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總筆畫:9 ; 繁體部首:示,部外筆畫:5,總筆畫:10
漢字演變
漢字釋義
祠cí 形聲。字從示,從司,司亦聲。“示”指“祖先”。“司”本義為“世代從事某專業”,引申義為“專業執掌”、“專職從事”。“示”與“司”聯合起來表示“世世代代專門祭祀祖先的
廟堂”。
本義: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築。
引申義:名士偉人紀念堂。
祠 <名>
(形聲。從示,司聲。本義:春祭)
同本義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賢的廟堂
又如:宗祠(祠堂);祠灶(宗祠;祠堂);
祠館(猶祠堂)
祠祿的省稱
祠 〈動〉
引申為祭祀
此秦王之所以廟
祠 cí祠堂:宗~。
祠堂
①舊時同族的人共同祭祀先祖的房屋。
②社會公眾或某階層為共同祭祀某個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字部】 祠
《唐韻》似茲切《集韻》《韻會》《正韻》詳茲切,並音詞。祭也。《詩·小雅》禴祠烝嘗。《公羊傳·桓八年》春曰祠。《注》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又報賽也。《周禮·春官》小宗伯禱祠於上下神示。《注》求福曰禱,得求曰祠。
又神祠。《史記·封禪書》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又廟也。《朱子·家禮》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司馬光·文潞公家廟𥓓》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師皆有廟。秦尊君𤰞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
又生祠。《史記·萬石君傳》慶為齊相,大治,為立石相祠。
又祠官。《朱子·語錄》王介甫更新法,慮天下議論不合,於是甁為宮觀祠祿,以待異議之人。
又葉祥吏切,音劑。《張衡·東京賦》春秋改節,四時疊代。蒸蒸之心,感物增思。躬追養於廟祧,奉烝嘗與禴祠。代葉地,思葉四。
說文解字
【卷一】【示部】祠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從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
圭璧及皮幣。似茲切
漢語大詞典
祠1 [cí ㄘˊ]
1.祭名。春祭。《詩·
小雅·天保》:“禴祠
烝嘗。” 毛 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爾雅·釋天》:“春祭曰祠。”2.祭祀。《書·伊訓》:“
伊尹 祠於先王。”
陸德明 釋文:“祠,祭也。”
孔穎達 疏:“祠則有主有屍,其禮大;奠則奠器而已,其禮小。奠祠俱是享神,故可以祠言尊。”《
史記·
楚世家》:“ 秦昭王 卒, 楚王 使
春申君 吊祠於 秦 。”《
漢書·高帝紀下》:“過 魯 ,以太牢祠 孔子 。”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後集·諸齋祠先輩》:“
太學諸齋,各祠本齋之有德行者。” 明
陳繼儒 《
珍珠船》卷三:“
羅霄山 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雨。”3.得福而後祭神報謝。《
周禮·春官·喪祝》:“以祭祀禱祠焉。”
賈公彥 疏:“祈請求福曰禱,得福報賽曰祠。”4.祠堂;廟。 漢
袁康 《越絕書·德序外傳記》:“ 越王 句踐 既得平 吳 ,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時為之立祠,垂之來世,傳之萬載。”《
漢書·宣帝紀》:“修興 泰一 、
五帝 、
后土 之祠,祈為百姓蒙祉福。”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泗水》:“吏民親事,皆祭
亞父 於 居巢廳 上。後更造祠於郭東,至今祠之。”5.“
祠祿 ”的省稱。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侍郎 鄭丙 目為偽學,﹝ 朱晦庵 ﹞遂以祠去。” 宋
岳珂 《桯史·湯岐公罷相》:“ 湯岐公 思退 相 高宗 , 紹興 三十一年以煩言罷。
洪文安 遵 在翰苑當直,例作平語,諫官隨而擊之,以祠去。”《
續資治通鑑·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會 浚 以母老乞祠,乃有是命。”參見“ 祠祿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家有狀,墓有銘,神道有碑,有傳有誄有頌有贊有墓祠,而猶未已也。”
相關詞語
【祠山神】民間俗祭。其所供神之姓名、事跡因史志中各以民俗相傳而稱說不一。或謂
烏程 橫山 張渤 ,或謂
武當 張秉 ,號
祠山神 或
祠山大帝 、
張大帝 。其祭所稱
張王廟 ,又稱 祠山廟 。 漢 唐 以來,廟祀不絕。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祠山神》:“合而觀之,則 祠山神 之祀,本起於
廣德 ,其所謂化豬通津,蓋本《
淮南子》 禹 化為熊,通轘轅之路,
塗山氏 見之,慚而化為石之事,移以附會於 祠山 。然俗所傳 祠山 張大帝 寔本此。而非如 弇州 所云也。且 祠山 張大帝 之稱乃近代流俗所傳,而 宋 以來尚稱 張王 ,並未加以帝號。”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通俗編·神鬼》引 明
田藝蘅 《
留青日札》。
【祠正】主管宗祠祭事者。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 荊元初 為
丹陽 巨族,族之人推 元初 為祠正。每春秋時享,庀俎豆,省牲牽,率羣從
子姓,執籩祼獻,不以年至為讓,不以寒暑為解。”
【祠田】祭祀
田神。 漢
劉向 《說苑·尊賢》:“臣非敢以大王語為戲也。臣笑臣隣之祠田也,以一奩飯、一壺酒、三鮒魚,祝曰:‘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車,傳之後世,洋洋有餘。’臣笑其賜鬼薄而請之厚也。” 南朝 梁
劉勰 《
文心雕龍·祝盟》:“ 舜 之祠田云: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
【祠主】猶
廟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達摩悉鐵帝國》:“王乃躬往
天祠,禮請求救。時彼祠主為神下語:‘必當痊復,良無他慮。’”
【祠寺】祠堂,寺廟。《新唐書·常袞傳》:“今軍旅未寧,王畿戶口十不一在,而諸祠寺寫經造像,焚幣埋玉,所以賞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歲巨萬計。陛下若以易芻粟,減貧民之賦,天下之福豈有量哉!”
【祠宇】祠堂;神廟。《文選·夏侯湛》:“徘徊路寢,見先生之遺像;逍遙城郭,觀先生之祠宇。”
張銑 註:“祠宇,亦廟也。” 清
顧炎武 《勞山歌》:“八神祠宇在其內,往往棊置生金銅。” 清 沈欽圻 《
生祠》詩:“誰為建祠宇,惟留後人思。” 黃鈞 《錦城紀游》詩:“ 杜公 祠宇春容老,堂上槐陰一尺深。”
【祠求】祭神祈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羅漢曰:‘大王治國,政化清和,河水斷流,龍所為耳。宜速祠求,當復昔利。’”
【祠兵】古代兵將出戰,陳於近郊,殺牲饗士卒,謂之“祠兵”。《公羊傳·莊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
何休 註:“禮,兵
不徒使,故將出兵必祠於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饗士卒。”
王闓運 《丁文誠誄》:“曾選士於 衡 湘 ,截 粵 餉以祠兵。”一說,祠兵即治兵。 清
王念孫 《讀書雜誌·漢隸拾遺》“ 泰山
都尉 孔宙 碑”:“第六行‘□□祠兵,遺畔未甯’,祠兵,即治兵也。《左氏春秋·莊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作‘祠兵’, 宙 傳《嚴氏春秋》,故書此碑者,亦從《公羊》作‘祠兵’也。”
【祠祀】祭祀;立祠祭神或祭祖。《
史記·
孝文本紀》:“﹝今崩﹞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新唐書·王縉傳》:“初, 代宗 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 明
劉基 《再和倒用前韻》:“房帷瓜果紛祠祀,霄漢雲霓隔晦冥。”
劉師培 《文學出於巫祝之官說》:“古代祠祀之官,惟祝及巫。”
【祠尾】即鴟尾。古代宮殿正屋脊兩端的裝飾構件,以瓦為之。以其形似猛禽鴟之尾,因以為名。 北齊
顏之推 《
顏氏家訓·書證》謂 張敞 撰《
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因 張敞 為 吳 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一說,即蚩尾,魚尾形屋飾。 唐 蘇鶚 《
蘇氏演義》卷上謂:蚩,海獸;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
【祠事】祭禮,祭祀之事。《
史記·天官書》:“兩河、天闕閒為關梁,
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為質。火守南北河,兵起,谷不登。” 張守節 正義:“輿鬼四星,主祠事,天目也,主視明察奸謀……中一星為積屍,一名質,主喪死
祠祀。占:鬼星明大,谷成;不明,百姓散。質欲其沒不明;明則兵起,大臣誅,下人死之。”
【祠具】祭祀時所用的器具。或稱祠器。《
漢書·郊祀志》:“天子既令設祠具,至 東泰山 , 東泰山 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後漢書·桓榮傳》:“ 賜 遣吏
奉祠,因縣發取祠具, 曄 拒不受。”
【祠典】祀典,有關祭祀的典制。《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青龍 元年﹞詔諸郡國山川,不在祠典者勿祠。”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 霸 滻 , 長水 也,雖不在祀典,以近 鹹陽 秦 、 漢 都, 涇 、 渭 、 長水 ,盡得比大川之禮。”
【祠享】立祠以祭品敬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渠水》:“﹝
魯恭 ﹞以太尉掾遷 中牟 令,政專德化,不任刑罰,吏民敬信,蝗不入境……車駕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顧問民政,無所隱諱,故能遺愛自古,祠享來今矣。”《新唐書·姜皎傳》:“後以子尚主,更贈吏部尚書仍賜封二百戶為祠享費。”
【祠官】掌管祭祀之官。《史記·孝文本紀》:“今吾聞祠官祝釐,皆
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後
漢書·
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常以鬼神難徵,淫祀無福,乃詔有司罷諸祠官不合典禮者。” 唐 杜甫 《
橋陵》詩:“宮女晚知曙,祠官朝見星。”
王國維 《觀堂集林·序》:“郡縣屬官如
水丞、平丞、陶丞,餘官如司空、祠官、橘監、發弩、兵府、治府皆 班 《表》、 馬 《志》所未載。”
【
祠城】祀神的地方。《
史記·封禪書》:“ 文公 獲若石雲,於 陳倉 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祠室】即祠堂。《
漢書·張禹傳》:“ 禹 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朝廷大恩,猶當應有祠室,庶母子並食,魂靈有所依庇。”
【
祠宮】指祠堂,神廟。 宋 韓駒 《余往歲與遜叔侍郎同寓廣陵》詩:“ 廣陵 三歲共祠宮,二月帆開二水風。” 宋 梅堯臣 《蓬萊閣賦》:“喬松郁雽故陵,丹青儼於祠宮。”
【祠祝】猶廟祝。《
史記·封禪書》:“ 高祖 初起,禱 豐 枌 榆社 。徇 沛 ,為
沛公 ,則祠
蚩尤 ,
釁鼓旗……令祝官立 蚩尤 之祠於 長安 。 長安 置祠祝官、女巫。” 宋 陸游 《
癸丑七月二十七夜夢遊華岳廟》詩之二:“牲碑偽正朔,祠祝虜衣冠。” 清
方以智 《通雅·稱謂》:“今人以守廟道士呼為廟祝,此蓋有本。《
漢表》 景中 六年更名大祝為祠祝, 武 太初 元年更名曰廟祝。”
【祠屋】即祠宇。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淄水》:“《
列仙傳》曰, 鹿皮公 者,
淄川 人也。少為府小史,才巧,舉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 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四:“
武侯 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新唐書·王仲舒傳》:“除 江西 觀察使……有為佛老法,興
浮屠祠屋者,皆驅出境。”
【
祠部】官名。 三國 魏 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歷代因之。 北周 始改為
禮部。 隋 唐 別置祠部曹,屬於禮部,掌
祠祀、天文、
漏刻、
國忌、廟諱、
卜祝、醫藥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變革, 明 改為
祠祭司。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分司
郎官職事,惟祠部為煩且重。”
【
祠部牒】祠部所頒發的
度牒。 唐 宋 以來,
祠部發給或售給出家人以憑證,可免地稅及
徭役。《
釋氏要覽》卷上:“祠部牒:此牒自
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譎知·金還酒債》:“
荊公 素喜 俞清老 。一日謂 荊公 曰:‘吾欲為浮屠,苦無祠部牒耳。’ 荊公 欣然為具僧資,約日祝髮。過期寂然。公問故, 清老 徐曰:‘吾思僧亦不易為,
祠部牒金且送酒家還債。’公大笑。”
【祠容】祭祀的儀容。《宋史·樂志十二》:“祠容肅肅,風馭冥冥。”
【祠曹】祠部機構。 隋 唐 時屬
禮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張楚 與
達奚侍郎 書:‘公任在
臨淄 ,請仆為
曹掾……仆轉
郎署,先在
祠曹,公自台端,俯臨禮部,昔稱同舍,今則同廳。’”
【祠堂】1.舊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
漢書·循吏傳·文翁》:“ 文翁 終於 蜀 ,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 唐 杜甫 《
蜀相》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 外柏森森。”此謂祀先賢之廟堂。 宋
司馬光 《文潞公家廟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於
官師皆有廟……﹝ 秦 ﹞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 漢 世
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
墓所。”此謂祀祖宗之廟堂。2.後世宗族宗祠亦通稱祠堂。《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像 臧三爺 的廩,是少爺替他補,公中看祠堂的房子,是少爺蓋,眼見得學院不日來考,又要尋少爺修理考棚。”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本地大建築在城外計三十來處,除了廟宇就是會館和祠堂。”
冰心 《
六一姊》:“從我們樓上可以望見 曲 家門口和祠堂前兩對很高的旗桿,和海岸上的
魁星閣。”
【
祠祭】祭祀。《戰國策·趙策二》:“先王棄羣臣,寡人年少,
奉祠祭之
日淺,私心固竊疑焉。”《後漢書·皇后紀上·和帝陰皇后》:“ 朱 及二子 奉 毅 與後弟 軼 、 輔 、 敞 辭語相連及,以為祠祭祝詛,大逆無道。”《新唐書·王璵傳》:“ 玄宗 在位久,推崇
老子 道,好神仙事,廣
脩祠祭。”
【
祠祭司】 清 代
禮部所屬官署名。主掌祭祀。《紅樓夢》第五三回:“﹝ 賈珍 ﹞一面說,一面瞧那
黃布口袋,上有封條,就是‘皇恩永賜’四個大字;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
印記。一行小字,道是:‘
寧國公 賈演 ,
榮國公 賈法 ,恩賜永遠春祭賞共二分,淨折銀若干兩,某年月日,龍禁尉候補侍衛
賈蓉 當堂領訖。值年
寺丞某人。’下面一個朱筆
花押。” 清
梁章鉅 《稱謂錄·祠祭司》:“《皇朝通考》:‘
祠祭清吏司,凡祭祀其列在
祀典者,則稽其實。喪祭貴賤有等,皆定其程。凡術數、醫卜、音樂及僧道並藉領之……’案今之
祠祭司亦稱大主禋。”
【祠祿】官名。 宋 制,大臣罷職,令管理道教宮觀,以示優禮,無職事,但借名食俸,謂之“
祠祿”。 宋 陸游 《
秋晚歲登戲作》自註:“時方謀祠祿。”《宋史·職官志十》:“宋制,設祠祿之官,以佚老優賢,先時員數絕少, 熙寧 以後乃增置焉。” 元
王士熙 《送華山隱歸西湖故居》詩:“欲向君王乞祠祿,安排杖屨來相從。”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 宋 有西北二邊
歲幣百萬,百官祠祿郊賜之類,今皆無之。”
【
祠監】管理祠堂的人。 晉
王獻之 《玄度帖》:“因祠監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極難。”
【祠廟】祠堂,廟堂。 唐 杜甫 《謁先主廟》詩:“舊俗存祠廟,空山泣鬼神。” 唐 杜甫 《
登樓》詩:“可憐 後主 還祠廟,日暮聊為《
梁甫吟》。” 明 常倫 《過
韓信嶺》詩:“帶礪山河在,丹青祠廟新。”
劉師培 《論說部與文學之關係》:“巷議街談,輾轉相傳……甚至記壇宇而陳
儀跡,因祠廟而述鬼神,是謂 齊 東之談,堪續
虞初 之著,此又一類也。”
【
祠壇】祭場。《
史記·樂書》:“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漢書·禮樂志》:“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
【祠器】祭器。《管子·形勢》“
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唐
尹知章 註:“蜀,祠器也。”《南史·庾悅傳》:“就 道錫 索嫁女具及祠器。”
【祠館】猶祠堂。 宋
李綱 《與潘子賤龍圖書》:“仰荷上恩寬厚,復畀祠館第,深感涕。”
【祠謁】謁拜祭祀。《後漢書·張禹傳》:“祠謁既訖,當南禮 大江 。”
【祠廩】即
祠祿。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伯美》:“ 吳農丞 辨析狀云:‘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
繳駁,聖恩寬大,遂畀祠廩。或予或奪,惟上所命。’”參見“ 祠祿 ”。
【祠賽】祭祀以報神恩。《周禮·春官·大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 唐 賈公彥 疏:“謂祈請求福,得福乃祠賽之。”
【祠釐】祭神求福。《明史·徐階傳》:“寇由 牆子嶺 入,直趨
通州 。帝方祠釐,兵部尚書
楊博 不敢奏……帝怒 博 不早聞與總督 楊選 之任寇入也,欲罪之未發。 階 言:‘ 博 雖以祠釐禁不敢聞,而二鎮兵皆其所先檄。若 選 則非尾寇,乃送之出境耳。’”
【祠禱】祭神乞福。 五代 王周 《巫廟》詩:“
悉窣垂
肸蠁,
祠禱希安寧。”《舊唐書·文藝傳下·
司空圖》:“ 圖 布衣鳩仗,出則以女家人 鸞台 自隨。歲時村社
雩祭祠禱,鼓舞會集, 圖 必造之,與野老同席,曾無傲色。”
【
祠醮】道徒設壇祈禱。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林復》:“於是有旨令
大理丞 陳朴 追逮,隨所至,致獄鞫問。及至 潮陽 ,遇諸道間,搜其行李,得朱椅、黃帷等物,蓋 林 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於僧寺中。”
【祠灶】
祀灶。《
史記·
孝武本紀》:“是時
李少君 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司馬貞 索隱:“
如淳 曰:‘祠灶可以致福。’案:禮灶者,老婦之祭,盛於盆,尊於瓶。《
說文》、《
周禮》以灶祠
祝融 。《
淮南子》
炎帝 作火官,死為灶神。”《資治通鑑·漢武帝元光二年》:“ 李少君 以祠灶卻老方見上。”
胡三省 註:“祠灶者,祭灶以致鬼物,化丹砂以為黃金,以為
飲食器,可以延年,方士之言云爾。”參見“ 祀灶 ”、“ 祭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