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與詠史
詠史與懷古都是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成敗等,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慨,或者借古以諷今,或者發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側重,
詠史詩多針對具體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
懷古詩多是登臨舊地,遊覽古蹟時有感而發之作。
懷古詩
古,是指一種古蹟,“懷古”是指登臨遊覽,觸景生情,由於歷史遺蹟的誘發,而抒發感慨。懷古詞多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像,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因此,懷古又往往跟登臨主體結合在一起。在藝術表現上,往往要寫景,寫這個古蹟的地理環境、景物景觀,長於情景交融。
詠史詩
“詠史”就是翻閱古書,拾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針對一個歷史事件,可能是針對一個歷史人物,藉此抒發作者的思考、態度,情懷或諷刺時政,從而抒發自己的獨到見地。
詠古詩長於議論精闢,不一定要寫景,不表現現在的時空場景。
人文環境
歷史名城南京,在漫長的歲月中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其中最響亮的名字莫過於“金陵”了。時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別稱。南京早在我國唐宋以前就稱“六朝古都”。所謂“六朝”是指:①三國吳。
孫權稱王,定都建業(今南京)。②東晉。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晉皇族
司馬睿被擁戴在
建康(今南京)當皇帝,建立東晉政權。③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
陳四個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稱“六朝古都”。至於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
應天(今南京)、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1)
石頭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
金陵邑於此,築城
石頭山。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改秣陵為
建業,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上修築石頭城,內設石頭倉、石頭庫,以存儲軍械、糧食等物資。石頭城南建
烽火台,為軍事重鎮。東晉義熙年間,以磚築城,建"入漢樓",仍為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依山築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稱。明
洪武十九年(1386)築
南京古城將其圍在城內,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虜亭遺蹟尚可尋。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
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
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
(2)台城,古城名,本來是三國時
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時改建,遂成為南朝台省和宮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雞鳴寺南。
(4)南唐在中主
李景的後期就面臨周、宋的威脅,國勢日弱,終至委靡不振。這些沒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勵精圖治,振作有為,即使還
強歡作樂,苟且偷安。
李煜南唐形勢更岌岌可危。他在對宋
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苟且偷安的生活,還縱情聲色,侈陳游宴。南唐為宋所滅後,他被俘到
汴京,過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終於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
宋太宗派人毒死。
(5)隋宮,
隋煬帝楊廣建造的行宮。《
輿地紀勝》:“
淮南東路,揚州江都宮,煬帝於江都郡置宮,號江都宮。”《嘉慶一統志》:“江蘇省
揚州府古蹟:
臨江宮在
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大業七年,煬帝升釣台臨
揚子津,大燕百僚,尋建臨江宮於此。顯福宮在
甘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宮。……江都宮在甘泉縣西七里,故
廣陵城內。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
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回流、九里、
松林、
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
2、垂楊:《開河記》:“詔民間有
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爭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這句說隋亡後,隋堤上只有楊柳依舊,暮鴉哀鳴。
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詩諷詠
隋煬帝奢侈嬉遊之事。首二句寫煬帝
任興恣游,肆行無忌,且濫殺忠諫之士,遂伏下殺身之禍。次二句取裁錦一事寫其耗費之巨,將一人與舉國、
宮錦與障泥和船帆對比,突出煬帝之驕奢淫逸。然而全詩無一議論之語,
於風華流美的敘述之中,暗寓深沉之慮,令人鑑古事而思興亡。
紫泉宮殿鎖煙霞①,欲取
蕪城作
帝家②。 玉璽不緣歸
日角③,錦帆應是到天涯④。
於今腐草無螢火⑤,終古垂楊有暮鴉⑥。 地下若逢
陳後主⑦,豈宜重問《後庭花》⑧?
【全部注釋】①紫泉:即紫淵,因唐高祖名
李淵,為避諱而改。
司馬相如《
上林賦》描寫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淵徑其北。”此用紫泉宮殿代指隋朝京都長安的宮殿。鎖煙霞:空有煙雲繚繞。
②蕪城:即廣陵(今揚州)。
鮑照有《蕪城賦》寫廣陵。二句意謂
隋煬帝將長安的宮殿閒置起來,又到揚州大建行宮。《隋書·煬帝紀》:“大業元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八月,上御龍舟幸江都。”
③喻指帝王。
④錦帆:《開河記》:“帝自洛陽遷駕大梁,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時
舳艫相繼,連線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百里。”
何焯評此句云:“著此一聯,直說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見江都之禍,非偶然不幸,後半諷刺更有力。”這兩句說,如果不是李淵奪取了隋朝的政權,楊廣的船大概會游到天邊去了吧。
⑤腐草無螢火:《禮記·月令》:腐草為螢。古人以為螢火蟲是腐草變化出來的。《隋書·煬紀》:“大業十二年,上
於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岩谷。”這句採取誇張的手法,說煬帝已把螢火蟲搜光了。
《隋 宮》3 陳 恭 尹
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
宮樹不曾秋。 十年士女河邊骨,一笑君王鏡裡頭。
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絲管在
迷樓。 繁華往事邗溝外,風起楊花無那愁。
【作者簡介】
陳恭尹(1631—1700),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順德(今屬廣東)人。清初詩人、書法家。幼時其父
陳邦彥抗清犧牲,他以逃匿得免。以父蔭,南明桂王授為
錦衣衛指揮僉事。桂王失敗後,避跡隱居。其詩多有頌揚抗清人物之作。與
屈大均、梁佩蘭並稱為“
嶺南三大家”。有《獨漉堂集》。
【注釋】 谷洛通淮:隋煬帝曾從河南洛陽引
谷水、洛水達於黃河,又自
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黃河水通淮河。
“以十年”、“一笑”兩句:首句意謂煬帝在位十多年,因開運河,造龍舟東巡,使無數百姓為服役死於非命;次句言隋煬帝曾攬鏡自照,對蕭後說:“好頭頸,誰當所之?”喻煬帝死期不遠。
“月下”、“天中”兩句:首句言燈影如虹霓起自
龍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奏樂的弦管出於迷樓。
烏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
夫子廟文德橋邊,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烏衣巷得名於三國時吳曾在此紮營,
吳兵皆穿烏衣。六朝時,成為東晉名相
王導、
謝安的宅院所在地。其弟子都穿
烏衣,因此得名。
朱雀橋為東晉時建在內
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在烏衣巷附近,是六朝時代都城正南門(
朱雀門)外的大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
⑦
西塞山 〔
古戰場〕由於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並由
綿延起伏的
黃荊山作依託,成為扼守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在此出戰事一百多次。
3、赤壁:“
赤壁”二字位於赤壁
磯頭臨江懸岩,南距市區138公里。《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 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軍藉助風勢,動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萬兵馬,東吳和
劉備的軍隊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大帥部
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餘,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
曹公,安漢室兮,定
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功。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這一劍刻過萬重山,據說江西廬山有反寫“赤壁”字樣。雖確切地點不可循,但歷代有多位文人留下相關詩篇。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
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源流歷史
形成源流
詠史懷古詩的產生源遠流長。詩騷中已見一些關於詠史懷古的內容,但與真正的詠史懷古詩還有差別。
A、《詩經·王風·
黍離》寫於春秋時期,歷代流傳,後世文人寫詠史懷古詩,往往沿襲這首詩的音調。
B、
班固的《詠史》,被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
詠史詩。此詩寫的是
漢文帝時期
緹縈捨身救父的故事,在寫法上,“隱括本傳,不加藻飾”,以敘述本事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議論,整首詩寫得“
質木無文”。
C、
左思《詠史》八首,真正實現了“詩”與“史”的結合,使得史事的敘述和詠懷較好地結合在一起,使詠史詩體格一新。
發展歷史
⑴、
初唐詠史懷古詩:以史為鑑,詠寫故去朝代的興亡,以告誡當世君主,成為初唐詠史懷古詩的一個重要主題。此類詩作多隱括史事,興寄的成分較少。初唐四傑及盛唐諸名家都寫了不少
詠史詩篇,題材也很廣泛,上自春秋
吳越舊事,下到
隋煬帝荒淫無道,都成了詩人們吟詠的對象。
此外,借史來抒發建功立業的懷抱,也是初唐詠史詩的一大主題。最具代表的是
陳子昂《薊丘覽古》七首中的《
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
、盛唐詠史懷古詩:盛唐詠史懷古詩寄託了詩人們對功名的熱望,表現他們積極進取的熱切心態。如
王維《西施詠》《夷門歌》,李白《
古風》其十、《
登金陵鳳凰台》,即此類。
杜甫的
詠史詩借詠史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感慨。如《
蜀相》《八陣圖》等。
⑶、
中晚唐詠史懷古詩:詠史詩輝煌的頂峰是中晚唐。隨著唐帝國迅速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的現實和六朝朝興夕敗,隋帝國短暫的輝煌等舊事,猶如巨大的陰影時時籠罩在詩人們頭上,給他們的詠史懷古留下了更寬闊的天地。詩人們通過懷古,或警策當朝統治者(借古鑒今),或感嘆唐帝國
江河日下(借古傷今),或抒發自身在
覆巢之下的憂畏之情(借古抒懷)。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懷詠,或對歷史古蹟的憑弔,
針砭時弊,寄託懷抱。
劉禹錫是此時詠史詩人之冠。《烏衣巷》《金塞山懷古》都堪稱傳世名作。其他,《長恨歌》(
白居易)、《連昌宮詞》(
元稹)、《金銅仙人辭漢歌》(
李賀)、《塞下曲》(
李益)、《過華清宮三絕句》、《過烏江亭》(
杜牧)、《
隋宮》、《
賈生》、《
馬嵬》(李商隱)等詠史佳作,它們都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上品。
在中晚唐
懷古詩人中,最突出的當數
李商隱和杜牧。晚唐,藩鎮割據、
宦官專權、國勢衰微,生活在這個時代,詩人往往選取歷史上突出的亡國亂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
唐玄宗)以
托諷,對他們的貪慾、無視歷史教訓終於自亡其國的事實加以諷刺揭露,借史實以警世人,他們堪稱中國詠史懷古詩人中的聖手。
宋代詠史懷古詞論析:
(1)、詠史懷古也是宋詞中的重要內容。
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感慨於六朝興衰,並轉入對現實的憂慮。
蘇軾《念奴嬌o赤壁懷古》借詠懷
周瑜來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
賀鑄《將近酒》(城下路)諷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
周邦彥《西河o
金陵懷古》蘊涵著濃郁的歷史滄桑感,在寫作上善於化用前人詩句。北宋百年間雖然出現了《明妃曲》、《
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題李愬畫像》(
惠洪)、《絕句·生當做人傑》(
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詠史之作已少見唐人
詠史詩精闢的見解、深刻的嘲諷。
(2)、南宋詠史懷古詞多借古說今,抒發北伐抗金的志向,風格慷慨悲壯。如
辛棄疾《南鄉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o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o過南劍雙溪橋》等詞作將詠史與抒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劉過的《六州歌頭》(鎮長淮)以揚州的興衰痛陳金兵的罪行與南宋統治者偏安思想。
陸游和辛棄疾生活的時代,正值
宋金對峙最激烈之時,北宋亡覆不久,
創痛仍在,南宋仍有收復失地之心。值此際,辛、陸二人登高臨遠,懷古感今之作便應運而生,其中《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念奴嬌·我來弔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讀史》、《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入翟塘登白帝廟》、《游諸葛武侯書台》(陸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詠史佳作。
南宋滅亡前後,
詠史詩壇上還有一次衝擊波,
汪元量、
文天祥、
劉辰翁、
張炎諸人,或為
挽狂瀾於既倒而盡最後之力,或面對破碎山河、異族橫行而默灑遺民之淚。他們的詠史之作,雖也不乏
壯志難酬的憤慨,但更多的卻是國破家亡的憂傷與無奈,給中國詠史
懷古詩添加了一道清冷與悲愴的哀光。
遼、金詠史懷古詩論析:
與兩宋同時的遼、金詩壇,詩作本是不多,
詠史詩更少,其中
元好問的《過晉陽故城書事》《西園》《赤壁圖》及移刺霖的《馬麗山有感》等可稱佳品。
元代詠史懷古詩論析:
元詩成就雖顯遜色,但元代詩壇卻熱鬧非凡,僅詩就留下三萬多首,還有大量的詞、曲。元代詩歌(包括詞、曲)是獨特的。 為了限制漢人參政,從
元太宗九年(1237)起,廢除科舉近80年,使得想以科舉進身的讀書人失去了希望,地位也直線下降;另外,元代前期詩人大多由宋、金入元,有濃重的遺民色彩。因此,元代詠史詩一方面時時流露出故國之思、滄桑之感;另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元曲上),感嘆世道無常、嘆世刺時、棄世歸隱的作品明顯增多,語言調侃,表露出作者看破紅塵、消極灰暗的心態。前者以
耶律楚材的《過沁園有感》、方回的《宋理宗書宮扇》、《白溝》,趙孟頫的《岳鄂王墓》等為代表;後者以
馬致遠的《雙調·撥不斷》(子房鞋,買臣柴)、貫雲石的《雙調·殿前歡》(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
張養浩的《中呂·普無樂》(楚離騷,誰能解)等為代表,在歷代
詠史詩中獨樹一幟。
明代詠史詩作前接宋元、後啟清朝,詩歌大家中不乏詠史高手。明初的劉基、
高啟,中期的
李夢陽、
王世貞、
何景明,晚期的
陳子龍、
顧炎武、屈大均等,都寫了不少詠史名篇。明代詠史詩題材更加廣泛,從先秦到宋元都是吟詠的對像,其中明末諸家之詩,感情憂為深沉。
清代詠史懷古詩論析:
清代是繼晚唐之後的詠史詩的又一高峰。清初一度屈節仕清的大詩人
錢謙益、
吳偉業等,由於特殊的遭際,其詠史懷古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內心的痛楚。而鴉片戰爭前後的
林則徐、
龔自珍和清末變法維新時期的
黃遵憲、
康有為、
梁啓超等人的詠史之作更是借歷史而發憂國之思與強國之願。像吳偉業的《過淮陽有感》、
黃景仁的《秦淮》、龔自珍的《詠史》、黃遵憲的《
田橫島》、《京師》、康有為的《秋登越王台》等,都是很有影響的
詠史詩力作。
基本特點
歷史評說
"懷古者,見古蹟,思古人。其事無他 ,興亡賢愚而已。”
形式標誌
標題中有古蹟、古人名,或在古蹟、古人前冠以“
詠”,或在古蹟、古人後加“
懷古”、“
詠懷”等。
寫作結構
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詩詞內容
詩歌的內容一般為:描寫此地眼前的衰敗、荒涼、蕭條,或描寫歡快的事物來襯托內心的悲傷,或描述歷史事件的經過,抒發感慨。
思想感情
多感慨個人命運,抨擊社會實質。
具體為:國家——國運衰微,國土淪喪(多為宋朝) 統治者——昏庸腐朽, 驕奢淫逸 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滄桑 古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
藝術手法
(1)“詩”與“史”的結合:
用典,雙關 (2)“詠史”與“言志”的結合:借古諷今,借景抒情
(3)“古”與“今”的結合:虛實結合,對比,反襯
語言風格
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鬱。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調蒼勁悲涼。
主題歸納
懷古詩常觸及詩人心靈的最深處,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近年來高考也常涉及此類詩歌。而懷古詩的結構一般是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臨古地——A.前代的都城:鹹陽、長安、
金陵、
姑蘇、洛陽、
汴京B.發生過重大事件的地點:
驪山、赤壁、新亭、隋堤、
馬嵬、華清宮、
汴河C.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廟:湘妃祠、
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
D.特定的歷史朝代:六朝、
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後蜀等。
表達風格
懷人傷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與際遇和作者有了某種相似性,觸發點在古人,落腳點在自己。具體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對比失落型
有的懷古
詠史詩著眼於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負,建功立業,得遂心愿,而自己卻因為某種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盡其用,從而有了
鬱鬱寡歡乃至消極遁世之心。在鑑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線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大功,可謂少年得志,風流倜儻,而自己人到中年雙鬢染霜,卻功業無成,“早生華髮”,與周瑜相比,簡直
不可同日而語。強烈的對比生髮出濃重的“
人生如夢”的感慨,今世之無奈卻只能在清風明月間買醉。故地重遊,聯想古人,關照自己,正是有了這一層自我關照,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這樣,這首傑出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長久的生命。
2.同病相憐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關照自我,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懷古傷己)如
李商隱《
賈生》寫漢文帝宣室召見
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自己的同樣的遭遇,抒發並強化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
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賞析】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組成。這首詩的“
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平常,實則不然。這裡,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
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
諸葛亮雖不同世卻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後面的讚頌、痛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和諧統一,首尾相銜。
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
如果說,“起聯”兩句還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的話,那么,“
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周圍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仿佛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強調“
好音”之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卻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無人跡,只有詩人形隻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嗎?不難看出,在“頷聯”兩句里,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於動,寄情於景,婉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遠且大”(
謝榛《
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泄,以高度凝鍊、警策的語言概括了
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
三顧茅廬,於公元207年,同他商討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又
匡濟危難,扶佐後主
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
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當然,藝術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的。但是,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夠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仰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致,沉鬱頓挫。遣辭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瀟灑飄逸,可與詩人另一首寫
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而已,或許還難以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和取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
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豈止是一般的憑弔和拜謁之辭啊!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
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與
魏軍相持百餘日後,於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
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用這警句一般的詩行對
齎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與同情是不無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
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鍊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懷古傷今
古代詩人的主流是
寒士,濟天下拯黎民的念頭使他們更多關注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上。詩人們常借寫古蹟、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警戒。懷古儘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現實不合理想模式的時候就是懷古最有理由的時候。根據古蹟或古事的現狀可分以下幾類: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這類詩作或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或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尤其是做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
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
詠史詩的一個專題。
過去的繁華隨風遠去,只留下一片荒蕪,這讓人頓生物換星移,
世事滄桑之感。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
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台上曾經有
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
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風景依舊,只是
朱顏已改。
物是人非給人帶來幻夢似的感覺,不由得讓人做冷靜的思考。如
劉禹錫的《
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淒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這是一首憑弔六朝古蹟的詩。詩的首句寫
金陵雨景,渲染氛圍;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理性反思
前兩類詩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發一己之感慨;此一種,作者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的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
借古諷今,別有寄託:
借古諷今,勸誡今人不要一味貪圖享樂/過度奢侈/窮兵黷武,以免重蹈歷史覆轍(借古諷今)。
如王安石
金陵懷古詞《桂枝香》: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
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
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上片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層層表現了“故國晚秋”
中江山風物的勝概。下片則以“念往昔、繁華競逐”一句轉入懷古,感嘆六朝皆因荒樂而相繼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傷時之意,實際上是借歷史警誡當朝統治者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而重蹈歷史之覆轍。
②或是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
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倖。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
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
卷土來?
秦末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他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借鑑。杜牧以詩人的眼光,從敗不餒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
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
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尤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從當時形勢的角度立意,指出
項羽已失去人心,不會再有成功的希望。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
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
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鑑賞概要
弄清史實,疏通文意
讀懂詠史
懷古詩,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
如
劉禹錫的《
烏衣巷》:“
朱雀橋邊
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
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在南京,東晉時是高門士族的聚居區,晉朝
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烏衣,因此得名。朱雀橋在
秦淮河上和南岸的烏衣巷相鄰,昔日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像,昔日的王謝權門現在已居住著尋常百姓之家;今昔對比,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令人嘆惋再三。如果不了解這些歷史知識,就很難深入的理解蘊涵其中的詩意。
領悟感情,觸發共鳴
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理性的冷靜的剖析,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一種是感慨個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歷史的一些影子,通過讚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感情成分較濃。在鑑賞
懷古詩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線點。
如杜甫《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
春風面,環佩空歸
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為什麼追念
王昭君呢?其實,這是沒有找到二者的對接點: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飄泊西南天地間”,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後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悲劇命運。詩中的明妃就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就像當年的明妃。抓住此對接點,就不難揣摩出詩作的含義。
分析技巧,體察詩心
詠史
懷古詩歌的寫作一般是先敘事寫景,極力鋪墊;後議論抒情,點明主旨。還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留有充分想像發揮的空間,引發讀者的思考。不同的寫法,是由不同的主題決定的。
懷古
詠史詩的寫法多樣,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
念奴嬌o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嬌o赤壁懷古》。在
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李白的《越中攬古》:“
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
如花滿春殿,至今只有鷓鴣飛。” 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賞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他登上峴山,想到
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
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與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全詩借古抒懷,感情深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
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
夔州,距故鄉洛陽
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
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
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賞析】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詩人從夔州調任和州刺史,途徑西塞山,感於時事,寫了這首詩。詩的前四句,以雄渾的筆觸,描繪了西晉水師沿江東下,勢如破竹的浩大聲勢。後四句總結歷史經驗,借古諷今,從
孫皓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也都相繼覆亡的歷史說明,地形不足恃,“王氣”不足憑。結尾以舊時遺留下來的營壘荒涼殘破的景象,來警告當世
擁兵自重,憑險割據的
藩鎮。全詩富於哲理並且充溢著一種蒼茫的歷史感。
西塞山〔古戰場〕由於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並由綿延起伏的黃荊山作依託,成為扼守
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在此出戰事一百多次。
〔孫策攻
黃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孫策為報殺父之仇和向西擴張的需要,發兵攻黃祖,在西塞山激戰獲勝,再攻夏口亦勝。整個戰役獲黃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財物山積。西塞山成為孫氏轄地。
〔三國戰亂〕孫策死後,黃祖又經常侵擾西塞山,
孫權也三次征伐黃祖,使西塞山狼煙不斷。吳人設定“
鐵鎖橫江”重點把守。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冬,晉傾舉國之兵分道伐吳,晉將軍
王濬、唐彬浮江東下,激戰西塞山後東下建業,“受皓之降”。
三國分立局面終結。
此外,晉末
劉裕攻桓玄,南朝宋時
蕭道成戰
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復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過血風腥雨。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首詩描寫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聯想到唐末時勢,不禁生出弔古傷時之情。
長江之上,
細雨霏霏,長江岸邊,青草萋萋,這是一幅朦朧幽約的
江城春景,然而,也正因這種幽約如夢幻般的景境,容易引起對
往事的回憶和傷感,詩人自然由六朝宮城故地生出感想。六代繁華,如今好象夢一般地消失了,鳥兒似乎也在為此而悲鳴,但又有什麼用處呢,只是“空啼”而已。在詩人這樣的感情投注下,自然界的景物也都帶有了感情色彩。然而,鳥既有情,草、柳卻無情,江草依舊萋萋而生,而台城上的柳樹更是最為無情,在
春雨滋潤之下,繁盛而茂密,枝葉濃綠,延綿著
十里長堤,猶如綠色的煙霧籠罩著一樣,它一點也不為六朝的滅亡而哀傷,反而越長越茂盛。如此寫植物無情,實則反襯自己多情,詩人目睹唐王朝將亡之勢,不禁悲從中來,引古傷時,感情表達得極為深沉。全詩無句不佳,故成絕唱。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鑑賞:1、 詩人的感嘆 全詩以台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2、藝術手法 借古諷今,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鑑賞:建安十七年(212),
孫權依清涼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頭城,此城北緣長江,南抵秦淮河口,是
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統治者都視之為重地,以至後人常把它當作南京的代稱。到唐代已經荒廢。
這首詩獨闢蹊徑,避開了和
金陵、六朝有關的所有史實,將感情線編織在貌似無關的周邊景物中,以一種內在的對比結構暗連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虛實相生,極富張力。前人說它“意在言外,寄有於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