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灶

祀灶

祀灶又稱祭灶、送灶。中國民間祭祀灶神的一種習俗。 本為古代“五祀”之一。漢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晉代乃定於臘月二十四日,此後則普遍於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祀灶
  • 地區:中國
  • 日期:臘月二十四日
  • 原由灶神於此日上天
  • 補充: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日前夜送灶
簡介,記載,相關信息,掃塵,小年夜,

簡介

中國人認為,灶神於此日上天,故向天帝稟報一家善惡之事,中國民間有請灶神、供灶糖、焚轎馬灶疏、食糯米飯等習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已由上天返回本宅。又,中國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而北方則是二十三南方則是二十四日的前夜送灶。

記載

《禮記.月令》:“孟夏祀灶。”漢班固《白虎通》:“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一說戶以羊,灶以雉......井以豚。”《後漢書.陰識傳》:“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後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至識(陰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晉周處《風土記》:“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買五色米食、花盯、膠牙餳、萁豆,叫聲鼐沸。”清潘榮陛《京帝歲時紀勝.十二月.祀灶》:“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桂天燈。祭品則羮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說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謂曰掛袍,燃燈默拜。”清筱延《成都年景竹枝詞.賣灶馬》:“塗煙黃紙賣盈城,到處喧呼灶馬名。祭灶人家都來買,一張送去一張迎。”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灶經,至是,填寫姓氏,焚氏禳災。篝灶載灶馬,穿竹筋作槓,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燼者,還納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米豆。”又引馮應京《月令廣義》:“燕俗,鐫神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合家少長羅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之。”

相關信息

掃塵

亦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舊時至農曆二十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以掃帚清除乾淨;箱櫃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宋吳自牧《夢梁錄.除夜》:“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鬥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蘇州》:“二十七日掃屋塵,曰除殘。”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指曆本)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清蔡雲《吳歈》詩:“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又引《歲時瑣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凡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亂絲日。”又《月令精鈔》:“二十四日為無忌日。”

小年夜

宋代指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宋文天祥《二十四日》詩題註:“俗雲小年夜。”清葉名灃《橋西雜記.小年》:“[文天]祥作此詩,在祥興二年己卯。其年以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也。此風始於宋時禁中,大中祥符元年,以是日為降聖節,至乾淳時為小節夜。”明陳士元《俚言解.小盡大盡》:“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後以舊曆除夕為大年夜,前一日為小年夜。清顧祿《清嘉錄.小年夜大年夜》:“祀先之禮......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謂之小年夜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