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道同志合的人)

同志(道同志合的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建國初期同志一詞來源於蘇聯,意思是擁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國內,同志也被廣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用的稱呼,類似“師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志
  • 外文名: товарищ 
  • 含義:朋友之間的稱呼
  • 同義詞:先生、長者、君
  • 來源:《國語·晉語四》
在我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世說新語.品藻.9.20條》劉孝標註:《晉諸公贊》曰:“夷甫性矜峻,少為同志推”。
到了現代,“同志”成為政黨內部成員之間的稱呼。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內部就已互稱“同志”。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那些一心推翻清王朝的同盟會會員們也互稱“同志”,聽上去不但得體而且悲壯。孫中山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同志在前蘇聯也被廣泛使用。蘇維埃政府統治時期,底層民眾與官員都是用“同志”互相稱呼,俄文寫法為товарищ 。但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同志”在俄羅斯文化中的意思傾向於“同性戀”一義(應屬後人意會,未經社會學考證)。
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檔案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賦予其新的涵義。意思是擁有共同志向的人,這個共同志向就是“實現共產主義”。
1923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以及與外國共產黨及工人組織之間,互稱“同志”也多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同志也被廣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用的稱呼,類似“師傅”。比如“同志您好,請問前門怎么走?”。雖然很少有年輕人使用,但是在黨組織、團組織、老年人士中一直套用廣泛。
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還專門指示,要大家互稱“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2016年10月,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再次明確黨內一律稱同志,體現了進一步加強黨風建設的基本要求,折射出黨內生活的民主氣氛,也是嚴格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體現。重申黨的優良傳統與政治規矩,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指出:黨內一律互稱同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