性地出現了一個邊緣的平民階級:他們不受法律的管轄,環境還驅使他們不受社會的控制,不受社會秩序的制約,也不受社會的尊重。
消失
“半無產階級”是如何從中國共產黨領導階級中消失的
建國初,中共中央曾在檔案中說,“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是領導階級”。河北省委黨校陰一剛等兩位同志經過認真研究後認為,“半無產階級”的提法不妥,他們給中央寫信反映自己的意見,並要求毛澤東過問這個問題。毛澤東看了這二人的信後,認為他們的意見是對的,即讓安子文、胡喬木二人進一步研究。安、胡二人研究後,也認為陰一剛等人的意見是對的,毛同劉少奇等人商量後,改掉了“半無產階級”的不正確提法。
這個真實的故事很有意義。陰一剛等人見到中央檔案中一個新的提法,不是盲目地說是創新,更沒有用“非常精闢、非常深刻、非常及時”等阿諛之詞來頌揚,而是認真加以研究,當他們斷定這個提法不正確後,便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實事求是、敢言直諫的精神。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對理論工作者的意見,採取了重視和謙虛謹慎的態度,從而使一個理論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這件事雖不大,卻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很有啟示作用。
包括人物
【4】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決定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容納共產黨人參加該黨,並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民工人三大政策。當時毛澤東和李大釗同志、林伯渠、瞿秋白等同志參加了這個會議,對於幫助國民黨走向革命道路,起來重大作用。他們並被選為當時國民黨中央的執行委員或侯補執行員。
【5】毛澤東同志在這裡是指中農。
【7】指1929年全國人民抗議5月30日,上海英國巡捕房屠殺中國人民事件的反帝國主義遠動,1925年5月間,青島上海各地日本紗廠先後發生大罷工的鬥爭,規模很大,遭受日本帝國主義及其他走狗北伐軍的鎮壓。5月15日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工人顧正紅,傷工人十餘人,28日青島工人被反動政府屠殺八人。30日上海學生2000餘人在租界內宣傳聲援工人,號召收回租界,隨後集合民眾萬餘人,在英租界捕房門口,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等口號。英帝國主義巡捕房旋即開槍屠殺,死傷許多學生,是為著名的“五卅慘案”。這個大屠殺事件發生後即引起全國人民的公憤,到處發生遊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形成大規模的反帝國主義遠動。
【8】毛澤東同志是指半自耕半租佃的貧苦農民。
棄用思考
摘要
建國初期,在中共中央檔案中曾提出“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是領導階級”。當時的中共河北省委黨校陰一剛等兩位同志經過認真研讀後認為“半無產階級”的提法不是很妥當,有自己的看法,於是給中央寫信提出自己的意見,信中還要求毛澤東同志過問這個問題。毛澤東在看了這兩人的來信後,認為他們的意見不無道理,即責成中宣部的安子文和胡喬木二人進一步研究。安、胡二人研究後,也認為來信中的意見是正確的,使用“半無產階級”的確有些不倫不類。毛澤東同劉少奇等人商量後,果斷地改掉了“半無產階級”的不正確提法。
內容介紹
一個理論問題上的意見分歧,毛澤東沒有以維護中央權威的名義強行要求下面統一到中央的思路上來,而是採取審慎的態度對來自下面普通理論工作者的意見進行論證研究,當研究的結論表明中央的措詞不當時,愉快地接受意見,棄用不正確的提法,體現了真正的虛懷若谷。
可貴的還在於陰一剛等人的率真與實事求是,在他們見到中央檔案中的一個新的提法時,不是盲目地附和這樣的“創新”,更沒有用“非常精闢、非常深刻、非常及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巨大的現實意義”等諛言佞語予以奉承頌揚,而是認真加以研究,仔細甄別新提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當他們斷定這個提法不正確後,便坦坦蕩蕩地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見,這實在是一種可貴的不唯上、只唯實的直言敢諫的優秀品質。
其實黨內生活一直有著寬泛的民主空間與民主傳統。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指出:“不論什麼人,只要不是敵對分子,不是惡意攻擊,允許大家講話,講錯了也不要緊。各級領導人員,有責任聽別人的話。實行兩條原則:(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的黨員權利也一直包括了黨員“在黨的會議上和黨報黨刊上,參加關於黨的政策問題的討論”。既然是討論,當然允許各抒己見,而不是對某項政策理論的一昧叫好,對於理論工作,尤其不能實行輿論一律,黨同伐異。如果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所具有的全部意義只是為了證明既定政策的完美無缺和某些新理論、新提法、新概念、新思維的無比正確,這與言不由衷的政治表態和效忠宣誓有什麼實質意義的區別?那才是陷入理論桎梏與思想牢籠呢!
十七大召開以後,公眾對於權威人士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解讀為不包括毛澤東思想充滿疑惑。作為時政關注者我也仔細閱讀了權威人士在做客《人民網》和高校與網民和學生的對話,因為我這個有三十多年黨齡的黨員也很迷惑,我也需要在討論中尋求思想認識的升華,讓自己的理論思維跟著時代與時俱進。但老實說,權威人士的解讀並沒能為我釋疑解惑。面對網友的疑問,權威人士並未能詳盡地闡明為什麼毛澤東思想不包括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中?不少網友留言感到失望。我想,關注這個訪談節目的人會有很多,很多人也和我一樣沒有留言,但不等於沒有疑惑,對這個論證還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需要自己的思考!一個如此重大的理論問題,在廣大黨員的思想認識上造成了相當大的波動甚至混亂,權威人士只用一句“不是我說的,是十七大報告上說的”敷衍了事,人們能從這個訪談中獲得什麼啟示呢?而這個理論問題不解決,黨的凝聚力將進一步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