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衍變,歷史沿革,先秦時期,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然地理,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水利,土壤,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多樣性,行政區劃,政區設定,重要城市,政治,人口,人口數量,民族,語言,宗教信仰,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功能區,社會事業,教育,醫療,媒體,科技,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環保,交通,綜述,公路,鐵路,航空,水運,人文,綜述,飲食,習俗,藝術,建築,地區象徵,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景名勝,綜述,重要景點,對外交流,著名人物,
名稱衍變
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明確了湖北省的簡稱沿用歷史上的習慣簡稱—鄂。
5000多年前,“揚子鱷”廣泛生活在長江流域。於是,以鄂州地區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捕鱷為生的民族,由於鱷魚兇猛,面目猙獰,故又稱作四口之“噩”,這四口的“噩”,逐漸成為鄂州地名的標誌,一個方國慢慢地在歷史的長河中誕生了。古鄂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方國,西周時期鄂王城奠定了湖北地名“鄂"字的地標,東周時代楚國的兩首詩歌升華了鄂字的歷史高度。秦始皇帝翦平六國,一統天下。以昔者王侯相爭,中國不寧,遂除封建,行郡縣,鄂王城一下子變成了中國最早的縣城之一鄂縣。清康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664年4月7日,湖北正式建省。雍正初年正式改湖廣巡撫、偏沅巡撫為湖北巡撫、湖南巡撫。從此,湖北作為省名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早在七八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湖北地區繁衍生息。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時期,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時期,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唐至宋元時期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郡置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箇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清時期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3年(民國二年)8月,湖北全省設有
鄂東道、
鄂北道、
鄂西道;1914年(民國三年)6月,湖北全省3道定名江漢道、襄陽道、荊南道,共領69縣。1927年(民國十六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自1927年(民國十六年)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於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8月至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底,分別成立
江漢行政公署和
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行政區划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個地區(黃岡地區、孝感地區、鹹寧地區、荊州地區、宜昌地區、鄖陽地區),1個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個省轄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今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省直管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2022年2月28日,武漢長江新區成立大會舉行。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部,地跨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
黃梅縣,最西端是
利川市,最南端是
來鳳縣,最北端是
鄖西縣。
氣候
湖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熱,春暖秋爽,雨熱同季,時空不均。年平均氣溫16.7℃; 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3℃~5℃;7月最熱,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6℃~29.5℃。年平均降水量1200.7毫米,呈由南向北遞減式分布,鄂西南大部、鄂東南最多,達1300~169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770~935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最多年(2020年,1708毫米)降水量為最少年(1966年,815毫米)的2倍多;降水量季節變化明顯,夏季多,冬季少,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量的63%,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年平均日照時數1050~2075小時,自南向北增加。年平均無霜期為220~310天。
地質
湖北省地跨秦嶺褶皺系與揚子準地台兩大構造單元。以青峰—襄樊—廣濟斷裂為界,斷裂北側為秦嶺褶皺系,南側為揚子準地台。秦嶺褶皺係為中央造山帶的組成部分,屬於強烈變形構造單元,帶內發育活動斷裂,控制著破壞性地震的發生。揚子準地台屬於準穩定大地構造單元,但也有零星破壞性地震沿斷裂分布。
湖北省境內主要活動斷裂有三十餘條,其中北西西向斷裂(帶)規模最大,北北東(北東)向次之,北北西(北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相對較小。北北東和北北西兩組斷裂是湖北省內主要破壞性地震的發震構造,近東西向斷裂偶有破壞性地震發生。多數斷裂的最新活動時代為第四紀早、中更新世,如襄樊—廣濟斷裂、麻城—團風斷裂等;晚更新世以後仍存在活動的斷裂較少,如周山—厚坡斷裂、安康—房縣斷裂、霍山—羅田斷裂等。各斷裂在新構造運動時期的活動大多表現為正斷性質,兩盤垂向錯動較大,水平錯距不明顯,不同區域斷裂活動強度不同。
地層
湖北省跨揚子陸塊區和秦嶺-大別造山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具備較為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境內出露太古代—新生代20個地質時代的岩石地層單位187個,各類岩漿岩侵入體千餘個,變質岩分布廣泛,它們賦存著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湖北省的沉積岩類型齊全,分布廣泛。
其中岩漿岩主要分布於湖北省大別山地區、鄂西黃陵地區和鄂東南地區;變質岩主要分布於武當—桐柏—大別地區,該區出露有世界上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好的超高壓變質帶——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鄂西地區是中國沉積岩地層研究的重要地區,地層出露連續完整,宜昌峽東地區擁有世界聞名的兩個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
地形地貌
全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湖北省的主要地貌有喀斯特地貌、火山岩地貌、花崗岩地貌、河流沖積地貌等。
全省山地大致分為四大塊。西北山地為秦嶺東延部分和大巴山的東段。秦嶺東延部分稱武當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群山疊嶂,嶺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為武當山天柱峰,海拔1612.1米。大巴山東段由神農架、荊山、巫山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農架最高峰為神農頂,海拔3106.2米,素有“華中第一峰”之稱。
荊山呈北西—南東走向,其地勢向南趨降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帶。巫山地質複雜,水流侵蝕作用強烈,一般相對高度在700~1500米之間,局部達2000餘米。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其間,形成雄奇壯美的長江三峽,水利資源極其豐富。西南山地為雲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婁山和武陵山,呈北東—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處獅子垴海拔2152米。東北山地為綿亘於豫、鄂、皖邊境的桐柏山—大別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大別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東南山地為蜿蜒於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略呈西南—東北走向,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米。
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兩大區域,一為鄂中丘陵,一為鄂東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荊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江漢河谷丘陵,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的溳水流域丘陵。鄂東北丘陵以低丘為主,地勢起伏較小,丘間溝谷開闊,土層較厚,宜農宜林。
省內主要平原為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江漢平原由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積而成,是比較典型的河積湖積平原,面積4萬餘平方千米,整個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網交織。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東沿江平原也是江湖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魚至黃梅沿長江一帶,為長江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這一帶注入長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積狹窄,加之河間地帶河湖交錯,夾有殘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積收縮,遠不及江漢平原平坦寬闊。
水文水利
河流
湖北省境內除長江、漢江幹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千米以上的有4229條,河流總長5.9萬千米。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條,長約4萬千米。長江自西向東,流貫省內8個市(州)、41個縣(市、區),西起巴東縣鯿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61千米。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江、沮漳河、清江、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江為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省內5個市、20個縣(市、區),由陝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省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有納入全省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706.85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梁子湖、長湖、斧頭湖。水面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個。
地下水
湖北省地下水可分為6個類型,其中鬆散岩類孔隙水主要分布於江漢盆地沖洪積平原區、襄陽盆地,其次是漢江夾道、黃廣平原;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在當陽盆地、宜昌、遠安等地區分布較集中,在恩施、建始、房縣、兩竹、兩鄖、崇陽等地區的山間盆地及鄂東北地區均有小面積分布;碳酸鹽岩裂隙岩溶水廣泛分布於鄂西南、鄂西、鄖西一丹江口一線以北、大洪山及鄂東南等地區;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岩溶裂隙水水資源區主要分布於鄂西之保康、興山、遠安及鄂東南嘉魚一黃石一線以南和大洪山大部分地區,泉流量一般10立方米/小時左右,暗河流量一般100—500立方米/小時;岩漿岩、變質岩裂隙水主要分布於鄂東北地區,包括黃岡市、孝感市北部及隨州市等地區,含水層主要包括太古界、元古界片麻岩和部分侵入岩;變質岩裂隙水主要分布於鄂西北青峰斷裂以北廣大地區。
湖北省是水庫大省,截至2024年3月,湖北省共統計大中型水庫361座,其中大型水庫73座,中型水庫288座。總座數位居中國省市區的第五,水庫總庫容和大型水庫數量居中國全國第一。截至2023年3月,湖北省擁有4.8萬座泵站、1700座水電站、2.5萬處集中式供水工程。
| | | |
| 漳河水庫位於江漢平原西部,地處荊門、宜昌、襄陽三市交界處,是湖北省管轄的最大的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212平方千米。 | 漳河灌區是中國九個200萬畝以上的大型水庫灌區之一,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 |
|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千米,是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 | 三峽大壩在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有助於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千米的航道,對於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 |
| 丹江口水庫,位於漢江中上游,分布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水域橫跨鄂、豫兩省,丹江口水庫橫跨湖北、河南兩省,由漢江庫區和丹江庫區組成。2012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將達1022.75平方千米,蓄水量達290.5億立方米, | 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被譽為“亞洲天池”。 | |
土壤
截至2022年,湖北省土壤類型有13個土類,31個亞類,138個土屬,455個土種,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黃棕壤、黃褐土、石灰(岩)土、紅壤、黃壤及紫色土等。黃棕壤廣泛分布於湖北省的鄂西南山區和鄂北地區;紅壤主要分布於鄂東南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壟崗和鄂西南海拔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該分布區包括鹹寧地區和鄂西自治州各縣市,以及黃石、鄂州周邊等縣(市、區);紫色土在宜昌、鄂西、襄陽、鄖陽、孝感、荊門和荊州等地都有分布;砂姜黑土,是一種土體中有黑土層和砂姜層的半水成土壤,集中分布於鄂北崗地。
自然災害
湖北省氣象災害類型可分為4類19種,主要的氣象災害為暴雨、乾旱、強對流及其衍生災害,其特徵是危害大、災情重,時空分布不均、發生頻率高。湖北的災害性天氣具有空間分布不均的特點。暴雨發生的局地性強,分布不均,且在不同地區誘發的衍生災害也不盡相同;強對流的發生局地性更加明顯,強度大;乾旱則多發生在鄂北崗地和西部山區。
2016年6月18日,湖北進入梅雨天氣,隨後暴雨頻發,截至7月2日時,入梅以來強降雨過程已造成湖北省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81個縣(市、區)952.78萬人次受災,死亡35人失蹤16人,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生活救助48.08萬人次;因災倒塌和嚴重損壞房屋1.85萬間,一般損壞1.5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6810.5平方千米;絕收667.3平方千米;直接經濟損失78.61億元。對此湖北省政府連夜轉移受洪水威脅民眾,並抽調武警部隊協助抗洪搶險工作。
湖北省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土石流、崩塌等,依據地形地貌、岩土體類型及性質、地質構造等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因素,湖北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其中,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3922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中—低山區、鄂西南區、鄂東南低山—丘陵區等;中易發區面積5736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西至鄂西北中—低山區及丘陵區、鄂西南中山區等;低易發區面積5234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中-低山區,鄂西、鄂東崗地丘陵等。
2011年8月22日,神農架林區木魚鎮發生暴雨土石流災害。8月22日凌晨至上午10時,全區持續降雨,平均降雨量90.1毫米,其中,木魚鎮紅花村達154.7毫米。暴雨導致木魚鎮多處出現土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209國道該區與興山交界處三堆河至木魚段,多處遭土石流衝擊引發山體滑坡,多處道路受堵,涵洞受損,房屋倒塌,農田損毀,橋樑受損。據統計,災害導致全區倒塌房屋103間,損壞房屋370餘間,損毀公路184公里,水毀河堤200米,農作物受災面積10380畝,受災人口14500餘人。工農業經濟損失376萬元,交通損失4870萬元。災害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災害發生後,當地路政、公安、消防、交通、通信等部門的人員均趕到事發地,投入現場施救、道路清障、交通疏導等工作。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武漢市江河縱橫,河港溝渠交織,湖泊庫塘星羅棋布。現有水面總面積2117.6平方千米,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4。其中,境內長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千米;列入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有166個,湖泊水域藍線面積867.07平方千米,湖泊保護區面積1400.34平方千米;大中型水庫9座,總庫容7.10億立方米。
2023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47.1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1.12億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地下水重複計算量7.56億立方米,全市水資源總量50.74億立方米。全市過境水量5251億立方米,其中長江、漢江過境水量5189億立方米。
全市總用水量44.6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9.93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14.23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常15.91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量4.58億立方米。
2023年湖北省地下水資源量307.04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0%,比常年偏多5.8%。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83.10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228.57億立方米,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重複計算量4.64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根據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顯示,全省國土總面積為27890.80萬畝。其中,耕地7046.97萬畝,占25.27%;種植園用地735.83萬畝,占2.64%;林地13983.58萬畝,占50.14%;草地139.88萬畝,占0.50%;濕地74.61萬畝,占0.27%;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132.20萬畝,占7.65%;交通運輸用地531.45萬畝,占1.90%;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969.13萬畝,占10.64%;其他土地277.15萬畝,占0.99%。
礦產資源
全省已發現150種礦產(不含亞礦種,下同)。其中已查明資源量礦產102種,分別占全國已發現173個礦種和已查明163個礦種的86.7%和62.57%。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非油氣類礦產中,鈦礦(金紅石)、磷礦、溴礦、碘礦、石榴子石、白堊、建築用輝綠岩、白雲岩(建築用白雲岩)、建築用角閃岩、累托石粘土、片麻岩等11種礦產保有資源量居全國首位,鈮礦、泥灰岩、硒礦等25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的2~5位,熔劑用灰岩、重晶石等38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的第6~10位。總體看,全省鐵、銅礦資源較為豐富;磷礦、岩鹽、石膏、水泥用石灰岩優勢明顯;高磷赤鐵礦、釩礦、鈦礦(金紅石)、累托石粘土礦為潛在優勢礦產;矽質原料、飾面用石材等前景較好;綠松石、百鶴玉、菊花石等頗具地方特色;新能源相關礦產頁岩氣、地熱、釩礦、鋰礦等找礦潛力較大。主要礦產資源集中度較高,鐵、銅、岩金、銀、石墨、磷、硫、岩鹽、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岩等主要礦產80%以上資源儲量分布在大中型礦區(礦床)。
生物多樣性
湖北省天然分布維管植物292科1571屬6292種。其中,苔蘚植物51科114屬216種,蕨類植物41科102屬426種,裸子植物9科29屬100種,被子植物191科1326屬5550種。其中,天然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3種(國家Ⅰ級保護的11種,Ⅱ級保護的152種),如水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大別山五針松、珙桐、花櫚木等。列入全國優先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有大別山五針松、水杉、峨眉含笑、扣樹、小勾兒茶、喜樹、長果安息香、廟台槭、黃梅秤錘樹、霍山石斛、大黃花蝦脊蘭等11種,占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總種數的9.17%。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產地,聞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長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珙桐在神農架國家公園、五峰後河、宣恩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成群落分布。利川市、羅田縣、保康縣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水杉之鄉”“中國野生蘭花之鄉”“中國紫薇之鄉”。
截至2022年7月,根據第九次中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湖北省森林面積73627平方千米,占中國森林面積的3.34%,森林覆蓋率39.61%,活立木蓄積39579.82萬立方米,森林蓄積36507.91萬立方米,每平方千米蓄積60.18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生物量49268.79萬噸,總碳儲量24402.15萬噸。其中湖北省,馬尾松林、櫟樹林和楊樹林較多。馬尾松林面積9248平方千米、占喬木林面積的15.24%,蓄積631127平方千米、占喬木林蓄積的17.29%;櫟樹林面積5759平方千米、占9.49%,蓄積2558.72萬立方米、占7.01%;楊樹林面積3008平方千米、占4.96%,蓄積1329.10萬立方米、占3.64%。
天然林和人工林
湖北省天然林比重較大,天然林面積538.85萬平方千米、占73.19%,蓄積28670.93萬立方米、占78.53%;人工林面積197.42萬平方千米、占26.81%,蓄積7836.98萬立方米、占21.47%。按齡組分,湖北省天然喬木林中,幼齡林面積320.95萬平方千米、占68.14%,蓄積14310.62萬立方米、占49.91%;中齡林面積106.22萬平方千米、占22.55%,蓄積9234.92萬立方米、占32.21%;近熟林面積31.36萬平方千米、占6.66%,蓄積3488.86萬立方米、占12.17%;成熟林面積11.52萬平方千米、占2.45%,蓄積1381.14萬立方米、占4.82%;過熟林面積0.96萬平方千米、占0.20%,蓄積255.93萬立方米、占0.89%。湖北省人工喬木林中,幼齡林面積43.83萬平方千米、占32.31%,蓄積1351.19萬立方米、占17.24%;中齡林面積44.48萬平方千米、占32.79%,蓄積2474.72萬立方米、占31.58%;近熟林面積28.47萬平方千米、占20.99%,蓄積2011.71萬立方米、占25.67%;成熟林面積16.31萬平方千米、占12.02%,蓄積1732.38萬立方米、占22.11%;過熟林面積2.56萬平方千米、占1.89%,蓄積266.98萬立方米、占3.41%。
國有林和集體林
湖北省森林資源以個人所有的較多,個人所有森林面積577.87萬平方千米、占78.49%,蓄積26028.21萬立方米、占71.29%;集體林面積101.76萬平方千米、占13.82%,蓄積5174.78萬立方米、占14.17%;國有林面積56.64萬平方千米、占7.69%,蓄積5304.92萬立方米、占14.53%。
公益林和商品林
湖北省公益林面積為336.63萬平方千米,占45.72%,蓄積量18525.14萬立方米,占50.74%;商品林面積399.64萬平方千米,占54.28%,蓄積量17982.77萬立方米,占49.26%。
灌木林
湖北灌木林面積162.55萬平方千米,占22.08%。
湖北省在動物地理區劃系統中屬東洋界、華中區。全省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875種。其中獸類128種、鳥類577種、爬行類82種、兩棲類88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179種(國家Ⅰ級保護的41種,Ⅱ級保護的138種)。如川金絲猴、麋鹿、白鶴、白頭鶴、中華秋沙鴨、東方白鸛等都是聞名世界的珍稀保護動物。旗艦物種川金絲猴種群數量由1998年的800多隻增加到2022年的1400多隻。麋鹿種群數量由當初重引入的64頭增加到2022年的2300多頭。黃梅縣、石首市、襄陽市、南漳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白頭鶴之鄉”“中國麋鹿之鄉”“中國紅嘴相思鳥之鄉”和“中國鴛鴦之鄉”。
截至2022年7月,湖北省已建立省級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地322個,面積188.8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0.16%,有效保護了全省85%以上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和70%以上的典型生態系統。
級別 | 名稱 | 保護區簡介 | 圖片 |
---|
| | 截至2023年5月,野生動物5000餘種,其中昆蟲類占比超過全省的75%、爬行類超過64%、鳥類超過71%、獸類超過70%。 旗艦物種金絲猴,從上世紀90年代的500餘只增至如今的1400餘只,猴群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千米增至354平方千米。 | |
| | 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是長江上最早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 | |
| | 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88年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湖北省第二個、宜昌市首個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0340公頃。 | |
| |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90年,2002年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主要保護以大面積原始珙桐群落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貓科動物為主的珍稀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的森林生態系統,和以保存最完好的970平方千米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為主的濕地生態系統,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 |
|
行政區劃
政區設定
截至2023年12月,湖北省有13個地級行政區(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03個縣級行政區,即39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35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其中,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和神農架林區由省直管。湖北省人民政府駐武漢市
武昌區洪山路7號。
重要城市
| | |
| 武漢,簡稱“漢”,俗稱“江城”,全市土地面積8569.15平方千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77.40萬人。武漢市位於中國腹地中心、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湖北省省會。2020年,武漢市轄江岸、江漢、礄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13個行政區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新港等6個功能區。 | |
| 宜昌,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取“宜於昌盛”之意。宜昌歷史悠久,巴楚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宜昌現轄5區3市5縣和1個國家級高新區,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2.40萬人,2023年宜昌地區生產總值5756.35億元,增長7.1%。 | |
|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長江支流 漢江的中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2023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83.66萬人。襄陽自古分為漢水(沔水)南北兩岸的襄陽及樊城二城,隔漢江相望,二城在歷史上都曾經是軍事與商業重鎮。轄3區3市3縣: 襄城區、 樊城區、 襄州區、 棗陽市、 宜城市、 老河口市、 南漳縣、 保康縣、 穀城縣。 | |
| 黃石,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距省會武漢70公里。於1950年8月建市,是繼武漢市之後,湖北省成立的第一個地級城市,是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湖北省有重要影響的區域性經濟中心,也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開放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7月,黃石市現轄大冶市、陽新縣、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四個城區及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總面積4583平方公里,總人口280萬。 | |
|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7萬,下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市、洪湖市8個縣市區和荊州經開區、紀南文旅區、荊州高新區3個功能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投資熱點城市,是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區。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151.49億元。 | |
|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部、漢江中上游地區,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余脈屏障其北,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總面積2.3萬平方千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5.32萬人。十堰市是古人類“鄖縣人”的發現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積蓄地,是“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轄3區1市4縣: 張灣區、 茅箭區、 鄖陽區、 丹江口市、 鄖西縣、 竹山縣、 竹谿縣、 房縣。 | |
政治
人口
人口數量
2023年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萬人,其中,城鎮3822萬人,鄉村201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5.47%。全年出生人口32.0萬人,出生率為5.48‰;死亡人口50.4萬人,死亡率為8.6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5‰。
根據湖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湖北省男性人口為2969.47萬人,占51.42%;女性人口為2805.78萬人,占48.58%。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83;0—14歲人口、15—59歲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分別占16.31%、63.26%和20.4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4.59%。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省人戶分離人口為1847.66萬人。流動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為224.96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為1051.46萬人。
參考資料來源:
民族
湖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現有55個少數民族,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77.10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8%。萬人以上主要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和彝族,其中土家族228.58萬人、苗族21.4萬人、回族7.64萬人、侗族6.27萬人。有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以及12個民族鄉(鎮)、37個民族村(社區)。民族地區“一州兩縣”區域面積2.95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6。湖北少數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主要聚居在民族自治地方外,其餘少數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
語言
湖北的方言主要有五種,分別為: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贛語、移民方言。西南官話以恩施、宜昌、荊州、武漢蔡甸區等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為40%-50%;江淮官話以黃州、鄂州、隨州、孝感等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為20%-30%;中原官話湖北人更喜歡稱為鄂北方言,以襄陽市區、老河口、棗陽等地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為10%-15%;贛語以鹹寧、大冶、通城等地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為5%-10%;移民方言以武漢中心城區、十堰主城區、葛洲壩區為代表,使用人口比例為10-15%。
宗教信仰
湖北是全國宗教工作較重的省份之一,省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鄂東黃梅禪宗文化、鄂西北武當道教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截至2022年3月,全省有愛國宗教團體250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3539處,宗教院校4所(天主教中南神哲學院、基督教中南神學院、武當山道教學院和武昌佛學院)。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促使僧俗二眾避難南下,從此佛教開始向南傳播,因而洛陽佛教南傳的第一站便是湖北武昌(今鄂州)。自武昌(鄂州)沿江而下,佛教文化繼而向江浙擴散。其中,支謙在武昌譯經時在《法句經序》中,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翻譯理論思想。而荊襄所處天下之中的位置,使其在當時不同的佛教傳播路線中起著重要作用。隋唐時代,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八大宗派紛紛誕生,宗派的較有名的祖師都曾停駐或游化荊楚。後來產生的曹洞宗、溈仰宗直接影響了湖北佛教發展。兩宗傳人紛紛駐錫湖北各地,開闢了一系列的佛教禪宗道場,例如郢州芭蕉山、郢州興陽山、襄州鷲嶺等。宋、元長期戰爭使湖北佛教遭受破壞。元代統一之後重新開始恢復,明清佛教呈現衰落之勢,近代武昌佛學院的創立,催生了中國佛學院辦學培養僧才的模式,影響至今。
當代鄂籍禪門大德淨慧長老從歷史的高度,概括了中國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而這三個發展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道安大師、六祖慧能、太虛大師。道安大師開啟佛教中國化,六祖慧能開啟禪宗大眾化,太虛大師開啟佛教現代化。
春秋至漢末,湖北十堰市的武當山已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張角的太平道發展到了荊楚地區,由於政治、經濟、交通條件的優越,襄陽、江陵一帶自然成了荊楚的道教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期,武當道教得到發展。唐末,武當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元明兩代,武當道教地位日益上升,發展到了繁榮興旺的頂峰,幾乎囊括了道教領域中所有道派,道眾2000餘人。明永樂十年,成祖朱棣派20餘萬軍民大修武當山,其後40餘年不斷修建,使今日之武當成為中國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其影響由全國擴展到日本和東南亞地區。至清代,武當山道教活動眾多,香火旺盛,在全國道教活動中仍具較大的影響。
經濟
綜述
2023年,湖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803.6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073.3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0215.50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30514.74億元,增長7.0%。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增速一季度為5.1%,上半年為5.6%,前三季度為6.0%,全年為6.0%。
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長6%,快於全國0.8個百分點,GDP增速進入全國前10,比上半年提升4位,位居經濟大省前列。同時,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上服務業營收增速,比全國高1.6個、2.4個、1.7個、3.4個百分點,居中部第2、第1、第1和第1。
參考資料來源:
第一產業
湖北探索新的生產模式,以農業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新產業,尤其是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套用。截至2024年5月,湖北省新型農機、專用肥料和配套農藝有機結合形成一套“組合拳”,新技術與老技術的疊加,釋放乘數效應,催生出成倍的效率。湖北的“稻+”模式眾多,針對不同的養殖對象和組合方式,研發出專門的技術模式,已探索出稻-鱉、稻-蛙、稻-蝦、稻-螺、稻-蝦-鱔等十餘種“稻+”創新組合生產模式,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面積、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稻漁綜合種養效益持續走高,真正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生態環保。
湖北是中國聞名的魚米之鄉,在古代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湖北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體,種植業又以糧食、棉花生產為主,被稱為“糧棉大省“,其中水稻是湖北第一大優勢作物。湖北省林業經濟優先發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大力發展板栗、甜柿、銀杏、茶葉、桃李等特色經濟林基地以及林藥、林菌、山野菜、特色養殖等林下經濟;畜牧業以種豬最為優勢;漁業以淡水產品為主,大面積養殖有草魚、青魚、武昌魚、潛江小龍蝦、洪湖大閘蟹等。
湖北省是中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連續10年保持在500億斤以上。湖北省淡水產品產量常年保持在450萬噸左右、位居中國第一;油菜籽年產量250萬噸左右、位居中國第二;茶葉年產量40萬噸左右、位居中國第三;生豬、蔬菜、鮮蛋等年產量均位居中國前列。
2024年1月1日,孝南區(朱湖)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孝南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糯稻產業為主體,在“朱湖糯米”產業輻射帶動下,目前孝南區產業園糯稻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年產量達15萬噸。園區內有糯稻生產、加工、服務等企業116家,其中精深加工企業50餘家,糯米加工轉化率高達98%,形成了親親食品、爽露爽、米婆婆等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糯稻加工產業群,麻糖米酒產業增勢強勁,已面向市場推出佬米酒、果凍米酒、清米酒、米露、類啤酒式米酒等100多個品種,占全國米酒市場四分之三的份額,僅2023年出口就過千萬美元。
2023年,湖北省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447.91億元,比上年增長4.3%。糧食總產量2777.04萬噸,增長1.3%,連續11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其中,夏糧產量488.63萬噸,增長1.3%;早稻產量77.77萬噸,增長2.7%;秋糧產量2210.64萬噸,增長1.3%。豬牛羊禽肉產量457.12萬噸,增長3.8%;其中,豬肉產量347.25萬噸,增長4.7%;牛肉產量17.19萬噸,增長5.7%;羊肉產量10.52萬噸,下降0.1%;禽肉產量82.17萬噸,增長0.1%。禽蛋產量216.25萬噸,增長4.0%。全年生豬出欄4438.53萬頭,增長3.6%;年末生豬存欄2595.30萬頭,增長1.7%。
第二產業
湖北省第二產業的主導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十大重點產業是積體電路、地球空間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汽車、數字、生物、康養、新能源與新材料、航天航空,共涵蓋43個細分領域。工業發展形成光通信、雷射、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智慧型終端、新一代信息通信及網路套用等全產業鏈優勢。
汽車產業是湖北省第一大產業,新能源與智慧型網聯汽車被確定為湖北省突破性發展的五大優勢產業之一。截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已培育和引進了200多家新能源、自動駕駛領域企業,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鏈。其中,愛機、李爾、聖戈班等是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華工科技、逸飛雷射、精測電子等是中國一流的車身和電池生產裝備企業;億緯鋰能、理工通宇、光庭信息是中國重要的三電企業;立得空間、武大吉奧、導航工研院等是知名的高精地圖和定位企業。截至2023年5月,湖北全省汽車產業規模以上企業1578家,是中國重要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基地。其中“武襄十隨”汽車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是中國3個國家級汽車集群之一。
紡織服裝產業是湖北省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2022年,湖北省紗產量、布產量均位居中國第三,先後培養出了愛帝針織內衣、貓人針織內衣、紅人羊絨大衣等一批“中國名牌”,以及愛帝、貓人、紅人、太和、天鳴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形成了以襄陽、孝感、江漢平原、黃岡等地為主的紡紗織造集群,以孝感、荊(州)仙天潛、黃石等地為主的服裝加工製造集聚區,以仙桃、宜昌和武漢、鹹寧等地為主的產業用紡織品(防護物資)應急製造基地。截至2023年3月,湖北紡織服裝產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高新技術企業20多家。
截至2024年7月,湖北省現有17個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產業,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型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作為新興產業,也逐漸轉變成優勢產業,營收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60%。
2023年,湖北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6%。從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4.4%,製造業增長6.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0.8%。從主要行業看,汽車行業持續回升,增長4.8%;計算機通信電子行業增長5.1%;原材料行業增長13.3%,其中,化工、石油加工、有色等行業分別增長20.7%、22.3%、34.5%;鋼鐵行業增長4.3%;電氣行業增長20.0%。高技術製造業增長5.7%,占規上工業比重為12.8%,較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湖北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導,旅遊業成長為湖北省重大支柱產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是湖北省的頭部產業。
湖北省依靠豐富的文旅資源,努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2020年,湖北省國家A級旅遊景區增加196家,較2019年增長52.4%;成功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34個、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3個、省級旅遊休閒街區15個、5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2個、4C級營地2個。湖北省同時大力發展夜遊經濟,推出“夜上黃鶴樓”“木蘭不夜城”等一批新項目,先後培養出了襄陽唐城、宣恩仙山貢水等夜遊景區。2022年,湖北省64個村落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新增4C級以上自駕車旅居車營地3家,獲評中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範案例1個。2023年2月10日,湖北文旅重點項目招商簽約大會上,62個文旅重點項目成功簽約。2023年,湖北省共接待遊客超過7億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超過7000億元。
截至2023年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87127.22億元,增長9.5%,比年初增加7563.5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為81368.01億元,增長9.7%,比年初增加7195.01億元。2023年,湖北省全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3%、9.8%、7.8%。1-11月,規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9627.57億元,增長12.8%。其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增長38.4%、27.2%、18.4%、16.0%、21.5%。
經濟功能區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如下:以江漢平原為重點的農產品主產區猶如“米袋子”、“菜籃子”,提供糧食、食品和工業原材料;以武漢城市圈、宜荊荊城市群、襄十隨城市群為主體的重點開發區域,將是“生產車間”和工作生活場所,聚集人口,積累財富;以大別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為主體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則是綠色生態“後花園”。
截至2022年,湖北省共有國家級開發區21家、省級一類開發區24家,省級二類開發區23家,省級三類開發區31家。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東湖高新區,又稱中國光谷、簡稱光谷,於1988年創建成立,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並獲批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央企集中建設人才基地、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等。
在產業體系上,目前東湖高新區正加快構建“兩強帶動、兩新融合、搶抓未來”的“221”產業體系。聚焦“光芯屏端網”、生命健康兩大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強鏈、延鏈、補鏈,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著力補齊核心設備、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短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聚力推進數字經濟與新消費深度融合,搭建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套用場景,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數位化產業,支持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文娛等數字消費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提升數字消費能級;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制定支持量子科技、腦科學、區塊鏈等未來產業培育政策,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開展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加快促進制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高質量發展。
宜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在湖北宜都工業園區基礎上,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08年被確定為全省循環經濟試點,2011年12月被省政府授予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宜都高新區總規劃面積51.77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湖北宜都化工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高新技術示範園、雙創產業園的“一區四園”產業發展格局。其中宜都化工園規劃面積33.98平方公里,生物醫藥產業園規劃面積12.17平方公里,高新技術示範園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雙創產業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
園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十三五”末的35家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73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5.92億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34.66%。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東陽光藥等成為省級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示範企業,土老憨等成為省級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科技小巨人。
湖北枝江經濟開發區始建於1992年9月,1994年8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確立為省級開發區,2005年12月經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審查,保留為省級開發區。目前,開發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發展格局,各園區全部實現“七通一平”,擁有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項目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枝江經濟開發區交通便捷,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水電資源、農副產品資源、人力資源等十分豐富,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在湖北省開發區發展情況綜合考評中,名列省級重點開發區域開發區第5位。
近年來,枝江經濟開發區著力推進四大支柱產業向高端食品、化工新材料、醫療用品及高檔服裝、先進裝備製造轉型,形成了以枝江酒業、三寧化工、奧美衛材、迅達科技為龍頭的一批骨幹企業,主導產品白酒、化肥、醫用紗布等精品名優產品遠銷國內外。同時,開發區致力於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投資4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園一期已經建成,二期正在抓緊建設,隨著華鑫光電、今華智慧型等一批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的投產,江宸、江升、江為等新能源新材料項目落戶建設和鑫威新能源車輛建成下線,枝江經濟開發區正在成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
社會事業
教育
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58.27萬人,在校生183.99萬人,畢業生50.49萬人;研究生招生7.46萬人,在校研究生23.17萬人,畢業生5.89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8.75萬人,在校生55.38萬人,畢業生17.2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6.97萬人,在校生105.81萬人,畢業生31.35萬人;普通國中在校生188.24萬人,國小在校生389.50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155.30萬人。
截至2021年,湖北省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03%。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89%的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完成現代化建設。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84%,國中畢業生普職升學比保持大體相當。高中階段優質教育資源所占比例多年穩定在85%以上,創建國家級中職示範校10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1.9%,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64年。社區教育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
截至2021年,教育信息技術“三通兩平台”套用普及率達到100%,基礎教育信息化“武漢模式”得到業界充分認可,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名單。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試點任務不斷突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實施,被教育部評為2020年度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新中考、新高考改革順利推進。率先在全國建立研學旅行系列標準。成功獲批全國首批“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民辦教育“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機制全面建立。武漢市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優秀試驗區和全國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唯一示範區。武漢市海外友好學校突破500所,中部地區國際教育中心地位凸顯。
城市 | 層次 | 名稱 |
---|
| |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工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紡織大學、武漢輕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預警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指揮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江漢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湖北警官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武漢商學院、武漢東湖學院、漢口學院、武昌首義學院、武昌理工學院、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武漢晴川學院、武昌工學院、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文華學院、武漢學院、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武漢文理學院、武漢傳媒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武漢工商學院、湖北商貿學院、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武漢城市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
|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工貿職業學院、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湖北開放職業學院、武漢科技職業學院、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武昌職業學院、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湖北財稅職業學院、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湖北青年職業學院、湖北體育職業學院、湖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湖北鐵道運輸職業學院、武漢海事職業學院、武漢光谷職業學院、武漢鐵路橋樑職業學院 |
| | |
| 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荊州理工職業學院 |
| | |
| |
| | |
|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三峽電力職業學院、三峽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
| | 漢江師範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醫藥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鄂東職業技術學院、黃岡科技職業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醫療
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8489家,其中醫院124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6735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71家;衛生技術人員49.72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8.78萬人,註冊護士22.91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7.61萬張,其中醫院床位33.85萬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床位1.90萬張,衛生院床位9.46萬張。全年總診療人次36605萬人次,出院人數1487萬人。
2020年春節前後,武漢爆發了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威脅到全國各地,並影響到不少國家和地區。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開始引起市場關注。
媒體
湖北日報於 1949年7月1日正式創刊,2001年4月組建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湖北日報社),2007年4月更名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日報社),是省委直屬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以《湖北日報》為旗艦,擁有5報、10刊、9網站、4個移動客戶端和1家出版機構,在全省17個市州建有分社(記者站),形成集報紙、網站、客戶端、微信號、微博號、抖音號、快手號等多個平台為一體的融媒體傳播矩陣,是湖北最大的新聞信息平台和外界了解湖北的重要信息視窗。
湖北廣播電視台(湖北長江廣電傳媒集團)是一家擁有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新媒體、有線網路、報刊等資源的綜合性傳媒機構。2011年10月,由原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更名為湖北廣播電視台,同時成立台屬、台控、台管的湖北長江廣電傳媒集團,成功搭建起宣傳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協調發展的全新體系。台(集團)擁有8套電視頻道、7套廣播頻率、13家所屬事業單位、17個市州融媒體記者站(工作站)和25家全資、控股、參股公司,員工1.6萬人,總資產285億元。
極目新聞是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傾力打造的全媒體新聞資訊服務平台,秉承“全球眼、中國心、瞭望者、思想家”的理念,以原創新聞為主,專注推送全球熱點資訊、焦點事件報導。2021年1月18日,極目新聞率先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第三方平台亮相,引發強烈關注。極目新聞項目被列入省委深改委2021年重大改革專項任務。
《楚天都市報》創刊於1997年元旦,宗旨是“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這是湖北日報社創辦的第一份都市類報紙,它經常出“爆款”新聞,有時一上報攤就被搶售一空。2000年,楚天都市報發行量突破百萬份大關。楚天都市報是華中地區都市類領軍媒體,不論是新聞生產的數量品質、媒介經營的業績、履行主流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作用,還是在融合創新、轉型發展中的積極探索,都有不俗的成績。
科技
2023年,湖北省共登記重大科技成果2558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92項,套用技術成果2395項,軟科學成果71項。全年共簽訂技術契約98844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4802.24億元,契約金額比上年增長57.9%。年末全省共建有363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71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年末全省共有檢驗檢測機構1848個,國家質檢中心34個,頒發有效認證證書112799張,獲認證證書組織32488家,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028項。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90萬台件。年末全省共有天氣雷達觀測站點20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18個。地震遙測台網3個,地震台站54個。
文化
湖北省有眾多所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比如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湖北省民族歌舞團等;也有眾多省級公共文化場館,比如湖北省博物館、省圖書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湖北美術館、省群藝館等。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82個,群藝館、文化館126個,公共圖書館118個,博物館228個。電影放映管理機構103個,放映單位2023個。廣播電視台15座,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融媒體中心69個,有線電視用戶1283.92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88%。全年出版報紙5.32億份,各類期刊0.67億冊,圖書3.62億冊。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4785.4億元,比上年增長3.5%。
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2年6月,湖北實施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開展50餘項考古發掘, 8次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8次獲得“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全省每年推出展覽1100多個、舉辦社教活動1萬多場,形成了文物熱、非遺熱、文化旅遊熱的社會氛圍。
| | |
| 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漢革命博物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宜昌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等 | |
| 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武漢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黃石市圖書館、十堰市圖書館、襄陽市圖書館、宜昌市圖書館、荊州市圖書館、荊門市圖書館、鄂州市圖書館等 | |
| 武漢市民眾藝術館、武漢市江岸區文化館、武漢市江漢區文化館、武漢市礄口區文化館、武漢市漢陽區文化館、武漢市武昌區文化館、武漢市青山區文化館、武漢市漢南區文化館、武漢市蔡甸區文化館、武漢市新洲區文化館、黃石市民眾藝術館等 | |
|
| | |
| 湖北省博物館作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元首外交的“ 國家文化客廳”。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46萬餘件 ( 套 )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首個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是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樂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中國——義大利博物館聯盟中方主席單位、湖北省博物館協會、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單位。 | |
| 湖北省圖書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官辦省級公共圖書館,現址位於武漢市武昌區公正路25號。新館總建築面積10.23萬平方米,擁有閱覽室、體驗區、研究室、報告廳、展覽廳等空間。截至2023年底,館藏總量達1016.94萬餘冊(件),資料庫資源總量達1142.1T,近50個學科(領域)文獻達到或接近研究級水平,被譽為“楚天智海”。館藏中,尤以古籍善本、地方志、民國文獻、湖北地方文獻等最富特色。省圖書館是國家一級圖書館、全國全民閱讀示範基地、全國古籍保護重點單位、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全省法治教育基地、湖北省直機關黨員幹部學習基地。 | |
| 湖北美術館位於武漢市武昌東湖之濱,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與湖北省博物館相毗鄰,是省文化建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占地面積15318平方米,主體建築地上4層,地下1層,建築面積約25000平方米。館內有10個展廳,以及1個特展廳、1個影像展廳。此外,還擁有現代化的典藏畫庫、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藝術交流中心、漆藝交流中心、學術交流中心、藝術圖書公共閱覽區、咖啡廳等先進配套服務設施,是集展覽、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高品位的造型藝術博物館。 | |
體育
2023年,湖北省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共獲得冠軍65項次、亞軍31項次、季軍31項次;在各類全國比賽中,獲冠軍219項次、亞軍232項次、季軍240項次。
2023年10月,在杭州亞運會龍舟男子200米直道競速決賽中,湖北運動員孫嘉豪作為舵手的中國隊奪得金牌,這也是本屆亞運會龍舟項目產生的首枚金牌。在隨後進行的杭州亞運會龍舟女子200米直道競速決賽中,湖北另一位運動員王穎助中國隊再添一金。 2024年8月,昌雅妮、王宗源、鄭欽文、孫佳俊作為湖北健兒,在巴黎奧運會上分別奪得女子雙人3米板、男子雙人3米板、網球女子單打和男子4×100混合泳接力冠軍。
2023年9月24日,2023世界超級球星足球賽啟動儀式在漢舉行。2024年6月29日,國際籃聯三人籃球女子系列賽武漢站開幕式在此舉行,來自中國、中國台北、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8支女子頂級球隊齊聚在這裡。湖北省設有眾多地方特色競技項目,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項目有15個項目,分別是高腳競速、蹴球、鍵球、板鞋競速、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民族武術、珍珠球、龍舟、獨竹漂、民族馬術、民族健身操、表演項目、旱船競速。
社會保障
2023年末,湖北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048.45萬人,其中,在職職工1379.59萬人,離退休人員668.8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507.43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342.58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222.0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911.9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799.1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52.94萬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0.69萬人。湖北省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3.70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5.13萬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01萬人。養老機構床位數29.58萬張。
湖北省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來提升社會保障覆蓋範圍和服務質量。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社保共享計畫實施方案》,旨在加快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全省人民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險種上得到全面保障。該方案包含十八項內容,系統闡述了湖北社保發展方向、路徑、要點和保障措施,旨在提高社會對社保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北省社保中心積極推動社保服務的數位化轉型,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湖北省在社會保障方面仍存在問題和挑戰。例如,在統一低保制度、完善專項救助、災害救助等其他救助制度方面,需要進一步整合和最佳化社會救助體系,以確保困難群體獲得全面的支持。
環保
2022年,湖北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漢江、清江等主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地表水斷面中。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總體穩定,全省17個重點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2.9%。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1%以上。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73.01,生態環境狀況為“良好”。全省17個重點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3.7分貝,總體質量等級為“較好”;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7.1分貝,總體質量等級為“好”。
交通
綜述
湖北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是長江黃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中心樞紐,能夠覆蓋中國80%的人口,輻射中國90%的經濟總量,“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在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民生保障、重大戰略交通支撐、運輸服務水平、交通轉型發展和交通治理能力等六個方面躍上新台階,“祖國立交橋”地位凸顯。
截至2023年5月,湖北省綜合交通里程達32萬千米,實現了已建在建高鐵覆蓋所有市州;續建港航重點項目38個,創建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其中,武漢港武湖港區貨櫃鐵水聯運、荊州港鐵水公多式聯運、鄂州花湖機場多式聯運3個項目納入第四批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
“十四五”期,湖北省交通將加快構建“三樞紐、兩走廊、三區域、九通道”的綜合交通運輸空間布局,並加快建設“米字型”“十通向”高鐵樞紐網,“九縱五橫四環”高速公路網、“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水運體系和“五縱四橫一通道”油氣管網輸送體系,打造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2023年,全省公路總里程達307263公里,比上年末增長1.7%;高速公路里程達7849公里,增長3.3%。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8594.24億噸公里,增長13.9%;旅客周轉量1027.84億人公里,增長90.9%;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9億噸,增長22.8%。港口貨櫃吞吐量329.8萬標準箱,增長5.5%。
公路
2023年,全省公路總里程達307263公里,比上年末增長1.7%。
2022年以來,湖北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設喜訊頻傳,武漢至大悟高速公路唯一的隧道——同興隧道貫通、燕磯長江大橋主體工程施工拉開序幕……截至2022年6月,湖北省已通車高速公路7391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1個、807公里。今年計畫開工高速公路13個、689公里,爭取開工的國家高速公路6個、602公里。
截至2023年,湖北省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32.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至7849公里,路網強度進一步鞏固。公路養護水平得到提升,路網質量不斷改善。服務區充電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31個新開通收費站實現北斗授時全覆蓋。此外,該省多舉措推進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2023年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10072公里,組織排查並完成農村公路斷頭路、瓶頸路2874公里。
鐵路
湖北省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樞紐網,武漢鐵路樞紐由京廣鐵路、漢丹鐵路、武九鐵路、武麻鐵路等普速鐵路,武鹹城際鐵路、武石城際鐵路、武岡城際鐵路、武孝城際鐵路、武仙城際鐵路等城際鐵路,京廣高速鐵路、寧蓉鐵路、武九客運專線、漢十高速鐵路等高速鐵路或客運專線以及灄武鐵路、武昌南線、漢口聯絡線、漢西聯絡線、余花聯絡線等樞紐內聯絡線構成,是中國四大鐵路樞紐之一。湖北省境內特等火車站主要有武昌站、漢口站、武漢北站等。
截至2023年湖北省已建在建高鐵里程突破3000公里,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年新啟動3條高鐵,成功爭取5條高鐵納入國家“20+20”開工和儲備開工計畫,沿江高鐵合武段全面開工,宜涪段和呼南高鐵宜常段正式啟動,創湖北省高鐵推進新紀錄,全省在建高鐵達到8條,在建規模躍居全國第5位;全年完成鐵路建設投資337億元,繼去年首次突破300億元後,再創歷史新高。
| | |
| 武昌站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的東南端,隸屬於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為武漢三大體特等站之一,是武漢鐵路樞紐規劃中“四主兩輔”客站布局的“四主”之一。 | |
| 漢口火車站是中國最大的歐式火車站,地處中國中部地區最大城市——武漢市的江漢區,始建於1898年,隸屬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現為直屬特等站,也是武漢三大特等站之一。 | |
| 武漢北站地處華中腹地,是全國路網重要樞紐節點之一,位於京廣線鐵路客貨運輸大動脈,向北銜接麻武線,向南銜接漢丹線、長荊線,並通過天興洲長江大橋與武九線、京廣貨車外繞線銜接,專門服務區域內貨運站車輛調配,為推動貨運上量提供基本保證。 | |
航空
截至2022年,湖北省一共有7個機場,分別是: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襄陽劉集機場、十堰武當山機場、荊州沙市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神農架紅坪機場。2022年,武漢天河機場、宜昌三峽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等4家湖北省內機場入圍《2022年全國運輸機場吞吐量排名》百強,其中武漢天河機場位列第14位,年旅客吞吐量1160萬人次;宜昌三峽機場位列第57位,年旅客吞吐量125萬人次;襄陽劉集機場位列第62位,年旅客吞吐量113萬人次;恩施許家坪機場位列第93位,年旅客吞吐量58萬人次。2022年,湖北機場旅客吞吐量為1547.1萬人,較比去年下降41.9%;貨郵吞吐量為30.5萬噸,較比去年下降6.2%。
2023年湖北機場集團下轄7座機場客貨運輸安全有序恢復,全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159.1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5.8萬噸、起降航班27.57萬架次,同比分別增長122.1%、51.5%、86.1%。機場集團各機場運行平穩有序,各項安全指標達標,圓滿完成全國兩會、春運等一系列重大航空運輸保障任務。全年共代管省內其他機場調時超過6000班,提升民航湖北轄區整體正常性近5%。武漢機場航班正常性排名全國25家兩千萬級以上機場前10名。
水運
湖北省內通航的河流有230條,以長江、漢江、江漢運河等7條河流為主,可通航里程9066千米,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2090千米,居中國第二位,境內長江航道通航里程1037.9千米、漢江通航里程866.78千米。截至2023年7月,湖北內河流域約有船舶1萬艘;
2023年,湖北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9億噸,增長22.8%。港口貨櫃吞吐量329.8萬標準箱,增長5.5%。2023年,長江幹線港口貨物吞吐量38.7億噸、三峽樞紐貨物通過量1.72億噸、引航船舶載貨量4.5億噸,同比分別增長7.9%、7.95%、7.5%,均創歷史新高。截至2024年4月,湖北境內與鐵路聯通的主要港口增加至13個,進一步暢通了長江黃金水道疏港物資運輸渠道。
人文
綜述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楚三閭大夫屈原的詩篇《離騷》廣為人知;中國重要的民間節日——端午節,由楚地興起傳開的,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為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83年,湖北菜名列全國十大菜系之一,2018年湖北菜正式定名“楚菜”。湖北荊楚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飲食
楚菜,湖北風味,以水產為本,魚饌為主,汁濃芡亮,香鮮微辣,注重本色,菜式豐富,筵席眾多,擅長蒸、煨、炸、燒、炒等烹調方法,具有滾、爛、鮮、醇、香、嫩、足七美。
沔陽三蒸、紅燒鮰魚、珊瑚桂魚、荊沙甲魚、砂鍋魚糕魚圓、黃州東坡肉、潛江油燜小龍蝦、臘肉炒菜薹、蓮藕排骨湯是湖北省十大楚菜名菜,蔡林記熱乾麵、四季美湯包、三鮮豆皮、襄陽牛肉麵、恩施炕土豆、談炎記水餃、孝感米酒、油餅包燒麥、公安鍋盔、糊湯米粉是十大楚菜名點。
習俗
婚俗
土家族傳統婚俗,以其獨具特色、意蘊深厚而源遠流長,於2020年1月入選湖北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名錄。土家婚俗,儀式繁多。土家寨子裡哪家有姑娘長大成人,附近乃至百里開外便會有人聞風而動,“托媒”求親,托請能說會道、且熟悉雙方家庭情況的人(多為女性,俗稱媒婆兒)到女方家裡提親。媒人相繼登門的盛況,被土家民間形容為“踩斷門檻”。女方父母要帶著女兒奔赴男方實地考察家境、家風、為人,這就叫“看門戶”。隨後就是“訂婚”。男女雙方訂婚後,清明、端陽、月半、中秋等傳統節日,男方要接未婚妻到家來玩,做布鞋,納花襪底。男女雙方走上這么三年兩載,男方就會請媒人去討信,要求結婚。若女方欣然允諾,則由媒人將男方生辰八字送到女方,並討要姑娘的生辰八字,稱為“討八字”。然後男方就去找八字先生“合八字”。此後男女雙方進入婚禮籌備最後階段,男方備辦彩禮,女方忙著準備“陪嫁”。出嫁前幾天,姑娘邀約要好的女伴幫忙做針線活。婚禮前一天,男方要去女方家“過禮”。一人帶隊,稱為帶賓。出閣前一天女方要整“花圓酒”,取“花果團圓”之意。凌晨“發親”。結婚儀式的高潮是“拜堂”。土家婚俗中最為熱鬧的一幕是“鬧洞房”。第二天晚上,舉行“交親”儀式。第三天早飯後,新郎、新娘“回門”。
喪俗
土家人習慣把老人的去世所辦葬禮稱為"白喜事"、"白會"或者"老龍歸山"等,一般都要組織跳喪,即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爾喃"。這是土家人特有的悼念死者的一種祭祀性歌舞,既歌又舞,風格非常的古樸和別致。由於跳唱時多用襯詞"撒爾喃",因此土家族的送種歌舞得名"撒爾喃"。夜幕降臨,在靈堂口外放幾個很響的炮仗,在過去,跳喪者們聽到聲音後都不約而同地趕過來,然後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掌鼓引唱,三聲重鼓,接著一聲高唱:"我打起鼓來,你出台喲,撒爾喃里!"其他人都齊聲唱和。跳喪者們有的是兩個人一對,有的是三個人一組,腳步迅速,踩著鼓點又跳又唱。跳喪者們在跳"撒爾喃"的時候是頭、手、肩、腰、臀組合使用一起扭動的。其舞姿或輕盈或沉重,變化多樣;其曲調或古樸粗獷、詼諧有趣,極富山鄉氣息。
生產習俗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一,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一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江河兩岸觀看賽龍舟人們黑壓壓一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後,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武當山廟會
武當山廟會是由信徒們獨特的朝山進香活動演化而成的一種民俗活動,流行於湖北省十堰市的武當山地區。廟會每年共有兩期,時間為農曆臘月二十三至第二年的三月十六、九月初一至九月初十,其中以三月三、九月九的廟會最為隆重。武當山廟會始於東漢末年,興於宋而盛於明清,主要活動內容包括朝山進香、做齋醮道場、舉行民間藝術活動等。朝山進香有三種形式,一是香會進香,二是道教信徒苦行進香,三是進散香。武當道場主要是做小啟朝和大啟朝法事,小啟朝需用一天時間,大啟朝則需三天。廟會期間,民眾可踏青登山、看燈覽勝、觀看武當武術擂台比賽、欣賞禮花燃放等表演活動。
東湖櫻花節
武漢東湖磨山櫻花園占地300餘畝,定植櫻花1萬餘株,櫻花品種56種,與日本弘前櫻花園和美國華盛頓櫻花園並稱為世界三大櫻花之都。盛花期將從三月中旬一直持續至四月上旬,每年三月都會吸引全國各地遊客前來觀賞。東湖櫻花園每年還會舉辦櫻花節、夜間賞櫻等獨具特色的活動,東湖櫻花節已成為一場綜合性文化旅遊活動。2024年3月7日,武漢東湖櫻花節正式拉開帷幕。520畝櫻花園開門迎客,9大主題精彩活動也同步開啟,將為全球遊客帶來更加豐富的賞櫻體驗。.
黃梅挑花
黃梅挑花廣泛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的傳統民間藝術。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黃梅挑花刺繡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線和緯線交叉的格線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黃梅挑花屬挑、補、繡這一民間刺繡的範疇,是在湖北省黃梅縣民間長期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工藝,其內容豐富,品種繁多,圖案精美,色彩富麗,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黃梅挑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黃梅挑花”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漢繡
漢繡是武漢出產的特色繡品,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漢漢繡採用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以“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
繡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充分體現“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呈現出渾厚、富麗的色彩。武漢漢繡繡品主要有四大類,即民俗產品、舞台文藝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燈會廟會產品等。武漢漢繡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過巴黎、華沙等國際展覽。
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是湖北省陽新縣的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當地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是“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陽新布貼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風格,執著,古樸,野逸。題材傳統,色彩濃烈,造型稚拙,構成浪漫,尤其是它那黑漆點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計時空、天上人間,山珍水族皆可溶為一體的構圖組合,深得專家們的讚嘆。加上它那豐富的實用體系和輔以細密的針刺線紋樣等多元化處理,完備地奠定了他在民間工藝美術領域內的高品位檔次。
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在服飾方面喜寬鬆,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女裝上衣矮領右衽[rèn],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髮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現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婦女的服飾款式複雜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30種以上,頭上的髮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繡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常有不同的特點。鄂西南一帶苗族婦女服裝上身著大襟右衽衣或中長衣,下著長褲,衣袖、褲腳和衣領周圍都鑲有花飾,胸系繡花圍腰,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多數包頭巾。銀飾是苗族服飾的主要裝飾品,苗族民眾都喜愛銀飾,各個支系的苗族婦女盛裝時都佩戴多種銀飾。
回族服飾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乾淨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藝術
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是土家族原生態擺手舞的發源地之一。在長達兩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擺手舞成為土家族鮮明的文化符號。土家族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以狩獵、農事、軍事和社會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表演中歌、樂、舞渾然一體,舞蹈動作粗獷,擺姿穩健,且有鑼鼓伴奏和擺手歌穿唱,土家族跳擺手舞的地方通常叫做擺手堂。每當逢年過節及各種慶祝活動,村民都會在擺手堂跳起擺手舞。2023年1月,百福司鎮土家族擺手舞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楚劇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
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於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首創皮簧合流,豐富完善了板腔體音樂的表現功能。其曲牌有四百餘首,包括嗩吶、笛子、絲弦三類。漢劇劇目豐富,號稱八百出,現在尚存六百五十餘出,較流行的約三百多出,主要取材於歷史演義和傳說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等。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於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首創皮簧合流,豐富完善了板腔體音樂的表現功能。其曲牌有四百餘首,包括嗩吶、笛子、絲弦三類。漢劇劇目豐富,號稱八百出,現在尚存六百五十餘出,較流行的約三百多出,主要取材於歷史演義和傳說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等。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後命名為“天沔花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稱“荊州花鼓戲”,是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備受觀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荊州花鼓戲發祥於清代。鬧年的花鼓、採蓮船等民間歌舞,與“一人唱,眾人和”的薅草歌為主流的田歌,以及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荊州花鼓戲的源頭。它吸收了一些“三小戲”,並從以往的小丑、小旦行當,增加了小生行當。
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
黃梅,原名
黃梅調、
採茶戲等,現流布於
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
黃梅縣等地。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緻,真實活潑,韻味豐厚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其中以《
天仙配》、《
女駙馬》等最具代表性。黃梅戲是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漢繡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戰國,以
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糅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1910年和1915年,漢繡製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繡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漢繡博物館在
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
建築
大水井是《龍船調》的發源地,歷經明末、清中後期、民國3個時期不斷的維修和擴建。其建築群由李亮清莊園、李氏宗祠、李蓋五莊園三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20000餘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2000餘平方米。大水井集土家建築特色和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歷史的車輪輾過,大水井見證著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凝固著一個民族的建築文化史。
魚木寨,一座四周皆絕壁的土家族山寨,占地6平方千米,有土家古堡、雄關、古墓、棧道和民宅,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土家山寨。景區內城堡寨牆、古棧道保存完好,數十座古墓石雕技藝精湛,素有"世外桃源"之稱。相傳當年土司交戰,守寨的土司扔下活魚掛在前來攻寨的土司帳前樹上,攻寨土司嘆道:“要攻克此寨猶如緣木求魚。”魚木寨由此而來。這裡四面懸崖如削,鐵壁三層,螺峰四座,僅有一條兩米寬的石板古道直通寨門。
恩施土司城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地方民間藝人承建而成,是一處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也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目前土司城城內已建成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等12個景區30餘個景點。這座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旨在再現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地區象徵
梅花是湖北省省花,武漢市市花,也是中國多地區的市花、縣花。
水杉是湖北省省樹,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被稱為生物活化石。
文物古蹟
湖北省擁有武當山古建築群等4處世界遺產,棗樹林墓地等6處古文化遺址。
武當山古建築群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武當山風景區內,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宋、元時進行規模建築。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將武當山道場闢為皇室家廟,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派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進等500餘名官員為欽差,率領軍民工匠20萬人,歷時12年,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等33組建築群。明嘉靖年間又大規模維修和擴建。明代200餘年間,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照例對武當山許以各種特權,並直接委派內臣代表皇帝對武當山進行管理,使武當山古建築群保存完好。明末清初,部分建築毀於戰亂。武當山古建築群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遺址等共62處,其中49處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構成。著名的建築有金殿、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復真觀、玄岳門等,重要的建築遺址有玉虛宮遺址、五龍宮遺址等。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鐘祥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鐘祥市郢中街道辦事處皇城村松林山,為明代皇陵。陵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蔣氏的合葬墓。顯陵平面呈金瓶形狀,布局按帝制“三朝兩宮”和“天子五門”制式排列;四周環黃瓦朱牆,牆高6.5米,厚1.9米,周長4730米。邏城內陵墓建築平面布局按中軸線排列,依次為新紅門、大紅門、碑亭、華表、神道、石象生、欞星門、神龍道、內明塘、棱恩門、棱恩殿、二柱門、十五供、方城、寶城,九曲河蜿蜒其間,河上以五道御橋相連。寶城共兩座,平面呈“8”字形。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鹹豐縣唐崖鎮東3千米處,是湘鄂川黔少數民族地區最典型遺址。該遺址始建於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明天啟初年(1621年)進行擴建,歷時470餘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57.75萬平方米,擁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書院、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等設施。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填寺堂、桓侯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嚴肅穆。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後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光獨具。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申報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三處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
神農架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陝西、重慶三省市的邊界。南瀕長江,北望武當山,是大巴山脈和秦嶺山脈交接的地方,亦是中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過渡的地帶。全區面積3250平方千米。主峰大神農架高達3106.2米。區內林密谷深,完好保存著洪荒時代的風光,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神農架現存有1000餘種樹種,570種野生動物,其中還有少見的白化動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譽為“華中林海”和“天然動植物園”。相傳這裡曾是遠古時代神農氏(炎帝)定居耕田,遍嘗百草,採藥治病的地方。因山高壁陡,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好搭架而上,因此得名“神農架”。這裡旅遊資源豐富:雄峰幽谷,色彩神秘,引人探勝;珍稀動物,花海藥園,無與倫比;奇洞怪石,飛瀑流雲,美不勝收。湖北神農架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2年,湖北省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51個,類別主要涉及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等。湖北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0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787人,傳承人地域分布不均,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均主要集中在武漢市、宜昌市和恩施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0歲以上,集中在70歲至80歲,部分國家級傳承人已過世;省級非遺傳承人年齡主要分布在40歲以上,集中在60歲至70歲,比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總體年齡偏小,且40歲左右的人數偏多。
風景名勝
綜述
湖北省擁有
荊州等5座
歷史文化名城,
黃鶴樓等15個5A級景區,以及64個旅遊名鎮、138旅遊名村、24個旅遊名街。湖北省旅遊資源富集,類型全,特色濃郁,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有:武漢東湖景區、武當山景區、三峽大瀑布景區、神農架生態旅遊區、恩施大峽谷景區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有: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襄陽古城景區、唐城景區、三峽大壩景區、赤壁古戰場景區、古隆中景區、屈原故里等。2023年上半年湖北旅遊接待3.24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735.8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6%和29.3%,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重要景點
| | |
|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峰嶺,北臨長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最初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後逐漸成為文人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其中,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更是為黃鶴樓贏得不朽盛名。1700餘年來黃鶴樓屢建屢毀。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黃鶴樓舊址。現黃鶴樓重建在距舊址約1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5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登樓遠眺,萬里長江、三鎮風光一覽無餘,可謂“極目楚天舒”。 | |
| 古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內。面臨碧波蕩漾的丹江口水庫,背依蒼茫千里的神農架。相傳為道教真武神得道飛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說,山因此得名。武當山既是道教聖地,又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還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武當山勝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美的特色。武當山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為1612米,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素稱“一柱擎天”。天柱峰周圍峰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峰峰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壯觀景象。登高遠眺,群峰如林,層巒疊嶂。 | |
| 三峽大壩-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包含三峽大壩和屈原故里兩個旅遊區,其中三峽大壩景區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為依託,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屈原故里景區以屈原祠、屈原衣冠冢為主要內容的屈原文化旅遊園區,還有峽江皮影、巫術表演、船工號子等非物質文化展示園區。 | |
| 東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郊,取其方位命名。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郭鄭湖、湯菱湖、小潭湖等11個湖泊組成。景區面積73平方千米,其中,湖面33平方千米,是杭州西湖的6倍。東湖煙波浩渺,碧水粼粼,水鳥翻飛,輕舟蕩漾,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素有“九十九灣”之稱。東湖綠道連線磨山、聽濤、落雁、漁光、喻家湖五大景區,全長100餘千米。景區內磨山南麓的中科院磨山植物園內有許多珍稀植物,極具觀賞價值。 | |
| 清江畫廊風景區位於宜昌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涵蓋隔河岩大壩以上至水布埡鹽池溫泉,沿清江一線的所有旅遊景觀及景區景點。重點打造了倒影峽、仙人寨、武落鐘離山等三大景點。清江畫廊風景區屬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旅遊度假區,也是國家林業局批准建設的國家森林公園和湖北省旅遊局命名的全省四大甲級旅遊風景區之一。2012年12月19日,湖北宜昌市長陽清江畫廊旅遊度假區收到國家旅遊局景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函件,確認清江畫廊成為國家5A級景區。也是國家地質公園。 | |
| 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由木蘭山、木蘭天池、木蘭草原、木蘭雲霧山四大景區組成,占地面積18.6平方公里。 先後榮獲“全國休閒農業與村旅遊示範區”“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區”“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名區”“中國十佳旅遊區”“中國最具活力的老區生態旅遊區”“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旅遊廁所革命先進單位”“湖北省旅遊強區”等稱號。 | |
| 恩施大峽谷——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擁有“世界地質奇觀-東方科羅拉多”之美譽。 恩施大峽谷,不偏不倚落腳於神秘的“北緯30度”,是全球最長、最美麗的大峽谷之一,峽谷全長108公里,總面積達300餘平方公里。恩施大峽谷是世界上唯一的“地縫—天坑—岩柱群”同時並存的複合型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館”,恩施大峽谷雲龍地縫被稱“地球最美麗的傷痕”;其標誌性景觀“一炷香”被外媒評為中國最美的40個景點之一。 | |
對外交流
2023年5月19日,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駐墨西哥大使館主辦,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墨西哥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承辦的“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動在中國駐墨西哥大使官邸拉開帷幕。此次系列活動是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疫情過後首次組團赴國外舉辦的文旅交流活動。
2023年9月27日,2023湖北—澳門·葡語國家經貿合作交流推介會27日在武漢舉行。在鄂企業代表、澳門相關企業代表、葡語國家代表參加了雙向推介會,代表們在會上介紹了各自國家(地區)、企業的相關情況,並對進一步加強合作提出了期望。
2024年4月25日,中國湖北—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經貿合作交流會在漢舉行,30餘家湖北企業代表與來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25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機構代表齊聚武漢,品味荊楚名優特產,共探中拉合作新空間。外交部拉美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交匯的重要節點,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傳統產業不斷提質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期待兩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拓鄂拉合作更加光明的未來。
著名人物
姓名 | 生卒 | 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共早期黨員、革命老人、共產主義戰士,毛澤東主席的雙兒女親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黨組副書記。 |
| |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安徽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
| | |
| |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 |
| |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現任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書記 |
| |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
| | 曾任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扶貧辦主任、黨組書記,現任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
| |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員。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軍上將軍銜。 |
| | 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 |
| |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上將軍銜。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 |
| |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紀委委員、山東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察委員會主任。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部長、黨委書記、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主任、國家消防救援局第一政治委員。 |
| |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紀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黨組書記。 |
| |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副部長。 |