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傷寒纘論》,清代張璐撰,2卷。為張氏註解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刊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其書取喻昌編次之序,采各家之注,參以己見,為之注釋發明。上卷列六經病證各篇,下卷分髒結、胸痞、合併病、溫熱痙濕暍等篇。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傷寒纘論》
  • 作者:張璐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張氏博覽《傷寒論》諸家注本,深感學術見解“多歧而不一”,後得明代方有執《傷寒論條辨》、清初喻嘉言《尚論篇》等書,復廣求秘本,在反覆鑽研後,“向之所謂多歧者,漸歸一貫”。遂積研究《傷寒論》30年之心得,對仲景之書加以注釋闡發而本書。

流傳版本

現存清康熙六年初刻本、《張氏醫通》本等多種刊本。

作者簡介

張璐(1617~1698),字路玉,號石頑老人,吳江(今屬江蘇吳縣)人(《清史稿》載江南長洲人)。祖父張少峰曾在明代為官。張璐少年時攻舉子業,後因明亡清兵南下,避戰亂於太湖“洞庭山中十餘年”(《清史稿·卷五零二》),因此棄絕科舉而專心於醫藥學,至1659年(順治己亥)返回故里行醫與著述。
張璐將《傷寒論》體例重加酌定,參考喻昌《尚論篇》、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及各家對《傷寒論》之注釋與論述,結合本人心得,於公元1667年編撰成《傷寒纘論》與《傷寒緒論》各二卷。“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清史稿》)。
張氏對脈學很有研究並富有經驗,認為“入門宗派不慎,未免流於異端”,懷著“吾當以三昧水滌除塵見”之宗旨,於公元1689年撰成《診宗三昧》(又名《石頑老人診宗三昧》)一卷。刊行後曾多次再版,其內容被後世一些醫家所引用。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醫家類》中評價此書為“與李氏《瀕湖脈學》同一精密之作”。
張氏的醫著中影響最大者為《張氏醫通》,據作者自序說,從甲申(1644)開始撰寫,至己亥(1659)完成初稿,取名《醫歸》,但“自惴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復因其中一部分書稿散佚,因此經多年進行補充修改,令其子張以倬重修《目科治例》、張以柔重輯《痘疹心傳》,至康熙乙亥(1695)才最後定稿,後以《張氏醫通》書名刻印刊行。張氏寫作此書,曾參考歷代醫籍近130種,並向當時醫家尤乘、李用粹、馬元儀等40餘人徵詢意見,歷時50年,易稿10次,可見寫作之認真。
張氏參考《本草綱目》寫作方法,於康熙乙亥(1695)撰成《本經逢原》四卷,分為32部,載藥700餘種,記述藥名、產地、性味、炮製、《本草經》原文、發明、治法等,論述中有不少是作者本人見解。
此外,張氏於康熙戊寅(1698)撰成刊行《千金方衍義》,對《千金方》各種版本進行校勘考訂,並對其中方劑注釋發揮。

書評、序言

嘗讀《周禮》,疾醫掌萬民之疾,以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色五氣五聲視其生死。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而識。醫之職隸諸天官,故其學於是乎專。後世國無專職,家無專學,岐伯、巫彭之教久失其真,其書雖傳,皆為後人附托,惟漢張仲景《傷寒論》一書為千百年不祧之祖。特其章句篇帙不無散紊,自王氏成氏相起而漫次其文,因又作注,其間顛倒傅會,而仲景之意一晦。迨奉議作《活人書》,叔微編《百證歌》,模糊概括,而仲景之意再晦。即《全生》《蘊要》《準繩》等書,學人鹹奉為指南,究未能推衍其奧,而仲景之意終晦於天下。近吾友喻嘉言氏,慨眾喙之支雜,憫正傳之榛蕪,取方中行《條辨》重加辨釋,作為《尚論》,庶幾仲景之意較若列眉,始幸晦者之不終晦也。甲辰秋,餘年家張子路玉過婁東,攜所著《纘》《緒》二論示余。大要本仲景之書,別為次第,合古今百家之言,精嚴採擇出其心裁,辨以證治。非獨章句篇帙之有倫,而仲景千百年終晦之意益彰明較著無毫髮遺憾矣。余初讀之,躍然喜,輾轉讀之,忽戚然。而悲然嘉言邃歿,不得一見此書而與張子上下其論,相說以解也。昔許胤宗善醫,或勸其著書,胤宗曰:醫此意也,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今張子以三十年之學力,著書數十萬言,雖曠世而相感,殆如岐伯、巫彭群聚有熊之庭,共開濟世生民之統,而豈周官疾醫之專守一職也耶?張子將付剞劂,嘉惠後學,余漫書數言弁其首。
康熙乙巳春王婁東年家弟胡周題

內容簡介

張氏自序稱:“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匯明其源流”。纘論部分撰次特點,“首將(王)叔和編纂失序處一一次第,詳六經,明併合,疏結痞,定溫熱暨痙濕暍等之似傷寒者分隸而注釋之”。要在詮釋仲景《傷寒論》原文,彰明義理。選注多采《尚論篇》注文兼及其他諸家,參以個人心得予以發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