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氏醫通
- 作者:張璐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張氏醫通》,清·張璐撰,十六卷,刊於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系一部以雜病為主的綜合性醫著,初名《醫歸》,為反映張氏學術思想的代表著作。體例仿王肯堂《證治準繩》,分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證治,並附驗案。卷一至...
《張氏醫通》是200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張氏醫通》是清代初期著名醫家張璐的代表性著作他“博採眾長,貫以己意”,詳細論述各種疾病的辨證論治和方藥套用。以內科為主,兼及外科、皮膚科、五官科、婦科、兒科...
《張氏醫通·比對與新用》是2014年貴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 張璐。內容簡介 《中醫古籍臨床比對與新用叢書(第1輯):張氏醫通比對與新用》原著為清代張璐著。前十二卷論病,包括內、外、婦、兒及五官等科,後四卷...
張氏醫通精要 《張氏醫通精要》是貴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艷婷,梁曉崴
《張氏醫通纂要》是清代張璐原撰,日本滕謙齋編校的一本臨證綜合類著作,初刊於日本安永五年(1776),不分卷。內容簡介 全書輯錄《張氏醫通》三百餘種病證,包括內傷、瘡瘍、婦科、兒科等。每證從病因病機、脈證、方藥及兼變證...
當歸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主治口舌生瘡,牙根毒發,大便秘結。組成 當歸、赤芍各一錢,川芎五分,大黃三錢,甘草(生)五分。用法用量 上為散,加生薑一片,水煎服。主治 口舌生瘡,牙根毒發,大便秘結。附方...
甘桔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主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瘡。組成 甘草、桔梗、山豆根、黑參、鼠粘子、荊芥等分,麥門冬倍用。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主治 麻疹咽痛,口舌生瘡。附方 名稱:甘桔湯 組成:甘草、桔梗、...
附子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六。主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組成 麻黃、附子、細辛湯、乾薑、桂心、人參、防風、川芎、羚羊角。用法用量 上為散。水煎,加竹瀝,日服一劑。主治 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附方 名...
化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消斑起痘之功效。主治痘與斑夾出。組成 黑參二錢,鼠粘子一錢,柴胡八分,荊芥、防風各六分,連翹七分,木通八分,枳殼七分,蟬蛻五分,生甘草四分,燈心二十莖,淡竹葉十五片...
三黃梔子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六。具有散郁泄熱之功效。主治熱病時疫,頭痛壯熱。組成 黃連(酒煮)、黃芩(酒炒)、大黃(酒浸)、梔子、豆豉。功用 散郁泄熱。主治 熱病時疫,頭痛壯熱。方義 方中梔子、豆豉相伍,...
參苓琥珀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四。具有益氣活血,清熱通淋之功效。主治小便淋澀,莖中痛引脅下。組成 人參、延胡索各五錢(15g),丹皮、茯苓各四錢(12g),川楝子(煨,去皮核)、琥珀各二錢(6g),澤瀉、當歸...
橘皮茱連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清肝瀉火,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痘瘡初起,乾嘔而噦。組成 橘皮六錢,吳茱萸三錢,黃連(與吳茱萸同炒)一兩,竹茹一兩。用法用量 為散,每服一錢,水煎服。功用 清肝瀉火...
決明雞肝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養肝明目之功效。主治小兒疳積害眼,及一切童稚翳障。組成 決明子(曬燥,為極細末,勿見火)、騸雞肝(生者,不落水)。用法用量 將雞肝搗爛,和決明子末,小兒每服一錢(3g)...
參芪四聖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主治痘。胃虛少食,發熱作渴而起發遲。組成 人參、黃芪、白朮各一錢,紫草茸、茯苓、芍藥各八錢,當歸七分,木通六分,防風、甘草、川芎各五分,粳米一撮。用法用量 水煎,熱服...
蒼朮柴胡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清濕熱之功效。主治瘴瘧。組成 柴胡一錢半,知母、蒼朮(泔制,炒黃)、黃芩(酒炒)、葛根、陳皮、半夏、川芎各一錢,甘草(炙)七分,生薑三片,烏梅肉一個。用法用量 水煎,...
安蛔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四。具有清熱安蛔之功效。主治吐蛔熱證,色赤成團而活者。臨床上用於治療膽道蛔蟲,腸寄生蟲性腹痛。組成 烏梅肉三錢,黃連、蜀椒、藿香、檳榔各一分,胡粉、白礬各半錢。用法用量 上為散。
自然銅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四。主治跌扑骨斷。組成 自然銅(煅通紅,醋淬七次,放濕土上月余用)、乳香、沒藥、當歸身、羌活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為散。每服二錢,醇酒調下,一日二次。骨傷,用骨碎補半兩,酒...
龍膽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清濕熱,通二腸之功效。主治肝經濕熱,目赤腫痛。臨床上用於治療肝膽實熱引起的各種目赤腫痛性疾病。組成 黃芩、犀角、木通、車前、黃連、黑參各一錢,梔子(炒黑)、大黃、芒消各一...
醋煎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產後胎衣不下,血悶衝心。經行少腹結痛,產後惡露不行。組成 三棱、莪術、烏藥、赤芍、香附、肉桂、甘草各等分。用法用量 通用醋炒,為散,每服三錢...
參歸三聖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三。具有補氣養血,和營通絡之功效。主治風中血脈,左半肢廢,口目左貳,參歸三聖散 歌訣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早暮各一服。用法用量 補氣養血,和營通絡。製法 風中...
射干消毒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主治麻疹咳嗽聲瘠,咽喉腫痛。組成 射干、黑參、連翹、荊芥、鼠粘子各等分,甘草減半。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主治 麻疹咳嗽聲瘠,咽喉腫痛。重要文獻摘要 《張氏醫通》:“射干消毒...
赤金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染須黑潤不燥,久不傷須之功效。主治須白。組成 紅銅落(打紅銅器落下者,滾水淘淨,銅勺中灼赤,米醋煅七次)三錢,川五倍(如菱角者佳,碎如豆粒,去末,無油鍋內炒,先...
濟生腎氣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六。具有溫腎化氣,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腎陽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腎虛水腫、腰膝疲重、小便不利、痰飲咳喘。組成 肉桂,附子(制),牛膝,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茯苓,澤瀉,...
蒼朮芩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化濕熱之功效。主治瘴癘濕熱。處方 蒼朮(泔制,炒黃)1錢半,黃芩(酒炒)1錢,黃連(薑汁炒)1錢,木香1錢,枳實1錢,半夏(姜制)1錢,柴胡1錢,升麻1錢,川芎1錢,...
蘆吸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三。具有溫肺化飲,化痰平喘之功效。主治冷哮寒嗽,喘促痰清。症見咳喘不能平臥,咯痰不多,形寒肢冷,氣短乏力,溲清便溏。組成 款冬花、川貝母(去心)、肉桂、甘草(炙)各三錢(9g)...
加減蔥白香豉湯出自《張氏醫通》,主治素體陰虛,外感風熱,咳嗽,咽喉腫痛者。來源 《張氏醫通》卷十三。組成 蔥白半握(連須) 香豉9克 葳蕤6克 白薇 青木香 桔梗各3克 甘草 薄荷各0.9克 用法 水煎,加童便20毫升,白蜜15...
九味蟠蔥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四。具有《醫略六書》:散寒開結之功效。主治疝因風寒濕氣,睪丸腫痛。組成 延胡索一兩(30g),肉桂五錢(15g),乾薑(炮)二錢(6g),丁香一錢(3g),茯苓六錢(18g),甘草(炙...
大補黃庭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三。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主治虛勞,食少便溏,不宜陰藥者。組成 人參、茯苓各一兩(30g),山藥二兩(60g)。用法用量 為細末,以鮮紫河車一具,用水稍加白蜜,隔水熬膏,和藥末...
加味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益氣養陰,清熱除煩之功效。主治妊娠心煩不解。組成 白茯苓一錢半,麥門冬(去心)二錢半,黃芩、人參各一錢,竹葉五片,粳米一撮。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熱服。功用 益氣養陰,...
【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五 ==《聖惠》卷十七:解毒飲子== 【處方】 [[生地黃]]汁3合,[[黃芩]]2分,[[生薑]]1分,[[白蜜]]半匙。【功效與作用】 [[熱病]],初覺[[煩躁]]頭疼,[[腰腳痛]]。【用法用量】 上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