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西藏稱為第三極,是因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頂峰在中國西藏和
尼泊爾國界線上,是地球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第一、第二高峰也在這裡。而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西藏自治區就有5座。
青藏高原和地球上的南、北極有著共同的地方,這就是氣候寒冷。但是它也有自己高極的特點:那就是空氣稀薄,氣壓低。
所以人們相對於南極和北極,把
西藏高原稱為世界第三極──高極。
世界第三極有四個特點:海拔世界最高;氣溫與南北極同樣寒冷;很多地方與南北極一樣,渺無生命;溫度日差較大。
作為第三極,千年歷史中沒有人驚擾青藏高原,使她得以安然地生活在雪山深處,成為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獨特的藏民族與大自然相融合的“天人一體”人文景觀,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獨特的魅力。青藏高原現有的名勝古蹟大多被列入了各級文物保護範圍,她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地理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它的邊界,向東是
橫斷山脈,向南和向西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北是
崑崙山脈。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
不丹、
尼泊爾、印度、
巴基斯坦、
阿富汗、
塔吉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大約250萬平方公里。
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
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
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科研價值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許多主要河流的源頭在這裡。 相聯繫。然而,我們卻明顯缺乏在大喜馬拉雅地區開展對這些內在聯繫的基礎研究。為了使
我們的總結更加完善,我們重點闡述連鎖反應的兩大分類:
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的影響
以及對下游的影響和全球影響對於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的影響,首先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預計氣候變化的空前的速 度和規模。許多大喜馬拉雅地區特有的物種有可能無法適應它們所進化的環境條件發生如此 迅速的變化。對於人類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對於人類而言,是否能夠有效的適應氣候的變化 就需要具有以下一些能力。例如,對於新的信息有蒐集和理解的能力、回應性治理的能力、 以及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能夠轉變生存方式的能力。氣候的變化對於喜馬拉雅當地的居民而 言並不陌生。
對下游的影響和全球影響
不同文化的山地居民都通過修建河堤來減輕洪水的災害從而保障他 們的家園和梯田。為了躲避嚴重的自然災害,他們不得不舉家遷移。但是,對於大喜馬 拉雅地區的居民群落的適應能力及其潛在的脆弱性卻幾乎沒有開展任何研究。
氣候影響
連鎖反應定量預測
我們同樣還缺乏對氣候變化所導致的下游和全球的連鎖反應進行定量預測。對於影響下 游水源的充足性、大氣環流、海平面上升和青藏高原永凍土消失等問題的連鎖反應尤其值得 我們關注。 作為亞洲的水塔,青藏高原使地球上大約22%的人口的生命得以延續。但是,對於氣 候變化如何使下游的水量減少的問題卻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對於一個5.23億人口還在挨餓,人口增長率又居高不下的地區而言,下游水量的減少就意味著糧食產量的減少。
趨勢
雖然地區糧食產量關係到許多人的生活安康。但是,大
喜馬拉雅地區對於全球大氣環流 還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夏季,廣袤高原的溫度升幅要高於印度洋的溫度升幅,這就形成 了壓力梯度,從而形成了印度季風。然而,有證據顯示,由於大喜馬拉雅地區冰雪量的減少, 這種壓力梯度也正隨之改變。 當地冰雪量的減少對於全球海平面上升所產生的連鎖效應還不明了。研究預測已經將2100年世界範圍內海平面的最低平均升幅提高了一倍,達到80厘米。這將使位於 發源於大喜馬拉雅地區河流的入海口的亞洲大三角洲地區的人口和耕地受到嚴重的影響。 大喜馬拉雅地區同時還是重要的碳匯。包括青藏高原草原在內的凍土中大約儲藏著全球 土壤碳的2.5%。預計未來的氣溫升高,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態系統的變化可能導致永凍土瀕 臨消失。其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釋放出該地區大部分的土壤碳。還沒有任何模型能夠對冰層和積雪的融化、凍土和濕地面積的減少、高原生態系統的變化等一系列關鍵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做出解釋。 根據趨勢,大喜馬拉雅地區面臨著極大的環境不確定性。由於缺乏關於這種不確 定性的數據以及對不確定性的程度缺乏了解。
詩歌理念
第三極詩群,第三極文學運動中湧現出來的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現象的總稱。
現代詩歌中的第三極並不是一個地理概念;如果說與地理有關,那只是借用了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這樣一個地理形象,那裡是世界公認的地球的第三極,第三極用它來作為第三極文學的象徵。那是一塊生命的禁區,是地球除南北極之外最後一塊淨土,它的幅員廣大、高峻莊嚴、極其高潔、冰川緩慢移動、群峰突出雲表、而又與天空(神界)極其逼近的罕世風光,與第三極詩群對理想文學的訴求完全重合。第三極認為,第三極這個地理的存在,完全有資格、也完全應當成為時代最優秀文學的象徵!第三極代表著第三極詩群對詩歌和文學的認知和信仰,是第三極詩群對中國當代文學戰略層面的一個大的世界劃分。第三極主張神性寫作,亦即向上的寫作,有道德感的寫作和有承擔的寫作,為人類在地球可持續存在的寫作和莊嚴的寫作,是當代中國惟一站在獸性寫作反面、不憚於與獸性寫作全面對立的寫作;神性寫作是對生活永恆價值的悲壯堅守,是人類根本利益的精神護法;神性寫作強調詩人作家獨立人格的養成,強調文學成為參與時代精神重建的正面力量,以極端強硬的姿態,與第三代詩歌運動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向下走的寫作傾向分庭抗禮,對當代文學商業化、解構化、痞子化、色情化、賤民化、垃圾化、空洞化、娛樂化的傾向說不。第三極“神性寫作”區別於任何其他神性寫作的根本特徵在於,它不是某種精神秘境的獵奇,或某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應秘密寫作大法的突然發現,也不是對於寫作題材的硬性規定,而是應時代的迫切要求而來,具有強烈的當下性,是獸性寫作猖狂到一定程度之後當代中國文學的一次自我調整和自我拯救。
第三極代表著文學的永恆方位。它是一個立體的概念,是對當代文學諸多道路之爭的歷史性超越。如果當代詩界眾多道路之爭表征了詩歌在技術上的兩難處境,主要指向詩歌的多種可能性的話,第三極文學運動則從詩歌在技術層面的諸多對立和衝突中擺脫出來,力求從根本精神上重新把握和定義文學,為詩歌和文學取得俯瞰和擁抱萬有的高度。第三極代表著文學的高度和難度,它把詩歌和文學的鬥爭從地面不同道路之間的對立和爭執中解放出來,拉向了一個廣大和浩緲得多的立體的空間,從而得以與上帝並肩。第三極文學運動的出場,不是要在詩歌小圈子裡再增加一個,也不是要與這些小圈子、小幫派爭道,也不是要在地面眾多道路之中重新選擇,以圖儘可能選擇一條更好一點的道路,相反它認為地面上無論哪一條道路,都不是文學的理想道路,文學的道路在天空,擺在當代文學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條:就是向上。第三極文學的基本標準是,向上、尖銳、有益;第三極文學運動的口號是:自我建構、自我闡釋、長期存在。第三極文學運動及其神性寫作理論,全方位參與時代精神重建,有可能突破詩歌和文學的邊界,成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的先聲。 第三極詩群包括兩大板塊:一為神性寫作理論。醞釀於2002至2004年,以第三代詩人理論家劉誠2004年10月30日發表長篇詩學論文《後現代主義神話的終結——2004’中國詩界神性寫作構想》在中國詩歌界率先提出“神性寫作構想”為標誌;“第三極”作為一個文學概念,最早見於劉誠為《劉誠網路文學作品》所寫的總序——《神性寫作:在詩歌的第三極》。2006年8月26日,劉誠發起創立第三極神性寫作詩派,創辦了大型文學民刊《第三極》。劉誠認為,詩到神性為止,神性以外沒有詩歌;神性寫作就是以神性為惟一背景的寫作。神性寫作在第三極詩學理論中處在核心位置,是第三極文學運動的總的詩學。神性不是對人性的否定,而是人性中最高尚、最通神、最接近神的位置、並且放射光輝的那個部分。神性寫作不是神話寫作、宗教寫作,也不是對詩歌題材的硬性規定,而是對詩歌題材邊界的全面突破和超越,是神性在所有題材的沉思與遊走和對所有詩歌題材的詩性處理。劉誠斷言,當代詩歌中的所有問題,都是把詩歌的頭顱強行按低的結果。第三極神性寫作守望人類終極價值,在反文化、反價值、反英雄、反崇高、反宏大敘事競成時尚的後現代主義背景下,不憚於以人類精神護法的姿態強勢出場,與第三代詩歌運動以來占統治地位的獸性寫作正面衝突和全面對立,強調寫作的道德背景,強調寫作為時代負責,讓寫作以王者的氣度,統領起生活中所有的正面力量。由於這些詩學主張極其鮮明和強勢,劉誠被網友稱為“當代詩界唯一上半身詩人”。其寫作理念,主要體現於《後現代主義神話的終結——2004’中國詩界神性寫作構想》(劉誠)、《第三極文學運動宣言》(劉誠執筆)、《神性寫作:為萬物立言——第三極極運動詩學根本問題再思考》(劉誠)、《劉誠訪談錄:重返天堂之門——從神性寫作到第三極文學運動》(訪談主持:白鴉)、《神性:維繫詩歌不致迷失在精神之圍的天然常量》(原散羊)等詩學理論文獻。一為神性寫作文本。具體說來,有南鷗傾心於對生存和死亡進行深度思考、在詩界產生廣泛影響的早期詩集《火浴》及大量近期寫作的短詩和組詩作品;有十品繁弦急響、大氣磅礴的長詩系列《預言書》、《對話》、《時間和水》等;有老巢意象飛動、著力於對生活進行形上思考、不無宗教意味的長詩《空著》;有安琪以《任性》、《輪迴碑》為代表的長詩作品和“北京時期”一批天馬行空、浸透了生存痛感的短詩作品;還有白鴉一大批以《漆黑》為標誌、充滿了神秘體驗的短詩作品;有山東青年女詩人孤絕冷傲、逼近精神極境的詩集《截面與回聲》;有神性寫作首倡人劉誠出版於2004年的詩集《詞語的暴動》,組詩《傍晚穿過魔界》,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始寫作、2000年定型的系列長詩《命運·九歌》,還有傾心於後草原敘事的大型組詩《那系》(原散羊)等。
第三極詩群以大型詩歌民刊《第三極》為主陣地,主編劉誠,副主編十品、董輯,執行主編原散羊。
其他
第三極:也可引申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如:天津的
濱海新區、廣西的
北部灣也可稱作第三極。
第三極:還是北京市首家文化主題商場,坐落於北四環,與北京大學隔路相望,其中“第三極書局”是第三極文化主題廣場的自營主力店,位於第三極的五至八層,總面積近兩萬多平方米。其內超過30萬種圖書,5萬種音像的全品種書店。對北京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