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頑

張石頑

張璐(1617~約1699),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按察使張少峰之孫。少穎悟,習儒而兼攻醫。明亡後棄儒業醫,隱居洞庭山十餘年,行醫著書,至老不倦。離鄉十六年,輯醫書一帙攜歸故里,故名之曰《醫歸》。將其中《傷寒緒論》、《傷寒纘論》刻行。康熙中。取《醫歸》殘稿,從頭檢點,並易名《醫通》。另著有《診宗三昧》一卷(1680),專明脈理;《本經逢原》四卷(1695),《千金方衍義》三十卷等。後世彙輯成《張氏醫書七種》(又名《張氏醫通》)。

張氏與喻昌吳謙齊名,是清初三大醫家之一,堪稱一代宗師,臨床經驗極其豐富。所著《張氏醫通》卷帙浩繁,而敘述條理清晰。系統具體。為醫家案頭必備之工具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璐
  • 別名:張石頑、張路玉
  • 國籍:中國(明末清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長洲(今江蘇吳縣)
  • 出生日期:1617年
  • 逝世日期:約1699年
  • 職業:醫學家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清初三大醫家之一
    創製三伏貼
    臨床經驗極其豐富
  • 代表作品:《張氏醫通
脈論,辯證觀點,觀點一,觀點二,觀點三,外感病證治,醫案,中醫瑰寶,主要著作,

脈論

1、六部脈中,有少沖和之氣者,即是病脈。或反見他髒之脈,是本髒氣衰,而他髒之氣乘之也。如脾胃虛損,則肝木乘之,故肝強脾弱,右關脈必弦也。
張石頑張石頑
2、貴人脈,常清虛流利。富人脈,常和滑有神。賤者之脈,多壅濁。貧者之脈,多蹇澀。先富貴而後賤,則氣鬱血衰,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也。
3、富貴之人恆勞,心腎精血內戕,病脈多虛,縱有表里客邪,不勝大汗大下,全以顧慮元氣為主。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筋骸素慣疲勞,臟腑多系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先。
4、肥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初感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鼻塞聲重,涕唾稠黏即是風寒所傷。若雖鼻塞聲重,而痰不出,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甚則咽齶腫脹者,乃風熱也。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於火,但於辛涼發散之中當顧其陰。
5、西北之人,慣受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里諸邪,不傷則已,傷則必重,非大汗大下不能中病。滇粵之人恆受瘴熱,慣食檳榔,表里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搏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江南之人稟賦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故溫病為多,搏發熱身痛,不可大發其汗,只宜輕劑解肌。
6、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存者,是有胃氣,可治。久病而右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末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急,按之搏指,或細弱脫絕者,不治。
7、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下指濡弱,久按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問安之象。大抵病人之脈,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

辯證觀點

觀點一

清初醫學三大家之一張石頑論血證,是從氣血的最根本處著眼的。他認為,氣血的相互關係,是“血之與氣,異名同類”,都為水谷精微所化。雖然“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並有陰陽、營衛、清濁之分,但營衛氣血,相隨上下,通行經絡,榮周於身,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密切聯繫,可分而不能截然分割。
張石頑著作張石頑著作
所以前人常說,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又為氣所依歸。討論血證,不能忽視這個關係。

觀點二

“操司命之權者,務宜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向生當機關,下個桿頭進步功夫,自然不落圈繢。當知醫門學問,原無深奧難明處,但得悉其要領,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擔荷。又何必搜羅百氏,博覽群書,開鑿尋文解義之端,愈滋多歧之惑哉!”

觀點三

張石頑為中醫史上可數的臨床高手之一,故其論學醫這一段話,自有甘苦自得的意味,值得重視。
這一段話可分為兩層意思。
自“故操司命者”至“時人圈繢”,謂讀書須下“坐冷板凳”功夫。當今社會,聲色犬馬,滋擾日甚,潛心讀書者,竟有幾人?
自“當知醫門學問”以下,謂讀書貴在專一,守住基本陣地,一旦融會貫通,必然技藝大進。中醫書籍雖然浩如瀚海,然大同小異者居多,。各種著作只是一個原理的放大縮小,與幾何學上“相似形”原理正同。此即整體原理的體現之一。故書不必盡讀,而重要書籍必須反覆閱讀。“西醫書越讀越多,中醫書越讀越少,所以說,其實還是中醫易學易通。”陸懋修說:“學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後世分類書入手,初若甚易,繼則大難矣。”可為“基本陣地”的註腳。

外感病證治

論治外感熱病首重虛實辨證,力辟“傷寒以攻邪為務”之偏見,為糾正當時醫界弊端,石頑宗先師仲景之經旨,理諸家之紛紜,明確提出論治傷寒必須首明“暇字”(印三陰、三陽、傳經,直中)。如其自述: “夫治傷寒之法,全在得其綱領、邪在三陽,則當辨其經.

醫案

治一人。素稟陰虛多火,且有脾約便血證。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醫
麻仁、杏仁、半夏枳殼、橘皮之類,遂喘逆倚息不得臥,聲颯如啞,頭面赤熱,手足逆冷,右手寸關虛大微數,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與玉竹甘草等,均不應,為制豬膚湯一甌,令隔湯頓熱,不時挑服,三日聲清,終劑而痛如失。豬膚500g、白蜜90g、米粉90g。寥笙註:本案為虛火上亢咽痛證。患者陰虛多火,又有脾約下血症,則津液不足可知。又患冬溫發熱,易於傷津之病,而用半夏枳殼橘皮等辛溫之味,使陰分更傷,故服後更增喘逆聲啞等病變。最後為制豬膚湯,終劑而病如失,足見本方確有獨特的療效。豬膚性味鹹寒入腎,滋水而清熱潤燥;白蜜甘寒潤肺,清上炎之虛火而利咽;米粉甘緩和中,扶脾止利,使下利止,津液來復,虛火降斂,則咽病胸滿心煩諸症,均可消除,為治少陰熱化,津液下泄,虛火上炎之良方。少陰隨熱下注,不能上升,故心煩咽痛,如近世所稱的白喉症。白喉忌表,不可發汗,亦不可下,當一意清潤,仲景豬膚湯實開其先。咽痛一症,在少陰有寒有熱,痛而腫者為熱症,不腫而痛者為寒症,此為辨證要點。(《傷寒名案選新注》)
張石頑著作張石頑著作

中醫瑰寶

張氏醫通
張氏醫通一
張氏醫通二
張氏醫通三
張氏醫通四
張氏醫通五
張氏醫通六
張氏醫通七
張氏醫通八
張氏醫通九
張氏醫通十
張氏醫通11
張氏醫通12

主要著作

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又著《醫通》。廣輯歷代醫學理論、治法,並載驗案,對內科雜病頗多闡發;末附《祖方》,認為歷代流傳的方劑,皆淵源於某一祖方(基礎方),對各類方劑的整理,重視臨床套用。張氏是清初三大家之一,堪稱一代宗師,臨床經驗極其豐富。《張氏醫通》卷帙浩繁,而敘述條理清晰。系統具體。為醫家案頭必備之工具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