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炎帝祠
- 地址:寶雞市渭濱區差門鄉
- 主要景點:神農門、羊腳亭等
- 作用:紀念神農氏族始祖炎帝
炎帝祠,尋根拜祖,歷史沿革與整修紀事,建築格局,名人墨寶,
炎帝祠
中華民族是炎黃青胄,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神農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軒轅氏族始祖黃水,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有定論。
明代天順五年《一統志》記載:“姜水在寶雞縣南。”即今寶雞市區渭河南姜水邊的姜氏城。
寶雞市區渭河南有浴聖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農祠,祠南蒙峪口有常羊山,常羊山有炎帝陵,均在(寶雞市)渭濱區益門鄉(神農鄉)境內,都是眾民百姓祭祀先祖炎帝的場所。
尋根拜祖
寶雞民間春節正月11日集會九龍泉祭祀炎帝誕辰;每年7月7日集會天台山祭奠炎帝死葬。
近年來,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姜城堡、九龍泉、天台山尋根拜祖,但祠毀陵圮失修。作為神農故鄉的炎黃子孫——寶雞人深感內疚。
歷史沿革與整修紀事
寶雞有炎帝祠是很早的。傳說早在5000年前,炎帝在天台山採藥誤嘗斷腸草仙逝後,黃帝曾在炎帝仙逝的天台山修“台”祭祀過炎帝。
今日在天台山留有古蹟“燒香台”。當地民眾又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祭祀炎帝的祠廟。
寶雞有文字記載建有“炎帝祠”是公元前422年,即秦靈公三年。這一年,秦靈公在今陳倉區縣功鎮的“吳山之陽”“設下畤,祭炎帝”。“畤”,《說文解字》釋:“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這雖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祠,但這可以說是占代設“祠”祭祀炎帝的開始。
寶雞正式修祠建廟是始於唐代。
寶雞有文字記載建有“炎帝祠”是公元前422年,即秦靈公三年。這一年,秦靈公在今陳倉區縣功鎮的“吳山之陽”“設下畤,祭炎帝”。“畤”,《說文解字》釋:“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這雖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祠,但這可以說是占代設“祠”祭祀炎帝的開始。
寶雞正式修祠建廟是始於唐代。
具體時間無文字記載,地址在今渭濱區神農鎮峪泉村。到了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曾在《初游樓觀五百言詩》中寫道:“……雞嶺雲霞古,龍宮殿宇幽。南山連大散,歸路走吾州。”“龍宮殿宇幽”一句,就是寫的這座祠。
因為一是“神農”亦稱“神龍”;二是蘇軾在詩中所說的從雞峰山下到大散關,與此祠所在的峪泉村正好是在一條路線上。從詩中一個“幽”字,可以想見當年神農祠之宏大規模。
對神農廟有文字記載始於清代。
對神農廟有文字記載始於清代。
清《鳳翔府志》和《寶雞縣誌》記載:“神農廟:一在縣東郊,一在縣南郊九龍泉上。”乾隆十四年(1749)對神農祠進行了一次小修葺。以後神農祠因年久失修而“垣墉圮頹,斷碣仆地,泉井四旁,壘塊牙錯,殊失莊嚴。”乾隆三十年(1765),邑人許起鳳倡導,“附近居人,競發誠願,謀修亭宇”,“莫不踴躍從事”,“不數月而工告成”。
對神農廟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
民國二十年(1931)前後,神農廟又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繕,具體修繕情況,無文字記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又先後修葺過兩次。重修後的神農廟規模:
坐南朝北,南依土崖,北臨渭河,占地約五畝;南高北低,分為台上台下,上下以石階為道。分為東、西、中三院。
民國二十年(1931)前後,神農廟又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繕,具體修繕情況,無文字記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又先後修葺過兩次。重修後的神農廟規模:
坐南朝北,南依土崖,北臨渭河,占地約五畝;南高北低,分為台上台下,上下以石階為道。分為東、西、中三院。
三院後有神窟三孔,現存兩孔。東院:後院有三間大殿,供奉炎帝之母安登塑像。塑像後有通道,長約百米,通原台之外。
前院一飛檐鼓樓,雙層,可攀登。中院:後院為三間神寶殿,殿高7米,進深7米,形成正方形殿堂,硬山建築。
殿前有獻殿三間,供參拜者供奉祭物。兩旁為廡殿,各三間。門前台下為九龍泉,其旁立一“浴聖九龍泉”碑。
西院:後院為三間大殿,前有乾隆三十年立的《重修神農祠九龍泉》碑。前院建有一座兩層鐘樓,以十八根盤龍柱相撐。
兩院外建有一魁星樓,上有“九龍壓七象”木刻匾額。三院以牆相隔,中有內門互通,迴旋幽深;再配以祠北高大宏敞的戲樓和巍巍森嚴的龍王廟,蒼勁參天的古柏,形成了一處莊嚴肅穆、宏大壯觀的祭祀聖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8年前後,在全民破除迷信運動中,神農廟內的殿、樓、亭、閣等建築物被完全拆除,僅存兩孔窯洞。其遺址另作他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寶雞市人民政府決定易地重建炎帝祠,從峪泉村挪至原河濱公園。1991年10月正式開工,1993年8月竣工。重建的炎帝祠呈正方形,長、寬各90米,占地8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殿、東西廡殿(配殿)、迴廊、山門。四周用青磚圍攏。大殿、迴廊為混凝土結構,上下平台地面和周圍欄桿為大理石。總計投資約700萬元。
2002年對大殿平台和廡殿頂進行了維修。投資約為110萬元。2006年又投資30萬元,在東迴廊鑲石碑百餘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8年前後,在全民破除迷信運動中,神農廟內的殿、樓、亭、閣等建築物被完全拆除,僅存兩孔窯洞。其遺址另作他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寶雞市人民政府決定易地重建炎帝祠,從峪泉村挪至原河濱公園。1991年10月正式開工,1993年8月竣工。重建的炎帝祠呈正方形,長、寬各90米,占地8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殿、東西廡殿(配殿)、迴廊、山門。四周用青磚圍攏。大殿、迴廊為混凝土結構,上下平台地面和周圍欄桿為大理石。總計投資約700萬元。
2002年對大殿平台和廡殿頂進行了維修。投資約為110萬元。2006年又投資30萬元,在東迴廊鑲石碑百餘塊。
建築格局
炎帝陵劃分陵前區、祭祖區、墓冢三個部分。 陵前區:姜城堡處有一古式重檐牌坊,上書:“炎帝故里”四字。堡東“浴聖九龍泉”上有沐浴殿和九龍亭。清姜路北段十字路口有座石質華表牌坊,上書“神農之鄉”四字。清姜路中段十字路口又有一座古式牌坊,上書“人傑地靈”四字。寶雞橋樑廠門前天台山入口處的蒙峪,坐東面西有座跨路古建築“神農門”牌坊。過神農門經橋樑廠家屬區,向南即為常羊山炎帝陵,有盤山公路直達陵殿;另有直登陵殿的石階。祭祀區:“炎帝陵”所在的常羊山,距寶雞市南約5公里。進入山門,有百米台階,謁陵人可拾級登陵台,陵台處有牌坊、山門。門外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常羊山”三個大字,是西安著名書法家吳三大的手跡。常羊山風光宜人,溝底終年流淌著清冽的山泉小溪,也流淌著永遠訴說不完的美麗傳說,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步入炎帝廟的大門,左廂房裡展出著炎帝的生平及傳說故事,右廂房的牆壁上懸掛著各界人士的題詞。東西兩側設有中國農業展覽館和中醫中藥史展覽館。修建炎帝陵及祭奠炎帝活動的生動場面可以通過電視錄相展示在人們眼前。院子的正面是大殿,殿前是可容納千人的祭祀廣場。大殿面5間,左右兩邊的大紅柱子上是西安著名書法家茹桂書寫的對聯:“創始定有人千載岐黃崇炎帝”,“流傳安無據八方稼穡念神農”。正面門額上是“炎帝大殿”四個大字。殿堂正中央是炎帝的大型塑像,殿內燈火輝煌,香火不斷,宏亮的鐘聲悠揚 悅耳,迴蕩整個山谷…… 祭祖區內還修建姜炎聖母宮和神農閣。西山腰有百草堂、藥王洞建築,既是研究中醫中藥的場所,又可以為民眾看病。陵墓區:穿過殿堂往南,便是一條筆直的通往後山頂的小道。炎帝陵就在這後山頂上。人們迫不及待地登上陡峭的、層層相疊的台階,直至登上第999個台階,才算終於到達常羊山的中峰頂。這是個龐大的圓形陵墓,墓冢周圍用青石砌築,墓碑上刻有“炎帝陵”四字。四周松柏成林。墓前通道兩邊為歷代帝王塑像,陵家後為頌揚炎帝功德的詩詞、楹聯和繪畫作品的碑林。陵墓東連天台山風景名勝區,北隔蒙峪河與諸葛山相望,南邊松柏成林,越林梢可遠眺高聳人云的秦嶺大散關,向西俯視清波滾滾的姜水,姜水縈繞姜氏城北流人渭河。陵墓整體以山取勢,古建成群,三面凌空,給人以雄偉、神聖、肅穆、古雅、幽靜的感覺。“國之大事,在祀與戒。”“蓋古聖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後世之報享,帷帝最隆。”作為農業、醫藥和市場的創始者,炎帝神農氏在歷代祀典中,一直居於崇高的地位。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大陸各界人士紛紛來炎帝陵祭祖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