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氏(張大帝)

烈山氏

張大帝一般指本詞條

神農別號烈山,對此,史家無異議。“烈山”始見於《國語》和《左傳》,比“神農”早出,是神農氏的古稱。史書中關於烈山氏的記載稍少, 而其時代也被認為要早於黃帝。烈山氏見於文獻, 最早是在春秋時期 。《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 記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 自夏以上祀之 。 ” 《國語·魯語上》 亦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柱, 能殖百穀百蔬 。 ” 《禮記·祭法》 稱之曰“厲山氏” , 並謂:“厲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農, 能殖百穀 。 ” 《漢書·古今人表》 則作列山氏。烈、 厲、 列三字音同而通用, 對此, 學界沒有異議。 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烈山氏(炎帝神農一世)
  • 外文名:Lie Shan Shi
  • 別名炎帝、神農氏、赤帝
  • 國籍:上古中國(炎帝神農王朝)
  • 民族:華族,阪泉之戰後改稱“華夏族”
  • 出生地: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
  • 出生日期:前4112年
  • 逝世日期:前3992年
  • 職業:華族部落首領
  • 主要成就:嘗遍百草,鏟草興鋤
    開創原始商業
    開創炎帝神農王朝
  • 代表作品:神農本草經
  • 尊稱農皇神農大帝
  • 性別:男
  • 親族:外祖父伏羲、外祖母女媧
  • 生母:女登(任姒)
  • 在位年限:前4109------前3992年
  • 在位年限參考:三皇五帝年表
  • 陵墓:陝西寶雞炎帝陵
  • 所處文化層:仰韶文化時期
簡介,上古記載,貢獻,事跡,姜姓氏族,帝名由來,管理部落,炎帝神農一世陵,

簡介

烈山氏(炎帝神農一世):也作厲山氏,就是中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或赤帝。繼女媧之後成為天下的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蜡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烈山氏烈山氏
據說,他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注意:嘗百草的神農氏並非是與黃帝同時期的神農氏,他們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時間段的兩個人。)
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上古記載

神農別號烈山,對此,史家無異議。“烈山”始見於《國語》和《左傳》,比“神農”早出,是神農氏的古稱。史書中關於烈山氏的記載稍少, 而其時代也被認為要早於黃帝。烈山氏見於文獻, 最早是在春秋時期 。《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 記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 自夏以上祀之 。 ” 《國語·魯語上》 亦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柱, 能殖百穀百蔬 。 ” 《禮記·祭法》 稱之曰“厲山氏” , 並謂:“厲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農, 能殖百穀 。 ” 《漢書·古今人表》 則作列山氏。烈、 厲、 列三字音同而通用, 對此, 學界沒有異議。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引《括地誌》 :“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 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 所謂列山氏也, 春秋時為厲國。 ” 唐代後期李吉甫編撰的 《元和郡縣誌》 卷 21“山南道二”亦曰:“隨縣, 本漢舊縣, 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 歷代不改。厲山, 亦名烈山, 在縣北一百里 。《禮記》曰厲山氏, 炎帝也, 起於厲山, 故曰厲山氏。 ” 根據以上記載, 關於烈山氏,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其一, 烈山氏是上古帝王; 其二, 烈山氏之子柱( 或名 “農” ) 是農業發明者; 其三, 烈山即厲山, 在今湖北隨縣。在烈山氏、 神農氏和炎帝三種稱謂中, 烈山氏的影響遠不如後者, 這是農業在經濟中地位的凸顯和神農氏被放大的結果。

貢獻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曆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事跡

姜姓氏族

姜氏族為西戎族一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帝名由來

一說中央為黃色,黃帝是正稱;南方為赤色,因而炎帝別稱赤帝。但此說有一缺陷,炎帝發祥地應該在北方渭河流域,與黃帝區域差不多,後來才向南發展,不應當在到達南方才號炎帝。
《帝王世紀》說:“有聖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炎德是什麼?《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師而火名。” 原來他改造了伏羲計時的方法,發明了以火紀時的火歷,尊奉太陽神,所以尊稱為炎。我認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號“高辛氏”,“高辛”這一稱號的涵義,過去未有確解。據人解說,“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象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該是火神之別號。

管理部落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

炎帝神農一世陵

陝西寶雞炎帝陵即為炎帝神農一世(烈山氏)之墓,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