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蜇蟲丸

大黃蜇蟲丸

大黃蟄蟲丸,又名大黃蟅蟲丸或大黃(庶蟲)蟲丸。系漢代著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之名方,被歷版藥典所載。本方劑的主藥組成中的草木藥:熟大黃、桃仁、乾漆等,可活血祛瘀,攻熱下血,以通血閉;蟲類藥:蟄蟲、虻蟲、水蛭、蠐螬等破血逐瘀,化瘀去積,散症通經,以化瘀血。蟲類藥與草本藥的雙重作用,發揮祛瘀活血。通經絡營衛的協同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黃蜇蟲丸
  • 漢語拼音:Dahuang Zhechong Wan
  • 禁忌:孕婦禁用
  • 有效期:36個月
藥品信息,概述,中成藥,方劑,各家論述,明代吳昆,清代張石頑,清代王晉三,明代徐彬,清代尤在涇,近代程門雪,藥理作用,現代套用,臨床醫案,按語,

藥品信息

[藥品名稱]
大黃蜇蟲丸
通用名稱:大黃蟄蟲丸
[]熟大黃、土鱉蟲(炒)、水蛭(制)、虻蟲(去翅足,炒)、蠐螬(炒)、乾漆(煅)、桃仁、炒苦杏仁、黃芩、地黃、白芍、甘草。
[]本品為黑色的水蜜丸;氣濃,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經消症。用於瘀血內停所致的症瘕、閉經,症見腹部腫塊、肌膚甲錯、面色黯黑、潮熱羸瘦、經閉不行。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袋) , 一日1~2次。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皮膚過敏者停服。
[]密封。
[]BOPP/鍍鋁CPP藥品包裝用複合膜,3g/袋×10袋/盒。
[執行標準]《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
[批准文號]國藥準字Z43020397

概述

輔藥中的地黃、白芍、甘草等滋養血脈,緩急止痛。諸藥合用正如《金匱心典》中所說:“潤以濡其乾,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近二千年的臨床實踐表明:該方對於瘀血停滯、積聚堅塊、症積不孕、陰虛有熱或虛中挾實等症均有顯著療效,並廣泛用於臨床各科。

中成藥

【處方】熟大黃300g,土鱉蟲(炒)30g,水蛭(制)60g,虻蟲(去翅足,炒)45g,蠐螬(炒)45g,乾漆(煅)30g,桃仁120g,苦杏仁(炒)120g,黃芩60g,地黃300g,白芍120g,甘草90g。
【製法】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0-15g加適量的水泛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0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 本品為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氣濃.味甘、微苦。
【功能與主治】活血破瘀,通經消症。用於瘀血內停所致的症瘕、閉經,症見腹部腫塊、肌膚甲錯、面色黯黑、潮熱贏瘦、經閉不行。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用藥禁忌】孕婦禁用;皮膚過敏者停服。
【貯藏】 密封。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3g
【摘錄】《中國藥典》

方劑

【方名】大黃(庶蟲)蟲丸
【別名】婦科大黃(庶蟲)蟲丸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大黃10兩(蒸),黃芩2兩,甘草2兩,桃仁1升,杏仁1升,芍藥4兩,乾地黃10兩,乾漆1兩,虻蟲1升,水蛭100個,蠐螬1升,(庶蟲)蟲半升。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消症。緩中補虛。攻熱下血。活血破瘀,通經消痞。
【主治】瘀血內停,腹部腫塊,肌膚甲錯,形體羸瘦,目眶黯黑,潮熱,食欲不振;婦人瘀血經閉不行。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婦人經水不利,漸為心腹脹滿,煩熱咳嗽,面色煤黃,肌膚乾皮細起,狀如麩片,目中曇暗,或赤澀羞明怕日者;小兒疳眼,生雲翳,臉爛羞明,不能視物,並治雀目。早期肝硬化。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用法】每服5丸,酒送下,1日3次。
【禁忌】孕婦禁用。若出現皮膚過敏者停服。
【附註】婦科大黃(庶蟲)蟲丸(《飼鶴亭集方》)。
附:同名方劑
【方名】大黃(庶蟲)蟲丸
【來源】《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生錦紋、荊三棱、(庶蟲)蟲、蓬莪術、乾漆、元明粉。
【主治】腹脹血蠱,先有積塊化脹,或石瘕腸蕈,脈實形壯者。
【用法】為丸服。

各家論述

明代吳昆

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黃色,面黃肌錯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移者,氣與火也。今痛不移,則屬有形矣。然食與血皆有形,食而腹脹則惡食,今不惡食,則知其為血矣。小便自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大便色黑者,病屬於陰也;面黃肌錯者,血病則不能榮養其容,濡澤其膚,故令萎黃甲錯耳。大黃,攻下之品也,引以乾漆、虻蟲、蠐螬、水蛭、蟅蟲、桃仁之輩,則入血而攻血;芍藥、地黃生新血於去瘀之際;杏仁、甘草致新氣於逐敗之餘;而黃芩之苦,又所以厚腸堅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醫方考》)。

清代張石頑

舉世皆以參、芪、歸、地等以補虛,仲景獨以大黃蟅蟲丸補虛,苟非神聖,不能行是法也。夫五勞七傷,多系勞動不節,氣血凝滯,鬱積生熱,致傷其陰,世俗所稱乾血勞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離,先用大黃、蟅蟲、水蛭、虻蟲、蠐螬等蠕動吸血之物,佐以乾漆、生地、桃仁、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黃芩開通瘀熱,酒服以行藥勢,待乾血行盡,然後純行緩中補虛之功(《張氏醫通?諸傷門》)。

清代王晉三

仲景治以大黃蟅蟲丸,君以大黃,從胃絡中宣瘀潤燥,佐以黃芩清肺衛,杏仁潤心營,桃仁補肝虛,生地滋腎燥,乾漆性急飛竄,破脾胃關節瘀血,虻蟲性升入陽分破血,水蛭性下入陰分逐瘀,蠐螬去兩脅下堅血,蟅蟲破堅通絡行傷,確有神功,故方名標而出之,芍藥,甘草扶脾胃,解藥毒。緩中補虛者,緩舒也,綽也,指方中寬舒潤血之品而言也(《絳雪園古方選注?中卷》)。

明代徐彬

五勞者,血、氣、肉、骨、筋各有虛勞病也,然必至脾胃受傷而虛乃難復。故虛極則羸瘦,大肉慾脫也;腹滿,脾氣不行也;不能飲食,胃不運化也。其受病之源,則因食、因憂、因飲、因房室、因飢、因勞、因經絡榮衛氣傷不同,皆可以漸而至極.若其人內有血在傷時溢出於逥薄之間,乾而不去,故使病留連,其外證必肌膚甲錯。甲錯者,如鱗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氣內乘於肝,則上熏於目而黯黑。是必拔其病根,而外證乃退。故以乾漆、桃仁、四蟲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熱,氣滯乃不行,故以黃芩清熱,杏仁利氣,大黃以行之,而以甘、芍、地黃救其元陰,則中之因此而里急者,可以漸緩,虛之因此而勞極者,可以漸補,放曰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金匱要略論注》)。

清代尤在涇

虛勞症有挾外邪者,如上所謂風氣百疾是也;有挾瘀血者,則此所謂五勞諸傷、內有乾血者是也。夫風氣不去,則足以賊正氣而生長不榮;乾血不去,則足以留新血而滲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潤以濡其乾,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而仍以地黃、芍藥、甘草和養其虛,攻血而不主專於血,一如薯蕷丸之去風而不著意於風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稱乾血癆之良治也。血瘀於內,手足脈相失者宜之。兼入瓊玉膏補潤之劑尤妙(《金匱要略心典》)。

近代程門雪

肌膚粗糙如鱗甲,環目一圈紫黑色者,內有乾血,名曰乾血癆。蓋有血結日久,鬱熱內蒸,津液日枯,失其濡潤,而成乾血癆證,室女患之者為多。
仲聖大黃蟅蟲丸治此為專方也。方中用諸蟲蟻動物,走竄飛騰, 諸毒品引其深入血分之意。
此破瘀結之峻方也,非證確勿妄用之。觀其選方之精,玩其配合之法,無一味可少,自是仲聖經方聖法,後人之方不能及者也。其用生地、黃芩、大黃而不雜一溫辛藥品,即余前所謂鬱結久必從熱化之意,此最注意研求之也(《書種室歌訣二種》)。

藥理作用

1. 改善腦缺氧與微循環障礙,增加心機營養血流量.
2. 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對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
3. 保護慢性肝損傷,抑制組織增生,防止纖維化,對肝內沉積的免疫複合物有消除作用,使B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
4. 鎮靜.鎮痛.消炎.抗驚厥,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能減輕實驗動物肝損傷及延長存活期.
5. 防治腸粘連.本品可減輕腸粘連形成和發展,促進血塊吸收,增加腸蠕動.
6. 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濃度,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淤血吸收,恢復器官功能.
7.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功能,促進血溶素的生成。

現代套用

1、內科疾病
用於治療血瘀頭痛、高血壓、胸痹、腦血栓、腦栓塞恢復期、四肢麻木等。
2、血管疾病
用於閉塞性脈管炎、周圍血管病、靜脈曲張併發症及後遺病等。
3、肝炎疾病
用於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亞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4、外科傷科疾病:
股骨骨折合併軟組織挫傷、脛腓骨骨折合併軟組織挫傷、膝關節交叉韌帶及側付韌帶離斷傷、腰脊勞損、坐骨神經痛、乳腺增生、腸粘連及腹膜炎。
5、婦科疾病
用於治療閉經、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盆腔炎性包塊及結核性盆腔炎、盆腔腹膜炎等症。
6、 腫瘤科疾病:
肝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腦垂體癌.
7、其它疾病
用於治療牛皮癬、顏面色素沉著、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慢性膽囊炎、老年便秘等。

臨床醫案

冉雪峰治乾血癆案
(選自《冉雪峰醫案》)
陳某某,萬縣人,半業醫,半開藥鋪。有女年17,患乾血癆。經停逾年,潮熱,盜汗,咳逆,不安寐,皮肉消脫,肌膚甲錯,腹皮急,唇舌過赤,津少,自醫無效,住醫院亦無效,抬至我處,困憋不能下轎,因就轎邊診視。脈躁急不寧,虛弦虛數。予曰:脈數、身熱、不寐,為癆病大忌,今三者俱全,又加肉脫皮癟,幾如風消,精華消磨殆盡,殊難著手。渠乃為敷陳古今治癆方治,略以《金匱》以虛癆與血痹合為一篇頗有深意,仲景主小建中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唐?孫氏又從小建中悟出復脈湯,仲景用剛中之柔,孫氏用柔中之剛,功力悉敵。究之死血不去,好血無由營周,乾血不除,新血無由灌溉。觀大黃蜇蟲丸,多攻破逐瘀之品,自注緩中補虛,主虛癆百不足。乃擬方:
白芍六錢 當歸四錢 生地四錢 鱉甲五錢白薇三錢 紫菀、百部各三錢 甘草一錢 大黃蜇蟲丸十粒
煎劑分二次服,丸藥即二次用藥汁吞下。
十日後複診,咳逆略緩,潮熱、盜汗漸減。原方去紫菀、百部,加藏紅花、琥珀末各八分,丸藥米酒下。又十日複診,腹皮急日漸寬舒,潮熱、盜汗止,能安寐,食思漸佳,改用復脈湯,囑守服久服。越三月,予在高筍塘閒步,在某藥店門首見一女,酷似陳女,詢之果然,系在渠家作客,已面有色澤,體態豐腴,不似從前尫羸。虛癆素稱難治,然亦有短期治癒者。
趙榮俊治腦血栓形成案
(選自《中醫雜誌》1986年第12期)
王某某,女,49歲,1984年1月5日初診。患者於三個月前,某日清晨睡醒後,突然發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能言語。經某某醫院神經科檢查診斷為腦血栓形成,住院治療半月,病情未有明顯改變。又往某醫院經中西藥治療兩月余,病情仍然如故。遂延余診治。證見形體較豐,神志清楚,言語不清,右側上下肢屈伸不利,抬舉不能,指趾腫脹明顯,口眼歪斜,舌微胖大、色暗紅,舌尖有瘀點,舌苔薄白,脈弦細而澀。前醫曾用大秦艽湯、牽正散、補陽還五湯之類治療,收效不顯,正虛瘀阻,治當補虛祛瘀,予大黃zhe蟲丸化裁。
處方:大黃(先煎)10克 蜇蟲6克 黃芩10克 甘草10克 桃仁10克 杏仁10克 赤白芍各10克 乾地黃10克 虻蟲2克(焙研沖服) 水蛭2克(焙研沖服) 丹參12克 懷牛膝12克 雞血藤20克
每日一劑。
服10劑後,自覺右側肢體較前輕鬆,可作抬肩及屈腿活動。上方續服20劑、肘膝活動自如,指趾腫消,並可攙扶而行,後擬上方加當歸10克,川芎10克,配20劑研細蜜丸,每日10克,日2服。繼服兩月余,談吐自然,握持、步履如常。
趙榮俊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案
(選自《中醫雜誌》1986年第12期)
童某某,女,36歲,1975年8月2日初診。患者皮膚經常出現紫癜,伴有齒衄、頭暈、乏力約五年,血小板計數在6.2~8.8萬/立方毫米之間,經中西藥多次治療,效果不佳。近三個月來,病情加重,月經不規則,量多,色暗,精神委靡,失眠多夢,腹脹,食欲不振。余診見,形體消痩,面色灰暗不澤,兩目黯黑,唇色暗紅,皮膚紫癜青晦,齒齦色黑微腫,觸之滲血,舌暗青紫,舌苔薄白微乾,脈沉細而澀,血小板計數6.8萬/立方毫米,超音波檢查:肝肋緣下4厘米,脾肋下1厘米,證屬瘀血內阻,絡脈不暢,新血不生,治宜祛瘀生新,緩中補虛。
處方:大黃(先煎)10克 蜇蟲8克 黃芩10克 白芍10克 赤芍10克 桃仁10克 乾地黃10克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水蛭2克(焙研沖服) 雞血藤30克 鱉甲10克 三七3克(研粉沖服)
每日一劑。
連服10劑,頭暈、食慾、精神有所好轉,上方繼服35劑,精神、食慾接近正常,面色轉紅,紫癜、齒衄大減,月經接近正常,仍用上方加當歸10克,阿膠10克,又服一月,諸症消失,血小板計數12.1萬/立方毫米,再用上方10劑量研細蜜丸,每日10克,日2服,以資鞏固。隨訪一年,血小板計數在11.2~17.6萬/立方毫米之間,未再出現出血症狀。
岳美中治肝硬化案
(選自《岳美中醫話集》)
張某某,男,49歲,機關幹部。1968年秋出現肝區疼痛不適,食慾減退,疲乏消瘦。70年1月突發高燒,體溫達40℃,昏迷24小時,伴有嘔吐、抽搐等症狀,入院檢查:肝肋下4.5厘米,血壓110/56毫米汞柱,黃疸指數14單位,谷丙轉氨酶220單位。經治療症狀緩解出院。一個月後,又因高燒、昏迷、肝區疼痛、噁心、腹瀉入院治療。此後即常常反覆發作,屢經中西醫治療無效。72年發現脾腫大,伴有肝臭味,肝區疼痛,經某醫院檢查確診為早期肝硬變。於72年10月來診。脈大數有澀象,面黧黑,舌邊尖紅有瘀斑,目黃、脅痛。肝炎雖然多數由濕熱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種轉歸,或肝腎陰虛,或脾虛肝乘,或陰損及陽,或氣陰兩虛。當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輕利濕熱之劑。此例病久入絡,結合舌瘀,面黧黑,脅痛,肝硬,脈有澀象等,診為血瘀氣滯而肝硬,處以大黃蜇蟲丸,日二丸,早晚各服一丸,並用《冷廬醫話》化瘀湯,日一帖,藥後體力漸增,疼痛漸減,藥病相符,遂以此法進退訊息,計服zhe蟲丸240丸,化瘀湯180劑,其間服柴芍六君湯加當歸、瓦楞、橘葉。一年後肝脾亦不能捫及,肝功化驗正常,面華神旺,噁心嘔吐消失,納佳食增,於74年4月基本痊癒,恢復工作。

按語

雜病之中,肝病最多最雜。婦科尤多肝病,以婦女最多憂鬱愁思也。情懷抑鬱,氣結肝傷,血結日久,鬱熱內蒸,津液日枯,津不載血,失其濡潤,奇脈失其灌溉,而成乾血癆證。肌膚甲錯,目圈黑暈,是其證也,室女患此獨多。仲聖大黃蟅蟲丸,乃治此證之專方也。方中蟲蟻走竄飛騰諸靈,引其深入血分。其用生地、赤芍、黃芩、大黃等涼營泄熱之品者,以鬱結日久,必從熱化也。觀其選藥之精,配合之妙,允稱經方聖法。此方破瘀之力峻猛,非辨證確鑿者,未可輕試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