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況
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正南方,是廣州出海航道必經之地,分屬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管轄。原指萬山列島,範圍幾經變化,一度為伶仃洋外100餘島之總稱。後指珠江口東部的青洲水道、大西水道以東、香港大嶼山(大濠島)、索罟群島、蒲台群島以南島礁,包括擔桿列島、佳蓬列島、三門列島、隘洲列島、蜘蛛列島、萬山列島和外伶仃島、桂山島等大小島嶼共76個,地理範圍包括:東起九龍半島南端與擔桿島的擔桿頭連線以西,西至崖門口西岸與大襟島西岸連線以東;北自虎門,南到大襟島南的三杯酒島範圍內的所有島嶼。散布面積2 600平方公里,島嶼總面積80.582平方公里。
地質特徵
萬山群島原來曾經屬於廣東大陸的一部分,是粵東
蓮花山脈經香港的西向延伸。在地質歷史中,更新世晚期時萬山群島還是陸地上的一座座山峰,到了全新世中期,由於海面上升,淹沒了山間谷地和低洼地區,才與大陸分開,形成了重重疊的座座島嶼。萬山群島在地質構造上,組成萬山群島的地層主要是晚侏羅紀的燕山期花崗岩,只有少量的沉積岩、變質岩和火山岩。構造以斷裂為主,發育有兩組斷裂,一組為北東向,另一組為北西向,但規模都不大。沒有規模較大的褶皺構造出現。 .
萬山群島地勢高差較大,主要島嶼地形以丘陵為主,海拔200—300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1攝氏度,年降水量1 849毫米。8—9月多颱風。多年平均風速6.5米每 秒。島上植被以灌木、金竹、茅草為主。較大島嶼均有淡水源。
島上峰嶺逶迤,海岸陡峭,峽灣比比皆是。群島最高峰大濠島的大嶼山海拔高935米。200米以上的山峰較為普遍,形成萬山群島起伏的低山丘陵。東部島嶼以侵蝕為主,基岩裸露,坡度較大,植被稀少。西部島嶼屬堆積地貌,植被茂密,地形較緩。各島古海蝕階地和海蝕蘑菇等景觀隨處可見。萬山群島一般指東起九龍半島南端與擔桿島的擔桿頭連線以西,西至崖門口西岸與大襟島西岸連線以東;北自虎門,南到大襟島南的三杯酒島範圍內的所有島嶼,共有大小島嶼300多個。主要島嶼有大濠島、香港島、三灶島、橫琴島、南水島、淇澳島等10個大島及佳蓬列島、擔桿列島、三門列島、高欄列島等島群,以大濠島最大,面積141.6平方公里。整個群島分布密集。
地理意義
萬山群島層巒疊嶂,如座座營盤雄踞虎門前沿,像艘艘巨艦駐泊於珠江口海面,成為華南的天然屏障和廣州的重要門戶。群島間航道縱橫交錯,是廣州,深圳,珠海,香港進港船舶的必經之地;而萬山群島恰扼出海航道的要衝,地勢險要,又是祖國南部海疆的重要關口,國防、經注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被稱為萬山要塞。
群島組成
擔桿列島
擔桿列島是萬山群島最東面的列島,由擔桿島、細崗洲、二洲島、直灣島、細擔島等組成。東北—西南排列,長達11海里,島嶼總面積26.68平方公里。島嶼地勢高聳,島岸險陡,島周水深,礁少,海底平坦,海流不急。主要港灣擔桿頭灣、擔桿中灣、一門灣、北槽灣、油柑灣均有碼頭。列島周圍有4水道,其中北側的擔桿水道是廣州、香港至汕頭航線的必經之地。列島附近水深6—14米,產公魚、青鱗、海河、海膽、紫菜等。列島中僅擔桿島有居民。較大島上均有水源。擔桿島、二洲島是廣東省獼猴保護區。
1、擔桿島
曾用名擔竿島,位於珠江口外擔桿列島東北端,為擔桿列島之主島。島長11.5公里,寬約0.42—1.5公里,面積13.48平方公里,岸線長30.25公里。該島東北至西南走向,地勢中部高,西端低。由花崗岩構成。全島由七座連綿不斷的山峰組成,既窄且長,形似扁擔而得名。主峰樟木灣頂海拔322米。各山頂部較平緩,多露岩,下部較陡。島上共有大小石洞9個。地表為黃沙粘土,土層較厚,長有矮茅草、灌木和少量松、相思樹等。島上水源充足。島岸曲折陡峻,多為岩石、磊石岸,尤以南岸險要。主要港灣擔桿頭灣、擔桿中灣、一門灣建有碼頭4座,有供水、供油等設施。島西部擔中有野生獼猴約500隻左右,1978年被列為廣東省瀕危動物保護區。
島上有擔頭、擔中、擔尾3個居民點,1986年有居民200多戶,700餘人,耕地20畝,機動漁船10條,有國小、幼稚園、火力發電站,還有水產站、糧站、供銷社、郵電所、衛生所等。島上有簡易公路通各居民點和碼頭,全長11.5公里。有定期班船來往於青洲、唐家。島周圍水深6—22米,盛產公魚仔、池魚、紫菜等。
2、二洲島
曾用名二門山,位居擔桿列島中部。島呈東西走向,長4.5公里,寬0.3—2.35公里,岸線長15.63公里,面積8.08平方公里。由花崗岩構成,中間高,東南和西部漸低。表層多露岩 ,砂粘土厚0.2—1米,植被稀疏,長有草木、灌木和少量松樹、相思樹。主峰鳳凰山居島中央,海拔473.7 米,為萬山群島第一高峰。島上淡水充足。有野生獼猴,為廣東省瀕危動物保護區。石質岸,南為陡岸,北部沿岸多磊石灘。主要港灣有:油柑灣、北槽灣,建有鋼筋水泥碼頭,可泊100噸級船。附近海域水深5—28米,盛產公魚仔、池魚、紫菜等。
建國前島上曾有100人居住,後全部遷走。1986年辦石場,現有百餘人在此暫住做工。
外伶仃島
外伶仃島位於萬山群島中部東北端,珠江口東側,當廣州至香港、粵東沿海港口航線要衝。島長2.9公里,寬1.07—2.3公里,環島岸線長12.22公里,面積4.3123平方公里。由花崗岩構成,地勢東西高,北和中間稍低。島中央主峰伶仃峰高311.8米。天晴時可觀察到香港、擔桿島、北尖島、桂山島等及各島連線以內整個海面。表層為褐色粘土,多露岩,東部長有野鳳梨和灌木叢,其餘地區草木稀少。山谷間多石縫和岩洞。島岸陡峭,多懸崖峭壁。共有大小港灣10個,以伶仃灣和塔灣為主要。建有碼頭3座,可泊100噸以下船隻,以避6—7級東北風。島上水源充足。島附近水深11—20米,產公魚、池魚、海河等。
該島250年前就有居民。1986年島上有居民84戶,265餘人,居民以漁業為主,近年來發展網箱養魚。另有流動漁民60多人。1986年從廟灣島遷入一部分居民,以捕魚養殖業為主。島上有耕地10餘畝,鴨、豬場各1個。有機動船隻100多艘。
該島自1983年起是擔桿鎮政府所在地。島上有國小、水產收購站、商店、糧所、火力發電站等。建有水塔、颱風信號桿。有公路2條,全長10.1公里,每周有定期運輸船來往於香洲、擔桿等地。
三門列島
三門列島位於萬山群島中部,隘洲列島和外伶仃島之間。列島由三門島、橫崗島、竹灣頭島、三門洲、黑洲、圓崗、馬崗島7島和附近諸礁組成。西北—東南排列,島嶼總面積2.593平方公里。列島中三門島最大,面積0.8062平方公里,橫崗島最高海拔141.8米。列島為花崗岩結構。表層為砂礫黃土。黑洲、三門島、竹灣頭島有泉水。有港灣4個,三門灣是萬山群島最優良港灣之一,可泊500噸級船2—3艘或漁船30艘,可避7級以下北至東南風。島周圍海域寬闊,水深10—30米,產青鱗、黃澤、池魚、海河、真鯛等。
三門島位於三門列島中央,並為其主島。島呈南北走向,北高且寬,南低且窄,形似魚鉤。島長1.55公里,寬0.21—1.55公里,面積0.8062平方公里,岸線長5.68公里。主峰三門頂海拔94.4公里,處北部中央。由花崗岩構成,表層為砂礫黃土,島南部和東側土層較厚,生長茂密的茅草和灌木叢,西南部土層很薄,雜草稀少。島上有泉水。島岸多為岩石陡岸。島東北部離岸約250米處有乾出礁,對航行船隻影響較大。1981年擔桿鎮與港商合辦石礦場,有工人100餘人。島周圍水深6—27米,產公魚、黃澤、青鱗、海河等。
隘洲列島
隘洲列島在萬山群島中部,東鄰三門列島。由隘洲、隘洲仔、頭鱸洲、頭鱸洲仔、頭鱸石等島組成。東北—西南排列,總面積2.4435平方公里,其中隘洲最大並為其主島,面積1.85平方公里 ,主峰隘洲頂高218.9米。隘洲、隘洲仔上有淡水源。兩島之間水域稱隘洲門,可通行中型船隻。西南與竹洲之間海域為南來進入桂山島西側航道轉折點。主要港灣有:鋪頭灣、東灣。列島附近水深8—23米,產馬鮫魚、黃花魚、白花魚等。
佳蓬列島
佳蓬列島曾用名蟹旁列島、雞澎列島。位於萬山群島東南端,為珠江口東南最外列島。由北尖島、廟灣島、牙鷹洲、鉗蟲尾、白排島、灣洲島等20個島嶼及附近島礁組成。東北—西南排列。主島北尖島居東北,列島總面積5.67平方公里。由燕山三期花崗岩構成。部分島 嶼表層有泥土,厚度不超過1米,植被多為低矮茅草和灌木。廟灣島上有居民,其餘島無人居住。北尖島、廟灣島、黃茅洲、平洲有淡水源。周圍海域一般水深30米以上,盛產公魚、池魚、海河、魷魚、墨魚、紫菜等,是珠海市主要漁場和水產基地之一。
1、北尖島
曾用名北尖尾,位於佳蓬列島東北部並為其主島。島長4.6公里,寬0.12—1.36公里,面積3.188平方公里,環島岸線長15.06公里。由花崗岩構成,蘊藏有雲母、水銀、鉛、玉石等礦藏。抗日戰爭前曾有上海三記公司與日本合作,100餘名工人開採過。表層為黃沙土,厚約0.5—1.2米,長有雜草、灌木叢及人工種植的小樹。島上地勢險要,西南高,東北低,有五個山頭,主峰北尖頂海拔301.2米,頂部有一巨石向北傾斜,突出於島的西南端。島岸曲折,多為磊石岸。島上水源不足。蟹旁灣、海秋灣各建碼頭1座,可泊450噸級船。島周圍海域水深10—45米,產公魚、海河、墨魚、魷魚。島上有簡易公路。
2、廟灣島
曾用名嗡崖,在佳蓬列島中部,原為二島,1970年築一長30米、寬4.5米的石堤使兩島相連。島長3公里,寬0.22—0.75公里,岸線長9.68公里,面積1.33平方公里。由花崗岩構成,島上露岩遍布,僅山坡谷地和岩縫間有厚度1米以下黃沙土,長有雜草。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漸低,東北部主峰嗡崖頂海拔226.8米。島岸曲折,多為危崖岸,主要港灣下風灣,有碼頭2座,可泊500噸級船。該島3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1985年有居民65戶,319人。因島上水源不足,於1986年8月遷往外伶仃島。島附近水深4—15米,產公魚、海河、魷魚等。
桂山島
桂山島曾用名十合堂、垃圾尾、甴曱尾,位於萬山群島西北部,珠江口東側,當國內外船舶進出珠江口航線之要衝,為萬山群島海上交通樞紐。
島呈南北走向,長3公里,寬1.05—2.4公里,岸線長9.40公里,面積3.5125平方公里。由花崗岩構成,中部高,四周低緩平坦。位於島中央的主峰何山頂海拔233.5米。有海蝕穴高達108米。表層為黃色砂礫土,長有低矮茅草,南部有低矮松樹和相思樹。全島有井13眼,各山均有泉流,終年不斷。其中一灣泉流量最大,在此建有容量24萬立方米淡水庫。島岸較曲折,多岩石陡岸和磊石岸,近岸礁石散布。沿岸共有港灣15個,主要有一灣、二灣,均為沙質岸灘,灣內有“T”型碼頭3座,配有供水供油設備,並建有導航燈樁。島東北側是大濠水道,西側距岸1公里處是外輪進出珠江口的主要航道及補水、檢疫和裝卸錨地,西北2公里處是大型船舶錨地。島附近水深3—10米,產有鰳魚、銀蝦等。
島上設有桂山鎮,1984年共有居民1 000多人,流動漁民1 100餘人,耕地90餘畝,機動漁船、運輸船10多艘。島上居民以漁業為主,並發展網箱養魚,兼輕工業及農業。有電子加工、製衣、絲花等工廠近10間,設有信用社、水產收購站、商店、衛生院、海關、邊防站、國小等。有簡易公路2條。有班船來往於香洲、唐家等。桂山島原名“垃圾尾”,1954年改為桂山島,以紀念1950年5月為解放該島而殉難的人民海軍“桂山號”的烈士,島上建有解放桂山島烈士紀念碑。
蜘蛛列島
蜘蛛列島在萬山群島西北部,外伶仃島與桂山島之間。由大蜘蛛洲、小蜘蛛洲組成。2島相距0.4公里。總面積2.5063平方公里,主島大蜘蛛處東西偏北,面積1.7688平方公里,海拔245米,小蜘蛛居西,面積0.7375平方公里,海拔109.3米。花崗岩結構,表層為黃沙粘土,長有稀疏金竹和灌木。近岸多礁,多為磊石岸。主要港灣蜘洲灣有“T”形碼頭。列島周圍有航道,北側大濠水道是往來船隻進入伶仃洋的捷徑。列島周圍水深6—23米,產各種蝦類和花仔魚。
萬山列島
萬山列島是萬山群島中範圍最大的列島,位於珠江口正南方,扼珠江口諸水道的入口,為珠江口東部重要海上屏障。列島由大萬山島、竹洲、竹洲仔、橫洲、貴洲、白瀝洲仔、白瀝島、小萬洲仔、缸瓦洲、崗塘島、小萬山島、東澳島、東澳仔、大烈島、小烈島、黃茅島、黃白島、小蒲台島18島及礁石組成。島嶼總面積3412平方公里,其中大萬山、小萬山、白瀝、東澳四島較大。列島由燕山三期和四期花崗岩構成。較大島嶼表層為黃沙、砂礫土,多為茅草、灌木叢覆蓋。沿岸多為危崖磊石岸,近岸多礁。各島之間水道縱橫交錯,互相貫通。東澳島的東澳灣和大萬山島的萬山灣是主要港灣,建有碼頭,有供油、供水設備和避風塘。萬山港是重要漁港,可泊100噸級船。除大萬山島、東澳島有人居住外,其餘皆 為無人之荒島。小蒲台、竹洲有燈樁。列島附近水域寬闊、海底平坦,水深6—31米,盛產黃花魚、帶魚、青鱗、赤魚、貝類等。
1、大萬山島
原名老萬山,位於萬山列島南端,並為其主島。島東西長3.35公里,寬2.45—3.88公里,面積8.175平方公里,環島岸線14.42公里。由花崗岩構成,表層為黃沙土,林木覆蓋率60%以上。島上丘陵起伏,山勢挺拔,有5座山峰,主峰大萬頂海拔432.5米,居北部中央。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山峰間有小塊平地,便於耕作。島上淡水充足。島岸曲折陡峻,多為岩石陡岸和石質岸。南、西兩岸多懸崖峭壁;東、北岸巨石林立,浪涌較大。環島有5個灣,西南端的萬山灣三面環山,築有避風塘,建有水泥鋼筋碼頭2座,可泊500噸以下船舶。島東南側的浮石灣岩石嶙峋,風大浪高,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等單位擬 在此處試建海浪發電站。全島有公路相通,有客貨班船往來於香洲、唐家。該島處萬山漁場,是本省六大漁場之一,產池魚、黃花魚、帶魚等。春汛期間省內和省外漁船達500—600艘。
島上設萬山鎮,1984年有居民250多戶,1 100多人,耕地120多畝。另有流動漁民千餘人。以捕魚為主,發展網箱養殖,放養石斑、鰳魚等,1986年養魚達4萬多尾。島上設有水產站、銀行、糧站、海洋觀測站、郵電所、衛生所、中國小等,並建有發電廠。
2、東澳島
位於萬山列島西北部,島呈“工”字形,長3.5公里,寬0.715—2.88公里,面積4.7 平方公里,岸線長13.95公里。花崗岩結構,表層為黃沙土,南北兩坡有茂密茅草,山谷間灌木茂盛, 間有相思樹、苦楝樹、馬尾松等。地勢北部高,南部次之,中間低,主峰東澳頂高169米,位於島北部,東側東澳灣和西側南沙灣向中部契入,形成此島的腰部。南沙灣內遍布黃色細沙,為附近諸島工程用沙之來源。島上淡水充足。附近水深多為5—10米,近岸多礁石。島附近產藍圓鯵、帶魚、黃花魚等。1984年島上居民400餘人,大小船隻26條,耕地50畝,居民以漁業為主,發展網箱養殖,有網箱600多個,品種有石斑魚、鰳魚等。島上有水產站、供銷社,學校、衛生所。有簡易公路4條,14.6公里。有建於1729年的東澳銃城古蹟,設有炮台和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