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位置和面積,疆界和鄰國,海洋,行政區劃,地勢和地形,地勢特徵,地形特徵,山脈分布,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沙漠,濕地,半島、島嶼,水系情況,河流,湖泊,自然災害,氣候情況,特徵,氣溫和溫度帶,降水和乾濕地區,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旅遊資源,自然風光,人文旅遊景觀,區域地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環境治理,
疆域
位置和面積
中國的經緯度位置: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當。中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E),最西端在
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最南端在
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英語:Lidi Ansha或Lydi Shoal)為中國南海
南沙群島區域的一座暗沙,是實際上的中國領土的最南端(非位於其東北約15海里的曾母暗沙)。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立地暗沙屬於
海南省三沙市管轄。最北端在
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中國東西跨越經度60多度,最東端的
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
帕米爾高原高原相差5個時區。
中國領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中國南北相距5500千米,東西相距5200千米。
疆界和鄰國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海洋
領海由
渤海(內海)和
黃海、
東海、
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
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黃海北起
鴨綠江口,南以
長江口北岸向
濟州島方向一線同東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連。平均水深44米,最深處140米,面積38萬平方千米,海床為半封閉型淺海大陸架。
東海北起長江北岸至濟州島方向一線,南以廣東省南澳到台灣省本島南端一線,東至沖繩海槽(以沖繩海槽與日本領海分界),正東至台灣島東岸外12海里一線,面積77萬平方千米。
南海的海底是一個巨大的海盆,海盆的山嶺露出海面就是中國的
東沙、西沙、
中沙、
南沙群島,這些海底山嶺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南海總面積350萬平方千米。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
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
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中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
舟山漁場是中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海底石油資源:中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中國近海大陸架比較廣闊,渤海和黃海的海底全部、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屬淺海大陸架。開發海洋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主要是在大陸架上進行的。
行政區劃
中國現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縣級市、
自治縣)和鄉(鎮)三級,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和習慣上,各省級行政區都有簡稱。省級人民政府駐地稱省會(首府),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鄉鎮是中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自治區、
自治州、自治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根據需要,還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此外,為了便於行政管理和經濟建設,為了加強民族團結,國家可根據需要對行政區劃作必要的調整和變更。
香港和澳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已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成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
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北部邊疆一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黃河中下游六省、直轄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
長江中下游七省、直轄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市
南部沿海七省、特別行政區: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福建省、台灣省
西北五省、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五省、直轄市: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省、直轄市、自治區 | 別稱或簡稱 | 省會(或首府)名 | 省、直轄市、自治區名 | 別稱或簡稱 | 省會(或首府)名 |
---|
| 皖 | 合肥 | | 吉 | 長春 |
| 京 | 北京 | | 蘇 | 南京 |
| 渝 | 重慶 | | 贛 | 南昌 |
| 閩 | 福州 | | 遼 | 瀋陽 |
| 甘或隴 | 蘭州 | 內蒙古自治區 | 內蒙古 | 呼和浩特 |
| 粵 | 廣州 | | 寧 | 銀川 |
| 桂 | 南寧 | | 青 | |
| 貴或黔 | 貴陽 | | 魯 | 濟南 |
| 瓊 | | | 晉 | 太原 |
| 冀 | 石家莊 | | 陝或秦 | 西安 |
| 豫 | 鄭州 | | 滬 | 上海 |
| 黑 | 哈爾濱 | | 川或蜀 | 成都 |
| 鄂 | 武漢 | | 台 | 台北 |
| 湘 | 長沙 | | 津 | 天津 |
| 藏 | 拉薩 | | 新 | 烏魯木齊 |
| 雲或滇 | 昆明 | | 浙 | 杭州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港 | 香港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澳 | 澳門 |
【表格來源】
地勢和地形
地勢特徵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
阿爾泰山、天山、
崑崙山、
喀喇崑崙山、
喜馬拉雅山、
陰山、
秦嶺、
南嶺、
大興安嶺、
長白山、
太行山、
武夷山、
台灣山脈和
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階梯由內
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
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
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地形特徵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占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山脈分布
山脈名稱 | 海拔高度 (米) | 最高峰 | 高程 | 山脈名稱 | 海拔高度 (米) | 最高峰 | 高程 |
---|
| 3000 | | 4374 | 賀蘭山 | 2000以上 | 賀蘭山 | 3556 |
| 5000 | | 7435 | 陰山山脈 | 1500以上 | 呼和巴什格 | 2364 |
| 4000 | 蘇拉木塔格 | 6295 | 大興安嶺 | 1100以上 | 黃崗梁 | 2029 |
| 4000以上 | | 5547 | 小興安嶺 | 500以上 | 平頂山 | 1429 |
疏勒南山 | 4000以上 | | 5827 | 長白山脈 | 1000 | 白雲峰 | 2691 |
| 5000以上 | | 7719 | 張廣才嶺 | 800以上 | 大禿頂子 | 1669 |
| 5000以上 | | 6860 | 龍崗山 | 700以上 | 崗山 | 1347 |
| 6000 | | 6305 | 燕山 | 1000 | 霧靈山 | 2116 |
| 5000以上 | | 5369 | 太行山脈 | 1000以上 | 小五台山 | 2882 |
| 5000以上 | | 6282 | 西山 | 1000 | 東靈山 | 2303 |
| 6000 | | 6621 | 五台山 | 2500 | 北台頂 | 3058 |
| 6000 | 冷布崗日 | 7095 | 呂梁山脈 | 1500以上 | 南陽山(關帝山) | 2831 |
| 6000 | | 7111 | 泰山 | 1000 | 玉皇頂 | 1524 |
| 6000以上 | | 8611 | 雲台山 | 300 | 五台山(玉女峰) | 625 |
| 6000以上 | | 8844.43 | 天馬山 | 50以上 | 天馬山 | 98 |
| 4000以上 | | 7556 | 天目山 | 1000 | 清涼峰 | 1787 |
| 4000以上 | | 6740 | 洞宮山 | 1100以上 | 黃茅尖 | 1921 |
| 4000以上 | | 6168 | 武夷山脈 | 1000以上 | 黃崗山 | 2158 |
| 5000 | | 7556 | 黃山 | 1000 | 蓮花峰 | 1873 |
| 1600 | | 3306 | 大別山 | 1000 | 白馬尖 | 1777 |
| 1600 | | 3166 | 雪峰山 | 1000 | 蘇寶頂 | 1934 |
| 2000 | | 2900 | 南嶺 | 1000以上 | 貓兒山 | 2142 |
| 1000以上 | | 2570 | 瑤山 | 1000 | 石坑崆(猛坑石) | 1902 |
| 2000以上 | 摩天嶺 | 4072 | 五指山 | 1000 | 五指山 | 1867 |
| 2000 | | 3105 | 蓮花山 | 800以上 | 銅鼓嶂 | 1560 |
| 2000 | | 3767 | 中央山 | 3000以上 | 秀姑巒山 | 3833 |
| 1500以上 | | 2646 | 玉山 | 3000以上 | 玉山 | 3997 |
| 1000 | | 2120 | 阿里山 | 1500以上 | 大塔山 | 2663 |
| 2000 | | 2942 | 台東山 | 500以上 | 新港山 | 1682 |
高原、盆地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名稱 | 位置 | 特徵 |
---|
| 位於中國西南部, | ①地勢高,多雪山冰川 ②面積大 ③高原上多大山 |
| 位於中國北部, | ①山脈少 ②高原 ③多草原、戈壁、沙漠 |
| 位於中國中部, | ①地表覆蓋深厚的黃土 ②地表破碎 ③植被少,水土流失 |
| 位於中國西南部, | ①地勢崎嶇不平 ②多峽谷,多盆地 ③石灰岩分布廣 |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名稱 | 位置 | 特徵 |
---|
| 位於新疆南部 | ①面積大 ②沙漠廣 ③地勢西高東低,邊緣有綠洲 |
| 位於新疆北部 | ①為中國第二大盆地 ②多風蝕地形 ③地勢東高西低 |
|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 | ①地勢高 ②東南多鹽湖沼澤 |
| 位於四川東部 | ①北高南低,內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②河流眾多 |
平原、丘陵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 位置 | 特徵 | 主要組成部分 |
---|
| 位於中國東北部 | ①中國最大的平原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 |
| 位於中國東部偏北 | ①中國第二大平原 ②地表平坦 | |
| 位於中國中、東部 | ①地勢低平 ②河網縱橫,湖盪密布 | |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
遼東丘陵、
山東丘陵、
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闢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沙漠
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1999年,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7.4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27.9%,主要分布於18個省(區)的471個縣(旗),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1996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沙化土地面積為174.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2 %,自1995年以來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荒漠化防治,為防治荒漠化,改善了生態環境,先後啟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六大生態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濕地
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中國濕地分為5類28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濕地類包括淺海水域、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間沙石海灘、潮間淤泥海灘、潮間鹽水沼澤、紅樹林沼澤、海岸性鹹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濕地共12型;河流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濕地共3型;湖泊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節性淡水湖、永久性鹹水湖、季節性鹹水湖共4型;沼澤濕地類包括蘚類沼澤、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灌叢沼澤、森林沼澤、內陸鹽沼、地熱濕地、淡水泉或綠洲濕地共8型;人工濕地類有多種型,但從面積和濕地功能的重要性考慮,中國濕地調查只調查了庫塘濕地1型。
現有100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總面積為3848萬公頃(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數據)。其中,自然濕地面積3620萬公頃,占中國濕地面積的94.07%,庫塘濕地的面積229萬公頃,占中國濕地面積的5.95%。自然濕地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為594萬公頃,占中國濕地面積的15.44%;河流濕地的面積為821萬公頃,占中國濕地面積的21.33%;湖泊濕地的面積為835萬公頃,占中國濕地面積的21.70%;沼澤濕地的面積為1370萬公頃,占中國濕地面積的35.60%。
半島、島嶼
中國海岸線蜿蜒曲折,有眾多的半島,其中主要的半島有3個,即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山東省的山東半島以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
遼東半島位於遼寧省南部,由千山山脈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構成。半島南端老鐵山隔渤海海峽,和山東半島遙相接應,形成渤海和黃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鴨綠江口和大清河口聯線為界,習慣上包括瀋丹鐵路以西到渾河、大遼河地區。面積約3.7萬餘平方千米。
山東半島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地處膠萊河以東,又稱膠東半島。面積2.7萬平方千米。
雷州半島因多雷暴而得名。地處廣東省西南部。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南北長約140千米,東西寬約60~70千米,面積7800餘平方千米。
中國共有大小島嶼5000多座,島嶼岸線總長1.4萬多千米。按其成因可分3類:基岩島、沖積島、珊瑚礁島。東海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約占30%,黃、渤海約占10%。
1.
基岩島,由基岩構成的島嶼占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
台灣島和
海南島是中國兩個最大的基岩島。
其他基岩島嶼分布在下列幾個地區:
①遼東半島沿海。
長山列島位於遼東半島東南沿海,共50多座島嶼,可分為3個島群:北為石城列島,包括石城島和大、小王家島等;西南為長山列島,包括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等;南為外長山列島,包括海洋島、獐子島等。其中以大長山島最大,海洋島最高,海拔388米。此外,在遼東灣內也散布一些小島。
②山東半島沿海。
廟島群島居渤海海峽,共有30多座島嶼,可分3個島群:北島群有南、北隍城島和大、小欽島;中島群有砣磯島、高山島等;南島群有南、北長山島和大、小黑山島、廟島等。其中以南長山島為最大,面積20.4平方千米。此外,山東半島沿海還有
劉公島、
田橫島及
靈山島等,並發育了一些陸連島,如芝罘島等。
③浙閩沿海。
舟山群島為中國最大的群島,由大、小共1339座島嶼組成,其中以舟山島最大,面積472平方千米,為中國第4大島。其次有
六橫島、
朱家尖島、
普陀島、
岱山島及泗礁島等。群島為浙閩隆起帶向海延伸部分,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構成。浙江沿海除
舟山群島外,尚有韭山、魚山及南麂、北麂列島等。福建沿海主要有台山、四礵、馬祖及白犬等列島。
④華南沿海。
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島嶼,主要有
香港島、
高欄島和上、下川島等及擔桿、萬山等列島。這些島嶼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此外,華南沿海還有東海、硇洲、潿洲、斜陽等島散布。
⑤台灣附近海域。
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南部,共64座島嶼,八罩水道分其為南、北兩島群。北島群有澎湖、漁翁和白沙島,組成澎湖港;南島群有八罩島、花嶼和大嶼等。澎湖列島主要由玄武岩組成的火山島,周圍發育裾礁。釣魚島列島位於台灣東北約100海里處,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組成。此外,還有綠島、蘭嶼等。
2.
沖積島,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門附近堆積形成沙島,稱沖積島。
崇明島位於長江口,面積1060.5平方千米,為中國第3大島,也是中國最大的沖積島。在公元7世紀前,長江口就出現東沙和西沙,其後沙洲游移不定,崇明島即是在16世紀長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加固堤防,穩定坍勢;同時圍海造田,使崇明島面積擴大了80%。
珠江河口沙島或由河口心灘發育而成,或受基岩島嶼阻攔,在其隱蔽處積沙而成。起初珠江口的汊道寬闊,沙洲散布,後經圍墾和促淤,汊道束狹,逐步形成汊道縱橫的珠江三角洲。現今沙島仍在不斷伸展,尤以萬頃沙、燈籠沙淤漲最快。
台灣西岸沙島,台灣西岸濁水溪和曾文溪三角洲外的幾列沙島是典型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的沙島。沙島斷續分布,其內側與陸地之間為瀉湖。
此外,在灤河、黃河和韓江三角洲等地亦有沙島分布。
3.
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海。中新世以後,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一系列出露海面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長,形成裾礁。第四紀海盆下沉與海面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環礁。由島、沙、礁、灘組成的
南海諸島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及黃岩島。
水系情況
河流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占中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占中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中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水系 | 河流名稱 | 長度(公里) | 流域面積(平方公里) | 流量(立方米/秒) |
---|
|
太平洋水系 | | 3420 | 1620170 | 8600 |
| 1927 | 545000 | 2530 |
| 1089 | 283000 | 824 |
| 890 | 187000 | 2000 |
| 254 | 10004 | 60 |
| 520 | 33168 | 268 |
| 795 | 63788 | 1005 |
| 1430 | 164104 | 302 |
| 877 | 44945 | 149 |
| 1090 | 264617 | 717 |
| 5500 | 752443 | 1820 |
| 669 | 31400 | 172 |
| 274 | 13679 | 5.7 |
| 695 | 39400 | 53 |
| 818 | 107340 | 292 |
| 322 | 11555 | 122 |
| 1000 | 185700 | 1110 |
| 6300 | 1807199 | 31060 |
| 1500 | 129930 | 1800 |
| 1070 | 90700 | 2033 |
| 735 | 135788 | 2752 |
| 1119 | 159710 | 2165 |
| 1018 | 86815 | 1650 |
| 372 | 18872 | 553 |
| 1060 | 88815 | 2158 |
| 590 | 28899 | 797 |
| 817 | 96738 | 2288 |
| 1532 | 150710 | 1792 |
| 744 | 82068 | 2054 |
| 494 | 54349 | 1484 |
| 338 | 17543 | 615 |
| 577 | 60992 | 1980 |
| 258 | 14741 | 446 |
韓江 | 325 | 34314 | 942 |
| 186 | 3155 | 176 |
| 159 | 3257 | 228 |
| 2210 | 452616 | 11070 |
| 730 | 54205 | 1521 |
| 1162 | 90720 | 1700 |
| 437 | 19025 | 569 |
| 468 | 38362 | 1260 |
| 523 | 25325 | 700 |
| 211 | 9433 | 270 |
| 340 | 6841 | 180 |
| 640 | 39840 | 634 |
| 2153 | 161430 | 2354 |
印度洋水系 | | 2013 | 124830 | 2000 |
| 2057 | 240480 | 4425 |
北冰洋水系 | | 546 | 50860 | 342 |
|
| 715 | 22032 | 35.6 |
| 441 | 65000 | 410 |
| 406 | 4056 | 40.5 |
| 419 | 35871 | 195 |
| 2137 | | |
| 507 | 11500 | 61.9 |
| 1037 | 48100 | 203 |
| 1090 | 28232 | 142 |
| 527 | 18119 | 16.4 |
| 419 | 15477 | 23.5 |
| 540 | 20197 | 26.4 |
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
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
納木錯湖等。
湖名 | 所在省區 | 面積(平方公里) | 湖面高程(米) |
---|
| 青海 | 4583 | 3196 |
| 江西 | 3583 | 21 |
| 湖南 | 2740 | 33.5 |
| 江蘇 | 2425 | 3.1 |
呼倫池 | 內蒙古 | 2315 | 545.5 |
| 江蘇 | 1960 | 12.3 |
| 西藏 | 1940 | 4718 |
| 西藏 | 1640 | 4530 |
| 山東 | 1266 | 35.5~37.0 |
| 新疆 | 1019 | 1048 |
| 安徽 | 820 | 10 |
自然災害
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
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氣候情況
特徵
1.氣候覆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和
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
中溫帶、
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乾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乾濕區;同一個乾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乾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複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複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
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條件的優勢 複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
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在中國普遍種植。
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範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颱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颱風的侵襲。颱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彆強烈時稱為颱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彆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氣溫和溫度帶
1.冬季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的氣溫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衝,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區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中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中國中國普遍高溫。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溫度帶 | ≥10℃積溫 | 生長期(天) | 分布範圍 | 耕作制度 | 主要農作物 |
---|
熱帶 | >8000℃ | 365 |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 水稻一年三熟 |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
亞熱帶 | 4500℃—8000℃ | 218—365 |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 一年二至三熟 |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
暖溫帶 | 3400℃—4500℃ | 171—218 |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
中溫帶 | 1600℃—3400℃ | 100—171 | 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 一年一熟 |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
寒溫帶 | <1600℃ | <100 |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 一年一熟 | 春麥、馬鈴薯等 |
青藏高原區 | <2000℃ (大部分地區) | 0—100 | 青藏高原 |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 青稞等 |
降水和乾濕地區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託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國中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乾濕地區
乾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誌之一,一個地方的乾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乾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係密切。中國各地乾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乾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區域 | 年降水量(mm) | 乾濕狀況 | 分布地區 | 植被 | 土地利用 |
---|
濕潤區 | >800 | 降水量>蒸發量 |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 森林 |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
半濕潤區 | >400 | 降水量>蒸發量 |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 | 森林——草原 | 旱地為主的農業 |
半乾旱區 | <400 | 降水量<蒸發量 |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 草原 |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
乾旱區 | <200 | 降水量<蒸發量 |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 荒漠 |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少;類型複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複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點。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複雜,土地類型複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僅10%多些。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複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複雜。在廣闊的
東北平原上,
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中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畫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中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40%,而水資源只占中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中國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係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複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乾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占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占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藥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占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採,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中國範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海洋資源
中國是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共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和6500多個島嶼,管轄海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人均海洋國土面積0.0027平方公里,相當於世界人均海洋國土面積的1/10,海陸面積比值為0.31:1,在世界沿海國家中列第108位。
中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共有海洋生物20278種,占世界海洋生物總數的25%以上。其中具有捕撈價值的海洋動物魚類有2500餘種,包括頭足類84種,對蝦類90種,蟹類685種,漁場70餘個。可入藥的海洋生物700種。
截止2011年在中國海域共發現具有商業開採價值的海上油氣田38個,獲得石油儲量約9億噸,天然氣儲量2500多億立方米。海濱砂礦13種,累計探明儲量15.27億噸。中國沿岸潮汐能可開發資源,約為2179.31萬千瓦,年發電量約為624.36億千瓦時;溫差能總裝機容量13.28億萬千瓦;波浪能資源理論平均功率為6285.22萬千瓦;潮流能1394.85萬千瓦;鹽差能1.25億千瓦。
中國海鹽產量約占世界海鹽產量的30%,居世界首位。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在太平洋國際海底成功地圈定了 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礦區。
因為諸多的人為和自然的因素,中國海洋環境日趨惡化,海洋災害與日俱增。每年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高達87億噸。沿岸地區還發生了大面積赤潮,持續時間長,危害嚴重。每年因海洋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風暴潮、海浪、赤潮、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蝕等較為嚴重。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已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護寶貴的海洋資源。
旅遊資源
自然風光
人文旅遊景觀
革命紀念地: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延安、
遵義、
井岡山等。
民族風情和地方風俗: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風采各異、各有特色的風情習俗和民間節日。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等。
中國著名的現代工程建築,豐富多彩的地方土特產、工業品,神奇的中醫和養生之道,名揚世界的中國菜等,對中外遊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區域地理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中國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自然區。其中東部季風區由於南北緯度差別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又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此中國可分為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
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占中國的20%,人口約占中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
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占中國的2/3以上。本區的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占中國的25%,人口約占中國的55%,漢族占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
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占中國面積的30%,人口約占中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
喜馬拉雅山以北,
崑崙山和
阿爾金山、
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占中國的25%,人口不足中國的1%。這裡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環境治理
中國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國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在中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而環境質量基本避免了相應惡化的局面。實踐表明,中國實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是有成效的。
中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正處在迅速推進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加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相當嚴重。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這個問題可能更加突出。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和控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將繼續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力爭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