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將張巡
張巡,中國古代100名將、唐代愛國名臣。
鄱陽不僅僅只有芝山寺,還有有著名人書法家顏真卿在鄱陽修建的張王廟。
鄱陽不僅僅只有范仲淹,鄱陽還需要有忠義大將軍張巡。
原來的鄱陽縣張王廟位於鄱陽縣城永平關外街市東之秦家山高地。張王廟又名靖忠王廟,坐落在鄱陽縣城東鄱江北岸。
廟北背秦家山,南臨鄱江碼頭。從江邊至張王廟南門共九九八十一級台階。
張王廟祀奉的主神為唐代愛國各臣靖忠王張巡,伴神為愛國名臣睢陽太守許遠以及張巡部將雷萬春、南霽雲,殿後祀祭柳母娘娘。
張巡生前官職低微,只擔任過河北清河縣令、河南真源(今南鹿縣)縣令。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爆發安史之亂,張巡奉命抗擊叛軍,因有戰功,才被朝廷奉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至德二載(757),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共同死守睢陽。當時戰鬥非常殘酷。
史載,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血面,嚼齒皆碎”。睢陽被圍曠久,張巡及部將終不敵叛軍,壯烈殉國。
唐肅宗李亨下詔“贈巡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新唐書·張巡傳》)
張巡殉國後,陝西周至縣為其建“老王會”,祭祀孝王張巡、許遠。河東(今山西芮城)建“張睢陽祠”,鄧州(今河南鄧州)建“雙忠祠”,真源(今河南鹿邑)建“精忠祠”,在福建莆田,張巡被尊奉為司馬聖王。在江西饒州鄱陽張巡則被譽為靖忠王,並建廟,俗稱張王廟,歲時致祭。
唐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張巡殉國的第二年,顏真卿貶為饒州刺史。
對於張巡剛毅的血性、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顏真卿了如指掌,敬重有加,加上自身及家人的特殊遭遇這一心理因素,他自然而然地將張巡的事跡傳頌給饒州人民。
對於重教化作用的政治家來說,這是再順理成章的事不過。作為府治,在鄱陽立靖忠王廟絲毫不足為奇。
據《饒州府志》《鄱陽縣誌》記載,張王廟在元明之季兩度大修,清代三次重建。
明清至民國時期,張王廟的規模恢弘,肅穆莊嚴,前後三楹。張王殿正中有張王座像,兩旁配祀有名臣許遠、名將雷萬春、南霽雲塑像。
殿後有後金鐘閣(又名夫人閣),祀祭柳母娘娘。
金鐘閣東側有觀音堂及廟祝沙彌的廂房。廟前榕樹遒勁,枝繁葉茂;廟后蒼松翠柏,直聳雲天。
鄱陽縣城浮舟寺口原為一片柳林,傳說這裡是柳娘娘的娘家。早年,這位鄱陽美眉因戀慕張王爺排場(鄱陽方言,意謂張巡俊美,瀟灑,有風度,有氣質)而得相思病。
她臨死前向家人坦然表白深愛張爺,並說張王託夢於她,要娶她為妻。
十八歲的柳姑娘死後,好事者將其塑成菩薩像,奉為“張王娘娘”。
張王廟大門上懸有“天地正氣”橫匾,為清代舉人戴涵芳書寫。
二門口有清朝鄱陽稅卡官張珂撰寫的對聯:
赫赫威靈唐代戰功光史
凜然正氣韓文書後挾風霜
張王殿上有兩幅對聯
一為清朝拔貢謝桂芬撰寫的對聯:
千秋不朽睢陽齒
一字之褒正氣歌
一為清末民國初鄱陽文人譚椿壽撰寫的對聯:
名山祀唐代忠貞,欲買良金寫遺像
此地異睢陽祠廟,不教頑鐵范神奸
柳母娘娘殿亦有佚名者書寫之對聯: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歷史沿革
鄱陽當地史料文獻明確記載,張王廟經曆元、明、清、民國、解放時期。 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顏真卿時任饒州刺史,將唐代愛國名將,張巡的英雄事跡,為大家稱讚。
告誡後人,弘揚其愛國主義精神,舍小家為,為大家。讓後人學習。
張王廟在鄱陽歷史上,有興有廢。最慘敗的時期有民國二十九年,日軍飛機轟炸鄱陽城,張王廟對炸毀。以及文革時期,破四舊,張王廟廟內大小菩薩都被損毀。廟內文獻資料及祭祀用品全部毀滅,無一倖免。
鄱陽張王廟被毀滅,是鄱陽歷史文化上巨大的損失。
張王廟在鄱陽鎮解放街,為縣內著名寺廟,祀唐代忠臣張巡等名將。始建年不詳,明永樂八年(1410)知府李益重修。廟額橫匾上書“天地正氣”4字,系太平天國時舉人戴涵芳所書。二門有楹聯
曰:“赫矣威靈唐代戰功光史冊;凜然正氣韓文書後挾風霜。”廟內原有旌忠閣、大佛殿、觀音堂、財神殿、祿姑堂、清虛堂等殿宇,前後三楹,前有戲台,中為正殿,後為夫人殿,最後為高樓。大殿正中有張巡座
像,兩旁有名將南霽雲、雷萬春、姚IJ、許忠等塑像配享。民國22年(1933) ,縣人舒達祺募建三樓。後
因風雨頹敗,改為1層。新中國成立後,廟宇改為激揚國小校。2004年,在距原址200米處建大雄寶
殿、觀音堂,仍稱張王廟。
新中國成立前,張王廟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舉辦盛大的廟會,為縣內著名的大型宗教文化活動。民
間傳說張巡是“安瀾王” ,祭其在鄙陽湖行船就一帆風順,故而香火鼎盛,歷代不衰。不僅當地居民經常
點香叩拜,往來漁民船戶也常到廟中獻油供香祈禱。此種宗教崇拜,在每年1次的迎神賽會“張王菩薩
出行”時達到頂峰。出行前,先張貼告示,通知居民。出行時,隊伍前面3對大鑼,接著地方士紳隊伍,
個個衣冠楚楚,神情嚴肅。接上是縣城工商4大幫(徽、撫、昌、饒)的隊伍,每幫都備有銅錫制的斧鉞、
乾戟、金瓜、錫狀和絲綢制的涼傘、掌扇,還有香亭、香爐、香案等迎接。每幫都有一二套儀仗執事,幾組
樂隊。樂隊八音齊備,曲牌轉換,以不重複者為能手。各隊的演奏技巧、曲牌變化以及排場氣派,都暗自
攀比競賽,使之成為全縣民間樂隊集中表演的盛會。一般香亭在前,香爐繼之,4人一排,魚貫而行。接
著是斧鉞、旌旗、涼傘等儀仗,最後是張王菩薩坐轎行台。沿途居民每家每戶都要擺香案,放鞭炮迎送。
當天,自縣城東門口以上,萬人空巷,爆竹喧天,許多家住城郊的男女老少也趕來觀光,場面熱鬧非凡。
因交通阻滯,雖僅三四里行程,往往整天功夫都不能畢禮。新中國成立後,因張王廟改為學校,此活動不
再舉辦。
文革對於鄱陽張王廟是一場浩劫,更是一場災難。
雖然鄱陽張王廟被毀,但是張巡愛國主義精神,卻一直沒有在鄱陽人心中破滅。
文革大動盪過後,鄱陽老街解放街,一批資深居士,江鳳梅、劉臘梅以及鄱陽本土民間知名藝人牛子等,偷偷在自己家內,設立張王爺牌位,虔誠膜拜。就這樣,張巡愛國主義精神,張王廟名俗文化,才保留至今。
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到了國家的落實,信仰自由。在以老一批資深居士江鳳梅、劉臘梅號召下,又選址重修了張王廟,1995年建成,現鄱陽解放街上首。鄱陽張王廟,榮光煥發,千年歷史。2004年,又新建大雄寶殿。
2010年5月28日,鄱陽湖文化研究會張巡研究分會在鄱陽縣張王廟掛牌成立,來自鄱陽縣統戰部、民族宗教局、湖城辦、文聯和鄱陽湖文化研究會的主要負責人同張巡研究分會的會員、張王廟管委會的宗教界人士一道參加了揭牌儀式。成立張巡研究分會,對挖掘鄱陽湖廟文化,研究張巡忠烈文化對鄱陽民俗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宣傳張巡愛國主義精神,都將具有積極意義。
2010年12月28日(農曆十一月廿三日),為了策應環鄱陽湖經濟區建設,打造鄱陽文化名城,紀念愛國英雄,弘揚愛國思想,倡導忠烈、忠貞精神,發展湖城經濟,推動鄱陽旅遊,鄱陽鎮舉辦了張巡誕辰1300年壽慶,張王廟廟會暨張巡文化研討會。廟會期間,鄱陽青年贛劇團公開首演了大型忠貞神話贛劇《柳母傳》(饒河戲)。
張巡是一個為捍衛國家統一、拯救民族危亡而艱苦卓越、英勇頑強的大英雄。他與敵人決戰到最後一息。有著忠勇品質 慷慨悲壯、寧死不屈精神,在他心中永遠都洋溢著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
張王廟的由來
原來的鄱陽縣張王廟位於縣城永平關外街市東之秦家山高地,主祀唐代忠烈張巡。
張巡(709~757),南陽人,唐開元進士,出為清河令,後調任真源令。天寶十四年(755)冬,范陽起兵叛亂,南下攻陷洛陽。在此危難關頭,心繫國家,博通群書,曉戰陣法的張巡,奮起勤王,率兵平叛,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協守,奉詔任職河南節度副使、御史中丞。後城陷被執,忠貞不屈,身殉國難。唐乾元元年(758),肅宗在平定叛亂後,封賞將士。張巡因有屏障江淮,為郭子儀等軍爭取了平叛戰爭的空間和時間之功,被追贈為揚州大都督,配享春秋二祭。於是大江南北多建祠以祀之,鄱陽縣城老城區因為有座張王廟,張王廟地域名也因此而得來。
解放街張王廟
正 街 余 韻 一灣傍城而過的饒河水,一條歷經風雨的古街市,一座飽經滄桑的老城廟,一幢幢古色古香、融注著濃郁水鄉的老城樓,這就是鄱陽正街,魚米之鄉的一幅大寫意潑墨畫,一幅被時光無意間遺落在鄱陽湖畔的歷史畫卷。
一、街 市
她是鄱陽歷史上一筆最濕潤的注釋,那窄窄的,彎曲如綢帶般飄向大街的青石板上,書寫著古饒州的繁華和嘈雜——老街。
行走在鋪滿麻石的老街路面,細數著石板上一條條車輪年復一年碾出的深深印道,無不讓人體會到這個古老街市身後的歷史。那些依街而建的老城房,它不是空置的擺設,那曾是明清至解放時期鄱陽府縣首屈一指的繁華商業街市。
鄱陽老街綿延約五華里,橫亘整個鄱陽鎮,為東西走向。鄱陽解放街原為舊城正街,稱中正街或直街。十里長街,百姓人家,萬家燈火,說的就是這老街的舊時繁華。 今天,在解放街東端左家巷至張王廟一帶仍尚留有一段古街市,其中清晰可辨的那清代鼎盛時期遺存。從老街兩旁飛檐翹腳的豪宅邊,我們仍可以窺見當年古饒州的富足,那些古屋脊儘是土灰的磚瓦精雕,古柱基承載著古饒州厚重的歷史,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往日的繁華。
昔日的老街兩旁是熱鬧非凡的,各種店鋪如櫛如鱗,有專賣土特產的店鋪,有擺放了字畫墨寶的古董店,有出售精美工藝品的旺鋪,有浮梁的茶、景德鎮的瓷,也有現賣現作的各式小吃的美食店, 豆腐皮、珍珠圓子、白糖糕、油條包麻子、米餃子等。當然還有一些當地有名的茶館涌金全和涌錦泉,整個街市透著明清時代的醇雅風格,真有“錦秀江南魚米鄉”的繁華神韻。
鄱陽老街有許多特色,最有特色的還是長街深巷。老街道兩旁有很多幽長的巷, 它們是見證老街輝煌的老者,至今鄱陽老城仍保留宋代的街巷城市格局.老街那裡有筷子巷、鮮魚巷、夾積巷、大巷口、景德寺巷、水巷口、華光巷、中和巷、巡官巷、明輝巷、瓷器巷、柴家巷等巷弄。巷弄的名字也彰顯出它的包容性。
走進清幽的小巷,心有種莫名的平靜, 彎曲的小巷如一條鬼魅的隧道,逶迤迂迴,穿行其中 ,兩側是高聳的屋宇深院,光線從夾縫中射入,斑駁的光點投影在參差橫排的石條路上,顯得十分雅靜,石條擺布正好是一巷之寬,一條挨著一條的向遠處蔓延, 古人卻故意放置得參差不齊,也卻又顯示出一種差落之美,給小巷披上了一層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 每當雨水打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那濺起的水花,都給煙雨環繞的小巷,留有一種道不盡的江南水鄉味。那景、那情、那聲、那韻,叫人回味!
街市、古宅、小巷, 是老街最美的水墨畫。如今,古時的繁華已漸行遠去,被今天的安靜所取代。老街,它喪失了在鄱陽的商貿中心地位,就像古老的饒州一樣,給鄱陽人帶來了無盡地念想。 那種懷念,就像是一杯饒州酒,清澈而甘醇,在每一個鄱陽人的心中久久迴蕩。
二、
古 廟老街是一位哲人,給人無限啟示.它的歷史是輝煌的,老街的文化同樣。繁華的老街始終注有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在老街文化中最輝煌最有代表的是有一位英雄人物。唐代愛國名臣——張巡。
在鄱陽老街上首,有一座氣宇軒昂的古廟,它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鄱建的張王廟。張王廟在鄱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和老街一樣,有興有衰。
最早的張王廟毀於戰亂時期。現今的張王廟於1995年選址重修在鄱陽老街上首。
古時,鄱陽名人洪邁在著作《容齋隨筆》中寫到張巡大義感人事跡。今時,鄱陽人流傳道:“張王廟廟會,鄱陽人的狂歡節。”從古至今,張巡都深受鄱陽人民的愛戴,尤其是老街人.其中一件最為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動亂的年代,張王廟記憶體檔的文獻史料及祭祀用的器皿被毀滅。後來,一群虔誠信徒弟子在資深居士江鳳梅、劉臘梅等帶動下,為弘揚其愛國主義精神,也是為了更好地保留鄱陽外來歷史文化,老街人民自發捐款出力重建張王廟,修成現今廟宇。就這樣,張巡愛國主義精神與鄱陽民俗文化,在老街歷史裡無生無息的延續,在鄱陽湖畔饒河流域保留至今。
張巡他不是老街人,卻讓老街人民虔誠膜拜,足以可見他在每一個老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鄱陽人的心中他一直是平易近人、消災除病的“神”。在戰亂中“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感染著老街人民。張巡在安史之亂為保護了南方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一齒咬千軍、死守睢陽、為江淮屏障的愛國愛民英雄事跡,一直在老街人民口中流傳、讚頌。以此,每年這條老街上的人都要紀念這位英雄,自發組織、舉行一個盛大的張王出行儀式,爆竹聲、鑼鼓聲、歡笑聲使鄱陽的大街小巷沸騰起來。如今,在每年的農曆11月23日鄱陽張王廟都會舉行廟會,那熱鬧的場面,真是鄱陽人的狂歡節。
現在的張王廟對於老街人民來說,它是一座廟、一個地域名、一個鄱陽民俗展現平台、一張鄱陽商旅文化名片。張王廟它不僅僅是鄱陽人信仰的廟宇,更多的是成為鄱陽地域文化根深蒂固的代表符號,是鄱陽人民愛國愛家鄉的美好精神寄託。
三、 余 韻
有一種景色是行走在哪都忍不住會想念的。多少次夢裡水鄉,多少回“小橋、流水、人家”,多少次穿行的漁舟在奔騰不息的饒河中留下一漾一漾的波紋,古風撲面的小城、老街、古廟,留下了閒散的足跡,寧靜的江南芝城在飄帶般柔軟的鄱江中撲朔迷離。
鄱陽正街,這是一條充滿餘韻的千年老街,繁華的街市,幽靜的小巷,古色的老房,淳樸的民風,還有那老街人崇敬的愛國英雄——張巡。
一灣水,一條街,一座廟。造就了鄱陽正街一段最燦爛的歷史。
饒州第一街
鄱陽老街原為舊城正街,稱中正街或直街。解放初改名為解放街,長2949米,平均寬5米。位於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中心地帶。解放街為東西走向。它自東向西,綿延約五華里多,橫穿整個鄱陽鎮。舊時私商多雲集於此。“十里長街半邊商,萬家燈火不夜天”,這是這條老街的真實寫照。
鄱陽老街歷史悠久。歷史上,鄱陽古稱饒州,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均為郡、州、路、府、縣治所,是饒州文化的中心、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座在鄱陽湖東岸再次崛起的中心城市。鄱陽曆來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饒州文化,繁華的商賈文化,獨具特色的漁俗文化”聞名於世。鄱陽城因江而興,因市而繁榮,成為贛東北區重要商貿文化名城。鄱陽解放街見證了鄱陽城的興起與繁華。解放街是鄱陽城內最長、歷史最為悠久、最為繁華的商業主街區,是宋至解放時期鄱陽府內最為繁華的一條傳統商業街。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造就了鄱陽老街的繁華。“十里長街半邊商,萬家燈火不夜天”,鄱陽老街,古蹟遍布,古廟、古城樓、古祠堂、古民居、古街道、古巷子,以及成片保留下來的古街區,或規模宏大,或氣勢磅礴,或精美絕倫,或匠心獨具。”解放街保留的是明清建築,沿街部分為青瓦蓋頂的木質兩層樓,多是前店後宅、下店上宅、前店後作坊結構,店後宅院翹角飛檐、雕樑畫棟,精美別致,令人賞心悅目。鄱陽老街,距今仍然保留了木工、雕刻、刻印、打鐵、竹器、樂器、裱畫、紙紮、裁縫、繡品、釀酒、屠宰、飲食、理髮等百十種傳統手工業,其中不乏百年老店。
鄱陽老街是幾千年鄱陽商貿文化最繁華的典型代表,這條主街道可以說是每一個鄱陽鎮人最懷念的地方,它可以說在整個鄱陽發展史上帶動了鄱陽城市的發展。鄱陽沿河路臨近鄱陽人的母親河饒河,是鄱陽水運發展起來的中心地帶,這裡是鄱陽人的水源處。老城區,無論如何變化,都是每一個鄱陽人追憶的源頭,是古老饒州繁華的代表,多少鄱陽人,一直希望饒州復興,鄱陽應該拿到自己應有的地位,多么希望鄱陽老城區能榮光煥發,多少鄱陽人一談到,古老饒州的地位,都會懷念起老街,在談到鄱陽老街時,滿是驕傲。值得惋惜的是那些鄱陽老街的百年老字號也伴隨著老街沒落,在鄱陽歷史上退出舞台。
把鄱陽縣城借“鄱陽”2字,把鄱陽縣城鄱陽鎮打造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遊歷史文化的中心城區,在鄱陽縣城內打造一條江西最長商貿文化最深厚的為鄱陽湖旅遊遊人觀光旅遊、購物、美食、娛樂、休閒與品會饒州文化歷史的步行街道。
歷史文化
鄱陽老街的藥店老字號:上有張致和,下有太和春。太和春藥店是徽派建築、張致和建築是西洋風格。
鄱陽老街的茶文化:鄱陽茶館有“涌金泉、長三園、一品香、和春園、長三園、玉峰園、聚仙樓”等,鄱陽老街茶葉店有“協和昌茶葉店、舒記商號”。當然鄱陽茶館會有包羅鄱陽老街各種美食。
鄱陽老街的飲食文化:水餃、燒賣、春卷、柳葉糕、白糖糕、油條、油條包麻子、米粑、清湯、切面、小籠包子、年糕、發糕、藕圓子、酒糟等,在老街的大街小巷都能吃到。
鄱陽老街會館:從鄱陽老街來看,只要是臨街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商鋪,可見鄱陽商貿多么繁榮,當然鄱陽商業的佼佼者,也有些被那些商幫占據著,鄱陽商幫有:徽、撫、南、饒四大幫。他們的商鋪遍及鄱陽老街,給鄱陽帶來了活力,帶來了繁榮。
鄱陽老街的傳子:鄱陽大鼓,舊時又稱傳子。鄱陽大鼓主要流行在80年代前的鄱陽老街,在老街最有名的藝人是牛子,他是鄱陽老街大鼓藝術文化的代表。在鄱陽的大街小巷,書場遍布,鼓聲不斷。鄱陽大鼓,現今鄱陽縣,只有一人,牛子傳人徐安舉,卻沒有牛子那般水平。
鄱陽老街的寺廟觀:張王廟、景德寺、總管廟、楊泗巷、巡官巷、年王廟、郭西廟、水府廟。當然在鄱陽老街這些寺廟中,有很多早已不存在,但是他們的名字還在每一個鄱陽人的記憶里,這些寺廟,在鄱陽老街里存在,無不體現鄱陽老街人,信仰的多樣性,無不體現鄱陽文化的包容性。
鄱陽老街的張王廟廟市:張王廟廟市可以說是每一個鄱陽人最嚮往的地方,這個地段匯集了各類商店、作坊、文化娛樂等各種行業,是鄱陽商賈雲集,市肆遍及所在地,在鄱陽僅次於東門口。每當逢年過節,這裡耍猴戲、拉西洋景片、雜耍、雜技等,這裡又是鄱陽民間藝人演出場所,若到了張王廟廟會,那就更熱鬧。
鄱陽老街也曾經走出過文人雅士,畢竟大多是市井男女,百姓人家。如果追蹤腳印足跡,只有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化作一陣青煙散去了。然而,老街要的是那份從容,不必尋找功名的桂冠戴在頭上,也不必追逐什麼王侯世襲,永遠的微閉著一雙半醉半醒的眼睛與世無爭,丟下一街長長的清影,客客氣氣的迎接每一個鮮活的清晨。
老街在歲月的淘洗下,造就了這裡特有的文化風韻和古樸淡雅的靈氣;陶冶了鄱陽淳樸子民的優良品德,錘鍊了為生存而勤奮、拼搏的倔強精神。這裡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種文化、每一種精神都曾經伴隨著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以我的年歲,顯然無法經歷這一條老街上許多古舊的故事,但追尋老街的故事可以更加深遠。沉浸在散發著一絲霉味的古舊情懷,只好將目光停留在一段歷史的表面,做浮光掠影般一瞥。如果腳印是春風裡最後一滴雨聲,那么老街的青石板上有我拭也試不去的足音,還有兒時不經意撫摸過的青磚灰瓦上留下的指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街牆角下的青苔無不重重疊疊的將我的思緒包裹。而這包裹又讓歲月研磨成一杯濃濃的像化不開的咖啡,那種醇香和苦澀,只能在仿佛間翻尋一份古樸滄桑的況味。
保護鄱陽老街,打造饒州第一歷史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