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迴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名勝之冠。

據韓城縣誌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莊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2014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司馬遷祠為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2月7日,人選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財經頻道和盈科旅遊主辦的2018《魅力中國城》文化旅遊魅力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司馬遷祠
  • 地理位置芝川鎮
  • 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3-11月 8:00-18:00;12月份至2月份 8:00-17:3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80元,韓城市戶口憑身份證2折,學生、老人等憑證半價。
  • 著名景點:祭祀大道 祭祀廣場 司馬古道 十二本紀園 司馬遷銅像 高山仰止牌坊 河山之陽牌坊 司馬遷墓 碑林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祠墓簡介,人文歷史,建築特色,展室規模,司馬遷祠民祭,墓主信息,交通信息,

祠墓簡介

司馬遷祠我們俗稱司馬廟,是為紀念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而建的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祠司馬遷祠

人文歷史

司馬遷祠墓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又據縣誌載:“水經註:子長墓有廟,廟前有碑。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太史公曰:遷生龍門,是其墳虛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寢宮。以後,千餘年來屢經修繕,增建。
司馬遷的祖先,司馬遷在自序中說:“昌(高祖)生無澤(曾祖),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祖),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今嵬東鎮有高門村,高門村南距祠墓約四華里有司馬遷先塋
大規模擴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這次擴建由縣令翟世琪與芝川鄉老揚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議,在司馬坡上架了一座天橋,用車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馬祠前。沒有幾天,就填起堂基長9.6丈,寬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寬。為求鞏固又將堂基及右岸用灰磚三層,從外嚴加封裹。基下左側溝澗,自東繞而前,也填溝數丈為神路,並用磚石砌成九十九層台階,拾級而上,高入雲表。
從建築角度講,太史祠雖然建築規模不大,形式氣派卻和司馬遷的人格、文章、事業一樣,超拔於群。它是依據山嶺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國建築傳統對稱布局限制,經過精心擘劃,建築成高峻挺拔、氣勢雄偉的太史祠,和周圍環境非常協調。據古建築專家鑑定,這座宋代建築對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地區建築上的相互影響,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太史祠墓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產,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建築史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實物史料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對太史祠極為重視,加強保護。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馬遷祠墓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撥款進行了重修。1982年國務院公布司馬遷祠為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韓城市於1973年6月成立了“司馬廟文管所”。1978年以來先後將韓城市境內的彰耀寺、三聖廟、禹王廟、河瀆碑、興善寺山門搬遷至祠內。形成古建築群。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國家又投資230萬元對祠台和北坡進行了加固維修。

建築特色

祠的北側,斷崖壁立,高約一百公尺。在祠前憑高俯視:黃河繞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崗,南臨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磚砌起的數仞高的朵牆,遠瞻俯瞰,備極雄偉。院內有數十株參天古柏,再加上競芳花木,充分顯示司馬遷的偉大人格與萬代名香。在司馬遷祠院的後面,蒼松掩映著司馬遷的墓塋,這座形狀極似蒙古包的八卦墓,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
在金元時期,少數民族統治者入主中原,此時《史記》已在全國廣泛流傳,司馬遷進步的民族觀不僅為漢民族所接受,他主張全國各民族大一統的思想,也正符合金元統治者的需要。忽必烈不僅在《史記》中看到了進步的民族觀,同時也找到了本民族發展的淵源,他以為正是司馬遷這位漢族史學家為更多的少數民族記錄歷史。於是他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為史聖改修了這座蒙古包形樣的磚砌圓墓。

展室規模

從芝川鎮到祠墓三公里遠的油路已經鋪通,路兩旁有松柏觀賞樹,現在這裡除參觀祠墓外,有九個展館:
①史記碑苑展館 ②史聖濟世經展館 ③龍門謁司馬展館 ④史記博覽中心 ⑤十二本紀園景觀 ⑥千秋太史公展館 ⑦鐵筆寫春秋展館 ⑧巨著惠萬代展館 ⑨守望家園展館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紀念碑,並設有司馬遷祠景區遊客中心:購物超市、照相鋪、茶廳、接待室等服務設施,每年接待數十萬國內外遊客。

司馬遷祠民祭

對司馬遷的祭祀,晉以前已不可考,人們公認的說法,是始於西晉。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司馬遷墓前有廟,廟前有碑。西晉永嘉四年(310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的)遺文,大其功德,遂在芝水之南的高崗上建石室,立碑樹柏,這大概就是司馬遷祠的最初狀況。
祭祀司馬遷盛典祭祀司馬遷盛典
至於祠後之墓,想必是殷公認為有祠無墓,終歸是個遺憾,所以便在祠後封起個衣冠冢,以供祭掃。因為史學界對司馬遷的卒年卒因至今尚無定論,吉春在其《司馬遷生平大事年表》中就說:"司馬遷死年死因不明。"司馬遷在世蒙冤受屈,又死年死因不明,又不知身歸何處,在百姓心中,總是個遺憾。為了撫平百姓心中的傷痛,殷公為其封墓,使其有始有終,也在情理之中。司馬遷祠墓修起後如何祭祀,史志無載,但殷濟創立司馬遷祠墓,卻功不可沒!
韓城是司馬遷的故鄉,歷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馬遷的傳統,但是規模宏大、比較正式的祭祀是從2005年開始延續到現在。
2016年3月31日,“丙申年祭祀史聖司馬遷大典”在韓城市司馬遷祠廣場舉行。“祭祀史聖司馬遷大典”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徐村司馬遷祭祀”演變而來。“司馬遷祭祀”因其獨具特色的儀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逐漸從司馬後裔自發形成的祭祀,發展到與“公祭黃帝”、“公祭孔子”齊名的祭祀文化活動,成為社會各界紀念偉人、追思先賢、弘揚文化、傳承文明的民眾參與性公益文化活動。“祭祀史聖”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澱,最後形成了“風追司馬”的文化內涵,塑造了“史記韓城”的城市符號。近年來,“祭祀史聖司馬遷大典”的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韓城市標誌性的城市品牌和文化地標,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韓城,成為城市文化與旅遊宣傳的熱點話題。“2016丙申年祭祀史聖司馬遷大典暨韓城國際旅遊文化周開幕式”由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朱迅、陝西廣播電視台主持人徐傑聯袂主持,在漢代樂舞《春祭》的樂聲中開始。《春祭》將韓城當地祭拜史聖的特有傳統與清明踏春相結合,展現韓城祭祀史聖的獨特性,形成了與眾不同、獨具魅力的祭祀氛圍。今年的祭祀儀式共分六項儀軌:敬獻祭禮、子孫叩首、焚香祭拜、敬獻黃河水、恭誦祭文、鳴樂禮成。韓城市司馬遷學會會長孫升擔任唱祭人。首先,司馬後裔代表敬獻祭禮、三拜九叩、追溯根脈,感恩祖先之厚德。然後,社會各界代表焚香鞠躬,高山仰止,風追司馬。著名主持人、學者王志擔任今年主祭人,先獻黃河水,再恭誦祭文,情真意切,意蘊悠遠,體現了追思先賢、傳承文脈的精神。唱祭人孫升宣布祭祀儀軌禮成。130名小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誦太史公名篇《報任安書》,用聲音回顧經典,重溫司馬精神,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司馬遷祠

墓主信息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人民為了紀念
他,就在他的故鄉——韓城市芝川鎮東南的高崗上,依據山嶺的天然地形,建成氣勢雄偉,風景秀麗的司馬遷祠和墓。
司馬遷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一生只寫了《史記》,其父司馬談太史令(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
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後,漢武帝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這便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元朔二年,司馬遷從夏[念"假"] 陽遷居長安,後隨家遷於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隨後他繼承父業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為“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
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
司馬遷祠景區司馬遷祠景區
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於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
公元前87年,司馬遷逝世。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終年56歲。對於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交通信息

公共運輸:
在韓城市普照路、黃河大街、南關等地可以直接搭乘旅遊公交前往,票價3元,直達司馬遷祠景區,旅遊公交大概每10分鐘一趟。
外地自駕:
從西安繞城高速上京昆高速(G5),行駛182.2公里左右,從芝川/G108出口下高速(經芝川收費站),上G108國道,大概500米左右即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