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
發展計畫-
火炬計畫開始實施,創辦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畫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畫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以來,至2012年9月國務院先後共批准建立了114個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以來,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
判定
高新技術的判定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於國際比較的需要,也用
研究與開發的強度定義及劃分高新技術產業,並於1994年選用R&D總費用(直接R&D費用加上間接R&D費用)占
總產值比重、直接R&D經費占產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個指標重新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的4分類法:即將
航空航天製造業、計算機與
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與
通訊設備製造業、醫藥品製造業等確定為高新技術產業。這一分法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美國商務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是研發與
開發強度,即研究與開發費用在
銷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發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占總員工數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
此外,
加拿大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認定取決於由
研發經費和勞動力
技術素質反映的技術水平的高低。而法國則認為只有當一種新產品使用標準生產線生產,具有高素質的勞動隊伍,擁有一定的市場且已形成新分支產業時,才能稱其為高新技術產業。
澳大利亞則將新工藝的套用和新產品的製造作為判定的顯著標誌。
中國還沒有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明確定義和界定標準,通常是按照產業的技術密集程度和複雜程度來作為衡量標準的。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
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範圍包括航天航空器製造業、電子及
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
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
醫藥製造業和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等行業。
特色
鮮明的特色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
中國經濟和
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
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豐富的內涵
1. 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範區;
5. 培養、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
7. 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社區。
總的來說,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
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
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
經濟效益和
社會效益。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產品的
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
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準,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
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
發展的領域
1991年,原國家科技部規定
科技管理部門在下列範圍內確定為高新科技:
(7)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
高新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
經濟實體。高新技術範圍的確定將根據國內外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進行補充和修訂,由國家科技部頒布。
自1997年距今,國務院先後批准北京、
西安、
蘇州、
合肥、
煙臺、武漢、上海、深圳、成都和楊凌十個高新區向APEC成員特別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以促進APEC成員與中國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顯示出中國高新區走向世界的決心。
選擇有條件的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是實施
科技興貿戰略的重要內容。發揮園區內高新技術產業集中、機制靈活、人才密集的優勢,充分利用園區的良好發展環境,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
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出口
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加快園區的
國際化進程。2000年以來,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聯合認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蘇州等20家國家高新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火炬軟體產業基地
中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在吸取國外孵化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建立的一種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訓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為科技企業創業發展提供必需的各項服務,推動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的社會公益性科技服務機構。
中國高新區以各種類型的
科技企業孵化器為核心,不斷建立和完善相應設施與機構,提供包括研發、信息、投融資、貿易、法律、擔保、財務、評估、
人才資源、國際交流與培訓、產權及
技術交易等多種創業發展所需要的服務,初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
創業中心已成為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聯結創業者與大專院校;聯結創業者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的紐帶;科技創新孵化體系的核心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撐
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發展
發展
國家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
增長極,將為“十二五”期間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我國啟動了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
武漢東湖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截止2010年底,我國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72家,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48家,
火炬計畫特色
產業基地259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35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一批
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
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及園區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亟待加強,對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的
關鍵共性技術、核心裝備等掌握不足,產業化
環境建設工作與國家重大科技計畫的銜接有待加強,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亟需進一步完善。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以自主研發創新為主,以引進吸收創新為輔"的
產業發展方針,在加強與境外機構合作的同時,重點扶持具有
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內誕生了一批以
聯想、
方正、
海爾、
長虹、
華為、遠大等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和特色的
支柱產業。至2000年底,高新區內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252家,其中超十億元企業已有143家,一大批機制靈活,適應
市場經濟需求、
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中小
高新企業在園區迅速發展。截止2000年底,據統計國家高新區內有企業20796家。
人才薈萃
高新區是世界
新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以人為本,依託政府引導和
市場機制發展。高新區擁有一大批具有開拓
創業精神、高速
事業心和責任感、團結精幹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和
高素質人才。高新區聚成了56萬
科技人員,吸納了52103名碩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學人員,建立了一批
博士後流動站和250餘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一批批經過拼搏創業,專業技能強、有創造性、有
經營管理經驗、志向遠大的
複合型人才和職業企業家在高新區茁壯成長。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五大人力資源支持體系
在高新技術產業競爭日趨激烈、
人力資本越來越成為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狀況下,建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支持體系,這不僅必要,而且顯得尤為迫切。本文依據我國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其
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現實,並通過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
理論創新,嘗試提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五大具有緊密聯繫的人力資源支持體系。
(1)
基礎性支持體系。工作分析系統、獲取與再配置系統、績效系統、薪酬系統和培訓與開發系統,這是一切人力資源教科書的基礎性內容。但當這些
基本理論原理同具有特殊性的高新技術產業或高新技術企業相結合時,這些理論原理的
內涵和外延都會發生變化,形成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特指性理論——該理論以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企業
知識型員工其工作分析、獲取與再配置、績效、薪酬、
培訓開發等為研究對象,以形成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工作分析管理、獲取與再
配置管理、
績效管理、
薪酬管理、培訓開發管理為主要研究內容。建立3P系統(工作分析系統、績效系統、薪酬系統)是基礎性支持體系的重點,難點是3P
系統套用中幾者內部流程及相關要素的科學
合理性以及幾者如何保持某種合適的聯繫,尤其是做到
績效評價與薪酬待遇等的一致性。
(2)
創新性支持體系。創新是各類組織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關鍵,而對於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它的創新則是其靈魂,這是由高新技術企業及員工特點所決定的。但現行的
企業創新大多局限於
制度創新上,通過制度創新為企業、員工培育、成長、發展提供制度支持,這對高新技術企業沒有針對性。因此,我們應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及員工特點,不僅僅注重單一的制度創新,還注重
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基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
創新體系,把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當作一個整體來指引人力資源方向和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制定相應的政策等。換言之,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及人力資源效應之間呈正
相關關係,實現基於知識創新是基礎、技術創新是關鍵、制度創新是保障的
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大突破,使人力資源管理上升到管理企業員工創新活動的層次,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力資源管理內涵以及引起
管理方式的相應變革,這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特殊性意義。
(4)
平台性支持體系。我國高新區在
科技中介能力建設中的共同特點,都把建設重點和
評價標準放到科技
中介服務和
科技成果轉化上,而未怎么關注科技中介自身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方面,導致科技中介人力資源能力不強而影響到服務與
轉化能力。因此,需要加強科技中介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科技型
中介機構應實現從只強調提供優質服務到更強調內部人才配置、
結構調整的
戰略轉變,建立起“內部配置、外部服務、
戰略聯盟、網路支持”的人力資源運行新機制,使強化科技中介人力資源能力成為增強科技中介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突破高新區在專業
孵化器人才問題上只注重吸引人才的局限,促使專業孵化器不僅注重吸引人才,而且同時也注重孵化人才,通過建立人才引進與
人才孵化並進機制,重點採取
人才租賃、交流溝通、
高端培訓、指導和監督等運行方式,來增強專業孵化器的人力資源能力。從而使創業
服務中心、
生產力促進中心以及各類科技產業園等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平台,形成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科技中介、專業孵化器
人力資源體系。平台性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將對高新區科技中介、專業孵化器的發展產生
重大影響。
新世紀的曙光
在高新區完善體系、最佳化功能、促進產業發展基礎上,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將保持在平均年增長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
R&D)
經費支出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占
國內生產總值的1.30%,其中
基礎研究經費135億元。年末國有
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720萬人。全年國家安排了288項科技
攻關計畫課題和911項“863”計畫課題。新建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個。新安排
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造項目16項,累計達到143項。
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
科技成果3.6萬項。全年受理國內外
專利申請47.6萬件,其中國內申請38.3萬件,占80.5%;受理國內外
發明專利申請17.3萬件,其中國內申請9.3萬件,占53.8%。全年共簽訂
技術契約26.5萬項,技術契約
成交金額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全年成功發射衛星5次。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5年末全國共有
產品檢測實驗室18932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93個。全國現有
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177個,已累計完成對4.7萬個企業的
產品認證。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4037個,全年
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491萬台(件)。全年制定、修訂
國家標準1304項,其中新制定673項。全國共有各類氣象台站9881個,其中自動
觀測站7246個;
天氣雷達觀測站點258個,
衛星雲圖接收站點440個。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253個,地震
遙測台網31個。全國共有8376個海洋觀測站、監測
站位。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667種,測繪圖書497種。(2006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
2010年,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日臻成熟,創業和產業發展環境良好,創新體系和整體功能齊備,自主創新和
發展能力強勁,擁有獨特的
創業文化氛圍,基本完成創新建設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實施高新區、
產業帶和密集區的發展戰略,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
科技工業園區將脫穎而出,10餘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將蓬勃發展,4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將初顯輪廓,基本實現高新區點、線、面的縱深戰略發展,形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實力和
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最佳化中國的
產業結構,
經濟總量將占到中國
工業增加值、
出口創匯的20%以上,為解決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融入
經濟全球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