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12年1月29日,科學技術部以國科發計〔2012〕71號印發《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該《規劃》分發展現狀;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套用,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促進模式創新和技術集成,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發展創新集群,推進產業有序發展;最佳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促進企業快速成長;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9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
  • 編號:國科發計〔2012〕71號
  • 頒發機構:科學技術部
  • 時間:二O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科學技術部通知,專項規劃,附屬檔案,

科學技術部通知

科學技術部關於印發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計〔2012〕7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加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科技部組織編制了《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情況,做好落實工作。
特此通知。
附屬檔案: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
科學技術部
二O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專項規劃

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工作將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更重要的支撐作用。為進一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根據國家關於制定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整體部署,特制定本專項規劃。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圍繞《科技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通過全面實施國家863計畫、97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火炬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科技計畫,一批科技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取得豐碩成果,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重要進展;在火炬旗幟的引領下,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建設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善了自主創新政策體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術創新實現市場價值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在若干領域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重要進展。“十一五”以來,我國在信息與空間、新材料、先進制造、能源、先進交通等領域湧現出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速鐵路、無線寬頻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若干高新技術重大成套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設計製造;以信息網路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高成長的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湧現。到2010年底,我國從各類孵化器畢業的企業達5萬多家,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源頭之一。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3.5萬家,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國家高新區中年營業收入上億元的企業近9000家,上市企業超過900家,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我國搶占科技制高點、突破已開發國家技術壁壘、推動經濟更快發展的主要力量。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到2010年底,啟動了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72家,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48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259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35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國家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火炬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支持了一大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創業投資機構等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到2010年,全國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203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900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86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34家,技術市場管理和技術契約認定登記機構200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400多家,已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功能較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高新技術人才進一步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員、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等在內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產業領軍人才。到2010年,共引進國家“千人計畫”類人才1100餘名,僅國家高新區的從業人員就超過800萬人。
初步形成了促進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開始實施,《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的實施細則陸續出台。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稅收優惠,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全面實施。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權激勵、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財稅支持、技術轉讓稅收激勵、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權代辦等政策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創業板正式啟動,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支持的重點。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亟待加強,對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核心裝備等掌握不足,產業化環境建設工作與國家重大科技計畫的銜接有待加強,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亟需進一步完善。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均將科技創新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全球產業結構向“服務型經濟”轉變與主要已開發國家“再工業化”的趨勢並存,各國全力搶奪新興產業主導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國家戰略的重心。同時,還面臨著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多重任務。因此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十一五”時期的工作基礎,著力自主創新,統籌創新資源,加強產業化環境建設,加速從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提升,推動製造業由大到強,促進現代服務業的跨越發展,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提升。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立足攻堅階段的戰略任務,繼續高舉自主創新旗幟,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堅持創新驅動、市場導向、內生增長、綠色發展原則,統籌86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跨領域、跨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點專項,以火炬計畫為引領,結合重點新產品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資源,以國家高新區為核心載體,以產業集群為抓手,以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為支撐,拉動全社會資源,力爭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實現新的戰略性跨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十二五”時期,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在體制機制創新和環境建設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
具體目標是:
第一,產業競爭力大幅度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和布局顯著最佳化,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現代服務業GDP占全國GDP的比重顯著提高,萬元GDP能耗和排放顯著下降。掌握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推動一批傳統優勢產業最佳化升級,現代服務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和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大力提升國家高新區和產業集群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的戰略地位。
第二,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改善。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使我國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科技創新創業中心之一。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機構等發展迅速,實現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新增孵化畢業企業3萬家,服務企業總數超過50萬家,全國技術市場契約交易總額達到8000億元,基本形成比較健全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第三,國家高新區等產業化載體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等在全國的布局更加完善,形成10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建設100個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家高新區GDP占全國GDP的10%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5%以上,出口貿易額占全國出口貿易額的20%以上。
第四,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突破。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探索取得新進展,科技計畫管理改革繼續深化,創新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力度持續加大,政產學研用合作體系全面最佳化。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不斷深入發展,在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科技重大專項列支間接費用、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智慧財產權、吸引高端人才、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為新一輪自主創新探索具有示範性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形成一系列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創新機制及支持政策。
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若干關係國家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領域部署一批前沿技術研發,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結合,最佳化配置資源,完善創新體系,依託國家高新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載體,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六個重點產業,推進實施一批科技重點專項。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高效節能關鍵技術、裝備及系統,實施半導體照明、清潔煤高效發電與轉化等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白光LED製備、建築節能、餘熱余能利用、節能高效膜過濾等核心技術,加強節能環保技術的集成和推廣套用,推動一批示範套用項目,快速提高我國節能環保領域整體技術能力及產業競爭力。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下一代網際網路、新一代移動通信、雲計算、物聯網、移動智慧型終端的發展,實施新型顯示、寬頻網、雲計算、網路與信息安全、導航與位置服務等科技重點專項,加強超高亮度雷射投影、積體電路設計、高端伺服器、海量數據處理、大型套用系統軟體、衛星移動通信、全光網路、IPv6、智慧型感知與互動、網路安全、數據安全、遙感數據處理與套用、多模式導航硬體系統、智慧型位置服務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積極推進三網融合,著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大型先進運輸裝備及系統、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裝備、高端農業機械裝備、高端智慧型製造與基礎製造裝備等,實施高速列車、綠色製造、智慧型製造、服務機器人等科技重點專項,在微納製造技術、重大裝備與工藝技術、智慧型機器人技術、系統控制技術、製造服務技術等五個方向開展前沿及核心技術攻關,突破高速列車譜系化、高速列車智慧型化、綠色製造技術、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機器人模組化單元產品、控制系統的安全防範與安全系統、RFID關鍵技術研發等,提升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
新能源產業。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太陽能熱利用、智慧型電網和儲能系統等,實施風力發電、高效太陽能、智慧型電網、潔淨煤等科技重點專項。推進3-5兆瓦陸上和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及部件產業化,重點發展7-10MW大型機組整機及關鍵部件設計及製造、大型光伏系統設計集成、大規模間歇式電源併網與儲能等核心關鍵技術。重點探索麵向第四代核能、氫能、海洋能、地熱能、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等新方向的前沿技術。加強套用新能源的先進適用技術,有效銜接新能源的生產、運輸與消費,促進產業有序、規模化發展。
新材料產業。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及納米材料等共性基礎材料,搶占微電子/光電子/磁電子材料與器件、先進超導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生態環境材料、低碳排放材料等前沿制高點;實施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先進稀土材料、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膜材料等科技重點專項,掌握新材料的設計、製備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環再利用等關鍵技術,攻克稀缺材料替代與高效利用、生物醫用新材料及表面改性、高性能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集成、先進晶體與全固態雷射材料、國家重大重點工程用關鍵材料等核心技術,提高關鍵材料的供給能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實施“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略,實施新能源汽車科技重點專項,重點推進關鍵零部件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集成技術(混合動力-純電驅動-下一代純電驅動)、公共平台技術(技術標準法規-基礎設施-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與攻關,加快現有整車系統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示範,初步形成整車及零部件工業體系,建設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產業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系統。
(二)打造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
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結合國家區域發展的整體布局,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帶、國家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等產業化載體建設,在一些有優勢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創新能力、人力資源等,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升級一批重點產業集群。加強科技主管部門對產業化載體空間布局的指導,同時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發揮地方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形成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完整、布局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發揮國家高新區創新要素集聚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優勢,繼續加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三類園區”建設,以高新區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將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跨越式發展相結合,重點在國家高新區落實一批科技重點專項項目,調動地方政府資源,吸引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共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新區集聚發展。
(三)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體系
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孵化體系建設。在有條件的高新區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孵化體系,發現、遴選和培育具有前瞻性和成長性的“源頭”企業,發掘一批創業團隊,圍繞高端人才、創業投資、國際技術合作等,搭建科技中介服務平台,提供高效孵化服務。
建設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中心。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加強與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和項目的對接,集成創新資源,面向一部分有基礎和有條件的特色產業集群、高新區,推動建設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中試轉化基地、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發揮產業組織者的作用,吸引高端技術、領軍人才、優質資本等要素,集聚一批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群體,努力打造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中心。
促進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機制。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投資銀行、風險投資機構,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國家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扶持中小企業創業,對高成長企業進行投資,不斷最佳化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
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選擇一批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通過匹配政策,支持和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圍繞主導產業,選擇一批具有品牌帶動能力的企業,通過提供差異化服務,支持其發展成為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重點企業,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快速成長壯大。
四、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套用,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
實施產業升級路線圖計畫,加快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產業升級,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進綠色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套用,提升傳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加快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
重點突破一批制約產業升級和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鋼鐵、有色、石化、紡織、輕工、建材等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點突破一批在設計技術、製造工藝、基礎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大型鑄鍛件、儀器儀表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加大精密加工技術及裝備、百萬噸乙烯/ PTA關鍵裝備、新能源裝備製造的關鍵設備等急需重大裝備研發力度,加快提升裝備自主化水平。
支持流程製造企業探索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有效路徑。圍繞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化基地,針對產業價值鏈的核心和關鍵環節,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共性技術研發機構,加快行業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成果的推廣套用,不斷改善工藝流程,加快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提升。
支持加工製造企業不斷提升高端產品的設計與生產能力。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通過研發外包等創新型組織模式,提升高端產品的設計與生產能力,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及時更新,提高整體生產效能,持續做大市場空間,形成傳統產業的新的優勢領域,推動製造業產業集群的最佳化升級。
(二)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利用數控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大型自動化成套設備和儀器的研發與套用。大力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套用示範工程的組織實施,推動數控技術的推廣套用與持續創新,推動機械產品的創新套用,促進我國機械產品和產業的升級換代。
提升製造業高端環節競爭力。在我國製造業的優勢領域,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技術研發機構,提升研發設計能力,搶占產業價值鏈的上游環節。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全面提升技術集成能力和工程總承包能力,提高新技術服務在經營收入中的比重。
推動信息化與工業深度融合。實施製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發展需求,著力突破雲製造、製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製造過程物聯等關鍵技術,實現企業核心業務與信息平台的深度融合,開發CAX、MES、ERP、MRO、PLM等軟體產品,著力打造一批數字企業,支持地方支柱與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結合,加快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提供製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三)促進綠色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套用
面向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和增效,繼續部署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和新技術推廣,為我國主要流程製造企業的節能減排提供支撐;針對離散製造企業,圍繞綠色設計技術、綠色製造技術、綠色產品開發、回收再製造技術開展科研攻關,開展典型行業與區域套用示範;重點推廣企業節能、建築節能技術;建立一批節能減排和新能源套用產業化示範基地。
積極套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技術,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推進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等傳統製造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五、促進模式創新和技術集成,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興服務業,著力推進和壯大科技服務業,引導和支撐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一)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
加強一體化電子商務技術攻關。突破發展電子商務市場體系研究、智慧電子商務雲服務、新一代服務技術架構及解決方案、市場可信交易服務技術與系統研究開發等。開展電子商務服務模式與技術集成創新,加強重點領域全程服務解決方案研發,推進服務示範套用,培育龍頭企業。
加強物流集成技術支撐。加強物流市場供需結構戰略研究,加快發展物流產業發展景氣監測與預警技術、貨櫃海鐵公多式聯運智慧型運輸組織等技術研發與套用,強化物流射頻識別、可視化及智慧型決策等技術的研發與集成,建設海鐵公聯運物流信息服務平台。加強面向產業價值鏈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協同技術研發,建設第三方物流公共服務平台。
(二)培育和發展新興服務業
加強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推動文化內容、素材數位化,促進數字文化資源庫建設。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集成套用,促進虛擬會展、線上體驗等新業態發展。加強文化信息資源互聯互通、虛擬博物館及文化信息地圖建設,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等業態的深度融合。加強數字內容著作權保護、內容集成、存儲、分發及傳輸等技術攻關,創新基於著作權的數字內容服務模式,推動數字內容技術套用和服務新業態的發展。
創新數字醫療與健康服務。創新第三方醫療與健康服務模式,突破以人為中心的智慧型感知、普適服務等關鍵技術,完善電子健康檔案,形成個人、醫院及相關部門的一體化醫療健康保健系統,構建老年人和慢性病醫療健康服務平台與技術支撐體系。
發展基於融合網路的數字生活服務。加強新興生活消費服務模式與發展路徑研究,突破服務集成接入與套用託管、資源聚合管理、結算與信用評估等數字生活平台關鍵技術。重點圍繞數字社區/家庭服務、移動生活服務、數字學習、虛擬社會互動服務、空間位置綜合信息服務等領域,形成現代數字生活消費服務平台化集成套用解決方案,構建一批數字生活服務運營平台。
創新社會化公共服務模式。加強知識獲取、知識交易與支付、數位化智慧型教室、移動學習等關鍵技術研發,建立開放式知識服務公共體系;突破海量資源存儲和網路信任服務支撐技術,創新就業服務、社會保險服務、養老服務和殘疾人服務模式,構建一體化就業與社會保障服務平台。
(三)推進和壯大科技服務業
促進研發和設計服務業集群發展。積極鼓勵研發服務外包、契約研發組織等研發服務新業態的發展,培育集聚一批專業第三方研發機構,形成研發服務業集群。拓展工業設計服務支撐能力,建立專業化設計服務標準和管理體系,促進各類專業性設計機構的集聚發展。推進檢測服務市場化進程,推動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發展,培育一批綜合性檢測服務機構,規範檢測服務,研究制定技術檢測服務行業標準。
促進技術轉移服務業整體提升。提升技術轉移機構的市場化水平,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支持服務機構和企業之間探索新型技術轉移合作模式,加強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技術成果中試熟化服務能力,提升技術轉移機構的專業化、特色化和增值服務能力。
促進創業及產業化服務模式創新。培育和支持創業服務新業態的發展,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多樣化的孵化器建設。推廣“孵化加創投”模式,提升孵化器可持續發展能力。擴大科技企業加速器試點,整合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為高成長企業做大做強提供資本、人才、市場等深層次服務。
促進科技金融服務業突破發展。推動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成長企業群體提供金融支持。推動科技金融業務創新,探索科技貸款擔保、科技保險、融資租賃、產權交易與股權交易等新模式。建設國家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台,進一步推動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畫”,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服務,促進科技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加強科技金融風險評估,對科技金融項目提供風險控制的技術支撐。
促進科技諮詢服務業規模化發展。發展智慧財產權服務,提高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和經營的能力。重點推動產業研究和競爭情報服務,研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諮詢服務。推進企業管理和戰略諮詢服務,為企業的轉型和加速成長提供專業服務。支持科技諮詢服務機構品牌化發展,提高科技諮詢業信息化水平。
六、著力發展創新集群,推進產業有序發展
以國家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為載體,集中統籌資源,促進產業化基地的集群化,提升國家高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著力推進創新集群發展。
(一)提升國家高新區輻射帶動能力
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支持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利用創新資源優勢,集聚優秀創新人才,研發轉化一批國際領先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努力成為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示範區域。
全面推進國家高新區突破發展。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引導,深入推進“三類園區”建設。深化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實現機制體制的創新和突破,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深化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提高區域創新能力;開展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發揮產業化載體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高新區之間的聯動發展,推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支持國家高新區開展產業集群建設試點,在總體發展水平居前、具有良好基礎的國家高新區試點開展國際先進型、國內領先型產業集群建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鼓勵和帶動其餘國家高新區開展省級產業集群建設。加強高新區、產業化基地和周邊區域、城市的產業融合,積極推動優勢產業通過技術轉移、產業轉移等向外延伸、擴散,強化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區域整體產業發展水平,推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培育具有區域化的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化示範載體。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需求,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吸收龍頭企業、前沿技術和產業領軍人才進入基地,集聚關聯企業,形成高端產業創新集群,推動基地成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先行區。
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特色集群。通過實施產業升級路線圖計畫,支持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加快產業升級,形成對區域產業具有引導和帶動作用的產業集群,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加快區域發展方式的轉變。
推動軟體服務業支撐工業化發展。提升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的產業化服務能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發揮軟體產業聯盟作用,加快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創新集群。
加快建設扶持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平台。進一步加強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建設,加強貿易與科技、產業、財政等部門之間的密切協同。支持國際商貿信息、技術標準認證、國際貿易培訓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擴大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出口和技術出口,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三)統籌資源、形成發展創新集群的合力
統籌資源、協同支持創新集群。依託國家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等載體,加強全鏈條部署,集中統籌資源,利用86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火炬計畫、重點新產品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各項計畫,重點加大對創新型企業、創新集群、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扶植力度,提升創新集群競爭力。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持續創新能力。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特色產業基地、軟體產業基地、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特色產業集群和傳統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各類創新資源的整合機制,推動資源的開放共享,加強創新要素的轉移和擴散,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提升集群內研發、生產、物流、服務等活動的效率,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七、最佳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促進企業快速成長
完善以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為核心的企業創業成長服務網路,著力探索運營機制、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形成鼓勵創業、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一)加強創業孵化體系建設
完善企業培育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延伸服務範圍,拓展孵化功能,不斷探索高效的創新機制和運營模式;支持建設100家專業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加快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行動,培育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中小企業。布局50-60家產業技術研究院,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創新人才的引進和技術源頭配置;支持200家各類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服務。
加快支持創新成果轉化。鼓勵大學科技園利用其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建立與企業需求對接機制,推動與社會資本的結合,加快技術轉移;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激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員的創業活力,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培育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企業。支持地方政府積極對接重大科技專項和各類科技項目,建立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示範基地。
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業。吸引各類企業和企業家、社會組織、高等院校等資源,建設創業教育開放平台;拓展創業實踐基地,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高校學生創業實習基地的發展,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降低大學生創業成本和風險。
(二)增強對成長企業的服務能力
加快建立高成長企業的專業化服務平台。支持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企業提供公共技術服務;鼓勵和支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共性技術與公共技術研發支持;建設和完善支持企業發展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為企業加速成長提供智慧財產權、管理培訓、市場拓展、品牌建設、國際化發展等方面的專業服務。
繼續完善高成長企業投融資服務體系。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台,為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繼續完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制度,支持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高新區開展代辦股份轉讓試點,促進國家高新區與資本市場對接機制的建立,扶持區內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支持企業組織或參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之間加強聯合,通過組織或參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協同創新活動,創新企業成長路徑,並探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長效運作機制,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三)加強技術市場體系建設
推動技術市場發展。穩定和健全各級技術市場管理機構,加快推進和完善技術市場管理和監督體系建設,規範技術市場秩序;推進重點區域和關鍵領域的技術交易市場、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技術市場建設;促進技術市場與金融市場、產權市場的銜接。
推進技術市場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中國技術交易信息服務平台、技術契約網上登記系統和技術交易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全國技術交易信息披露和報價系統。整合最佳化各級技術市場管理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信息機構等的科技信息資源,完善統一發布標準、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動。
促進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移。繼續開展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試點工作,建立中國技術轉移聯盟,推動建立區域、行業技術轉移聯盟和技術轉移行業組織建設,整合創新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利用公共科技資源的有效渠道,促進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移。
(四)推進人才隊伍壯大和創新創業文化建設
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落實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和《人才規劃綱要》的要求,加快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千人計畫”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建設“人才特區”,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來華工作和創業,建立健全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選用機制;建設市場化運作的院士工作室,吸引戰略科學家及其團隊入住;完善人才發展機制,促進人才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雙向流動,加大對創業科研人員的扶持力度;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加快技術經紀人、創業者等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文化。倡導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繼承和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形成鼓勵創新、支持創業、保護創新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不斷豐富創新創業文化內涵。與社會力量相結合,開展創業大賽、創業講壇等創新創業文化品牌建設活動,激發全社會的創業活力。支持地方政府和各高新區結合產業特色、資源優勢和區域文化,開展系列宣傳和文化活動,提升產業集群文化內涵,提高產業集群影響力和知名度。
八、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集聚和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加快推動國際產業合作,為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服務,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水平。
(一)加快推動國際產業技術合作
推動企業等創新主體參與國際產業技術合作。支持企業與跨國公司積極開展聯合研發和國際技術轉移。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參加國際行業協會、學術組織、標準組織等國際科技組織的交流活動。支持企業、研發組織等參與政府間科技合作計畫及重大科技合作項目,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國際聯合研發和產業化合作,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
推動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和產品的對外輸出。利用國家對外經濟援助資金和渠道,支持自主智慧財產權標準的海外商用,支持擁有自主技術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推廣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準和產品的對外輸出,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戰略性布局。
吸引國際科技資源參與我國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繼續加大力度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到中國,吸引更多的國際標準組織在我國設立分支機構;探索國際研發機構參與國家科技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的方式,吸引國外科學家、大學和科研機構與我國相關機構合作,在我國設立科研基地或聯合實驗室。
(二)增強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
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全面開展國際化經營活動。以海外科技園為載體,與一些國家和地區合作互建一批企業創新中心,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海外研發和銷售中心,開展國際標準創製或認證、技術交流、跨國併購、境外上市等活動,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建設和完善企業國際化發展服務平台。依託國家高新區、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等載體,建設一批企業國際化發展服務平台,培育扶持一批專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國際貿易信息、技術標準出口認證、國外參展等服務。
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國際化發展。鼓勵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積極吸納國外企業或組織參加,加強和國際標準組織成員的合作,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參加全球知名的產業論壇、技術研討會等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會議,不斷增強開放性。
九、體制機制創新與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加強對規劃制定和實施的引導,推進規劃落實,強化規劃實施中重大事件的協調。加強對相關子規劃、地方規劃制定實施的巨觀指導。充分利用部際和省部會商機制,加強部門之間、部門和地方之間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加強監督考核,對規劃實施及各項子規劃重點工作的落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對規劃工作進展情況的跟蹤和評估。
(二)規劃實施機制保障
圍繞跨領域共性技術研發、高新技術產業整體發展重大問題的集成研究等,整合部內資源,建立跨領域、跨計畫的重大項目組織機制,結合科技計畫管理改革,設立科技部跨領域重大項目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實施跨領域、跨計畫重大項目的組織工作,在項目統籌設計、資源集成和分配、項目實施和調整等方面加強指導。
(三)資金投入保障
加大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入,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支持國家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載體的建設,重點支持重大成果產業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加大火炬計畫、重點新產品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創新創業服務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創業企業等發展。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引導金融和各類社會資金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建設。創新政府投入管理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對產業化項目的投入。鼓勵地方政府加大相關投入。
(四)制度政策保障
最佳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先試的機制,加大對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支持科技企業創業的制度政策,研究和制定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舉措,最佳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壯大的市場環境,完善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
附屬檔案:相關專業名詞解釋

附屬檔案

相關專業名詞解釋
1.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即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好等特徵。在《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把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作為現階段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指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主要依託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理念發展起來的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在《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將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系統外包、製造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教育教學、數字文化、數字醫療與健康、數字生活、數字旅遊、空間位置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創新創業、科技諮詢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作為現階段重點發展的現代服務業。
3.全國技術市場契約交易總額:全國技術市場契約交易總額是指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項目的總金額。契約交易總額中的技術交易額可以反映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總體規模。
4.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指經國務院批准,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做出示範的區域。目前,國務院已批准支持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於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將發揮重要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5.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國家高新區,是指經國務院批准,旨在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的國家級產業開發區,主要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推進科技產業化進程,形成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達到83家。
6.“三類園區”:三類園區是指“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創新型特色園區”,據此對國家高新區開展分類管理。其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以中關村科技園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深圳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成都高新區等作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試點和示範。“創新型科技園區”是指有引領示範作用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產業和生活等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城市功能區,真正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和區域創新體系的中樞的國家高新區;“創新型特色園區”是指在園區定位、產業選擇、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上特色鮮明的國家高新區。
7.技術成果中試熟化:中試熟化是指在技術生命周期過程中,在大規模產量前的小批量試驗、驗證和“二次開發”的過程,是上承科研院所、下接生產企業的成果產業化的中間環節。
8.“孵化加創投”模式:“孵化加創投”是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等探索的服務模式之一,是指在提供各類孵化服務的基礎上,以自有資金設立風險投資資金,進行項目篩選、評估和投資,並在適當時候退出的機制。
9.代辦股份轉讓:代辦股份轉讓,是指經中國證券業協會批准,並報中國證監會備案,由具有代辦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服務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採用電子交易方式,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股份特別轉讓服務。
10.科技重點專項:本規劃計畫實施19項科技重點專項,推進重點領域的產業化發展。主要包括:
半導體照明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白光發光二極體(LED)製備、光源系統集成、器件等自主關鍵技術,實現大型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氣相澱積(MOCVD)等設備及關鍵配套材料的國產化,加強半導體照明套用技術創新,建設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加快“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試點示範,實現更大規模套用;2015年白光發光二極體(LED)的發光效率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半導體照明占據國內通用照明市場30%以上份額,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推動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成為世界前三強。
清潔煤高效發電及轉化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突破地下煤氣化、煤低溫催化氣化甲烷化、中溫催化氣化、高溫高壓甲烷化、煤制烯烴等化工品、煤催化制天然氣、重型燃氣輪機整機等核心技術。以煤氣化為基礎進行多聯產工程示範,進一步推進煤氣化技術綜合集成套用。積極發展更高參數的超超臨界潔淨煤發電技術,高效節能型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開發燃煤電站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封存技術及污染物控制技術,有序建設煤制燃料升級示範工程。
新型顯示科技重點專項。突破雷射顯示高可靠、低成本、長壽命等技術問題;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維和全息等三維顯示的節目源、發射、傳輸、接受、顯示等集成技術;研發有機發光顯示的發光材料、薄膜電晶體陣列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電子紙和場致發射等前沿顯示技術研究進程。實現關鍵原材料和顯示屏的國產化,形成產業集群,新增產值超千億,促進我國顯示產業升級轉型。
國家寬頻網科技重點專項。以提供100兆入戶寬頻接入為目標,重點突破網路技術體制、網路節點裝備和融合業務體系等關鍵技術,開發適合三網融合要求的積體電路、軟體、關鍵元器件等基礎產品,雙向數位電視終端和寬頻網路設備產品。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光纖無線融合的寬頻接入環境與示範工程,構建國際領先的新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中國雲”科技重點專項 。形成基於自主核心技術的“中國雲”總體技術方案和建設標準;掌握雲計算和高性能計算的核心技術。建設國家級雲計算平台,引導部門、地方和企業,形成不同規模、不同服務模式的雲計算平台,培育發展雲計算套用和服務產業。
網路信息安全科技重點專項。針對我國網路化信息化進程中日益突出的網路信息安全問題,面向國家網路空間安全重大戰略性需求,重點突破網路空間積極防禦、網路信息內容監管、重要信息系統供應鏈安全管理、面向新型網路與套用的安全防護等方面的核心關鍵技術,建立網路信息安全科技發展協同推進機制,為提升國家網路空間對抗能力、增強網路空間管控治理能力、營造綠色公共信息環境、發展自主可控安全能力、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重點專項。瞄準我國不斷增長的個人和行業用戶對位置服務的巨大需求,重點突破廣域分米級實時精密定位、位置服務信息集聚及挖掘、精密定位信息移動廣播、精密位置服務集成化終端等核心關鍵技術,依託公眾移動通信網路建立國家級導航與位置服務網路平台,實現三網融合、3G移動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增值服務,推動形成我國新的經濟成長點。到2015年初步實現國家地理位置信息數據整合與共享,建立起專業和公眾的位置服務平台,具備通過公眾移動通信網路向目前的7.5億手機用戶以及未來的3G/4G手機用戶提供位置服務信息的能力。
高速列車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高速列車的智慧型化、譜系化與節能核心關鍵技術,提升高速列車技術裝備、基礎設施服役狀態檢測監測關鍵技術及高速鐵路減震降噪技術,形成我國高速列車智慧型化安全技術裝備和車型系列,構建技術裝備及基礎設施服役狀態檢測技術和裝備體系。“十二五”高速列車產業總產值預期超過3000億元。
綠色製造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先進綠色製造技術與產品,突破製造業綠色產品設計、環保材料、節能環保工藝、綠色回收處理等關鍵技術。開展綠色製造技術和綠色製造裝備的推廣套用和產業示範,培育裝備再製造、綠色製造諮詢與服務、綠色製造軟體等新興產業。
智慧型製造科技重點專項。發展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控制、微納製造、製造業信息化等相關係統和裝備,重點研發工業機器人的模組化核心技術和功能部件、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智慧型測試儀器及基礎件等技術裝備,建設產業技術培訓體系,推動技術集成驗證與示範套用工作,制定技術與安全標準,培育一批高新技術創新企業,實現製造系統智慧型運行,改造提升裝備製造業。
服務機器人科技重點專項。開展服務機器人模組化體系結構研究,重點發展服務機器人機構、感知、控制、互動和安全等模組化核心技術和功能部件。建設一批技術集成驗證與示範套用平台,制定相應技術、安全標準,培育一批高新技術創新企業,建立服務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服務平台,促進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
風力發電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7-10兆瓦風電機組整機及關鍵部件設計及製造、陸上大型風電場和海上風電場設計運營、核心裝備部件製造、併網、電網調度和運維管理關鍵技術,形成從風況分析到風電機組、風電場、風電併網技術的系統布局。積極推進給予大型機組的百兆瓦級海上示範風場、千萬千瓦級陸上示範風場建設,推動近海和陸上發電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高效太陽能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大型光伏系統設計集成、高效低成本太陽電池、薄膜太陽電池及裝備、太陽能熱發電等關鍵技術、組件和成套設備。掌握太陽能發電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生產工藝與設備。擴大實施“金太陽”等示範工程,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大規模推廣套用。
智慧型電網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發展大規模間歇式電源併網與儲能高密度多點分散式電流併網、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與電網互動協調運行技術、分散式供能、大電網智慧型分析與安全穩定控制系統、輸變電設備智慧型化等核心技術。建設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送出、大電網智慧型調度與控制、智慧型變電站等示範工程,建成若干個智慧型電網示範園區和集成綜合示範區。
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科技重點專項。重點突破高性能纖維規模製備穩定化和低成本製備關鍵技術,形成高強、高強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強碳纖維產品系列,加速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高性能纖維。促進能源、交通、工業、民生等領域用複合材料的升級換代,建立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完整產業鏈。
先進稀土材料科技重點專項。圍繞分離提純-化合物及金屬-高端功能材料-套用器件全產業鏈,突破高性能稀土永磁、催化、儲氫和發光等材料的製備、套用和產業化關鍵技術。提高高豐度稀土在化工助劑、輕金屬合金、鋼鐵等材料中的套用水平,促進稀土材料的平衡利用。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標準制定,培育稀土材料領域的創新型企業。
高品質特殊鋼科技重點專項。面向航空航天、清潔能源、現代交通、先進制造等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重點突破高溫合金、耐熱鋼、電工鋼、軸承鋼、腐蝕鋼、耐磨鋼和工模具等特殊鋼關鍵材料技術,形成我國的先進特殊鋼和高溫合金材料體系,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品質特殊鋼生產工藝流程,推動特殊鋼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大幅提升節能減排技術水平,建立若干專業化生產示範線和一批國家級研究與中試基地,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實現高品質特殊鋼國產化和規模套用,滿足國家重大裝備和重大工程需求。
高性能膜材料科技重點專項。重點開發特種分離膜、水處理膜等10類膜材料。以膜材料和膜技術為支撐,建設5-8個示範工程,推動膜技術向水處理、鋼鐵、石化、環保等領域的套用。建成1-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造就一批膜材料領域高素質技術研究、套用開發和產業管理團隊。到2015年,膜材料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重點膜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30%以上。
新能源汽車科技重點專項。重點推進關鍵零部件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集成技術(混合動力-純電驅動-下一代純電驅動)和公共平台技術(技術標準法規-基礎設施-測試評價技術)的研究與攻關。繼續實施“十城千輛”工程,形成一批國際知名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零部件與整車企業;到2015年,突破23個重點技術方向,在30個以上城市進行規模化示範推廣,5個以上城市進行新型商業化模式試點套用,電動汽車保有量達100萬輛,產值超過1000億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