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䗪蟲丸,中醫方劑名。為理血劑,具有祛瘀生新之功效。主治五勞虛極,乾血內停證。形體贏瘦,少腹攣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減,腹滿食少,肌膚甲錯,兩目無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脈沉澀或弦。
基本介紹
- 功用:祛瘀生新
- 主治:五勞虛極,乾血內停證
- 分類:理血劑-活血化瘀劑
- 出處:《金匱要略》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禁忌,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大黃蜇蟲芩芍桃,地黃杏草漆蠐螬,水蛭虻蟲和丸服,去淤生新乾血療。
組成
大黃、甘草、黃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蟲、蠐螬、芍藥、乾地黃、乾漆、䗪蟲。
用量
大黃(蒸)75g,甘草90g,黃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蟲、蠐螬各60g,芍藥120g,乾地黃300g,乾漆、䗪蟲各30g。
用法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3g,日三服。現代用法:將蠐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餘9味共研為細粉,過羅,與桃仁等混合均勻,共為細粉。煉蜜為丸,每粒3g,蠟皮封固。每服1丸,溫開水或酒送服。
功用
祛瘀生新。
主治
五勞虛極,乾血內停證。形體贏瘦,少腹攣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減,腹滿食少,肌膚甲錯,兩目無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脈沉澀或弦。
方義
大黃逐瘀攻下,涼血清熱;䗪蟲破散症積瘀血,共為君藥。桃仁、乾漆、蠐螬、水蛭、虻蟲活血通絡,攻逐瘀血,共為臣藥。黃芩清熱,助大黃以除瘀熱;杏仁降氣,脾氣行則血行,並協桃仁以潤燥;生地、芍藥養血滋陰,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補虛,調和諸藥,為使藥。
配伍特點
寓補血於祛瘀之中,養血而不留瘀,祛瘀而不傷正;藥物取其猛,劑型用其丸,劑量服其微,則猛而不峻,漸消緩散。
運用
本方專治虛勞而有瘀血乾結之證。臨床以瘀積日久,形體消瘦,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舌質紫暗,脈沉澀為使用依據。
禁忌
孕婦忌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初服時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度腹瀉,一周左右即可消失;皮膚過敏者停服。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較多,補虛扶正則不足,雖有“去病即所以朴虛”之意,但在乾血去後,還應施以補益之劑以收全功。
重要文獻摘要
1、《醫方考》:瘧疾久不愈,內結症瘕,欲成勞瘵者,名曰瘧母,此丸主之。凡瘧疾寒熱,皆是邪氣與正氣分爭,久之不愈,則邪正之氣結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瘧母。始雖邪正二氣,及其固結之久,則頑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為患,或在腸胃之中,或薄腸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處。蓋灰從火化,能消萬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爛藥,其性可知;漬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鱉甲、鼠婦、䗪蟲、蜣螂、蜂窩者,皆善攻結而有小毒,以其為血氣之屬,用之以攻血氣之凝結,同氣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厚朴、半夏,皆所以散結氣;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滯血;水谷之氣結,則大黃、葶藶、石韋、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則乾薑、黃芩可以調之;人參者,所以固元於克伐之場;阿膠、芍藥者,所以養陰於峻厲之隊也。烏羽、赤消、紫盛,隋唐醫哲,皆不知之,故以烏羽作烏扇,赤消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詳四物,亦皆攻頑散結之品,更之未為不可,然依舊本,仍錄烏羽、赤消、紫盛者,不俗遽然去之,蓋曰愛禮存羊云爾!
2、《金匱要略論注》:“藥用鱉甲煎者,鱉甲入肝,除邪養正,合煅灶灰浸酒去瘕,故以為君。小柴胡、桂枝湯、大承氣湯為三陽主藥,故以為臣。但甘草嫌柔緩而減藥力,枳實嫌破氣而直下,故去之。外加乾薑、阿膠,助人參、白朮養正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蟲、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積必由氣結,氣利而積消,故以烏扇、葶藶利肺氣,合石韋、瞿麥清氣熱而化氣散結。血因邪聚則熱,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實熱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